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质化研究
编辑推荐:各种与性有关的信息成为塑造青年人性观念的重要新变量。尤其在近年来,新媒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青年的性行为提供了宣泄渠道,使“约炮”现象从态度到行为层面被青年人所默许。那当代青年对约炮行为的认知和态度是什么呢?新媒体对青年人约炮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一起进行探讨!
从“身体嵌入”到“精神致幻”
——新媒体对青年“约炮”行为的影响
吴志远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第2期
[摘要]通过对14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发现,基于LBS功能的移动社交新媒体对当代青年的性行为产生了认知层面的影响,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击了当代青年面对非伴侣性行为的态度。新媒体为青年的性行为提供了宣泄渠道,使“约炮”现象从态度到行为层面被青年人所默许。新媒体使身体嵌入网络空间,使性变为符号化的表征。新媒体成为一种精神致幻工具,使陌生人性爱关系演变为一种纯粹欲望的交换关系,具有一定的虚拟麻醉功能。由新媒体所带来的“约炮”现象反映了当下都市青年人的性迷茫,应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伦理层面做更多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约炮”;性行为;质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青年人的性行为和性观念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发展,
与网络伴随而来的性行为和性观念问题
也成为21世纪以来的研究重点。
早在2002年,就有研究者对“网络一夜情”的麦当劳化现象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1],2003年,青年作家木子美公开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性爱日记”,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对“网络一夜情”的伦理道德讨论也成为关注焦点[2]。
“一夜情”并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独特现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都不乏对这一现象的记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的匿名性为陌生人的“交往”创造了低成本的便捷性和可能性,由此,也产生了“网络一夜情”这一社会现象。“网络一夜情”从行为上可以区分为线上和线下,即虚拟的网络性爱关系和通过网络而达成的现实性爱关系。
早期关于“网络一夜情”的研究显示,有过或向往“一夜情”者多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一夜情”确实多发生在学历高者身上:一是因为这种现象主要在网上传播,从而确定了它的人群的局限性;二是越是高学历者越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依据,他们可以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来寻求心理平衡。[3]
近年来,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的技术普及,调查显示,网络性行为的高发人群虽然依然以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为主[4],但初中、高中学历的上学、待业、白领人群都也有显著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活在都市的青年男女们发生“网络一夜情”的现象不断上升,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新媒体应用的流行加剧了这种态势。微信、陌陌、PP语音等陌生人交友应用问世初期甚至以“约炮”为噱头吸引用户使用。近年来,从网络到现实,“约炮”一词也日益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约吗?”“叔叔,我们不约”这些最初与“约炮”现象密切相关的网络暗语甚至也进入了日常话语体系。“约炮”逐渐成为一种都市青年的快餐化慰藉方式,这一社会现象也开始改变青年人对待性的传统观念和行为。
本研究通过以质性访谈的方式
了解当代青年对“约炮”行为的认知和态度,
了解新媒体对青年人“约炮”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并分析青年人“约炮”现象的社会动因
及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前期的调查访问,以目标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4位于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四地工作学习的青年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时间从2015年6月持续到2016年1月,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线上微信访谈和线下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这14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
14位访谈对象中,男性8人,女性6人;其中北京2人(其中女性1人),上海5人(其中女性2人),南京5人(其中女性2人),合肥2人(女性1人)。遵从研究伦理,本文中出现的受访者都已进行化名处理。参与受访的14位青年年龄分布为22岁至32岁,已婚者4位(其中女性1位)。已经工作的受访者有10位,另有4位为在校研究生。
三、结果与分析
(一)最不必熟悉的陌生人:虚拟和现实的模糊
WEB3.0将人际交往和传播带入到一个虚拟和现实更加模糊的时代。基于LBS技术的移动社交媒体是WEB3.0时代的典型媒介代表。不同于WEB2.0时代博客、SNS社交网站的线上交往,LBS技术(Location Based System,基于地理信息定位的系统)使线上交往与线下互动实现了无缝对接。这一技术是微信、陌陌、连我等陌生人交往APP的核心技术之一,以微信为例,其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多项陌生人交友功能都是基于这一技术。它不仅使线上线下的界限日趋模糊,也使媒介使用者进入一种虚拟即现实的传播环境中,通过新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