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海涛 周青莎 通讯员 赵栋梁
寒冬时节,巍峨耸峙、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漫山的冬凌草挂上了白色的冰凌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仿佛在诉说无尽的惋惜和哀伤:愚公故里失去了一位好儿子,中原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法官。
他身患重疾,却用生命书写了对党和法律事业的无限忠诚,用平凡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法官的正义之歌,用奉献诠释了出彩河南人的执着与坚守。
他是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立案二庭原副庭长。
距他离开的日子已经过去80天,他的故事正在中原大地上广为传颂。
负重前行奋斗至最后一刻
在他的家乡济源,亲友们还沉浸在绵绵的悲痛中。
李庆军走后,怕他年迈体弱的双亲无法承受打击,亲人们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老父亲见到邻居就自豪地说:“我儿子因为表现好,法院派他去外国学习了,要不然他早就给我们打电话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再有几天就是冬至,母亲总惦记着儿子的身体:“外国冷不冷啊?庆军最怕冷了。他最喜欢吃饺子,在那儿能吃上不能啊?”
在省高院,同事们也在深深地怀念这位好兄弟、好搭档。
“我身体不舒服,需要住院治疗十天半月。咱们手里的30件案件,你先阅阅卷,看看有没有调解的可能。如果调解不了,我出院后再处理……”回想起9月1日李庆军的叮嘱,法官助理王卫霞觉得言犹在耳。搭档5年多,她万万没想到,这是李庆军最后一次给自己布置工作。
那天是周六,李庆军工作至晚上6点30分才走出省高院的办公大楼。第二天上午,他躺在病床上,一边做换肾手术前的检查和透析,一边接连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全是关于工作的。
对待工作特别认真细致,这是大家对他的一致印象。熟悉他的同事知道他身体不太好,但是却见他每天照常上班,甚至比别人还要积极。
1993年考入省高院后,李庆军先后在民事审判庭、审判监督庭、赔偿委员会办公室、立案二庭工作,从书记员到带领审判团队的副庭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严谨负责。领导们说:“不管啥案子,交给庆军都放心。”同事们说:“庆军这个人从来不会胡来。”当事人说:“我们需要李庆军这样既干净又干事的好法官、好干部。”
早在十年前他就患上了肾病,但他从不把自己当病人看。2014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后,他偶尔对妻子马凤实流露出提前退休的想法,但是只要病痛有所减轻,他就绝口不提。面对逐年激增的案件和异常突出的人案矛盾,李庆军急当事人所急,默默地对亲友和同事隐瞒了病情。“我一个农家子弟,能走出大山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我除了办案没有其他本事,多办一个案件社会上不就少一个纠纷嘛。”
为了不耽误工作,李庆军放弃去医院做血液透析,选择在家中自己做腹膜透析。在他的卧室里,一箱箱透析液几乎堆满整面墙,保存针剂的小冰箱和加热透析液的培养箱成了床头柜。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做4到5次透析,早上最迟6点起床,忍受腹痛腹胀、乏力呕吐的透析反应,他常常来不及吃饭就去上班。为节约时间,每次去北京复查他都专挑夜里10点多的火车,第二天上午去医院,下午就急忙往回赶。下了火车,不是回家休息而是直奔省高院。
办公室里满满一抽屉药品,告诉人们这里常年俯首案卷的原来是一位患有重病的人;他留下的厚厚的19本日记,记录了一个法官的责任与担当。
即使是与病魔抗争的几年间,李庆军的办案量也常常在全庭名列前茅。在他生命的最后8个月,他的审判团队共结案360件,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同事肖贺伟回忆:“民事法律变更快、内容多,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钻研民事审判前沿业务。”在2017年的法官入额考试中,李庆军的民事专业考试成绩在全院排第四名。他写的裁判文书曾获“全国法院优秀民商事裁判文书”三等奖。
法官助理王峰、程保华,书记员豆中银都是李庆军审判团队成员,与他接触最多。同事们仅知道李庆军经常腿疼,不能久坐,“不爱喝水”。“大家看他脸上有些浮肿,他总笑笑说是因为风湿,没想到他病得这么严重。”程保华含着泪说。
