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的众多武侠小说和以他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中,有一个派武功看起来很神秘高深,大家耳熟能详它就是——崆峒派功夫。它来无踪、去无影!令人神往却又让人半信半疑!甚至有好多人质疑这一门派是否真的存在过。那么,金庸先生所塑造的这个充满想像力的神奇功夫到底是否存在呢?这种武术切实存在,而且在甘肃平凉崆峒山一直默默传承着。
(关于崆峒派的影视剧照)
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其实它也就是一部战争史。我们知道,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与军事战争分不开的,而崆峒武术也不例外。在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有这样的记载:“空同之人,武”。 它的含义就是说,空同一带地处华夏西陲,自古以来就战争频繁,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勇敢强悍,具有尚武的精神。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发现,在过去,崆峒山东连关中,西接陇右,距古都长安不过两百多公里。而当时的崆峒山一带无疑就是西域东到古都长安的咽喉战略要地,加之它还属于一个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域游牧文化碰撞的地域,氏族部落之争和民族冲突也时有发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下,为了防身和自卫,居住在这里的崆峒先民们长期以来必然会产生一些招式简单,朴素实用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崆峒民间武术早期的雏形。
崆峒山
结合崆峒山的战略地位和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兵马坑以及大量的古代兵器可以推断,崆峒武术从远古时期就经历了频繁战争的洗礼,受其影响和自卫的需要,崆峒武术从萌芽状态逐渐的成长壮大了。那它以后又是怎样传承和发展的呢?
崆峒武术在历经了战火频繁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和短暂的隋朝后。一路走到了大唐盛世。李白以饱满的豪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杜甫也由衷的赞誉崆峒武术:“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这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充分的反映出了崆峒武术在唐代的辉煌历程!
当历史越过元代进入明朝,著名武当道士张三丰也慕名而来到了崆峒山,他在崆峒山隐居的时间长达5年之久。在潜心修练崆峒武术中受益非浅,创建了武当内家拳——太极,正是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张三丰)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为了防止反清复明,曾下令禁止民间习武,崆峒武术的传承仍然没有被割断。崆峒武术在后来的发展、交流过程中,又不断的吸收了一些其它门派的武术精髓,并将这些武术套路不断的发扬光大,传向社会,走向民间。现在的崆峒武术除了民间流传下来的燕青拳、六合拳、八仙拳之外,而且还囊括了近百年来传入平凉的查、花、炮、洪、红、陈式太极拳等几十个拳种。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崆峒武术高强的武艺在流传中被逐渐神秘化,尽管它已退出了战场,但由于它辉煌的历史,加之技击技巧的实用性极强,使崆峒武术修身养性的有效功能得到了民间老百姓的认可。
崆峒武术在近代的发展中可谓群英荟萃,人才辈出。饮誉世界武坛的崆峒武术传人燕飞侠,擅长崆峒燕式太极拳,此拳演示起来如行云流水,势势相承!燕飞侠在广州授徒的过程中遇到日本外交官的女儿花舞影,她对崆峒武术非常崇拜,拜燕飞侠为师,后来结为夫妻。
(在日本传播崆峒武术的燕飞侠)
燕飞侠为了传承和发扬崆峒武术 ,将崆峒武术带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开设了七家崆峒武术馆,练武场馆最多的时候有十多家。日本人踊跃拜他为师,他总共收了1000多个日本徒弟,使得崆峒武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崆峒山佛教主持释妙林更是武艺精湛,手法简洁、干脆利落,禅武味道也相当浓烈!而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花无影、童世英、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刘长友、苏功、王镖等。
如今,弘扬崆峒武术和传承崆峒武术文化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著名作家金庸曾为崆峒武术欣然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埵”。
(崆峒派道士)
武者,止戈也。它的含义是停止争斗。武术在今天已经淡化它原本单纯的技击攻防功能,而成为了人们强身健体、提高修养的文化生活方式。崆峒武术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它宏扬了崆峒文化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我们很庆幸,好多像各派武术一样的文化产品还能依然传承,成为我们优秀精神文化品质的一部分。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收藏、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