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延迟宇宙
资料来源:商业人物(微信id: biz-leaders)
他们完全不像亲兄弟,哥哥外向,弟弟内向。哥哥充满热情,弟弟充满书气。哥哥身上有艺术家的气质,弟弟更理性。
但是他们确实是亲兄弟,彼此的大多数,基因,父母,亲情,还有事业共享。有时他们和误读一起分担压力。
二十多年来,无论哥哥去哪里,弟弟总是跟着去哪里。不管弟弟做什么,哥哥总是全力支持。他们是兄弟。他们几乎分享彼此的一切。
华谊兄弟的创始人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故事是中国最典型的成功故事之一。他们偶然进入了奇异的产业。迷恋这个市场及其可能性,希望成为迪士尼这样的公司,坚持了20多年。
时间给了他们回报,甚至是超出他们期望的礼物。他们生活在视频中,在视频中呼吸,最终成为视频中的那个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帝国。
[一]叶宁
春节前,王中雷带着家人去了王中军家。他们要和爷爷聚在一起,在家闲聊一番。老人家年纪大了,跟着王中军生活。他喜欢儿孙绕膝。
和爷爷吃了一顿饭后,兄弟带着家人单独去度假。王中雷去了美国,王中军去了欧洲。
以前兄弟俩都一起出门,现在孩子们长大了,王中军都成了爷爷,家庭成员越来越多,需要单独旅行。
春节后,他们各自返回北京,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正月差不多过去了,他们还没有看到上面。
让他们尽快叫上面的人叶宁。春节前,确切地说到3月1日,对叶宁的认识是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分院选、电影、发行等业务的副总裁。
2月29日晚上,“华谊兄弟”(SZ。300027)表示:“华意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任命叶宁老师,从2016年3月1日起担任华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华意兄弟影业”)CEO,与公司电影同时,华意兄弟决定任命叶宁老师为公司副总裁,提名他为公司董事候选人。经相关程序批准,正式担任董事会成员。”
我问王中磊。“听说很久以前你们联系了,交流了叶宁加盟的事情?”王中磊说,对于叶宁的加盟,这几乎是一个仓促的决定。春节前,他们没有听说叶宁有意离开万达,春节后,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即与叶宁联系,邀请他加入“华谊兄弟”。”。
因为工作原因,我们认识得比较早,但比较密切的业务交流是在他开始发行万达的电影后。当他原来建造完多元线路时,我们只是上下游关系,其间有更多的礼仪和生意。他开始主持电影内容和发行后,双方合作,所以冲突会更多。但是谈论职业的变化是比较短的时间。”。
王中军证明了弟弟的主张。他告诉“商业人物”,在万达的电影体系中,叶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突然加盟是巧合。”。
可能还为时过早。不是你想找职业经理人,而是有职业经理人。"王中军说。"正好他辞职离开了万达。之后一起沟通,基本以中雷沟通为主。因为他原来兼任李(华谊兄弟影业)首席执行官。" "
王氏兄弟和叶宁是多年的熟人,和以前的生医一起,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和万达电影一起拍摄了《寻龙诀》。《寻龙诀》是2015年最成功的华语电影之一,参与的三方、万达、华谊、光都成为赢家。
王中磊说:“《寻龙诀》的整个产业链从一开始到中间(我们)都在一起,在制作层面沟通更多。”毕竟,该剧的整个制作班与华谊非常熟悉,所以在这方面我与叶宁和万达的互动比较多。特别是前期,可以多做一些演员、主创、剧本打磨等。" "
万达强大的频道能力对叶宁进行了“嘉流”。当时,叶宁经常和华意的王中磊、光的王长田、博纳的乌冬面聚会。那些人都是“总经理”,只有叶宁是“职业经理”。
他们聚集的地方总是昆仑饭店的岩石。音乐影业CEO张伟也告诉我,他在岩石酒吧和贾跃亭见了第一面。岩石酒吧肯定和海岩有关。他曾任昆仑饭店总经理。除此之外,演艺界一直有传闻。安巴风水好。老板们适合谈生意,谈一谈就一定能成功。
叶宁在万达工作了13年,从做商业房地产业务到院线、电影、电影发行,成为万达文化集团不可或缺的角色,对王健林寄予厚望。
/p>然而他突然选择了辞职,加盟了“华谊兄弟”。
王中磊告诉“商业人物”,多年来他一直想找一位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张昭、叶宁都不在他的名单上,因为他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挪窝”。
“叶宁可能还稍微特殊一点,一直还是职业经理人,像张昭都已经是合伙人了。”王中磊说,“但世界上的事还是会有一些变化的,就像叶宁。”
在春节前后,坊间已经传出了叶宁离开万达的多种版本,王中磊就半开玩笑地问叶宁:“有这事吗?”叶宁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王中磊一下子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约叶宁在万达广场附近吃了个饭。在与王中军见了两面后,叶宁同意与王氏兄弟一起进行一场针对未来的冒险。
他们很清楚这个决定的重要性。王健林与王中军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发起理事。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合作与交集。“
现在突然叶宁来了,会不会对华谊兄弟跟万达的关系有什么影响?”我问王中磊。
王中磊说:“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高级人才的流动。这是我的理解,因为毕竟叶宁做出了选择。在万达那边,他的职位也很高;他愿意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去做这个事。其实对我们来说,万达那边也有大量工作人员是华谊的前员工。”
我又委婉地问王中磊:“现在正是万达影视业务扩张最缺人的时候,王健林会不会觉得华谊在他那儿挖人?”
