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集人物纪录片《党的女儿》中,播放了爱国艺人常香玉的故事。
抗美援朝期间,她15亿元捐飞机的故事,传颂60多年,至今仍然感动无数国人。
飞春读传看后也很感动,和许多网友一样,很想了解这故事背后更多的细节:
她为啥要捐飞机,15亿元咋挣来的,当时30岁不到的她,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就拓开这个故事。
先从常香玉的幼年说起吧。
一、常香玉名字咋来的
常香玉原来不叫常香玉,姓张,叫妙玲。
其父张茂堂,是河南巩义一穷山沟唱戏的,艺名张福仙。
唱戏是一门艺术,但在旧社会,是一个低贱的职业,一是苦,二是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人都知道,但这功夫咋练出来的,只有内行人有深切体会。
那是合着血泪的炼狱之路。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几个孩子们练功的镜头。不到走投无路时,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戏班里。
张茂堂唱戏,不敢公开,是背着家族参加戏班的。农忙时还得回来干农活,回来见人说,自己在外边干苦力,当矿工去了。
那时,谁家有个唱戏的,街坊邻居、近门近里的,都以之为耻。戏子,下九流,丢人现眼的。
1923年9月15日,张茂堂添了个女娃,取名妙玲。
家里人多,父亲靠偷偷摸摸唱戏,养活不了家。所以,妙玲小时候曾跟人学过要饭。
电视剧《常香玉》中,主题曲说“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说的就是这个经历。
旧社会,穷人家的女娃,不少都是童养媳的命。
童养媳命苦,就是为了活命,父母才送给人家的。遇到好主,奴隶般干活,还有个活头;命不好投个毒妇家的,早早就折磨得没命了。
妙玲的3个姑姑,都是童养媳,2个都被折磨死了。
所以,当有人提出要送妙玲当童养媳时,张茂堂真心不忍。
但让孩子唱戏,在家族又抬不起头。
想了几天,一咬牙一跺脚,不干了,天无绝人之路,去外面要饭干苦工!
送孩子到戏班,也不能把孩子往火坑里送。
所以,常香玉走上这条唱戏路,是逼出来的。
从巩义南河渡镇,张茂堂挑着家当,带着家人,过了洛河,来到了巩义站街。
这里是个船运的码头,他一个拜把子、好听戏的兄弟,常老大,在这里卖烧饼胡辣汤。
听说张茂堂的遭遇后,老常为他抱不平,说,我不嫌丢人,把孩子认给我吧。
就这样,妙玲姓常了。
老常喜欢戏曲中的项羽角色,想给妙玲起名叫项羽,但这是个女娃,所以取其谐音,改称“香玉”。
常香玉这3个字,就是这么来的。
常香玉
二、常香玉咋成名的
张茂堂唱戏嗓子不行了,所以在矿上打工。
孩子送进了戏班。
他唱戏出身,知道怎么训练孩子。
家里穷,没道具,他就在院子里松一片土,当做练功的毯子,让香玉在上面摔。
唱戏练发音,要把声母和韵母分开练,练清楚了再合一起练,然后再练词句、练速度。这样从嘴里吐出的字,才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论多快都听得清。
为这,常香玉没少挨老爹的打。有时,他用手伸到孩子嘴里抠嘴型,把姑娘的嘴都抠流血了。
练眼神,老爹专门在夜里点一炷香,让她眼睛追着红点,练灵动。
对眼、瞪眼、凝神、斜眼、转眼、远眺……戏的传神,都在一双眼上。
最可怕的是练身段,勾脚、踢腿、劈叉,哪天不练几百个就不行。
练着还得数着,一次,香玉肚子不舒服,说自己踢够了数,老爹拿出鞭子就抽。
那种打是毒打,能把人打昏死过去。
有时候,老爹把她头打破,血把头发头皮粘到一起,老妈给她梳头时不住流泪。
有人说不可能,亲爹怎么可能会对女儿这样下手?
