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量的偶像古装剧中塑造的男性角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性化或耽美化。如图所示《山河令》温客行的扮相非常柔美,貌美如花,皮肤细腻,辰红齿白,眉眼如画,一个字就是“美”,“帅”。
古装偶像剧中大部分男性角色容貌柔和秀丽,白皙俊美,脸部线条柔和,下巴尖而圆润,缺少硬朗的线条,颇有几分女子柔美的味道,传统的棱角分明的国字脸几乎绝种了,硬汉形象几乎绝迹,眉目之间温情脉脉,少有坚毅沉重,所谓的温润如玉的美男子,而且这些特征是越来越明显,几乎每部偶像古装剧中都有。
2017年火爆的仙侠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饰演男配角的罗云熙,他身形修长清瘦,容貌斯文俊秀,性格温文尔雅,颇具我们所说的“中性之美”,有“温润如玉,仙气飘飘”的美誉。2019年夏季收视黑马《陈情令》,双男主同王一博和肖战样也是衣袂飘飘,五官俊秀的男性…《鹤唳华亭》中罗晋、《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邓伦——都是平眉、容长脸蛋俊秀的年轻男性。在剧中这些男性角色还要打上口红,腮红,傅粉,描眉等,头发都要进行精心的装扮,尽量取悦或靠近年轻女性观众的审美。
剧中的男性之间的情感不再主要表现男性之间的深厚友谊或侠骨如肠,而是重在表现男性之间的一种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感,类似于男女之间的爱情----男男之间的“同性恋”。但由于中国的国情所限不敢过于表露出来,所以称作“耽美”。
偶像古装剧中男性角色审美的“耽美化”是有原因的。
(一)是为了迎合女性受众群的审美,
据乐信发布的《2017中国分期购物行为报告》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商用户中女性占比超过60%,男性用户不到40%。该报告还指出,婚后75%的家庭总消费支出由女性做决策。从西方的女权运动传入中国开始,女性的自我意识己经觉醒,很多女性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她们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示自己,更有甚者变成了“女强人”“女汉子”,在生活工作中占据原来男性的位置,和男性一样。女性的消费能力非常可观。在巨大的经济效益下,市场经济闻风而动,为女性打造出完美的幻想世界,完美的“情人”,让她们乐意为此支付金钱。
另一方面,由于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职场女性逐渐增多,传统的家庭模式被颠覆,女性的不完全解放,使得她们担起了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担子。在社会男女角力的过程中、在兼顾家庭的日常家务中,她们会积蓄许多压力,男性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让女性感到压迫,因此工作之余女性会下意识的在其他异性身上寻找心灵慰藉——会选择较为温柔、弱势、体贴,与自己特质相近的男性,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因此,各大娱乐公司、导演在剧中大量炮制有这些特征的男性形象来讨好女性观众。
(二)“IP改编热”的副作用
IP英文意思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内容不断扩充的现在,娱乐圈里的IP更多指的是影视剧改编的“原著”。
“原著”一般包括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黏性的国产原创动漫、漫画、网络小说、游戏等。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的(2017IP年度发展全景报告》显示,2017年,在国内票房前50名的电影中,IP电影占比达到67%。”其中古装IP剧更是荧幕中的佼佼者。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给予了众多网络小说想象的空间,架空和仙侠使人们在天马行空的世界乐不思蜀,逃避现实世界。
但是过多的追逐“IP效应”和“快餐式”的制作使得许多粗制滥造的IP也出现在了荧幕中,他们一味追求市场效益,迎合女性受众,导致阴柔的男性比比皆是,甚至过了正常的界限。比如《花千骨》里的杀阡陌,编剧想要塑造一种与原著相符合的雌雄莫辨之美,但是画虎反类犬,杀阡陌的形象变得不伦不类,引起无数网友调侃,称之为“娘炮”、“杀马特”。这就是IP剧泛滥导致对男性审美弱化甚至耽美化的典型案例。
(三)传统审美的延续与改变
中国文化对男性的审美观一向以偏“文”为主,比较“柔”“弱”,偏“文”的审美是传统汉文化圈独有的文化特色。这就和西方审美文化有些不同。西方推崇的男性形象偏“武”,正如希腊雕塑一样,身材高大魁梧,肌肉流畅发达,充满着力量,彰显着阳刚之美,最典型的要数施瓦辛格、史泰龙。
中国对男性审美偏“文”,的由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下层人民一般一生都从事农业劳作,因此,下层人民中的男性大多数皮肤黝黑,身体壮硕,性情粗犷,不通文墨。而上层社会中的官家贵族不事农桑,一般皮肤白皙,温文尔雅,身体较为柔弱。再加上后来科举制的形成成为下层人民唯一跻身上流社会的通道,于是文质彬彬、柔弱的书生就成了平民中的榜样,大众审美就变成了“白皙”和“雅致”。
魏晋时期,男性重视自己的容貌尤甚于女性,其中的佼佼者就有“掷果潘郎”的潘安、被粉丝“看杀”的卫玠、傅粉何郎的何晏等等——对男性容貌的欣赏那个时候就可见一斑。今天对古装剧“柔美”男性的追捧可以说就是那个时候审美的延续。另外这一审美标准也能在那个时代的戏曲话本中窥见一斑。《牡丹亭》《西厢记》都是才子配佳人,可见那时候大众眼中理想的女性是“佳人”,理想中的男性是“才子”,是文弱的书生。在偏“文”的审美中也有阳刚之美,《三国演义》中身材魁梧高大,满脸络腮胡的力拔山兮的粗鲁男性,并不是主流审美。
(四)和平年代娱乐化的必然结果
战争时期首先人民群众需要能打、强悍的士兵保护自己和国家的安全。其次战争期间主要关注战争的信息,因此战斗英雄等军人形象就是人们的偶像,自然就偏爱那些孔武有力,体格健壮的男性。在和平的时代,没有生死攸关的大事,生活安逸,时间充裕,娱乐成了人们的主要消遣方式,那些“漂亮”的明星就成为了最好的消遣。快节奏的生活和繁杂的信息,使得外貌成为吸引人眼球的第一要素:“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如果外貌不够吸引人对一个人的了解还怎么开始?这样一种“潜规则”引导出了现在对古装剧中男性的审美,当然这种审美不止于古装剧,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电视剧和现实中对男性的审美。
在这种男性审美的关照下,过于关注角色的外在的柔性美,容易千篇一律。男性人物的塑造就难有深度,相应的剧情也变得浅薄、庸俗,以至于 “烂剧”层出不穷,要在当今电视剧里面找到好剧无异于沙里淘金。现在古装剧的现状无疑是让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