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晚,应急管理部全文发布《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报告分六个部分,分别从“灾害情况及主要特点”“灾害应对处置”“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关注的事件”“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责任问题”“主要教训”“改进措施建议”方面,详尽披露了灾害定性、责任认定、教训及措施等情况。
这份调查报告虽长,但信息充分,数据清楚,定责任证据精准,也因此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教科书式的报告”“人人读得懂”。
实际上,自2014年起,就有一些部门对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全文公开。此次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并全文公开。政府部门主动公开重大社会关切,践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这是对“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的具体落实,也是公共治理应有的姿态。
从此前若干次全文公开调查报告的先例看,无论是山东栖霞“1·10”回风井爆炸事故,还是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当地政府坦诚、彻底地公开调查报告,均赢得了民意好感,也有效缓释了一度紧张的社会情绪。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波及面广、影响恶劣,调查组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展开深入细致调查,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其中,很多信息披露与行文表述,直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病灶。
从内容看,报告通过现场勘查、调阅资料、走访座谈、受理信访举报、问询谈话、调查取证、分析计算、专家论证等方式,复盘了灾害发生和应对过程。
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传言的澄清,也有对民众切身感知与猜测的印证;既有条分缕析的事故成因分析,也有对郑州市委市政府态度严厉的批评,并在总结分析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
相信在此次事故中负有责任的各级公职人员读完这份力透纸背的报告,可以知晓自己犯了什么样的过错,这过错又是如何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又该如何反躬自省、补苴罅漏,免于踏入同一条河流。
客观而言,在这起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郑州独有。这也意味着,这份报告的更大作用,或在于其公共性,能让更多的公职人员从中照见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认识,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也因此,这份报告的公开具有了外部性、公开性等公共价值,对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事实上,也只有政府信息公开了,公众才知道政府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社会和公民才能够深度参与公共事务,共同努力实现公共利益。对政府部门而言,因为公开、开放而获得了更多信任;对民众而言,也会因知晓而理解,因理解而参与。
现代化的政府就该与时俱进,吸纳、协同、激励各种力量参与公共治理。这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再度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处置失灵的良药。
应急管理部此次全文公布这份“教科书式”且“人人看得懂”的调查报告,就是公共治理该有的样子,也是为此开了个好头。
特约评论员 | 斯远(媒体人)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