那是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个绝路。
戏班里有句祖训:戏是打出来的。
张茂堂知道,这世界上,唱戏是最苦的事了,但既然走这条道,就不能喊苦一字。
打了孩子,他也疼。
次日,看着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娘哭,爹端着药碗也哭:
“她娘啊,她哪儿知道我的心事啊!学戏是天下最苦的差事,你不打,那是不会成唱戏的料的。这是她今后吃饭的门路啊,这是她养家糊口的本钱啊!……”
据说,常香玉性格倔强,老爹打再狠,她也没落泪过。
常香玉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辜负自己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努力了。
常香玉唱戏最富有特色的,就是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不熟悉台词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听懂她唱的啥。
她的表演,细腻传神,一招一式,规范精到。
这都是少年就练就的功夫。
9岁入戏班,日日炼狱,功夫到家了,戏路自然有了。
13岁,常香玉就随戏班出城演出,渐渐崭露头角。
14岁,她主演的《泗州城》,一天连演3场,轰动省城开封。
此后,常香玉成戏班的主演,用《霸王别姬》里的话说,成“角儿”了。
常香玉
旧社会,没啥娱乐形式。
没有电,没有电影、没有网游、没有小视频。人们休闲,就靠戏、杂耍、曲艺。
所以,戏台就是人生。
戏台上一旦成“角儿”,人生就一路飘红。
15岁,常香玉的名字就在中原响当当了。这一年,在父亲等老师师傅扶持下,常香玉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
1938年底,日军南下中原,华北沦陷,常香玉和家人逃往西安。
在这里,一住就是18年。
在西安,常香玉开创了常派,创办了香玉剧社,成为红遍全国的戏剧名家。
这背后,都是戏台带来的人生红利,是她一个字一个字唱出来的掌声荣耀。
1944年6月,她与陈宪章结婚。
她为剧社社长,他当她的助手,打理业务之外的一切工作,是为副社长。
在西安,他们生育3个孩子,吃了不少苦,钻了不少晕。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人生大戏台,还算红火。
三、为啥要捐飞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坦克活动。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支援前线,各行各业都热情地投入了财物捐献。
一天,常香玉从广播里听到消息,说朝鲜战场上,我军某高地遭百余架敌机轰炸,牺牲巨大。
常香玉听了悲愤难眠。
她与丈夫商量:
“咱俩都是经历了旧社会的艺人,是新中国使我们挺直了腰板,现在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打得很艰难,咱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
丈夫说:
“美国就是凭着先进武器才这么猖狂的,咱就想办法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
常香玉听了这个想法,很激动。
然而,他们一盘算,就犯愁了。
一架喷气式飞机,当时需要旧币15亿元(新币约15万)。按照当时他们演戏的收入,即便场场爆满,全剧社人不吃不喝,也得演上200多场。
明显,这个计划有点超载。
第一套人民币
但常香玉不死心:
“我们义演去,有人看戏,不就有钱了吗?咱们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两年,不信完不成!”
