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每月画报》封面,王人美
“诗人导演”孙瑜(1900-1990)对王人美(1914-1987)的发掘是独具慧眼。
据王人美在《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中的回忆,1931年5月,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经理罗明佑(1900-1967)表示,可以考虑吸收明月歌舞团全体人员进影业公司。
作者: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王人美回忆录 出版年:1985-11
经过协商,联华厂和明月歌舞团签订了集体合同,明月社改名为联华歌舞班,王人美她们也踏进了电影厂的大门。
要知道早年王人美红在北平。1930年春,明月社挥师北上,去招生,也顺便开拓北方市场。
胡笳(左)和王人美在明月歌舞团时期合影
在清华大学的联华会上,王人美做《三蝴蝶》的主角,扮演吃重的红蝴蝶,一举成名。
学生们送锦旗给她们,紧接着她们又接到了北平真广大戏院的邀请。在五月份公演三天,场场爆满。
而后,明月社长驱直入,在北平、天津的各大戏院公演,明月社就此名震京津,王人美、黎莉莉(1915-2005)、薛玲仙(1912-1944)、胡笳更是被美誉为歌舞“四大天王”。
黎莉莉(左)和王人美在明月歌舞团时期合影
当明月社并入联华电影公司后,王人美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四大天王”中的一员,转身成为一个电影演员。
起初,她们拍摄过几部歌舞短片,有的根本没有放映,有的插在朱石麟(1899- 1967)编剧、史东山(1902-1955)导演的《银汉双星》(1931)里。
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当时,王人美做梦也没想到会主演故事片。那段时间里,孙瑜常到歌舞班来。
虽说他已经三十出头,比这班女孩子大十来岁,可是他为人随和,又爱说说笑笑,很快就和大家搞熟了。
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后来,歌舞班去南京等地公演,他也跟随前往。起初王人美还以为孙导演喜欢歌舞呢,其实,他是为了熟悉她们,从她们中间挑选演员。
大约1931年冬末,孙瑜正式提出请王人美担任影片《野玫瑰》(1932)里的女主角王小凤。王人美自然感到吃惊。
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孙瑜说,这女主角是为王人美而写,这剧本是“九·一八”以后为了宣传爱国而写。他叙述了故事情节,王人美听了觉得很亲切,觉得小风和她的性格、爱好都相近,心情也就松弛了。
王人美后来感慨地说:“你觉得不觉得,小凤和当年的我多么相像。比如说,......真可以说我拍《野玫瑰》完全是自己演自己。……你要我谈谈我拍《野玫瑰》时的表演艺术?啊哟,那时我才16岁,根本不懂什么表演艺术。”
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至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其他演员的表演艺术,我更说不清。不过,当时有些影片的男女主角常常追求一种病态美。男的是张君瑞式的软弱书生,女的是捧心西子似的可怜虫。我不想当什么明星,也不想去模仿那些明星。我觉得小凤的性格气质和我相近,我很容易理解她的感情。”
左起:韩兰根、金焰、王人美、郑君里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她回忆到:“我当时胆子又大,不害怕摄影棚里的灯光、镜头。我也还比较能吃苦,不抱怨夜以继日地拍摄。所以我就像平常那样说着、笑着、玩着,拿木盆在坑里划来划去,从窗口跳进跳出。谁知道,1932年影片公演后,我成了所谓的’明星’,还得了个绰号‘野玫瑰’。我自己真有些莫名其妙。”
金焰和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王人美身上有股乡野气,她好像一只小野猫,不小心闯入了大都市,瞪着两只眼,东看看,西看看,桀骜不驯,肆意跑。
她也好像一只清新的芦笋,碧绿碧绿的,点在上海滩这盘荤菜上,爽利喜人。
左起:王人美、孙瑜、金焰在公司门口合影
湖南女孩王人美,在上海的电影界异军突起,她好像和现代文明毫不相干,但她也不是传统的小姐、太太,她是乡村中国最有活力的一点美,粗犷、淳朴、野性。
她又是解放的,她不是乡村中国里被礼教重重裹挟的旧式女子,她没裹脚,也读了点书,有了点追求自由的观念,乡下的守旧她还来不及沾染,便跑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
王人美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她不细腻,她不是精雕细刻的首饰,而是天真未凿的璞玉,欣赏她的美,还真需要一些胆识。
王人美总是笑,咧着嘴,眯着眼,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她是不设防的,所以她也没有敌人。
