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先生有一本《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书中提到,全真道、太一道和真大道是当时兴起的三种新的道教教派。如今,全真一系嗣脉广宏;太一道的创教人萧抱珍曾被忽必烈封为“一悟真人”,其虽然最初与正一道相近,但经过历史演变,最终融合为全真之中。而真大道,在一百八十多年的传播历程中,也是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的。由于其没有全真的神秘和影响力,没有正一的符箓和法术力,所以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就很少见到有文字记载和资料流传了。目前,在山西运城地区、河北冀东南地区、冀北地区、北京京西地区、京西北地区一带民间尚存零星真大道传播,全国其他地方不见有活动轨迹。关于真大道的教义思想,你了解多少呢?——编者按
道教的流派很多,大家根据自己对“道”的不同理解营造出符合自己追求的思想。或内丹,或符箓,无不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来,这也是百家争鸣的结果,也是一件好事。至于说到发展式微的真大道,虽然目前无法和全真正一相比,但是就历史长河来说,作为金元时期北方三大教派之一,也是有其独特的修行目标和最终的修行目的的。
真大道从创教之日起就定下“不修内丹、不尚符箓、不务化缘、不知长生久视”的风格,这和其他教派相比较算是独树一帜的。真大道提倡的修行方式为:无为清静为宗、真常慈俭为宝、去其纷争、自力耕桑。也可以这样说,真大道是一个讲究实际的教派,也是一个务实的教派。
要说到真大道修行的最高目标,实际上也很简单,只用四个字就能表述清楚,那就是:静乐、安康。解释出来,就是宁宁静静、和和乐乐;安安稳稳、健健康康。
静:取恬淡、平和之意。真大道诞生于战火年代,由于交战不断,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人们迫切需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来休养生息,来维持生活。真大道(大道教)创建者、无忧普济开明洞微刘真君适应历史潮流,顺乎民情所需,在太上点化之后创建了真大道(大道教)。大道教在创立之时,就提倡慈俭与自力。其教以清静无为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不纷争、不化缘、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为修行的方式。这种方式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百姓利益。所以“静”是真大道首先的追求,刘真君要求道众“世守之”。平和之静的教义,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乐:喜悦、愉快之意也。真大道(大道教)创立之初,刘真君就亲自制定戒律,要求教徒们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盈等等。其中的“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入为用”就为教徒们指明了方向。《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记载:不搞符篆斋醮,结庐而居,联络表树,互相保护。《吴草庐集》卷二十六《天宝宫碑》记载:勤力耕种,自给自足。等等资料,也都说明真大道所追求的修行之路就是用喜悦的心情去做愉快的事情,进而达到“宁静”的目的。这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多见的理论体系。
安:为安逸、安乐、安详、安宁之境。刘真君所制定的《大道九戒》中明确要求本派教徒要“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守清静”等等,目的就是要教徒们不为物欲动心,不为权势动心,凡事都要保持一颗纯洁、纯朴、纯正的心,这样才能抵住外部物质引诱,坚定道心。因为好和不争为安,所以“安”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也是被世代教徒所遵守的。而且由于这个“安”符合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受到当时很多底层百姓的追捧,大家在刘真君的指引下,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优哉游哉的生活。
康:太平、富裕之意。真大道(大道教)自刘真君立教以来,一直都力求上下和洽、海内康平的终极目标。大道教的创教宗旨是让人在谋生活动和伦理实践中“清静其心”,归返“众妙之门”的大道。大道教要求信众“苦节危行”,“不妄取于人,不苟奢于己”(《元史·释老传》)。这里的“清静”并不是要求教徒们当个不食人间烟火、不问人间疾苦的“活死人”(刘真君本人就具有很深厚的内养守神的功夫,以祈祷、驱逐鬼神的手段为人治病,但不用符箓,不搞斋醮祭祀,也不谈飞升成仙),而是要求教徒们把清贫当成一种精神享受,把寡欲当成一种生存方式。只有这样,教徒们才可以享受内心的太平,也才会安于耕种、忙于纺织,在心平气和之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路线,在恬静怡然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修行。正是由于大道教教义清新简易,修行方便,因而吸引了一大批中下层信众,使得大道教一时流传颇广,声名籍籍。
综上所述,真大道倡导的就是“用恬淡平和淡泊名利的思想,用喜悦愉快的心情去创造出一个安逸安宁太平富裕的环境来”。所以说,“静乐、安康”的修行理论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很务实的一个道教教派。刘真君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不修内丹、不尚符箓、不务化缘、不知长生久视,结庐而居、和尘同光、自力耕织、安贫乐道”的修行方式,就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真大道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样的道教教派,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