李庆军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不想让亲人为我的身体担忧,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我仍然想像常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继续干工作。”
牢记使命坚守公平正义
12月15日傍晚,李庆军的手机突然响起铃声,是一个陌生的号码。马凤实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急切的声音:“你是李法官的家人吧?俺的官司是李法官给办的。听说他不在了,他是个好法官啊……”
打电话的是浚县70多岁的周凤兰,10年前她和老伴因一个再审案件认识了这位“特别平易近人的法官”。
“他主动给俺留手机号,还说,‘你们上了年纪,要注意身体,不用跑到省里来,案子的事给我打电话说就行’。”在那些为了官司艰难奔走的日子里,李庆军的体谅和关心带给老人莫大安慰。往事历历在目,可是熟悉的号码却再也传不来那个温暖的声音。拿着手机,周凤兰哽咽着说不出话……
“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百姓,时时刻刻体谅弱势群体的难处。”退休法官王锡芬回忆,李庆军所在的办案团队曾接手一件标的额仅3500元的劳动报酬争议案件,该案中,农民工李某因证据不足一二审均败诉。李某不服,向省高院申请再审。审查时,有合议庭成员建议驳回,李庆军说:“法官不应该就案办案,要看到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举证能力,体谅他们的难处,面对他们,法官需要更有耐心。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裹来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案件标的虽小,对劳动者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案件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样的案件不能一驳了之,要调卷认真审查,组织听证,查明事实真相,让当事人打心眼儿里接受我们的处理结果。”
李庆军办理的诸多案件中,不乏一些抱怨社会、言行过激的当事人,经过他的耐心调解,很多矛盾都被有效化解。
法官黄爱玲对李庆军依法提审的一起继承纠纷案记忆犹新。
原告高某因父亲去世后一处房产的继承分配,将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告上法庭,由于提供不出相应证据,且提交的证人证言与他自己的陈述矛盾,一审、二审法院均判决高某败诉。自称“上学没上好,整天喝酒耍一辈子”的高某认为,败诉是因为法官不明理、不公正,多次酒后身穿孝服到省高院门口闹访,并威胁李庆军“案件判我输就自杀”“与被告同归于尽”。李庆军耐心向高某解释法律,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竭力挽回破碎的亲情,最终无奈地在审理报告中写下“原被告间的亲情已经荡然无存”,裁定维持原判。曾经情绪激动的高某虽然败诉,但他明确表示“李法官办案这么尽心、这么公道,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接受。”
“庆军经常说,每当我在写判决书的时候,总感觉到败诉的一方当事人在看着我。我们办理每一个案件,一定要把事实查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尤其要让败诉的当事人心服口服,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立案二庭副庭长姚世宏说。
待人如春风拂面,执法似铁面包公。从业25年来,李庆军坚守法律信仰和党性原则,从来没有一起反映他办案不公的投诉。有的当事人托人说情,他好言相劝送出门外,案子该怎么办还怎么办。有人拿着成沓的钱来找他,任凭对方说破嘴,他坚决拒绝。不管是风雨同舟的发小,还是曾经的恩师,只要为案件而来,他都是一句话:“一切都得按法律来,谁也不能例外,请你相信法院会公正审理。”
淳朴谦抑品格影响身边人
默默地把该做的事说到做到,把分内的事做实做好。在李庆军看来,这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而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不争不抢、淡然面对,也是他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做人之道。
2018年上半年绩效考核时,庭长卜发忠根据大家的办案情况,打算报李庆军为“优秀”,却被他婉拒了。他说:“把‘优秀’给更需要的年轻人吧,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赔偿办主任周志刚给他做了个总结,叫“三不伸手”:一是不向领导伸手,工作中从不挑肥拣瘦。他带的办案团队人员最多,案件也分得最多,每个案件他都参与研究审理,工作如此繁重,他从没有提过要减少案件。二是不向当事人伸手。有济源老乡大老远专程跑来找他办事,他总是先自掏腰包请吃饭,然后认真看带来的材料,没理的就解释清楚让人家回去,有理的就建议走法律程序。三是不向同事朋友伸手。他有着坚韧要强的性格,总是想着为别人做点事,但要让他向别人张口,他做不到。
