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城市
变化多端
有些东西忙得不可开交
有些东西不能突然预防
你和我的眼神
穿过钢筋水泥的丛林
看一眼过去
一个城市的
变迁
美川岛
建于1952年粉楼,高33米,是绥化市第一制高点,一直保留到1998年,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李鹏祥当年在老挝战场上英姿飒爽的样子(根据资料电影翻拍)。
具有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标准粮仓。
说到粉楼,可能很多市民不知道。一说“花蜜”,一定年龄的市民就会突然冒出来。哦,那不是粉厂的“大密楼”吗!是的,就是这个山谷的黄色建筑,65年前在绥靖市东北部兴起。当时油画城最高的建筑物只有不到10米高的3层,粉楼的净高为33米,成为无愧于油画的地标。到了晚上,周围层亮起的灯光在几十公里外都能看到,像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
这座被称为“火蜜”的粉楼(图1)是当年油画粉厂的生产核心。油画粉美厂的前身是1923年(民国12年)成立的油画光电灯厂火密路,原址现在在宝必达大厦附近。1935年被日本人强行占领,改名为日漫制奔忙食品公司油画分散场。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到了绥靖,这家工厂才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改名为黑龙江省乳化剂粉末厂。
1950年解放战争已经结束,开始恢复国民经济,赤纬时期遗留下来的制粉厂已不能适应当时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经省里批准,决定建设新的制粉厂。1951年4月,图1中的粉楼正式开始建造。建筑物是由一位名叫拉宾的前苏联工程师设计的。由于要对抗大功率机器的长期振动,建筑物不仅规模大,对工艺技术及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尽管如此,建筑物的建设速度非常快,从破土动工到开工只用了12个月的时间。在当时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奇迹。到1952年3月,粉楼满足了日产145吨面粉的设计要求,成为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厂之一。济分大厦主楼6层,高33米,建筑面积4746平方米。绥化县制分厂一开始是省直属单位,后来几度变化,最终回到绥化市(原水华县)粮食局领导层。1968年,绥化县制大米厂又并入制粉厂,绥化制粉厂最终命名为绥化粉米厂,到本世纪初对粉米厂进行了改造。
余华制粉厂的新址以前是供奉伪满时代的日本绅士,即死去的日本人的地方。油画粉美工厂完工后,职员食堂、职员宿舍等相继建成。因为是绅士的旧址,所以当年职员宿舍里长期流传闹鬼的传闻,结果发现这只是寒冷的夜风吹来的声音。但是据梨花粉美工厂前办公室主任李熙鹏说,在职员宿舍附近发掘过刻有日本人名字的巨大墓碑。
油画粉厂生产规模最大时拥有员工3000多人,每日加工面粉500吨,大米200吨,玉米联合产品180吨。计划经济时代,产品除了少量配给当地统购的商品粮外,均按计划外调,支援全省和全国人民。当时,粉楼成为粉厂,打造了辉煌的平台。当时,粉厂的工作人员大磨、金万两、金万两、金万两、金、金、金、金、金、金、金、金、大磨、大磨、大磨,黄金就有一百万。由此可见,粉楼在当年职工干部心中应该有多少分量。油画粉美厂对周围的人文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分米厂东边的两条大胡同,被命名为马特东一路和马特东二路。
因为规模大,管理比较严格,当年油画粉美厂的工作人员素质很高,所以油画粉美厂也出现了很多传奇人物。李鹏祥应该是一个。李鹏祥从粉美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层管理干部,退休前还担任人事科长。虽然他很普通,但他参加抗美援朝劳苦的经历一直在向老粮食人说真话。李鹏祥于1970年从粉美工厂应征入伍,第二年奔赴老挝前线参加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作战。作为空军高炮兵,李鹏祥在老挝战场共参战了462天,他所在的师共击落35架美机,击伤24架。李鹏祥也因为专业出色而获得了三次奖。完成任务后,李鹏和战友们回到重庆的部队驻地继续服役,三年后转业到了粉美工厂。现年68岁的李鹏祥已经退休,但国民没有忘记这个共和国的功臣。今年春节前的2月16日,刘华军地区的主要领导人还访问了李鹏尚家,并慰问了他。
虽然自己毫发无损,但提到这件往事时,李鹏上的心情还是有点沉重。因为他的很多战友已经长眠在那片异国土地上了。由于那些战友的遗骨不能返回故土,哈尔滨有专门的抗美援朝(老挝)纪念院,李鹏和健在的战友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纪念活动。
李鹏祥曾担任粉厂的人事科长,他对粉厂出去的人物了如指掌。结束自己故事的李鹏祥说:粉美工厂是人才的地方。他折了手指,数出了油画粉工厂出来的比较有名的人物——市政协副主席张晓顺。元庆安县
委书记李沛夫;原烟叶经销公司总经理高福厚;省交通厅大(庆)齐(齐哈尔)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程景君;原市执法局副局长鄢玉君;市畜禽屠宰管理所所长李文国;原北林区外贸局局长吴家富(副处级);北林区粮食局局长白学明,原北林区粮食局、物价局长李国庆等等,截止到现在,从粉米厂走出来的副科级以上干部约有近30人。如今,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当年,他们都曾在粉米厂工作过,并在工作期间为粉米厂的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对粉米厂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离开粉米厂多年,如今在绥化日报任摄影记者的徐文革对记者说,如今到城市的东部去采访或办事,回程的时候,无论绕行多远,他都喜欢从粉米厂门前的庆丰路上走过,为的就是看一眼那熟悉的大门,仰望一下如今依然雄伟的制粉大楼。当然,制粉大楼虽然雄伟,但如今它已经风光不再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转动起来的动力。由于建厂较早,粉米厂的设备已经比较陈旧,加之南方沿海省份的制粉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绥化粉米厂的规模已无法与之匹敌。同时,由于粮食计划经济的取消,粉米厂的经营全面走向市场。新世纪之初,绥化粉米厂改制为绥化市第二粮库和黑龙粉米有限公司,全面自主经营,且以收储为主要的经营项目。由于承担国家的储备粮的收储和保管任务,近几年来国家已经在这里投入了数亿元资金,用于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绥化粉米厂院内的大型现代化粮仓(图2)正在取代制粉大楼成为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面对着粉米厂大院的巨大变化,制粉大楼安静地注视,默然无语。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它创造了无数辉煌,它生产的产品曾支援祖国各地的建设,也曾支援过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虽然它如今已经走入了暮年,但它为自己的经历而自豪,它不仅见证了绥化粮食工业的茁壮成长和华丽转身,也见证了绥化市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
(本文鸣谢黑龙粉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绥化市第二粮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宏友先生提供的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