王中磊说:“这个就看王老板作为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看这个事。”
这是典型的“王中磊式”回答,温和、理性,滴水不漏,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王中军式”则与他截然相反,他通常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应,譬如“管他呢,人都来了,还能怎样?”之类。他大大咧咧,毫不介意外界的反应,却又总能在王健林、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人中间,从容自如,如鱼得水。
在王中磊合作过的那些职业经理人当中,他觉得叶宁和夏陈安无论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方面都无可挑剔,且都具备领袖气质。夏陈安在离开浙江卫视后,曾一度传出了与“华谊兄弟”的绯闻,结果半年后夏陈安出任“北京文化”总裁。
“我记得夏陈安刚辞职的时候,传的都是来我这儿,结果人家根本就没找我聊过,人家去了北京文化。”王中磊说。
这次叶宁辞职后,王中磊没有让传言只变成传言,他跟叶宁进行了密谈。“他想实现的目标跟我想做的事情高度吻合,互相也有一个信任。”王中磊说。
坊间纷纷猜测叶宁辞职的原因,也有传言称王健林对此颇为伤感,甚至恼怒。除了因为叶宁的突然辞职,将延缓其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布局外,还因为叶宁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
在中国影视产业当中,能够被冠以为“顶级”的,只有张昭、叶宁等屈指可数几位。当张昭从职业经理人成为贾跃亭的合伙人,变成了老板之后,叶宁不是这个行业中最杰出的职业经理人,也是其中之一。
王中磊看到了叶宁身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如何从默默无闻到名动江湖。他也知道叶宁从万达最基层的业务开始,熟悉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渠道,是难得的全才。当他听说叶宁要离开万达后,他追了过去。
除了华谊兄弟电影公司CEO的职位,并且赋予其人、财、事诸方面极大的权限与空间外,“华谊兄弟”还为叶宁提供了集团副总裁、董事的岗位,以“匹配”他在万达文化集团的职位与影响。
“我们希望在这块调整角色,未来结果怎么样,没有做,谁也不知道。对叶宁这些年在业内的表现,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王中军说。
在王中磊看来,这是整个“华谊兄弟”团队更加职业经理人化的一步。“华谊兄弟”的业务线越来越长,单靠他们兄弟俩,以及创业的“老兄弟”们,已经无法推动“华谊兄弟”快速成长。
他们有优雅的野心,需要更多“兄弟”,需要一个“兄弟连”。
【贰】兄弟
无论哥哥走到哪儿,弟弟就会跟到哪儿。无论弟弟做什么,哥哥都会在身边提供支持。他们分享彼此的几乎一切,基因、记忆、父母、时光、财富和事业。
他们甚至分享了同一个星座,白羊座。
哥哥出生于1960年,弟弟出生于1970年。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军人,生了四个儿子,中军是老二,中磊是老四。
他们生活在一个“老炮儿”的时代。“老炮儿”已经烙印在了他们的记忆当中。
王中军说:“《老炮儿》为什么好,我觉得还是六爷写得好,六爷就成为话题了,他讲义气。为什么年轻人也喜欢《老炮儿》?人都喜欢讲江湖义气的人。比如你同学里最喜欢谁?大方,这个人爱请人吃饭,不抠索;你有事爱帮你忙,你有难跟你打架去。六爷这个人物表现了仗义,说话算数,里面有美德,虽然嘴里骂骂咧咧的,脏话连篇,是个北京流氓人。”
王中军没赶上“老炮儿”的时代。六爷这样的“老炮儿”在江湖上茬架的时候,他们还小,跟在屁股后面围观、喝彩、激动、仰慕和害怕。
“我上小学很有意思,小学叫青年湖小学,中学叫人定湖中学,军区大院在中轴路那儿。原来没有中轴路,中轴路是我们院的果园,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是果园,1990年把大院辟开了,中轴路,东院,西院,我家就住在那个大院。我家大院西边是人定湖,左边是青年湖。”
“老炮儿”基本上是“老三届”。1966年王中军才读小学,“老炮儿”都是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喜欢在游泳池和冰场开打。
王中军也有茬架的经历。他读中学时的那个班是个爱打架的班,他又是个能打的人。