电影《野玫瑰》(1932)的宣传照,王人美
她仿佛一颗红黑的杨梅,放进杯里,便能泡成一碗杨梅汤,酸酸甜甜,沁人心脾。她是自然的精灵。
孙瑜后来对王人美说过,她的成功主要是表现出了渔家女健康活泼、青春焕发的朝气。
电影《都会的早晨》(1933)剧照,王人美和高占非(右)
其实孙瑜很注重美感,在《野攻瑰》里,扮演孩子王小凤的王人美,居然被他拍得那么有韵味。
他告诉化妆师,即便是她身上的一个补丁,也不能粗粗糙糙打上去,而要搞得像花朵一样,打在合适的地方,就显得美。
电影《都会的早晨》(1933)剧照,王人美和高占非(右)
他总能抓住底层人身上那种原始质朴的美。他最有诗意的地方,正在于超越了阶级的,对于青春的歌颂。
王人美也凭借此片,轻松在电影界站住了脚。她的风格很明确,就是真实、自然,没有装腔作势、忸怩作态。
电影《春潮》(1933)剧照,王人美和高占非(左)
王人美在《野玫瑰》中扮演鱼行杂工的女儿王小凤,那种泼辣大胆、纯洁朴实的性格,一反当时一些演员的脂粉气。
王人美自己觉得,“我在镜头前确实没有装腔作势、忸怩作态,只是把我固有的天真、活泼、大胆都表现出来了。如果说我有什么表演艺术的话,那就是自然、真实。”
王人美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广告明星,她曾为不少产品代言
《都会的早晨》(1933)大约1932年夏秋之际开拍,1933年年初上映,首映时连满18天,也可以说是轰动一时。因为当时的国产片,在上海首映时,映期一般只有3-5天。
王人美在《都会的早晨》中扮演车夫的女儿兰儿,继承了《野玫瑰》中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同时还主演了《春潮》(1933)。
没有孙瑜(前右)和蔡楚生(前左)这两位大导演的力捧,就没有中国电影史上的王人美(后)
从形象看,王人美并不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金焰(1910-1983)也曾经开玩笑说,当时影坛的很多女明星是“美而不健”,而王人美是“健而不美”。
然而,联华公司当时还是很果断地把主角的重任压在了这个并不漂亮的小姑娘身上,《野玫瑰》把王人美捧成了明星。
王人美的父亲王正枢
王人美“野”的原因,多少可以追到幼年时父亲的宠爱。
王人美的父亲王正枢,是湖南有名的数学教员,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读书时,王正枢对他很器重。王正枢开明、豁达,不拘一格。
王人美(前右)和哥哥王人路(后)、王人艺(前左)
他们家的女儿,偷看《红楼梦》不会被管,一律大脚,不会被缠上又臭又长的布。
他们家的孩子,被鼓励知识面宽一点,读点书,学点工业,将来好救国。
王正枢把大儿子送去德国留学,以期救华。
王人美在电影《渔光曲》(1934)中的影像
王人美的兄弟姐妹后来都走出湖南,闯荡世界,各自精彩,这背后,父亲早年的开明教导功不可没。他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多少财产,但却教会了他们怎么去做一个乐观的人。
当时,王人美16岁,她健康活泼的形象剧烈震荡了当时矫揉造作的银幕风气,年轻人狂热地喜欢上了这个“纯真”而“野性”的女孩子。
王人美和韩兰根在电影《渔光曲》(1934)中的影像
王人美一举成名,很快地就继续主演了蔡楚生编导的《都会的早晨》和1935年获得苏联电影节“荣誉奖”的《渔光曲》(1934)。
而在这部《渔光曲》则把王人美的事业推向顶峰。
1933年春节前夕,明月社解散,赫德路恒德里的社址也退了租,王人美没有地方可住,就搬到二哥王人路家里暂住。
王人美和韩兰根在电影《渔光曲》(1934)中的影像
王人路家是胶州路1705弄5号,导演蔡楚生(1906-1968)刚好住在7号,是邻居。
有一天,导演蔡楚生找到王人美,说自己新写了一个剧本,叫《渔光曲》,想请她演女主角小猫。
口袋杂志《玲珑》第42期,1932年1月1日
这个时候王人美已经与蔡楚生合作过一部《都会的早晨》,算是比较熟,听了这个悲惨故事,一口答应,决定出演。
王人美是名符其实的虎一般的“野猫”,“黑不溜湫”,跳跳蹦蹦,仿佛人世间的欢乐尽属于她,她是那样活泼,是那样有生气。
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1935)中的影像
以至于为了拍《渔光曲》,导演蔡楚生费尽了心血:给她许多行动限制条例,把她关在屋子里,一关就是几小时,逼着她放弃野性、流出眼泪。
因此才有了她那曲凄楚的《渔家女》,激动观众的心腑。
与《野玫瑰》的速战速决不同,《渔光曲》整整拍了18个月,1933年起拍,一直到1934年6月14日才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演。
王人美和袁牧之(左)在电影《风云儿女》(1935)中的影像
结果,该片连映84天,一举打破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创下的纪录。
第二年5月,片子被送去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参展,又获得荣誉奖,蜚声大江南北。
