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基地)
5月14日上午,来自山东潍坊的张茂福与操作员小吴,驾驶着其厂家销售到贵州境内的第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在六枝岩脚面有机小麦基地由北至南进行贵州境内的第一次实地操作。打开收割仓后,二人傻眼了:“天啦!你们这里的小麦为什么黑乎乎的,好脏啊!”得知这是贵州省名牌产品岩脚牌黑麦石磨面的原料——有机黑小麦,这两位生长在农业之乡的山东小伙直呼大开眼界。
一碗“岩脚面”,半部贵州史
岩脚面始创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60余年。
据历史记载,西汉末年,夜郎国灭亡。汉朝政权于公元前130年修建通往夜郎国的通道。岩邑(岩脚古称)身处古栈道、驿道要害,处于水西土司世袭管辖地。明朝初年,奢香夫人主政后,各民族冲突不断,后为平定叛乱,明朝战将方瑛平定岩邑叛乱,并在岩脚火焰山岩壁上题字“太和永洽”,岩邑从此更名“岩觉”,因本地话中“觉”和“脚”同音,“岩觉”逐渐演变成“岩脚”,持续至今。两百年后,清军分三路攻取贵州,1658年南明朝永历朝廷终于覆灭,逃脱的大学士张佐辰等三名高官避走岩脚隐居。尽管隐居,好客大方的前朝二品大元张佐辰喜欢吃面食,将自己带来的宫廷秘方用于制作面食,并宴请过往客商到家里吃面,岩脚本地的水质富含微量元素,使面条口感爽滑劲道,“岩脚面”从此声名远播。
数百年来,岩脚面一直流于小作坊生产状态,除了与面本身的原料有关,当地的水质也是造成其独特口感的成因。直至2014年,轰动一时的“岩脚面”侵权官司的开庭,揭开了贵州商标侵权诉讼的历史。虽然最后和解告终,但这是贵州首例商标侵权类诉讼。六枝本土企业家宋全海将所持有的注册商标“岩脚牌”岩脚面作为金字号招牌做强做大,耗资数千万,在岩脚工业园区修建起占地45亩的大型厂房和手工石磨面基地,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名牌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已达到申报金字招牌“中华老子号”的申报条件,基本达到“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条件。作为六盘水市龙头企业,岩脚面的发展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关注。
(收割机正在收割)
试种3年,终于收获
据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厂长张植富介绍,近年来,为了将岩脚面做成地理标志名优品牌,除了打造手工石磨面外,2014年,他们在岩脚和郎岱各寻找到千亩试验田基地,进行了有机小麦“黑麦一号”的试种。在两个不同的地域采取的是不同的试种模式。
岩脚境内是承包给农户签协议分户散种植的,在郎岱则采取了流转土地、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的规模化种植。两年下来,郎岱坝子村的规模化种植终于在这个夏天呈现了喜人收获。
对于有机小麦的种植,张植富称,经农业局专家建议,做到了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才是这片小麦成功的核心。有机黑小麦的种植基地有着特别的要求,首先,既不能与工业区、公路相邻,其次还必须与其它农作物隔7米以上,最重要的是要隔离重金属。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场地平整、农户出工出劳统一种植,标准化作业,2年来,基地里出现了青蛙、喜鹊等消失了多年的生态链。不仅如此,该公司在花德河的养殖基地仅有5公里,养殖基地产生的家畜、家禽粪便经过腐熟,再运输到小麦基地,有机农家肥为黑麦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记者在坝子村千亩小麦基地里看到,离地80公分的空间里,饱满的麦穗被金黄色的壳囊包裹,阳光底下,麦秆被被压得沉甸甸的弯了腰,微风拂过过时,有燕子从麦穗上方轻盈地飞过,一片和谐的农业生态图,伴随着蛙叫蝉鸣,充满了诗意。为了数清楚一株麦穗上有多少粒麦粒,张植富顺手抓下一根麦穗尖,将上面的果实全部抹进掌心,一颗一颗地数了起来,“总共有68粒,看来今年的收成是很不错的!”张植富说。
收割机师傅张茂福和小吴都是来自于潍坊市的山东大汉,其中张茂福已来到云贵一代工作了4年半,专门替订购收割机的用户实地操作调试机器的使用。从小吃面食长大的他们至今是第一次看见黑色的麦子,感到非常惊喜。他们捉了几粒麦子放进嘴里咀嚼,也忍不住赞叹:“还是挺甜的!”据二人介绍,全国的收割机70%来自于他们的厂家,可以收油菜,水稻和玉米,但这种造价十余万的收割机作为专门收麦子的工具,还是第一次在贵州境内使用。
(收割到的小麦)
张植富为他们介绍了有机黑小麦的特别之处:富含原花青素,抗癌(紫薯)降三高,抗衰老,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促进儿童牙齿的骨骼生长发育。微量元素B1、B2、B6含量是普通小麦的18倍。不过相比于普遍种植的白麦,黑麦的产量较低,亩产只有大约300来斤,是白麦产量的60%。收割机的使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能就地解决小麦剩料的就地孵化和土地培育的问题。
据称,这是贵州省境内的首个有机小麦基地,有机黑麦的试种成功,意味着贵州省名牌产品岩脚面的生产原料有了根本保障。
(记者 邓倩 摄影报道 编辑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