1976年,初中还没有毕业,王中军还未满16岁时便应征入伍。他想走一条父亲的老路,去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功业。那一年弟弟只有6岁,是一个流鼻涕的小屁孩儿,16岁的哥哥在他心中拥有一个成人的伟岸形象,就像他们生活的城市和大院一样,空旷、冷漠和野心勃勃。
6年后,哥哥复员回到北京,在父亲帮助下谋到一个物资部保卫处的工作。“在保卫处,和看大门的含义是一样的。”
王中军后来从保卫处辗转到文书处,在读完夜大后又到物资出版社的《物资管理》工作。他干过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有时候也画插画。
王中军当初在物资出版社,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华谊兄弟”上市后,他当年的一位同事有一天对我说:“你知道王中军吗?娘的。都成大老板了!以前不过是复员到我们出版社的一个美编,现在也是亿万富翁了……”
我能深切感到到他内心的羡慕、嫉妒和不平。当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之后,王中军的财富像个失控的数字,而我的那位熟人却依旧要在他单位的过道里一边抽烟,一边酸溜溜地对人讲王中军的故事。
在往事当中,那时候王中军还与几位朋友辞职合办了一份叫《购物指南》的杂志,刚出了一期就因为“非法办刊”被停刊。但王中军找到了一些“拍明星挂历”、“拉广告”的门路,成为当时北京先富起来的人。
1989年,王中军29岁,王中磊19岁。王中军要去美国。“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拿到一个学位,二是要在1993年12月前,攒足10万美金。”他有一次接受采访说。
“我平均一天要打工十五六个小时,而且做的都是蓝领工作,累得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我很感谢我的太太。她在美国的五年时间,打工支持我上学。”
5年快过去了,1993年12月底,王中军拿到了学位、存够了10万美金。他准备回国。
哥哥出国的时候,弟弟还在读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哥哥回国的时候,弟弟已经大学毕业,在物资部下属的机电总公司做了4年办公室文员。
在哥哥眼里,弟弟依旧是个孩子;在弟弟眼里,哥哥还是一个伟岸的形象。哥哥说:“我们一起去干个公司吧。”弟弟就跟着去了。
弟弟有时候看不懂哥哥。他们的年龄不在同一个维度。“我们两个之间有10岁的差距,之前没做生意,或者刚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两个的年龄差距比现在还显得明显。你想我们两个合作的时候我才23岁,他已经33岁了,我到33岁时他43岁了。在这个区间的时候,其实区别很大。人的熟度是变化的,现在我们熟度可能会越来越相似。”
当熟度不同的时候,王中磊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看不懂王中军。他觉得哥哥是一个很凶的人,当过侦察兵,身手特别厉害,小时候就喜欢打架,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样,当兵复员后更喜欢武力解决问题。有一次在岳父家,遭到了邻居屡屡挑衅后,他上去就把人撂倒在地了。
弟弟性格温和。虽然生于军人家庭,却从未想过要去当兵。“我们那个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大多数都选择了去参军,在这种氛围当中,人很容易有一个当军人的想法,但我从来没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想过穿军装、当个军人,在我从小的志向当中都没有。定性的理想和想做什么事,还是随着我成长的时代漂泊不定。我没有过那种特别稳定地想去做什么,挺随性的。原来我觉得,我其实挺不适合做一个企业家的。”
哥哥拉着弟弟一起成为了企业家。
弟弟喜欢哥哥身上夸张的冲击力,他追随哥哥,成为他的臂膀,和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仰慕他。
哥哥喜欢弟弟身上的书卷气。他没有成为弟弟那样的人,而是希望与弟弟一起并肩战斗。
弟弟说:“我比较热爱创意这东西,写东西,去描绘一个东西,可能是我的强项。之前是毕业了需要一份工作,工作之后哥哥说要不要一起做公司,在公司里上班。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创业的说法,就是一个职业。”
直到有一天,弟弟发现自己可以与自己的人生对话了。他们可以去拍电影了。 “这也是我在1998年有机会开始做电影的时候,让我似乎对人生开了一扇门,似乎跟我的内心是对接上了。”
关于这段往事,我曾在一篇文章,《梦想、野心和王氏兄弟》中描述说:
1923年4月,华纳家的四兄弟,哈里、阿尔伯特、山姆和杰克,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他们把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制片厂设在好莱坞附近的伯班克。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华纳兄弟。它从派拉蒙和米高梅的困堵中突出重围,成为一个大时代的商业奇迹、视听神话。
1994年,王家的两兄弟,王中军和王中磊,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他们把公司名字叫做“华谊兄弟”,似乎为了复制华纳四兄弟的野心和梦想,也为了复制他们的友爱与亲情。董事长自然由王中军来干,他除了是哥哥外,还去美国读过书、洗过盘子,如今口袋里揣着10万美金和密歇根大学传媒学硕士证书。
华谊兄弟起初只是一家广告公司,虽然王氏兄弟的野心不止于此,但他们的梦想却只能从广告起步。他们运气不赖,从中国银行拿到一个设计VI和LOGO大单。银行有钱。华谊兄弟从此完成了从草鸡到凤凰的转变。王中军和王中磊变成了有钱人。他们有本钱拍电视剧卖了,也有本钱与冯小刚、姜文合作拍电影了。他们干得不赖。于是他们然后还起了别的。
【叁】冯小刚
在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附近的一栋写字楼上,王中军与冯小刚有个共用的画室,里面摆满了画作、书,以及红酒瓶子。
所有的画都署着“中军”,我没见到冯小刚的画。据王中军的助理描述,冯小刚画得少,画室大部分时间被王中军独享。
单就绘画来说,王中军有基础,也有艺术家气质。与他性格截然相反的是,他的画大都写实、内敛,而不是飞扬跋扈、恣意纵横。冯小刚绘画基础一般,画得比较抽象。他在绘画界的影响力,与他在电影界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冯小刚是华谊的“兄弟”。有一次喝酒,他喝高兴了,就呲着他标志性的大牙对王中军嚷嚷:“华谊兄弟也有我,我也是华谊兄弟之一啊。”王中军说:“这个是他发自内心的,不是编造的。”
冯小刚的确是华谊的兄弟,也是王中军和王中磊的兄弟。尽管王中军和王中磊的行为模式与审美偏好各异,但他们都对冯小刚充满了偏爱。
我问过兄弟俩,“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中最喜欢哪一部,兄弟俩的答案都是《集结号》。
弟弟说:“华谊自己出的电影还没有超越《集结号》的喜爱程度,首先因为我是部队大院的小孩,对战争跟军人题材情有独钟,小时候看的基本都是战争电影,日本的、中国的、美国的、苏联的、南斯拉夫这种战争片非常多。《集结号》是一个属于中国的,非常独特的一种电影类型代表,又产自我手,所以情感特别深。”
王中军也喜欢《集结号》,“这个百看不厌”。“这和军人家庭有关系,毕竟我是当兵的,这个电影拍得也比较曲折,”他说,“拍这个电影是比较犹豫的,因为没有人拍过,没有人拍一部电影是用这么多钱的。冯小刚原来的电影不怎么花钱,就是葛优从这屋走到那屋,没有成本啊。《集结号》是冯小刚没有驾驭过的,要有一个大战场,有很多特技。拍这样的电影我们比较犹豫,但是它成功了,在我心里烙下非常深的烙印;但是别人不一定特别喜欢《集结号》,每个人烙印不一样。”
《集结号》呈现出了中国内战中残酷的场面,也将一个群体复杂、偶然和戏剧的命运展示了出来。这是“华谊兄弟”的得意之作。王中军认为,主要是“谷子地”这个人物写得好,就像冯小刚在《老炮儿》中塑造的“六爷”一样,完整而动人。
1994年,“华谊兄弟”开始创业的时候,只是一家广告公司。做广告是王中军的强项。王中磊跟在哥哥身后,慢慢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广告业创业者。“1994年的时候,我都还不知道我会选择这个行业,1998年才开始从一个广告公司去做影视这个行业。”他说。
“华谊兄弟”在影视业的“从0到1”是投拍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据《人物》杂志描述:“那时华谊广告公司的生意如日中天,像所有富裕起来的人一样,他们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直到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街上碰到了出国前的一位同事,此人一直在影视圈做事,他说,投资电视剧很赚钱。”
“在那个只谈艺术不谈商业、数百字一篇纸就能决定几百万元的年代和行业,英达公司提供的预算清单以及合同非常正规。那也是一个电视剧供小于求的年代,电视台付给华谊的不是钱,而是广告时间,而这正是华谊的长项,从一开始他们就把这个电视剧当作广告媒体来经营,《心理诊所》让他们轻轻松松赚到了钱,进而把目光从电视剧转到了电影上。”
