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南方电网系统内,也有这样一群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身经百战的他们尘封军功、默默奉献。
从7月7日起,@南网50Hz 发起“寻访南网抗战老兵”,在短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不少珍贵的图片资料及故事,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每位抗战老兵的经历与故事都是一部历史,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王培金南方电网公司唯一健在的老红军王培金,已有100岁高龄,老人除了耳背,身体还算健朗,不用人搀扶,尽管已是期颐之年,但仍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位血战沙场、带兵冲锋陷阵的营长的身影。
●1915年出生于四川阆中县,是南网唯一健在百岁老红军
●曾两次爬雪山、草地,参加过长征
●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辽沈、淮海、平津、渡江四大战役
●从事电力工作三十余载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老红军的故事……
忆往昔:日寇的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在家人眼中的王老不善言辞,那些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日寇,挥戈南下的往事跟家人聊得不多,对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80后的孙男孙女说得更多的是生活琐事,或是应儿孙要求讲会儿革命故事,或是在家人挑剔饭食时触景生情才诉说往事。30-40年代王培金的家乡四川阆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里转战3年之久。有数据显示,在那个火热年代中,有1.9万阆中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700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阆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1933年8月,王培金和弟弟王培成(后因中途生病没有继续参加革命)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王家是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家有五姐弟,他排行老四。因为没有土地,只好给地主家放牛,当初参军的缘由很简单,“因为红军有饭吃”。1934年,王培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听从党的指挥北上南下,经历了一场场残酷战争的洗礼,光荣参加过人民解放战争辽沈、淮海、平津、渡江四大战役,由士兵一步步成长为营长。
王培金曾获得的军功章。
抗日战争中,王培金任工兵连排长、连长,主要任务是破坏敌军的公路、铁路及桥梁,摧毁敌人的运输线,王培金的左腿膝盖被鬼子的炮弹击中过,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
1947年3月,王培金在解放山西运城的一场战役中再次负伤,失去了右脚的第一、二脚趾。据他以前回忆说,最残酷的一次战争记忆是在渡江战役中,敌人为了阻挡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在前行道路上疯狂地布下地雷,为了给突击部队打开通道,作为工兵营副营长的他带领着战士以肉体滚雷,身负重伤。
有人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段神话,它是征服人类生存极限的斗争。“没有穿的,也没有雨衣,下了雨衣服湿了以后,在身上焐干了又穿,行军又走。”王培金曾经回忆说:“我们穿着破衣烂草鞋开始爬雪山,远远见一朵乌云飘过来,立即天上就下起了大雪。爬到中途,突然发生雪崩,一个战友被卷下悬崖,壮烈牺牲,我们难过得失声痛哭。”这一段经历也让他刻骨铭心:“我们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很多时间没有鞋穿,赤着脚行军,脚上常常打满血泡。吃的就更不用说了,树皮草根嚼过,甚至将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军用牛皮带都煮来吃了。烧火找不到火柴,就用原始的打火石取火,真的苦不堪言!”
