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青春变形记》(《Turning Red》)之后的一个礼拜我都在为这只小熊猫疯狂。
片名听起来像青少年生存类综艺节目,这部皮克斯新作在香港的译名叫《熊抱青春记》,而在内地观众则亲昵地称之为《小熊猫》、《红熊猫》。
豆瓣超过十万人打分,评分8.2;烂番茄新鲜度有95%。
符合以下三个特征任意之一的都可以去观看:东亚家庭的少女、追星女孩、绒毛控。——而我们大部分都是三合一观众,来吧!
要说最直观吸引人的点,那还是得肤浅地说:小熊猫也太可爱了!(多图来袭请准备流量。)
然后又一通创作表情包!
实在太可爱了!
Red panda被有些字幕组译作“红熊猫”,但其实原型就是指小熊猫啦,去四川旅游可以在熊猫馆看到的可爱生物!
导演本人也说,创作的初心就是因为小熊猫太可爱了。
在电影里被动画化的小熊猫变得更大、更红也更蓬松,就真的好可爱好可爱,小美闺蜜Abby看到自己好朋友变成小熊猫的反应完全就是我本人↓
剧情设定是13岁的华裔女孩小美,忽然发现自己情绪波动时会变成小熊猫。然而需要赚钱时她忽然发现,变小熊猫的技能点可以让她卖周边和收费合影。
可爱到全校同学都心甘情愿来排队送钱。——网友:这不就是玲娜贝儿?迪士尼不愧是你。
更可爱的是看到后面会发现各种形态的小熊猫家族!!!当女神小熊猫新怡出现时我惊呼:可爱端庄优雅真的可以集于一身!
还有人说新怡像贾玲(越看越像怎么回事)……
光看这只小熊猫,你说你难道没有入坑的理由吗!!
本片导演石之予1989年生于重庆,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此前她创作的动画短片《包宝宝》2019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也引发了国内观众关注。她是皮克斯首位华裔女导演。
石之予的作品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创作,《青春变形记》也是根据她的青春期还原出华裔少女在加拿大长大的生活。
但是,这部片里呈现出的当年流行、少女心境、亲子关系,却能引发国内观众的强烈共鸣,尤其是女性观众,更尤其是追过星的女性观众。
片中生活场景里有太多中国人熟悉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妈妈看的电视剧画着变形的三色标,还是个腹黑女主,就一秒的画面我已经想往下看了。
2002年多伦多唐人街我们没见过,但是女主角小美的青春期真的太熟悉。
电子宠物;
男子偶像团队(那个年代流行的是西城男孩?)
还有追星女孩的同人创作。(看了纪录片《拥抱小熊猫》之后发现导演是哈利波特同人创作者。)
导演石之予曾经受到同人文化和日本动漫很深的影响,因此她在一部三维动画中给女孩们设计了偶像或萌物时的2D星星眼,不但不突兀,所有看过漫画的人都能迅速理解这种极致的心醉。
诚实地讲述自己的年代和自己的青春期并不会过时。
当2022年的我们回看2002年的小女孩和她们的追星行为时,竟然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共通的。我们依然在手机里玩伴随的放置类游戏,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依然在看各种各样的男子团体,花样美男是女性消费的需求;同人创作也因为互联网的发达而越来越容易找到同好……
看到女主角小美画的美男子是美人鱼我真的绷不住了,这算泥塑粉吗。
尤其是,当我们以一种抽离的视角来看,好像得到了一种透视当下的答案。
青春萌动时的追星的确和荷尔蒙息息相关,同人创作也是欲望表达的一种出口。当看到小美一边压抑自己的幻想一边情不自禁地画出各种异想天开时,我竟然有点想哭,真希望告诉每个会害羞的小女孩,这种事情没错,顺其自然吧。
【以下内容有轻度剧透请酌情阅读】
“欲望”也是这只可爱小熊猫的主题。