两人就这样商定。
丈夫写报告给当地有关部门,求批准。
听说要捐飞机,领导很支持,还上报了中央,派人专门到他们剧社组织巡演工作。
为动员全剧社义演,常香玉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卖掉自己房子、剧社里的大卡车,当掉家里值钱的东西。
从中先拿出4000万(旧币)捐给国家。
在她的率先垂范下,剧社拧成一股绳,一个庞大的全国巡演,启动了。
所有演职人员,都不拿一份报酬,家属一律留在西安。
常香玉年迈的父母,和3个不满10岁的孩子,全留在了家。
临行,当地主要领导还专门为他们送行。
名角儿常香玉领衔,爱国义演,为抗美援朝捐飞机。
这几个关键词甫一传出,即全国轰动。
8月8日,全社80多人来到省城开封,开始首演。
在开封23天,演出23场。18个剧目,场场爆满。
从开封南下,半年里,他们行程1万余里,跨6省,演出180场,观众达31万多人。
到1952年2月,巡回义演共实现收入15.27亿元(旧币)。
买飞机,绰绰有余了。
四、15亿元收入的细节
15亿元的收入,不是大风刮来的。
那是全国上下支持下,全剧社人员栉风沐雨,舍弃家人,半年艰苦拼搏换来的。
其中一些细节,十分有趣、感人。
1,《花木兰》最多
义演剧目,准备了16个,最受欢迎、演出最多的,是《花木兰》。
此剧是常香玉的丈夫,在西安出发前,用4天时间,根据京剧《花木兰》改编而成的。
演出中,因为从军爱国,应时应景,老百姓深受鼓舞。常香玉的真情演绎,常常感动观众落泪。
也正是此次巡演,让“红白花(即《拷红》《白蛇传》《花木兰》)”3剧,成为常香玉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
2,粉丝热捧
180场演出,常香玉每次都登台,每一场都是主角。
她的唱腔和表演,效果最好,越唱越红。
常常是,大幕一拉开,掌声就满场。香玉一出场,掌声更火爆,一浪高过一浪。
那氛围,不亚于当下明星的个人演唱会。
演出散场后,有些死忠粉也不愿离去,他们想看看,常香玉卸妆后的真实面目是啥样。
有人还准备了小本子,要常香玉给他签个名。
常香玉走出大门,粉丝们像战斗英雄一样前呼后拥……
常香玉扮演的花木兰
3,地方支持
到各地义演,常常是剧社还没有到,名声就已经先到,当地政府都给予了热情支持。
在武汉,中南局领导人邓子恢接见常香玉,称赞她了不起,号召大家学习,还给她题词。
在广州,听说是为了抗美援朝举行的义演,剧院干脆不要场租费了。工人都过来帮忙搬运戏箱。
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带头看戏,完了还给剧社送去几十顶蚊帐,并给常香玉题词:“爱国艺人”。
4,观众嫌票价低
常香玉的义举,点燃了全国人的爱国热情,大家纷纷捐钱捐物,场场爆满。
当时,义演的价格是一张戏票2万元(旧币),但不少观众坚持用3万、5万甚至10万元去买,为的就是爱国捐。
售票员不同意,他们把钱塞进窗口就走。
许多人,还把自己的积蓄投进设在剧院的募捐箱里,把身上的首饰捐助来。
统战部门,纷纷组织包场支持。有的还印出特殊的门票,曰:荣誉券。其价格虽高,但都是最先售完,一抢而空。
不在那个时代,我们可能无法体会那时民众的爱国热情,多么强烈。
5,收到一枚金表
在广东,演出开始前,一个30多岁的妇女突然走向舞台,主持人还没有弄清楚咋回事,她就先讲话了。
她说,自己是一个印尼华侨,在国外很苦,祖国受人欺负,国外儿女也没地位。
这次回来,她深为常香玉的爱国举动感动,全国上下一心,自己很感动。自己带的钱少,只剩下一块儿金表,现在要当场捐给香玉剧社。
常香玉很感动。
收下金表后,她又拿到门口义卖。
大家买了捐,捐了又买,最后,一块儿金表卖到了1000万元(旧币)。
6,年方29岁
常香玉义演财源滚滚,但一分不敢浪费,全部捐给了国家。
为节省开支,在外8个月,他们住在老旧剧院,露天场地。自己是社长,也和大家一起吃大伙饭、坐硬座,不因自己是名角搞特殊。
半年里,自己也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添过一双新鞋子。丈夫的棉鞋,磨破开口,露出了大拇脚趾。
15.27亿元寄给抗美援朝总会后,会长郭沫若亲自给飞机题写了机名,并发来贺电。
接到总会寄来的收据和嘉奖电时,常香玉扶着宿舍门框,百感交集。想到年幼的孩子,禁不住扶框大哭。
1952年3月,常香玉率剧社返回西安,文化部等部门授予她“爱国艺人”荣誉称号。
这一年,她年方29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