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法国影坛的大咖,弗朗索瓦·欧容是注定往大师界开挂的。
他早年的性爱题材《干柴烈火》、《新女友》,奇情路线《花容月貌》、《登堂入室》,到如今平淡冲和,各类型各领域皆有极强的控制力。
可以说,欧容出品,必属精品。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欧容异常聪明,他能把一个挺无聊的故事讲得高潮跌宕。
那一个接一个的坑,被勾引进去又瞬间浮起,仿佛可以看到欧荣那贼贼的笑:
你猜呀!
《弗兰兹》
豆瓣评分8.2分。
IMDb7.5分。
很多人喜欢得不行。
影片改编自流亡美国的德国导演刘别谦的名作《我杀的那个人》,讲述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赎罪和爱情的故事。
热爱艺术和法国文化的德国青年弗兰兹(安东·冯·鲁克 饰)在一战中战死沙场。
他的未婚妻安娜(葆拉·贝尔 饰)战前长期住在他家,照顾两位老人。
一位神秘的法国人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 饰)的来访意外的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他声称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结识的好朋友。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阿德里安就是在战争中杀死弗兰兹的法国士兵。
然而此时,与弗兰兹一样温柔优雅、热爱艺术的阿德里安已经俘获了安娜芳心。
…………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被欧容拍得跌宕起伏,艺术气息爆棚!
整个影片的画面美得无法形容,每一帧都仿佛是凝固的艺术品。
情缓缓流淌,温情默默,哀伤与隐忍是其中的主色调,难得的几抹亮色和安娜少见的笑容珍贵和美好。
片长114分钟,有105分钟黑白画面,营造出了复古的视觉效果。
仅有的八处彩色画面,都是关于谎言、虚构或者记忆里的美好渲染,不经意出现的色彩,总能突然间浸润了观众的心。
欧容解释:
“我希望以一种印象派的方式来使用彩色画面,用彩色来突出人物之间再次燃起爱的时刻——悲剧发生之后,有些时候,生活还是能够恢复活力的。所以,这种切换更多的是因为情绪而不是理性。”
一战后二战前,欧洲旧时代最后的残存在镜头中缓缓呈现,静谧如画,悠远如诗,镜头语言舒缓淡雅。
安娜失去了爱人,父母失去了儿子,他们的生活如同德国人自律过头的生活,单纯得只剩黑白灰的原色,带着淡淡的无趣与寂寞。
而在阿德里安的谎言里,安娜袒露感情的梦境里,往日里强自按捺的感情为画面镀上了温暖的色彩。
这淡淡的颜色,逐渐泛滥,渲染了黑白画面,观众能够区分现实与虚妄。
局中人在一次次的色彩渲染里逐渐走出往日的困境!
《弗兰兹》的核心其实还是战争留下的伤痛,以及如何走出伤痛。
欧容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他的反战。
电影一开始,安娜去问墓地的员工,谁给弗兰兹献花?
墓地工人说是一个法国男人,因为他收到了对方给的小费——法国硬币。
说完,朝旁边啐了一口。
意思是,就算我收了你的钱,也还是看不起你。
后来,安娜去到法国,在列车上被查护照,当得知她是德国人,同车的法国人也向她投来鄙夷的目光。
《卡萨布兰卡》中德法两国在酒馆的爱国歌曲大战成为影视经典。
本片中,同样的两首歌在前后两场戏里的隔空“对抗”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触动。
阿德里安在德国的小旅馆里,大家集体唱起德国战歌《莱茵河的守卫者》。
安娜在法国,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形,餐厅的人集体唱起法国国歌——《马赛曲》。
战争对于国家而言有胜负,对于人民却没有赢家。
电影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当朋友们都因为弗兰兹的父亲接待阿德里安这个法国人而对其疏远时,弗兰兹的父亲说:
“是谁把孩子们送上战场的?不就是我们,他们的父亲们。当我们获得胜利,打死法国人的孩子时,我们在这里喝啤酒庆祝;当法国人获胜,打死我们的孩子时,他们在那边喝葡萄酒庆祝。我们都在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伤痛在画面里时隐时现,压抑的人们急需驱散这种苦闷与隐痛交织的情绪。
为了继续存活下去,谎言随之而生……
安娜与阿德里安相互了解的部分是本片最美好的段落。
两个人相互依靠,用旧日的回忆和美好来疗伤。
在人物塑造上,阿德里安给人孱弱的感觉,内心的疼痛让他不可能轻易被接近。
一如他一贯躲闪的目光,像是一只受伤敏感脆的动物,一直在寻求人们的谅解,以求获得心灵的解脱。
他只不过是千千万万被推上战场的普通青年的一个,因为杀戮而心生罪恶,因为杀人而愧疚,希望得到心灵的平静。
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脆弱而又真实的幸存者。
而安娜,看似平庸其实内心坚定。
如同她看任何人的眼光那般恬淡深远,她从来都是用善意来对待与她交织的人生来客。
就算是阿德里安杀死了她未婚夫,就算是克鲁兹想娶她而她毫无此意,她都保持着自己的冷静和对他人的尊重。
无论是为弗兰兹守寡,还是照顾弗兰兹的父母,甚至最后为了里瓦尔和弗兰兹的父母编织起双向的谎言,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
直到最后,安娜在卢浮宫看着《自杀的男人》时嘴角微翘,面含微笑。
此刻,她如同画里的男子一样,杀死了以前事事依靠他人的那个自己。
弗朗索瓦·欧容作品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反转。
前半部铺陈了一场岁月静好的爱情,后半部分则是暗流汹涌的追寻之路。
安娜在后三十分钟寻找阿德里安的真实身份的旅途,秉承了欧容一贯的大转折风,带动了整个事件的反转。
阿德里安的身份在剧情里不断转变,从弗兰兹父母那里的弗兰兹的好友,到安娜那里的弗兰兹的杀害者,再到法国家庭里不被承认的私生子,最后归结为一个寻求心灵安稳的幸存者。
这个怪人迫使观众一直在揣摩他的动机,他究竟在干什么?
相反的,安娜对于阿德里安的感情的变化,是整个故事核心——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自我觉醒。
从最初的依靠弗兰兹一家人,到主动追求阿德里安,在了解到阿德里安生活的实情时决绝的转身而去。
一个女性从依赖到意识的独立,安娜通过两场幻灭的爱情,把人物树立了起来。
还是欧容一贯的用伤痛唤醒女性觉醒的母题。
一如《八美图》,一如《干柴烈火》……
而如同一直压题的那幅马奈的画作《自杀的男人》一般,无时不刻在提醒着我们:
有些伤痛,就算是死去一回般,促进着我们成长!
卢浮宫里马奈的画下,形似男主角的背影,走进观众却出乎意料并非男主角本人。
导演将观众的猜测又导向了另外的可能。
安娜话锋一转,“是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黑白画面变回彩色。
这幅画显然含义颇丰,它是男主人公内心愧疚痛苦的象征。
同时也阻隔了男主角和安娜之间真的爱情——在战争面前无力表达。
换一种角度,它是男主角对安娜真心的另外一种表达(两种真实的感情,杀死安娜的未婚夫的愧疚与对安娜真实的爱情,相互抑制)。
安娜的话语中也有着多重含义。
安娜不仅已经原谅了男主角,而且已经原谅了男主角迟来的抉择(火车上离别前那句,“一切都太晚了”)。
那么安娜此时,已经坦然。
她会何去何从呢,由观众自己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