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在西班牙著名旅游胜地阿利坎特市,现场数千名观众一起见证了波兰历史上首位欧洲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的诞生。欧锦赛决赛场上,李倩在0比2落后的逆境中背水一战,比赛被拖入轮换发球,在近几年调整了技术风格的李倩利用自己攻守平衡的优势,抓住轮换发球的机会,越打越顺,直落四局获胜,后两局一共只让对手拿到了4分。胜利到手,李倩张开双臂释放自己,这距离她上一次获得欧洲冠军已经整整9年了。
作为李倩的丈夫,赛后第一时间接到新科冠军的电话,正沉浸在喜悦中的李倩说:“我感觉还有体力再战三百回合。”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约定明天再聊。次日通话,李倩感慨地说:“与其说是一场胜利,不如说是对球员多年付出的肯定。”生活需要仪式感,李倩获胜后,波兰体育部和乒协马上给她发来了贺信,所有的坚持和委屈,也许会因为某个美丽的瞬间消散,而这一刻的李倩让我感觉到,比起喜悦,她收获更多的是幸福,就像她在现场接受国际乒联采访时说的那样,“这一刻,我很幸运。”
越重洋,开启乒乓人生
中国乒乓球强大的“国球基因”,让每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从拿起球拍的那天起,就立志要拿冠军。时间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运动员被那个时代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除了为国争光,还要做到家长口中的“有出息”。他们几乎每天都被教练和家长谆谆教导和鞭策:“有没有信心成为世界冠军?”世界的样子在每个人的孩童时代都是色彩斑斓的,半大的娃娃谁也不清楚世界冠军的意义,却知道当冠军可以和家长要零钱买零食,所以懵懂的他们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仰起稚嫩的笑脸自信地大声回答:“有!”那时候,仿佛成为世界冠军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李倩就是那时开始了属于她的乒乓人生。
转眼5年,立志要成为“世界冠军”的豪言壮语一直激励着李倩,她几次在河北全省比赛中都拿到了同年龄组的单打冠军,顺利进入河北省乒乓球队师从唐银生教练。但渐渐地,看着身边幸运的师姐们都进入了国家队深造,依旧兢兢业业在球台前“耕耘”的李倩,第一次感觉到了成长中的困惑和竞争带来的压力,14岁,对于渴望进入国家队的李倩来说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年纪。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圈内人士的热心推荐下,波兰一家传统俱乐部强队的主教练NECEK(南塞克)专程来到中国见李倩,经过简短的交谈和测试后,向她发出了入队的邀请。
14岁的李倩没出过国,也没坐过飞机,那一年她离开家乡河北保定辗转万里之遥,乘坐了飞机、火车、汽车终于来到了俱乐部所在地——波兰东部城市Tarnobrzeg(塔诺若布诺格)——一个需要百度才能知道中文名字的波兰小城,在这里开始了十几年异乡的征程。少小离家,猛然间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对当时还是一脸稚嫩的李倩来说,能坚持多久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异国生活一转眼就是好几年,回想起来,语言障碍和陌生环境造成的困境没有难住她,反而是没有训练对手成为了她在波兰最大的“生存”难题。
大部分欧洲国家乒乓球队,球员分散在世界各地,只在大赛前安排较短时间的集中训练。因此在俱乐部的大部分时间,一直以来陪伴李倩左右的除了南塞克教练外,就是训练对手KINGA(中文名:狮子)和一名来自俄罗斯的50来岁老队员塔玛拉。李倩非常感谢她们那些年的帮助和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地陪伴着李倩备战各种比赛。只是李倩当时没有想到,完全靠比赛保持竞技水平会这么快摆在她面前,这也变成了套在脖子上的无形枷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收紧。李倩知道她不能坐以待毙,破局之路提上了日程。
4年后,2006年在恩师南塞克的帮助下,加入国籍的李倩代表波兰首次站在了国际公开赛的赛场上。李倩的公开赛首秀是在德国,她勇夺21岁以下组的冠军,一周后在波兰主场,第二次参加国际公开赛的她战胜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奥地利名将刘佳,将女单冠军收入囊中。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李倩收获了不少21岁以下的冠军,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2007法国公开赛,她发着高烧,语言不通买不到药,只好不停地喝水,在床头上摆满了湿毛巾用来物理降温,比赛完全是靠着意志品质撑到了最后。现在回想起来,李倩感觉当时对自己有些残忍,甚至不应该这样去坚持,但在现实困境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李倩的身上依旧保持着这份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战奥运,登上世界舞台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