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现象了。而特别懒这一种懒散,则是“懒”之中的绝对主流了。那么,特别懒是怎么回事呢?此文将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来探究特别懒的成因。
生理角度
懒散的本质是人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人体的行为则与其生理机能密不可分。在特别懒这一现象中,或许存在着一种生理缺陷,或者说某种生理机能异常。
首先,我们可以从激素的角度来进行研究。酰胺酶、血清素、多巴胺等激素与人的兴奋度、情绪等密切相关。当激素的分泌失调时,人就会出现某些行为异常,如焦虑、抑郁、疲劳,甚至是极度懒散。有研究指出,特别懒与血清素分泌有关系。血清素可以提高人体对任务的动力学获取,当血清素水平过低时,人的意志力便难以维持,效率自然会降低,行为表现就会出现一定的懒散。
此外,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与大脑神经元的兴奋度有关。当神经元受到下降的刺激时,其兴奋度就会降低,导致人表现出懒散。而一些疾病或药物的使用,都有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兴奋度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懒散的表现。
心理角度
另一方面,特别懒也可能是人的心理缺陷造成的,生理因素或许只是“滑稽配角”。那么,究竟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了懒陋的行为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情绪调节障碍”这一心理疾病。患有情绪调节障碍的人,在面对工作或学习任务时会体验到强烈的压力。而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以及锻炼身体等有助于缓解压力的方式,在心理疾病的影响下,其效果被极大削减。此时,这些人很可能会表现出极度懒散的行为。
除此之外,人的自我认知与信念也会对懒散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当人对自己的才智、能力产生怀疑时,其自我动机就可能下降,效率也受到影响。另外,当人对任务本身没有兴趣,或者是感觉奖励不够诱人,也会出现懒散的表现。
结语
不难看出,特别懒作为一种行为表现,其成因有多重复杂的因素。从生理上分析,特别懒可能与大脑神经兴奋度的改变、荷尔蒙分泌失调等有关。而从心理上来说,特别懒可能是情绪调节障碍、自我动机下降等心理因素引起的。或许,如果我们把生理和心理两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更全面地探究特别懒的成因,从而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