“那哈吃得太差了,这些经历给我老伴带来的另一个后遗症就是爱吃肥肥的火腿肉”,与他相濡以沫62年的老伴,今年已80岁的欧莲珠奶奶说,有时候小辈吃饭挑食,王培金就会教育孩子让他们记住老一辈曾经是吃树皮草根过来的,要勤俭节约,懂得珍惜与感恩。
无论去哪儿,都是自己走路去
随着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王培金拖着留有子弹的身躯,又随解放军南下到云南剿匪。
50-60年代
1953年,经过组织介绍,38岁的王培金与18岁的妻子喜结连理。罗哲 翻拍
考虑到伤残情况,王培金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思茅景谷县担任公安局局长,1954年调任普洱公路工程局保卫处处长,1955年调入云南省公安厅工作,后送到北京,在公安学院学习。
1955年,王培金调入云南省公安厅工作后到北京的公安学院学习一年。图为1956年与同学在首都合影。罗哲 翻拍
1956年,学后归来的王培金调入云南省水电设计院任保卫处处长,从此与电结缘。1959年,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
1979年到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工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12月1日,67岁的王培金光荣离休。一次次的工作变动,他没有一丝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工作上,最让他们一家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培金从不向组织要求待遇,从来都是自己任劳任怨。“当时条件差,景谷县公安局只有一张解放牌的吉普车,虽然是局长,但他基本都坚持自己走路,一方面省钱,一方面把车留给生病的同事或用来应急。”欧奶奶说。
“宣威电厂是当时云南最大的火电厂,昆明三分之二的电都靠它供。”在宣威电厂时,王培金曾担任过保卫处处长,带领着4名职工无论白天黑夜保卫电厂的安全。曾经在此工作过的大儿媳沈昆回忆说:“冬天温度比现在还低,天一黑家家都要笼火取暖,家里人都生了冻疮。春天里,大风卷起路上的石子,割得脸生疼。”
王培金1959年相应国家号召,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一待就是20年。图为与电厂合影。
1960年,王培金的爱人带着三个儿子也一并来到宣威电厂工作,分开两年的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先生产,后生活”,王培金一家人暂时住在电厂附近的老乡家里。那一年,王培金的爱人怀有身孕,她说,“房屋太简陋了,用外面下大雪里面飘小雪来形容毫不夸张。”
王培金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待就是20年。
孩子都靠自己,不拼爹
“他常说,一家人,只要有饭吃、有房住就行了,就幸福了。”欧奶奶说,就连自己的子女,王老都尽量不添负担。即便病情严重需要住院,他从不要求子女陪护。“老来看我干吗,快走快走,忙你们的工作,我没事,两天就好了。”
王培金一生培育了四个儿子。罗哲 翻拍
“1975年,响应国家政策,我当时读完高中,就到文兴公社下乡当知青去了,两年后,好不容易有个返城名额,我爹都没有帮我争取,更不要说找工作的事情”,说起来,三儿子王建平年轻时对此还是有些微词。他说,父亲的作风深深影响到了他们四兄弟的人生态度,“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靠自己,不拼爹。”
教育子女就一个想法:读书
老红军王培金一家。罗哲 摄
王老很疼爱孩子,每当子女们来看望,开饭前如果有谁不到位,他就会仔细询问。
对待保姆,王老更是没有刁难过。“我做好吃难吃他都不说(表态),问他他说都好吃,他把我当闺女对待。”
“老王和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就一个想法:读书。无论再苦再累,都要为孩子们创造读书学习的条件。”欧奶奶笑笑说,现在我们家也算是有点书香味了,学历上看,四个儿子有三个高中毕业,一个中专毕业,孙子辈中,大孙子技校毕业,其他孙男孙女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欣慰的是,大家都像他,爱看书、爱学习。”
■终身铭记:最骄傲的两件事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王培金作为云南当时的16名老红军代表之一,乘坐专机被接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和缅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那里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刘伯坚烈士纪念园等12大碑区,共嵌碑4000余块,石刻红军烈士英名12.1万个,为3000余位红军将士建立了个人纪念碑,王培金是其中之一。
“他对我对家人都好,值得我爱”
说起两老62年的夫妻情分时,欧莲珠奶奶沉浸在了对往事的回忆里。
1953年,经过组织介绍,38岁的王培金与18岁的欧莲珠喜结连理。罗哲 翻拍
