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同性恋夜店“脉动”恐袭造成至少50人丧生、53人受伤。
这两天,中国和美国各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在美国奥兰多同性恋夜店的袭击事件伤亡惨重,已经被奥巴马政府宣布为恐怖袭击;发生在中国上海浦东机场的自杀式爆炸事件,虽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却也让人不寒而栗。两起事件还有一个相似之处,袭击者都是所谓的“独狼”。
这些年,在中国的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也陆续发生过大大小小多次恐怖袭击或者恶性报复社会事件。一个生活失意的人、一个对时代充满敌意的人或者一帮某种意识形态的狂热分子,外加上几把砍刀、几个简易爆炸装置,再选择一个热闹敏感的地点,就足以制造恐慌和吸引广泛关注。
浦东机场爆炸后,武警在排除疑似爆炸物。
在一场经典的城池攻防战中,防御方所花费的费用大概是进攻方的三倍,人们也常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但在这种非对称式的袭击中,攻击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防范的成本却相当高。就浦东机场的爆炸案来看,犯罪嫌疑人周兴柏扔了一个装有烟花爆竹火药的啤酒瓶,就成功“干了件大事”,相信浦东机场会检讨安保措施,相信其他机场也会跟进,一个人让一群人忙的不亦乐乎。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是仅次于生理的第二层次需求。这些年,为了应对复杂的安全形势,各地在安保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其中大城市尤其明显。以北京地铁的安检为例,庞大的安检队伍、不断更新的安检设备、千万乘客的时间利益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因为安检引发的矛盾,都在呈现维持公共安全成本之高昂。
犹如9·11后,美国部分机场对乘客采用的透视安检做法,为了换取公共安全,最讲个人隐私的美国人也不得不暂时妥协。
纵观国内外,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根除恐怖袭击的灵丹妙药。即使像挪威这样的平和国家,前几年也曾发生过“独狼式”的枪击和爆炸事件。在那些安全形势糟糕的国家和地区,安全威胁如影相随,有时安全甚至比干净的空气和水更加难得。
在中国的大城市,诸如恐怖袭击的公共安全隐患和漏洞仍然很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也绝非铜墙铁壁。而且,防护网不但越来越贵,人们对安全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脆弱。
每一次类似这样的事件都会给社会安全机器紧了一次螺丝,同时,也又一次刺激了人们的敏感神经。结果是,社会安全网貌似越来越完善,但人们还是时常感受到紧张与不安。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料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朋友圈
本期编辑:马赛克兄妹
大公报微信矩阵
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