在这部影片中,她塑造了贫苦的渔家女儿小猫的形象,影片主题歌《渔光曲》也是由她主唱,这首歌后来成为流行歌曲。
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1935)中的影像
《野玫瑰》、《都会的早晨》和《渔光曲》这三部影片,对王人美的表演艺术走向成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她简洁、粗犷、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
她也因饰演一系列充满野性气息的角色而获得“野猫”的绰号。
拍摄《渔光曲》这一年,王人美不过19岁。
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1935)中的影像
尽管在当时中国影人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立论严谨的方法系统学,但他们并非对于电影的写实表演蒙昧无知。
翻阅当时的文献印证的实作演练,确曾造就20世纪30年代几位著名的演员,例如,出身话剧舞台的袁牧之(1909-1978),便因为善于表演各种年龄阶级的角色,在30年代年获得“千面人”美誉。
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1935)中的影像
其它男演员如赵丹(1915-1980)也以突出的演技扮演市井小民、小知识分子而名名噪一时。
然而,同时期的女演员,却未遵循这样的路线,而兀自发展出所谓的“本色派“”演技,在银幕上扮演与自己相仿若的角色。
如果“现身说法”的“本色派演技”是女演员的“专利”,这样的现象,勿宁是值得探讨的。
王人美在电影《壮志凌云》(1936)中的影像
包括艾霞(1912-1934 )、王莹(1913-1974)、王人美、黎莉莉等人在内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女演员们,都是“本色派演技”的代表者,王人美可以算是其中的先驱。
《渔光曲》之后,王人美完全成长为一个艺人,电影对于她,不再是玩票性质,而成为终身的追求。
左起:金焰、周凤文、王人美在电影《壮志凌云》(1936)中的影像
后来,她拍《风云儿女》(1935)、《壮志凌云》(1936),主演《长空万里 》(1940)、《关不住的春光》(1948),她银幕生涯很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也还有角色登上银幕,比如《猛河的黎明》(1955)、《青春的脚步》(1957)以及《青春之歌》(1959)。
也就在《渔光曲》拍摄的进程中,王人美结婚了,和“电影皇帝”金焰(1910-1983)。当时不仅轰动上海滩,也令金焰的粉丝对王人美极为不满。
王人美和金焰(左)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但他们却是彼此生命中的奇迹。这一年,金焰23岁,王人美20岁,人生最大的幸运,不过是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美的彼此。
他们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是标准的青春偶像,随便往哪儿一站,便是一道风景。
王人美和金焰(左)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王人美的朋友吕恩(1921-2012)回忆说:“我在上海的时候,有一次吃饭,我在楼底下吃饭,他们住楼上。金焰跟王人美从楼上下来,王人美是一天到晚,也会唱歌的,王人美唱歌也唱得不错的………她就唱着歌从楼上下来,人家一看王人美跟金焰下来了,好家伙,吃饭的人都不吃饭了,都围上去了,就看他们。”
他们永远是众人的焦点。
王人美和金焰(左)在电影《野玫瑰》(1932)中的影像
金焰是个传统的男人,可能更希望“男主外,女主内”的婚烟关系。结婚后,王人美也乐得为家庭付出,推掉了许多电影公司的邀约,从“野猫”变身“家猫”,乖乖做起了主妇。
在王人美看来,金焰比她强,比她进步,所以她信任他,愿意听他的安排;此外,在内心深处,王人美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爱就是给”,她爱金焰。就愿意把一切交给金焰来安排,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来。
金焰(左)和王人美在联华门口合影
但显然,他们都低估了婚姻中的困难。金焰拍《大路》(1934)的时候,王人美怀孕临产,他只能抽空去陪她一天,便又返回片场。
孩子生下来了,但8天后就死了,王人美也闹也怨,原本完整的感情开始出现了裂缝。没有孩子,为他们感情的断裂埋下了隐患。
金焰、王人美结婚照,导演孙瑜(中)为证婚人
抗战爆发后,金焰和王人美流转迁徙,受了不少苦,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不再允许王人美待在家里做一个主妇。她想要争取点自己的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她不甘心做家猫,而要跑到广大的世界中去。但这是金焰不大能接受的,在他的观念里,就是应该他养活她。
