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灵璧某初中学生被殴打致死的事件,上了热搜,引起全网热议。至于事件的具体过程,这里我实在不想多说,不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或者点击下方图片。总之,这不过是一起300块钱引发的“血案”。在动漫里,这种恶劣的校园霸凌又何曾少了呢!
这起恶劣的校园霸凌,已经被定性,警方也发了公告,事件始末也很清晰。那几名施暴者的行径,在一向被称作“净土”的校园里,显得如此昭彰,就像一盏明灯上的苍蝇。
整件事,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受害者撞见另一名同学被校霸收保护费,校霸感觉自己丢了面子,所以才找人对受害者施暴。
大家看,这个情节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没错,在《无职转生》里,男主同样是救了被霸凌的同学,所以才转而成了另一个被霸凌的对象。男主也因此封闭了自己的心灵,成了家里蹲,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无职转生》男主前世,其实颇有正义感,而且勇气可嘉,我觉得至少比大多数人要强。反正我当年被霸凌的时候,没有人伸出援助之后。可当男主试图帮人的时候,就成了施暴者的眼中钉,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霸凌的本质,就是一群弱者欺压另一群更弱者。鲁迅曾经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在鲁迅眼中,孩子似乎就已经是强弱金字塔的底端,可实际上,即使是最底端,也仍然有人要把他们的同类压在身下者。灵璧县这所初中发生的事,也必将在另一个时空一而再地出现。这是人性之恶。
我们都以为,校园本该纯洁无垢,因为十几岁的孩子,能怎么样呢?然而事实是,最近几年,某些最恶劣的事,反而是这群孩子所为。
成年人尚且有所顾虑,毕竟身在社会已久,早已被种种社会规则所枷锁,下意识地就会留下某些余地——除非他绝望了。但孩子不会。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中,这种来自孩子、毫无遮拦的人性之恶,被暴露无遗。
当然,直接施加暴力的现象可能仍然是少数,更多的是“冷暴力”。
在《声之形》中,男主尽管经常对女主硝子恶作剧,甚至弄坏了她好几副昂贵的助听器,但仍然没有直接对她拳脚相加,反而是班上其他人的在言语和态度上的冷暴力更令人心寒。当然,之后同学们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男主,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尽管校园霸凌已经存在多年,本应受到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可实际上,在很多人眼里,“霸凌”从来都不是一个多么值得注意的事。甚至对他们来说,抗不过“霸凌”,不过是自己太软弱,软弱就要被欺负,理所应当。
很多日本家长就这样对子女的霸凌视而不见。当然,这事也不能全怪家长们,毕竟日本社会早已是一潭死水,成人世界尚且自顾不暇,又哪来的那么多精力再为孩子分忧解难?
比如说在《剃须。然后捡到女高中生》这部作品里,女主的母亲就是这样的成年人。她不但不关心女儿的心理状态,更是把自己的不幸全都归到女儿身上,以此为借口对女儿施加冷暴力——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霸凌”?
正因如此,这部动漫里男主所展现出来的老好人“亚撒西”,在冷漠的现代都市人群里,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人性的另一面吧!
既然有冷漠的父母,自然也有对子女负责的父母。比如《无职转生》男主前世的父母,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孩子被霸凌,主动关心儿子,并要求校方做出应对。只不过结果不好罢了。
所以,当初《无职转生》动画播出后,无数人在仅仅看了点皮毛就开始对动画冷嘲热讽、纷纷给它打上“恶心”的标签的时候,我内心是疑惑的。这明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竟然因为男主的一点不良习惯就加以指责——这难道不是在“霸凌”吗?
我想,这就是人之常情:当一群人获得了某种特权之后,就喜欢利用这种权力施暴,强行把自己印记加到另一个弱势的目标身上。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网络更是如此。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微博的一个热点:某位志愿者,在抗疫期间仍然精心打扮自己,结果却遭到了很多网民指责,理由是“志愿者不应如此”,那些“作秀”甚至“抗疫媛”等恶毒的标签眼看就要贴上。
在我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任何情况下想要让自己变得美一点,简直不要太合理。别说我们现在抗疫,就是当年抗战,那些奋斗在战争一线的战士,都想让自己和环境变得美一点,难道在一些网民眼里反而成了一种“罪”?
我看他们比圣母都要洁白无瑕、无私无我。
王小波曾经说:在无性的年代,性才是主题。有些年代,因为某种大势,社会总要呈现出一种主题,同样也会缺失另一部分主题。
正如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人享有自我表达的自由,人人都在试图发声、彰显自我,反而逐渐缺失一部分同理心。霸凌自然就会出现。
当然,这也并非绝对,有人乱就有人拨乱反正,有些言论三观歪到姥姥家,就自然有另外一群人在呼唤理性的声音。
不可能人人都如圣人般不犯错、不理智,我只是希望,当你在试图指责别人的时候,多想一想他人的立场,而不是只顾自己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