很多观众都能想到,红色正是月经的颜色。青春期就会变成小熊猫,跟青春期就会来月经一样,是一个家庭内由女性来传递的秘密,是女性都要经历的巨变。(当然,剧情给的暗示也足够明显了,小美妈妈一开始以为她是来月经了。)
月经意味着女孩开始发育,情感和生理都产生变化,也跟欲望息息相关。小美每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男生、喜欢的东西,或者情绪激动时,都会变成小熊猫。促使她变身小熊猫的直接原因是画超市小哥的同人图被妈妈发现并大闹了超市——即,她欲望萌动却感受到羞耻,羞耻不会压抑住欲望和荷尔蒙,反而令其更活跃。
“母女关系”则是全片最明确的主题。
小美的妈妈是一个在东方标准里无可挑剔的妈妈,关心女儿的一切、敦促她好好学习全面发展。
“你是妈妈的全部”这种表达,应该是很多孩子都不陌生的。
在亲戚面前炫耀女儿的成绩,小美的表情就是过年回家的我。
妈妈会“为你好”,反对你追星贬低你的爱豆,让你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不问你的允许直接拿起你的本子细细检查。
微妙的是,这种移民家庭的妈妈已经比很多国内的家长好很多,是一个变种的“貌似开明虎妈”。
一个区别:小美的妈妈去超市对售货员兴师问罪,最担心的是女儿被骚扰。这至少是一种西式的教育理念——我的女儿是未成年人,你是成年人的话,跟她有亲密动作我是可以报警的。
大闹一场之后,妈妈对女儿也没有直接的贬损和批评,尽管她不能理解创作美男漫画的的动机,但她自己的理解里,即便女儿和大好几岁的男生发生了什么,还是要先考虑女儿是不是受害者。
是的,想一想我们身边那些惨痛的青春期故事,被家长如何在道德上斥责,这种创伤都不在一个维度上。
当然,故事是移民家庭,选择移民的父母首先也在尽量学习当地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不过这种“开明虎妈”的形象对于我们的生活依然有启发意义。东方家庭结构里家长的权威是如影随形的,很多时候强迫不在于口头语言的意思,而在于孩子迫于压力连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说不出口。这在很多相对开明的家庭里也会出现。尤其是对于中国女孩来说,学会“说出我的想法”,太难了。常常是,既然不好意思说,就算了。
东方式的家长就算再说“爱孩子”“尊重孩子”,发现孩子有自己意见时还是会惊慌失措和下意识地否定孩子。
然而温柔的是,这对母女矛盾不是“一个保守一个开明”的二元对立。《青春变形记》给了妈妈从年轻到现在的变化背景,她也是一个被从小过度要求的孩子,她跟自己的妈妈相处时也百般纠结。小美经历过的压力,她都经历过。
后面剧情家族里的女性全员出场,尽管她们看起来都代表着保守,每个人都封印住了自己体内的小熊猫,但最终这些女性都会为了小美和小美的妈妈而集体作战。
这种叙事中,“虎妈”议题又渐渐走向“母系家族”的力量。小美所在的家族供奉着女性英雄,每个女性都要经历一次“小熊猫变身”,母女之间也许有价值观差异,但她们还是会为彼此携手一同前进。
象征“欲望”的小熊猫在母女对决中也象征着母亲的控制欲。对于过度付出的母职的怨怼,和对于孩子失控的惊慌失措。
妈妈从体育馆上空来找孩子的这一幕做得非常精准,这就是母亲闯入女儿房间、闯入女儿生活的愤怒和焦灼。
“小熊猫”所承载着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不仅仅是少女芳心,更是我们的情绪本身,可能好、可能坏,但一切都是有来由的,封印住真实的想法,不是问题的解决。
在纪录片《拥抱小熊猫》中,创作者也特地强调“小美妈妈”角色本身的重要性,她不是一个单一的女儿的对立面,她有自己的来龙去脉,也能让母亲共情,而非是拎着母亲来看电影受教育做“更好的妈妈”。
关于妈妈的形象和亲子关系的塑造,其实在中文互联网上也引发一些争议:这是不是针对亚裔的歧视和刻板印象?