一路历尽艰辛从大山里走出来,年少时饱尝贫苦的滋味和对知识的渴求,塑造了李庆军悲悯而朴素的情怀。面对乡亲们的求助,即使在病床上他也不厌其烦;遇到募捐或乞讨,他一定会慷慨解囊;接待两腿粘泥的当事人,他格外嘘寒问暖。他痴迷工作似乎忘了病痛,是因为法律给了他力量,用自己所学所长每多化解一个纠纷他就觉得人生更有价值。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何谓法官的公正和谦抑,也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
堂妹李菊霞和丈夫王广政在重庆工作,一个是法官,一个是检察官。两人从求学到报考公务员,每一步都深受哥哥影响。
“从小我就特别崇拜当法官的哥哥。当我走上审判岗位后,却发现做法官并不是件容易事。”案件量大、当事人不理解、自己经验匮乏……李菊霞觉得快喘不过气了。哥哥总是劝她不要急躁,让她多看优秀裁判文书,这样就能少走弯路。“法律是个很有社会价值的专业,你写的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工作。”李庆军还教导小两口,要想实实在在解决纠纷和矛盾,就要多了解社会现实和群众需要,对新修改的法条有充分的敏感,研究法律出台的背景和目的,这样在办理案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哥对法律的崇敬和对法官职业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对我人生的影响犹如灯塔对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船舶一样重要。”王广政感慨不已。
“父亲经常对我说,你所看过的书,所学到的知识都会赋予你力量,尤其是法律。”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儿子李然也学了法律专业,正在准备报考研究生。
跟着他做法官助理5年多来,王卫霞养成了非常细心的习惯。通知当事人开庭,除了发传票外,她还要专门再打电话叮嘱一遍;遇到当事人有事与开庭时间冲突,她都会尽量选各方都比较方便的时间。“这都是李庭长给我们做的榜样,他说‘这是对当事人最基本的尊重。’”
平凡中的伟大感动中原
李庆军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法官;李庆军还在,社会各界正掀起向他学习的热潮。
10月31日,本报在一版“争做出彩河南人”专栏中报道了李庆军的感人事迹,河南日报“两微一端”第一时间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一个多月来,河南日报客户端这条报道阅读量达46万多人次,点赞5000多次,网络空间又树起了一个“出彩河南人”的光辉形象。
“他用活生生的事迹展现了现实版焦裕禄的形象,他把学习焦裕禄落实在行动上,把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
“一个好法官,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人故事,更是坚定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朴实无华的好法官,‘出彩河南人’的代表。”
网友们千余条情真意切的评论,诉说着李庆军带给他们的感动和思考,表达了他们对李庆军的敬重与哀思。
“这是我的舅舅。以前知道舅舅身体不好,每次打电话他总说没事、挺好,谁知道他竟默默承受了这么多年的病痛,却还一心记着工作,努力进取。我为有这样的舅舅感到自豪和骄傲。”外甥女刘雪的留言里充满了对舅舅的崇敬。
“哥哥已经走了快俩月了,每天睁眼闭眼都是哥哥那乐呵呵、慢悠悠的瘦弱身影。夜深了,泪水湿透了我的枕头。我一次次努力地想要记起亲哥哥的音容,到最后只记得是你用单薄的身躯担起山一样的责任。哥哥,如果有来生,让我来为你遮风挡雨……”妹妹李凤莲用一篇4000字的长文,追忆着与哥哥的兄妹之情。
妻子马凤实时不时地拿出李庆军留下的19本日记翻看,泪水一次次模糊她的双眼,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美好往事,依稀就在昨天……
“用公正树立丰碑,用法律构建和谐。我们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自豪,我们要像李庆军一样,把公平正义作为毕生追求。”
“继续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每个案件办好,是对李庭长最好的缅怀。”
同事们回顾与他共事的日子,仿佛有一盏灯在心里点燃:它永不熄灭,默默无声,引领着大家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