“华谊兄弟”拍的第一部电影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它将人的愚昧与战争的荒诞交织于一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评价说:“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
姜文后来自己说:“《鬼子来了》里的这些人,翻译官、鬼子兵、小队长、马大三、村长,他们都不是在他们原有的位置上,都在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位置,又必须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
当姜文违规将《鬼子来了》送去国外电影节参赛时,他对自己和《鬼子来了》的命运做出了决定。尽管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杰作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鬼子来了》在中国大陆却被禁止公映。
公开的报道中描述,当姜文决定去戛纳参赛的时候,王中军甚至不知道怎么劝他:“这事到底谁说了算,这里头我搞不清楚。”弟弟王中磊甚至觉得“当时姜文都不知道我们有投资在里边”。《鬼子来了》因此未能在国内公映。但王中军也并没有损失,因为他开始签的就是保本合同。
《鬼子来了》的价值正如王中磊所写:“我们观察到这个行业存在着许多违背商业原则的现象,我们断定这就是阻碍这个行业商业化进程的最大障碍。”
与《鬼子来了》同步,“华谊兄弟”还参与投拍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全是大导演啊,在我们这些圈外人看起来那都是个个头上顶着光环的啊!”王中军后来说。
《人物》杂志说,当王中军将1100万元投入冯小刚的《没完没了》时,他从“参股”变为“大股东”,从创意到发行,将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外界看来,这似乎又是王中军的一场豪赌,或者说,是王中军幸运地得到了冯小刚。这一次他们不是收获了一个合作的年轻导演,而是收获了一个兄弟。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描述,王中军和冯小刚第一次见面是在冯小刚的工作室里。当时冯小刚找了几个朋友来开会,商量到底拍哪部电影,几个人围着桌子开始翻扑克牌算命。这时候董平和王中军进来了。董平穿着宽大的运动服,风风火火,开口就说,不管你冯小刚上哪一个我都投,我就认准你了。王中军是董平介绍来的,瘦瘦小小,礼貌周到,说,还是要看了剧本再决定投不投,另外,预算也要重新做。
在另外的轶文中,冯小刚已经记不清和王中军、王中磊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和中军、中磊第一次见面是在《不见不散》的首映仪式上。”那是1998年冬。“我还记得他们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热情,但对电影比较陌生,也没有电影圈里的那股江湖气。”王中磊却记忆犹新,“我们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是英达的《心理诊所》。吃开机饭,英达带了他的好朋友,冯小刚和徐帆就来了,那是第一次见面。”
无论他们怎么进行了初次见面,他们都找到了彼此。2014年6月,在华谊兄弟20周年的庆典现场,在一张著名的照片中,王中军坐在舞台下方第一排的正中央,左右两边分别是王中磊和冯小刚。
冯小刚对于王中军和王中磊来说,是真正的兄弟。
从1998年开始,冯小刚执导的所有影片都出自华谊兄弟,其中包括:《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系列、《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以及他主演的《老炮儿》。
《老炮儿》是管虎导演的作品。《一九四二》上映后,与稍后的《泰囧》相比,口碑虽好,但因题材沉重,票房可谓惨淡。再加上执导了春晚,冯小刚觉得累了。王中军心疼他,就让他歇一歇。管虎那时正筹备《老炮儿》,想邀请冯小刚出演。“有一次喝多了,小刚就把这事应下来了。”
冯小刚就这么成了“六爷”,成了金马影帝。
在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冯小刚和管虎拥有一条“绿色通道”,他们的所有计划可以不经程序,直通到王中磊手中。王中军和王中磊都知道,冯小刚是“华谊兄弟”的镇山之宝。
王中磊说:“小刚严格说,是华谊电影版块创始人之一,我们成就了小刚,小刚也成就了华谊的电影。”
2014年6月,在“华谊兄弟”20周年庆典现场,冯小刚说:“我很庆幸一直在华谊。我曾经离开一年,当时要和张国立合伙开公司,事实证明,我还是拍电影搞艺术吧。”