她出去拼事业,在他看来多少有些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他有他的自尊,她有她的自由和追求。
电影《黄海大盗》(1938)外景地,左起:高占非、王人美、导演吴永刚、田方
战火连天,他们的心情都很沉郁,他们冷静地想了想彼此的关系,终于在没有吵闹也没有泪水的平静中分手了。
他们爱不爱对方?当然很爱,但正因为有了爱,有了为对方着想的种种考虑,才有了固执的冷战、对抗。
电影《关不住的春光》(1948)剧照,王人美和赵丹
曾经的恋人,如今的对手,纵然分手,心中还是有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后来,金焰和秦怡结了婚,王人美也找到了叶浅予。
第二段婚姻,是他们人生悠远又平淡的常态,而最初的相恋,才是盛年顶顶华丽的音符。也许,错过,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遗憾,才能成就最美的回忆。
1948年,金焰和秦怡
1956年,王人美和叶浅予
王人美是个闲不住的女子。跟金焰离婚后,她在行政院上海救济署当过英文打字员,也演电影。
1947年,她在昆仑公司拍《关不住的春光》,1949年在香港拍《王氏四侠》。她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艺星》杂志创刊号封面,王人美
王人美始终是乐观的、向上的、乐于改变的、有担当的。她对自己,总是严格要求——要求自己跟上时代,适应新环境,做到最好,她后半生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一个女演员的承受力。
当时代的重担压在身上,她两度精神失常。1951年,她去安徽省怀远县沙沟区新尚乡参加土改,第二年因为肺结核回上海治疗,参加文艺整风。
周璇回上海后,经常会有人“陪伴”并“照顾”她
而当时的大明星周璇(1920-1957)已于1951年从香港顺利“返回”上海,但周璇的心情极为不稳定,虽然有一帮曾经的老友时常来看她,周璇还是想去南洋发展。
她和王人美同时从明月歌舞团,多少互相有些了解,但在文艺整风中,对她的定性还是比较宽松的,王人美当时也做了一些自我批评,这些自我批评后来传到她那里,自然有了一些“生分的嫌隙”。
1933年,王人美
另外,在香港拿惯高酬劳的周璇觉得上海的拍片酬劳较低,总有说不出的苦闷。
无奈,在她周围都有朋友的“陪伴”,令她无法四处走动。
1952年初,周璇、王人美、黎莉莉等人参加了当时的上海戏剧、影视协会组织的学习,在会上王人美检讨自己和周璇都在旧社会唱了不好的靡靡之音,演了不好的戏。
1957年,周恩来在中南海会见电影界的女演员后在紫光阁前合影。右起:王人美、黄宗英、岳慎、夏梦、周恩来、黎莉莉、邓颖超、舒绣文、白杨、吴茵、宣景琳、上官云珠、石联星、于兰、胡朋等
虽然这种“真心”的自我批评很正常,但周璇当时在会上,在那么多人的瞩目下,脑子转不过弯,也觉得非常丢脸,认为是王人美非难自己。
于是她认为王人美的这句话是针对她说的,便一反常态,在现场给了王人美一巴掌。
左起:上官云珠、赵丹、周璇在1957年纪录片《访周璇》中
当场让很多曾经的那些大明星极为“震撼”,大会结束后,自然也就有了很多“流言”。如今也没有人能说出这件事的是非了。
1952年5月,王人美精神失常,不得不到北京接受治疗,11月病愈。
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1935)中的影像
1958年,40岁的王人美再度因为精神失常住院。1965年,她又被调往山西长治县苏店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年回京参加“文化大革命”。
20世纪50年代,王人美曾经受到过批评,罪名之一是,“大朋友主义”。在上海时期,王人美就有许多朋友。
1934年,王人美——岁月静好,伤心莫问前朝事,尘归尘
那时候她是大明星,朋友很多理所当然,但到了晚年,王人美依旧有很多朋友——普通人朋友,则更多的是因为她对大家的照顾。
王人美后来说:“我觉得我的人生道路就像一串螺旋,有时上升,有时折曲,弯弯曲曲。”
她的前半生,是按照一个自然人去活,后半生,则是努力去适应“革命”。
1934年,《电声》杂志封面,“八大女星”已经成了上海滩的一个符号,也是一张曾经代表最早的“百花齐放”的名片:左起,后排-叶秋心、黎明晖、胡蝶、阮玲玉、徐来;前排-袁美云、陈燕燕、王人美
- 为穷人说话,连续放映84天,首部在国际获奖的中国电影
- 被忽视的东方喜剧第一人,建国后却因表演夸张再无片可拍
- 从当红女星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其珍贵影像首次曝光
- 中国首位自编自演的女星,同时和3个男人谈恋爱,21岁服毒自杀
- 好莱坞到上海录她的舞蹈,情感受挫不怨恨,爱国古装影星转行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