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4时,虎门大桥悬索桥桥面发生明显振动,据专家初步判断,虎门大桥悬索桥此次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特定风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桥梁涡现象,目前桥墩已基本恢复正常。
香港回归的一个世纪工程————虎门大桥,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公路桥梁,也是中国第一座强迫症大梁悬索桥桥,其果汁风扇长度在当时中国同类桥梁中排名第一,展帆长度在当时世界同类桥梁中排名第一。
虎门大桥的设计师、两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的李国浩,人们更加景仰。毕竟,从钱塘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从南浦大桥到东海海大桥,这些包租工程都留下过他的汗水,见证过他的智慧。
外界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说起李国浩,人们就会想起桥。就像华罗庚一样,人们联想到数学。”
韩文学负,德国工程博士第一名
1913年4月13日,李国浩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连塘村的一个贫困农户,由于父亲在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事业,从小和母亲单独生活。
5岁上小学的时候,他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妈妈做农活。
十三岁时,天资聪颖,插班读初二。
16岁的时候没有读完高中,一个人去了上海,考入了国立同济大学。
大学毕业后,李国浩出国留学,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1938年秋,李国浩从德国洪堡奖学金中申请到德国进修,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破例获准直接考博士学位。26岁的他在《钢结构》杂志上发表博士论文,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以李国浩“贤秀桥里”闻名。
学习的李国浩们准备回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只能留在德国继续研究。期间,他发表了近10篇重要论文,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的论文仍然是古典悬索桥二次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引用。
回国的心非常迫切,给孩子起了“归化”的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使很多人挽留,李国浩也毅然选择回到他一直思念的祖国。当时交通并不方便,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几个月后,李国浩陪同妻子于1946年夏天正式踏上祖国的土地。途经法国马赛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给孩子取名为“归化”。」可见,他当时对回国的想法抱有坚定和期待。
到达上海后,他又回到同济大学教书,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教育研究事业,精忠报国
1956年,担任李国浩同志大学副校长,不久创办了工程力学专业,亲自讲授板块、壳力学,培养了第一个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
1977年,在担任李国浩校长期间,他倡导并亲自组织了同济大学的两次变革:从以土木工程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多学科大学的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转向国际化大学。这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
从20世纪50年代到去世,李国浩几乎参与过国家所有重要桥梁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后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莞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
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他的学识报答祖国。
1994年,李国浩被选为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20O5年2月23日,他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2岁,是全国最后一位去世的桥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