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宇宙的第一颗粒子爆炸
到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从古代水力风车
到未来的超导体
人类逐渐依靠着科技
发展到了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
这些看起来很玄
但其实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极地探险专家位梦华
让学生领略极地探险的魅力
他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员位梦华
他带来的九死一生的极地探险故事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
“语文课本中那篇《旅鼠之谜》的作者来了。”6月12日上午,大多来自农村的赤峰市林西县实验中学的学生遇见了大科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员位梦华。
1982年首登南极。1991年“独闯”北极,成为与爱斯基摩人深入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5年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总领队,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一进南极,十进北极,国内对北极考察次数最多、在北极居住时间最长的人。报告一开始,学生们都被主持人对这位科学家的介绍吸引。
位梦华的科普报告以《地球两极与人类未来》为题,一张张神奇而梦幻的南北极照片,感觉就是一部极地探险的百科全书,让学生们逐步建立了两极的地貌地质、季节气候、动植物、极地极光等知识框架。位梦华也带来了极地考察艰苦、危险、孤单故事。学生们在享受丰富的探险之旅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家探险极地付出的努力和献身精神。九死一生的极地探险故事更是让学生领略了这位科学家的坚韧、浪漫、从容和智慧。讲座时,位梦华操着山东平度方言,与下面学生们“乐”成一片。
讲座接近尾声时,位梦华希望学生们明晓“吃苦是福”、“书通天下”的人生道理,也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与美好祝愿:蓝天为帐地为床,头枕山脊脚浸洋;背负地球探宇宙,披星戴月迎朝阳。人生志当存高远,刀山火海难阻挡。莫道征途太艰险,自古英豪在疆场。勉励在座的学生胸怀理想,积极探索,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攻坚克难。
位梦华以在台上和在座的同学“拉勾勾”相见北京结束此次活动。虽然距离只是台上台下5米远,但是学生们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迈出了科学探求长途艰苦跋涉的第一步。正如林西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南极北极,对于我们这许多北京都没去过的农村学生来说,只存在于地球仪最南边和最北面的一个点。这次讲座给孩子的不仅是一次探险之旅,更是激发孩子对未知的好奇之心,打开对世界的想象和窗口。”
力学专家张德良讲述
我国导弹和核武发展
他是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德良
他的讲座让同学们纷纷表示
除了对军事方面更有信心外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信心
6月12日下午,扎兰屯职业技术学院大礼堂里人头攒动,1000多位师生期盼着师从“两弹元勋”钱学森的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德良带来的《三十年铸就一剑——我国战略导弹与核武器》科普讲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张德良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名句作为讲座的开篇,阐述了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随后,他举例说明,以南海仲裁案为引子,进入主题。从南海仲裁案中,中美两国之间军事的博弈,分析我国目前的军事形势,同时将主题转入导弹和核武当中。
张德良介绍,自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 东风1弹道导弹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所有类型的导弹。而纵观我国导弹核武的发展历程,张德良将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80年,为建立导弹核武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为1980年至2010年,为研制和掌握杀手锏武器阶段,而目前,处于研制和发展新型杀手锏武器阶段。现场,张德良除了图文并茂外,还用上了短视频,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导弹的优劣和发展过程。
“1966年10月27日,这是一个在军事领域中应该被铭记的日子。”张德良说,当天上午,我国自行研发的核导弹在预定高度实现核爆炸,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已具有实战能力。而从中西方国家核武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在导弹核武研制方面比它们整整缩短了二十年。他表示,我国也已经拥有了各类核武器,并且已经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无论是导弹技术,还是在核武器方面的研制开发都走在世界的尖端,面对如今复杂的国际关系,我国有能力摧毁任何来犯之敌。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绝不开第一枪,但决不让您开第二枪!”当张德良用我国的三项基本战略方针结束讲座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掌声,师生们都为国家的强盛、国防的强大而骄傲自豪!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除了对军事方面更有信心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信心,纷纷表示“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牢记青年一代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梁洁: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从“地”说起
梁洁,内蒙古科普专家
内蒙古土地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当他把土地资源
土地生态知识和政策
带到通辽市库伦旗国土局
人们振奋了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归根结底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问题。那么产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用地问题。”6月13日下午,内蒙古科普专家、内蒙古土地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梁洁为通辽市库伦旗国土局工作人员讲授土地资源、土地生态知识和政策。
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设立土地日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梁洁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实施要点以及实施意义,并例举了国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型模式及案例。从科尔沁沙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列举正反面典型例子,分析土地资源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指出土地管理和合法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防风固沙、保护性耕作等沙化耕地整治保护措施。
针对土地局工作人员提出的对有些政策理解和把握有偏差的问题,梁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自治区有关规定,阐释了集体土地农转用的程序和规范管理,列举了深度贫困地区创新用地的具体措施。
围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系,梁洁对2017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作了解读,指出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互相支撑,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原则融入脱贫攻坚,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
梁洁呼吁大家积极开展土地科普知识的传播和政策解读活动,指导和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用好用足用活国土资源扶贫政策。
6月11—14日,梁洁还在通辽市国土局,科尔沁区、科左后旗国土局作了科普报告。
呼和浩特站: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学校防震要提前,应急预案保安全,校舍加固防危险,经常演练保安全,沉着有序不慌张,地震要诀记心间!”