但故事里的一切都源于导演本人和制作团队中许多女性作为女儿的经历,并且让很多女性观众觉得非常真实。甚至跳出文化环境,作为女性那种被压抑过后寻找自我的感觉,都是成立的。
主创团队中的所有女性都能体会到主角的心情,青春期的女孩总有自己无法处理的兴奋和羞耻,又或者是作为女儿的困惑。
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青春变形记》,我要推荐你一定要再去看看纪录片《拥抱小熊猫》。纪录片开头就提到,本片是由女性团队主导的作品。
此前很多皮克斯的创作中,女性都是团队中的少数派,但是她们成立了一个“女性故事艺术家互助小组”。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剧情能把母女之间的张力拍得丝丝入扣,又能把女性之间的代际传承拍得那么感人,新怡和小美的镜头,没有什么过度的煽情,也不需要台词,我们完全能懂这跨越千年的相互理解。
参与创作的女性回忆自己青春期时的各种缺点,都觉得很喜欢,然后加到女主角身上。
在这样的过程中,创作者也在习得爱自己身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缺陷”。
所以现在小美和她的朋友们全部都很受欢迎,配角们也有自己的表情包,因为那种真实感实在太迷人了。
看到小熊猫会星星眼的圆乎乎的Abby在球场上超级强悍;
表面高冷的Priya看的浪漫小说……是《暮光之城》吗?
戴牙套的Miriam竟然是很多女孩的恋爱幻想对象?都觉得她又酷又可爱?(大家都在想什么啊?)(随便想没事的……)
片中那种友谊,是很多个主创都经历过的,跟好朋友在一起能做自己,如果家庭让自己压抑,朋友则让自己释放天性。
关于十几岁女孩之间的感情,很多影视作品都会强调女性和女性的矛盾,中美青春片里都有什么三角恋或小女孩相互嫉妒争夺注意力的勾心斗角&女孩之间的友谊常常被污名化。但其实,对于女孩而言,同龄朋友之间的默契与互相支撑才是更常见的。
这种惺惺相惜的女性友谊就直接存在于导演石之予和美术总监刘碧青之间!
刘碧青说见到石之予之前就看过她博客上的习作动画,一直想跟她合作,两个人从石之予短片《包宝宝》就并肩作战。
(△不要想歪,她们说的是《包宝宝》这部动画片)
石之予说刘碧青画得特别好,能把作品提升到更高层次;刘碧青则说愿意追随石之予到天涯海角。
电影看到最后,片尾字幕写:献给我们的女儿,妈妈,姨妈和外婆,你们有魔力!这的确是创作团队的生命经验。
而我的最后一个感想是:讲自己的故事就很好,真的不要考虑受众多宽多窄能讨好多少人。
石之予的上一部短片《包宝宝》讲的就是东方式的母子关系,母亲创造了一个包子,但是发现包宝宝有自己的人格时竟然想一口把他吞了。
这种具象化的“吞噬式母爱”也出现在《青春变形记》里,母亲变得庞大无比,但孩子需要离开她的手掌。
亲子关系的思考和自我的表达是石之予人生里的重要困惑,她只要把这些真诚地传递出来就非常动人。
有人说《青春变形记》的结尾过于套路和理想化,不过这可能也是导演自己的生活经验。石之予成长在一个努力的华人家庭,父母对她非常骄傲,到现在还把她所有的画作和成绩都收藏好。石之予会用玩笑来化解这种爱的压力,但也能看出家庭的支援还是帮助了她实现梦想。
因为同人创作,石之予在画画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这对于很多普通人也是个鼓励吧,没有什么雅俗之分,只要一直表达自己就好。
《青春变形记》从石之予自己的经历和心事出发,不断加入其他女性创作者的想法和经验。点点滴滴的真实加在一起,已经可以容下文化、亲情、女性主义等非常广泛的议题。
连保存住体内的小熊猫这件事,导演自己也做到了:“我青春期这样,现在还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