1953年,欧莲珠还只有18岁,在景谷县一所小学任教。此时,王培金38岁,正值壮年。在一次偶遇中,王培金一眼就认定了欧莲珠是自己这辈子要一起度过下半生的那个人。经过组织牵线,年纪相差20岁的两人喜结连理了。“结婚时,景谷县公安局给我们分了一间宿舍,里面只有一张床,结婚时只有一套被窝铺盖,没有喜服,穿的都是工作装”,欧奶奶回忆说。
没有锦衣玉食,没有甜言蜜语,但王培金的实际行动让妻子心里暖洋洋的。
王培金多年后与妻子补拍婚纱照。罗哲 翻拍
从参军到工作,王培金从未提出要请探亲假。1966年,组织主动要求王培金回家探亲,回到四川老家后,发现王老弟弟王培成一家生活特别困难,两人一商量决定以后每月寄10元钱给他们,帮助其弟的子女上学。当时王培金及妻子的在经济上其实也是捉襟见肘,因为要赡养妻子的养父母,还要养活他们的4个孩子。但这钱还是一寄便寄了四年。
王培金与妻子近照。罗哲 翻拍
不仅如此,王培金还全力支持妻子寻找她的生父母及4个姐弟。“找到我亲弟弟时他正在昆明上大学,我们一方面在经济上资助他,还经常叫他回家吃饭,他都没有怨言。”
王老的一言一行,始终感动着欧奶奶。直到今日,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依然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欧奶奶说,“老王从来没有骂过我、打过我,无论任何事情,都全力支持我。他对我对家人都好,值得我爱。”
坚强个性:王老的“三怕”
王老“怕”看病,“怕”吃药,“怕”住院。他的品格中有一种“忍”劲儿和“倔”劲儿,所以大病小病都先忍着。有次家人无意中看见王老的右脚鞋袜有些血迹,才发现其受过伤的脚趾已经化脓,白花花的骨头都看见了,他还说不疼,去医院包了药就坚持要回家,不住院。
还有一次是2011年8月份,他出门遛弯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缝了十多针。“不疼,没事,没事。”医生要求住院,他硬是不住,后在医生及子女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住了几天。
家人印象中,2002年,王老前列腺炎发作,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进了医院并迅速做了手术。
王老唯一一次主动要求去医院是在他94岁时,前后胸上有严重的带状疱疹。“第一次听见爸爸因为病疼得哼哼”,王老大儿子王建国说。
“他其实是为企业考虑,想着医药费能省则省。”欧奶奶一语道破了王老“三怕”的“天机”。
长寿秘诀:生活有规律平时多活动
离休后,王老的重心是接送孙子孙女上学,做饭。王老身体很硬朗,买米,往3楼扛买回来的煤等重活都是他干,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邻居说一点不像70岁的老人”。
“90岁前身体都很好,爸爸走路时喜欢背着手,老远就听得见‘咚咚咚’的脚步声,步伐稳重有力”,大儿媳沈昆说。
90岁后,王老慢慢患上了高血压、肺气肿两种慢性疾病,但这并不大影响王老的闲情逸致。
老红军王培金四世同堂。
生命在于运动,王老的生活相当规律,“95岁以前,老伴每天起床、饭后都会出门遛弯四次,之后才逐渐减少,现在身体相对差了些,也为了安全起见,基本上在家走动”,欧奶奶说。
一直到现在,王老在生活上都还保持着当年的军人作风,100岁的老人了,自己吃饭,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洗漱、自己洗澡、自己上厕所,不要别人搀扶。包括住院时,每次都自己洗锅洗碗,不要护工帮忙。能自己干的都自己干,着实让人惊讶与佩服。考虑到王老腿脚有些不便,出门时间少,子女们每个月就轮流至少一次带着老人家出门走走,让老人感受一下旅游的乐趣。时至今日,90岁时家里人给他买的拐棍和轮椅,到现在也没用上几次。
“要说长寿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生活规律,多运动,再就是心态好,人随和”,欧奶奶总结说。
王培金认真阅看祝寿贺词。叶琳 摄
尽管王培金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关心着南方电网的发展,时常关注公司动态,并对南方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当年参加革命是为了创造一个幸福的社会,后来参加电力建设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今天看到电网建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很骄傲,希望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同时,希望云南电网公司要培养好年轻的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把公司交给的各项工作做好。
如果您身边还有像王老这样的南网抗战老兵,请私信@南网50Hz 告诉我们!
赤子柔情,不掩铁汉军魂,曾经热血抗战的南网老兵依旧是我们心中不老的英雄!
编辑/林丹丹
通讯员/阮松萍 江海
鸣谢/@云南电网
长按二维码
选择最后一项【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南网5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