6月13日,当呼和浩特市贝尔路小学北校区五一班、五二班的同学走进多媒体教室的时候,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校园防震常识动漫短片。原来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教授应邀前来讲座。
徐德诗教授围绕防震减灾、应急避险、自救常识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丰富的视频和影像资料让同学们学会了认识辨别10种常见的灾害:即地震、暴风雪、洪水、龙卷风、暴雨、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火山暴发、森林大火。
“地球上一年有500万次地震发生,目前有记录的地震最大震级是9.5级。”徐德诗讲道。有好奇的同学发问:“有12级地震吗?”徐德诗回答:没有。随着地震震级上升,地壳的破坏越来越大,10级地震就可能出现3万公里的裂痕。所以科学家推算:理论上,地球可能出现的最大震级为11级。
那么自然灾害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徐教授以小学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引导学生防灾减灾从我做起,用信念、用知识、用能力科学避险,面对地震时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你们要踊跃答题,谁答得好,我再奖励他一个问题!”台下的同学时而热情地举手回答问题、时而认真的思考、做笔记,时而为讲座中的案例而惊叹。防灾减灾知识落在纸面上,更根植于同学们的心里。
讲座将要结束时,徐教授要考考大家对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张紫涵同学答对问题,获赠徐德诗签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徽,“我回家就要给爸爸妈妈看看,还要给他们讲讲地震知识。”张紫涵笑着说。
聆听讲座的贝尔路小学教师表示,徐教授的讲座不仅使在校师生学习了地震等科学知识、学习了提高面对灾害的科学自救能力,而且使他们近距离的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徐德诗对内蒙古科协本次“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的开展给予肯定。他表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20年来,一直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为己任,科普演讲团期待与内蒙古科协进一步合作,共同推动内蒙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呼市站活动开展以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及航空航天科普报告团和自治区的8名专家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区及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土左旗开展讲座,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活动达到了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全覆盖。
呼伦贝尔站: 让科学惠及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6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的专家们奔赴到新左旗、扎兰屯市、鄂伦春旗和陈巴尔虎旗的学校、社区、干部大讲堂、老年大学、医院,面向当地的青少年、农牧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进行了14场科普讲座及现场义诊活动,4个旗市6800多人受益。
“什么是乡村振兴?我们的农村现在缺啥?农村振兴需要哪三个要素?”抛出问题的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土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姚喜军当天在扎兰屯市干部大讲堂里,为主会场里市直涉农部门的班子成员、机关环节干部、三级单位班子成员及涉村街道办事处班子成员和相关村书记、村主任200余人,以及通过组工视线在所在乡镇分会场的各乡镇班子成员、涉农站所负责人、各村“两委”班子成员1600余人作题为《土地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普讲座。讲座围绕农村牧区土地生态保护、乡村空间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内容,上联政策、下接地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提出了启发性强的建议,对当地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落实农村各项工作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在新左旗,专家团的到来就如一场及时雨滋润广阔的草原。草原畜牧业既是牧区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更是当地的当家产业和民生产业。知道有畜牧业专家来,500余名的牧民和大学生创业团队早早就来到了讲座会场,聆听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田建军副教授对畜产品科学技术、食品科学、牧民奶制品、牛肉干等制作、草原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建议,并对自家的生产实际进行了现场提问。
6月11日—14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航空学会、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4名老专家和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8名科技专家在呼伦贝尔市的13个旗县市区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公众,为当地的广大公众奉献了拓宽科学视野、感悟科学人生、培育创新精神的科学盛宴。
内蒙古自治区
“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的
讲座还在进行中
期待
有更多的人因此了解科学
爱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