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作者:邵红霞
题记:
曾看故事在荧屏,豪壮战歌倾耳听。
豆蔻芳华心破碎,烽烟家国梦凋零。
万千甲上披冰雪,十四年头染血腥。
记忆铭怀休忘却,辉煌勇士化金星。
诗人简介:
邵红霞,常用网名寒烟滴翠、紫衣格格等。1967年出生。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职称。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长白山诗词》副主编。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长白山诗词》、《中华诗词》等百余种书刊。著有个人诗集《美人鱼的心声》、《滴翠集》。曾获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2015“书写核心价值 送您平安吉祥”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2013“秦中行”歌行体大赛二等奖、2013湖南第一届“叶紫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特邀专家点评
《悼抗联女战士李敏》,表达的是缅怀“抗联”女战士李敏的情思。此诗原有一则《题记》,姑引述如下:“2018年5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寻人节目《等着我》中看到95岁的抗联老战士李敏寻找当年战友,深深为当年抗联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当时看到老人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语言流畅有力,一点不像耄耋高龄,没想到刚过去两个月,就听到老人去世的噩耗……”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的写作缘起,也点明了“我”与诗中人物的关系,只是“荧屏之交”而已。
诗人并不讳言与诗中人物的关系,首联即概括《题记》所言故实:“曾看故事在荧屏,豪壮战歌倾耳听。”“战歌”可能是电视节目中播放过的抗战歌曲,也是对英雄战斗生涯的隐喻。颔联和颈联便展示了这个隐喻的“本体”。杜牧有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一般指十二三岁的少女时光。查资料可知,李敏在十二岁刚过便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与入侵日军展开战斗,从此,一切关于人生的梦想便被塞进了仇恨的子弹之中。所谓烽烟、家国、梦凋零,当是此意。颈联“万千甲上披冰雪,十四年头染血腥”,概述了李敏的战斗生涯。“甲”,“甲胄”,指军衣。“冰雪”既是冬北多雪的实写,又是血雨腥风的战斗生涯的象征。所谓“十四年”指李敏从一九三六年冬天参军起,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宣告成立止,刚好十四个年头。尾联则直抒胸臆,出句提醒我们牢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对句“勇士化金星(即启明星)”的心愿,既契合地上一位英雄,对应天上一颗星星的民间传说,又借此表达了对英雄的光芒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期许。全诗视角统一,结构整饬,叙事达意,中规中矩。
一般来说,古人作诗的触发动因,多来自亲身经历,纳入古人笔下的人与事常常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今人则不然,通过电视、互联网或移动终端,举凡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件,都能在瞬间奔来眼底笔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来源。一位令我敬佩的老诗人曾感叹道:“若览新闻凭电脑,新诗一日百篇吟。”(《题网画三首•杜甫上网》)想像诗圣杜甫如果能使用电脑上网,定会诗兴大发,令人忍俊不禁。就写诗而论,发达的新闻媒体,一方面极大地扩充了诗人的眼界和心胸,扩展了诗人吟咏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因为诗人与新闻媒体报道的人物、事件多未直接相关,则诗中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所论之理均未免隔膜,也就是说,在“新闻”与“诗”之间架起的桥梁还没有完全合龙,这也是当代旧体诗中颇为流行的“新闻诗”时常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英雄长往,令人嗟咨,但它不一定是写诗的好材料。
特邀点评:莫真宝
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陈卫、曹宇翔、耿占春、冯雷、顾北、顾建平、谷禾、洪烛、霍俊明、贾鉴、简明、蒋浩、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海鹏、李建春、李壮、刘向东、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师力斌、树才、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强、吴投文、西渡、向以鲜、杨碧薇、杨克、杨四平、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清华、张定浩、茱萸、张伟栋、周伟驰、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
栏目主持:孤城
"中国诗歌网"是国内最大的诗歌网站,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中国作家协会 ·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 诗人家园 ”为宗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设有品牌栏目“每日好诗”(稿酬500元),每天推荐一首原创好诗,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其中每周四为诗友点评,向广大网友征集评论(300元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