王中军说:“说到挫折,就是冯小刚第一个合约到期,离开华谊兄弟一年。因为我是依赖冯小刚的。”
冯小刚第一个合约期满后想创业当老板。他离开“华谊兄弟”后与张国立、刘震云一起开了家公司,和张国立互称“执董”。当了一年老板后,他发现自己“适合做创作,不适合做经营”,当老板不如当艺术家自在。
于是王中军、王中磊和冯小刚又一起喝酒,并且签署了冯小刚的第二份合同,400万元现金和3%的华谊兄弟股权。2009年10月,“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作为“小非”的冯小刚成了亿万富豪。他后来股票套现了两亿多,成为中国导演第一个赚到2亿元的人。
王中军和王中磊对冯小刚太偏爱了。冯小刚曾回忆说,当年大投资而题材又不讨好的《集结号》曾被预言“会死得很惨,因为观众要看明星,这片没有,战争片女性又不爱看”。王中军最后就说赔钱也要干,最后《集结号》没有赔钱反而赚了大钱。拍《1942》的时候,王中磊则在酒桌上说“拍《1942》上不封顶”。
我委婉暗示兄弟俩,冯小刚已经“老了”,他的作品不适合“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王中磊为冯小刚辩解说:“我跟他们合作的时候其实他们都是年轻导演,他们代表最先进的一些导演的理念。”
典型的“弟弟风格”,温婉地解释。
王中军则直截了当地反驳:“这都是假设,不是年龄大的人就拍不了互联网,不是年轻的小孩儿就非得拍互联网,这都是假设。刚出来的学生二十多岁拍得过冯小刚吗?90后多么现代,你让他拍一个现代的看一看,我觉得未必。这个东西都是假设,导演80岁了只要身体好就能拍,你看斯皮尔伯格多大了,《间谍之桥》多牛啊。总会有一代代的人出来,但不是这代人必须把上一代否掉了,到今天我还认为张艺谋是很好的导演。小刚导演到华谊也拍了十三四部电影,我们没有败过,只有一部不赚钱,《一九四二》,剩下的电影全都赚钱。到今天为止冯小刚照样是华谊最赚钱的导演之一。”
“管虎导演刚在华谊拍一部戏,《老炮儿》,几千万拍摄,九个多亿票房,这么有影响力,这么轰动,我觉得这是运气。管虎到华谊第一炮就这么响亮,为华谊又建立起了一条产品线,这个很好。徐克比冯小刚年龄还大,徐克拍的戏过时吗?让年轻的30岁导演、90后概念的来拍一部《狄仁杰》,技术上都做不到,别说想法了。像徐克导演那种想象力是上帝给的,不是谁都能学到的,艺术家有天分的问题。我们也有很年轻的导演,但是我觉得跟冯小刚、徐克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今年我们公司不管是田羽生导演、管虎导演,我觉得他们和冯小刚之间还有距离,还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冯小刚成功了十几部电影,管虎严格来说商业成功只有两部,再拍三部牛的电影,我才觉得他是能立住的,他有驾驭的能力。你要给他时间。能不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要靠作品说话的。”
冯小刚给“华谊兄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华谊兄弟”赢得了在影视产业的尊重。
王中军说:“华谊做电影也是顺其自然,赚到钱了遇到电影圈的人拍了电影,之后学了怎么样拍电影。电影圈当时非常不职业化,在华谊进入电影圈之前中国没有标准化的电影公司。华谊是民营公司在做电影,非常有符号意义——有了标准化的方式,有了非常职业的制片人去运营一个产品,有了与导演之间的合约关系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叫创新,我们就是模式。”
在“华谊兄弟”之前,民间资本进入电影,都是“作坊式”的,几个人搭个草台班子,四面八方筹来一笔资金,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清晰,利益同样也不清晰。
“华谊兄弟”改变了中国电影产业。兄弟俩开始建立起了每年都拍电影的模式,建立了最早的电影导演工作室,最早开始做经纪业务、签艺人,最早开始完善资本结构,开始引进外面的投资人。
那个“外面的投资人”,叫马云。
兄弟俩曾经与马云有过一场密谈。王中磊说,那一场密谈开启了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力。
(以上为《兄弟》(上),明日“商业人物”公号将推送《兄弟》(下),敬请关注。)
备注:
1、转载请事先获得授权(联系人微信ID:hsy111520)
2、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bizleaders@qq.com
3、添加商君微信:bizleaders2015,邀您加入商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