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
1937年8月24日,蔡炳炎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入夜,部署初定,阵前即发现敌军。传令士兵不得妄动。待敌接近阵地约50米,乃一声令下,猛烈开火,继以刺刀冲杀,全歼来犯日军。25日晨,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后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86年,其灵柩迁葬于合肥市,安徽省暨合肥市党政领导与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等共100余人参加了迁葬仪式。
蔡炳炎1924年6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步科。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权发兵东征,讨伐陈炯明。时任军校教导二团二营六连连长,率部随右翼军出征,攻占淡水城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转战五华、兴宁、松口等地,参加了扫荡陈炯明残部的战斗。1926年春,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八团八连连长。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隶属于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军,编入东路军序列,从广东潮州、汕头一带出发,向盘踞福建的孙传芳军阀集团的周荫人部进攻。福建克复后,随部进入浙江,旋即转向江苏,参加会攻南京。1928年初,改任第一军三师八团团长。同年秋,奉命调任第二师五旅十团团长。1929年,又调往第四十五师二六八团任少将团长兼徐州警备司令。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奉命率部5000人星夜驰援罗店一带守军。26日凌晨3时,督部向日军主力盘距的陆家宅冲击,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惨重。遂将指挥所向前推进几百公尺,设在冲击部队的散兵线后面,亲自督率一个营及特务排向日军冲击,同敌展开肉搏,不幸在距敌人阵地数百码之处中弹,英勇殉国。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合肥市人民政府重修烈士墓,以志纪念。
蔡炳炎的妻子赵志学接到丈夫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即与长女慕兰前往罗店前线接灵运回安徽。途径南京、芜湖、合肥等地时,当地人民均举行隆重的公祭。
50多年过去了,如今安徽省人民政府已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他的灵柩移葬于合肥烈士陵园。年届八秩的赵志学叶落归根,自美国返回大陆定居。她通过合肥市政协把珍藏了半个世纪的蔡炳炎的两封家书献给了国家。两封家书全文如下:
志学内子雅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舰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根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亦奚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帐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稽子保生、女亚兰、幼子浙生一一编者注)等几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
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
八月二十一日上七时
志学内子雅鉴:
连日致书,谅已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难(指蔡的勤务兵一一编者注)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指长女)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指幼子浙生)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北平近来有信否?如无信来,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再者,本月二十二日晚八时我等到苏州去。
这两封家书,用绫裱好,原来珍藏在美国新奥尔良市。赵志学女士把它捐献给国家后,已于1987年7月7日送到北京。现由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王铭章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自幼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一九O九年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激于义愤,参加了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一九一二年,王与陆小第四、五两期同学百余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愤然离故赴南京。二次革命时,王铭章与同学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后返川,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一九一四年毕业,分发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任排长。
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起。川军第二师响应护国,参加讨袁,与袁世凯派来的军队交战于川南泸(州)纳(溪)一带。作战中,王铭章负伤,因功升任连长。不久,他参与刘部与滇军罗佩金部在成都的巷战,追击滇军至仁寿土地坎,又负重伤。此后转战资、内、沪、渝等地、积功升任营长。一九二〇年川军整编,王铭章任第七师十三旅二十五团团长。一九二四年升任川军第三师二十五旅旅长。一九二五年第三师驻防德阳,升任师长,隶属于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部脚。一九二六年,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副军长孙震,王铭章任第四师师长。一九三三年,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三路围攻”,王铭章任左纵队总指挥,担任主攻,为红四方面军击败。此后,曾数次与红军交战。一九三五年,二十九军改编为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王铭章任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三六四、三六六两个旅共四个团。次年,晋升中将。
蒋介石为王铭章将军的题词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浪潮,川军爱国将领纷纷请缨抗战。当时任一二二师师长的王铭章将军亦请求率部开赴前线作战,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二日,他在德阳驻地慷慨誓师,表示要用热血报国的具体行动,来赎回他二十年来参与内战危害人民的罪愆。当时,王铭章所在之第四十一军与四十五军、四十七军编为第一纵队(后改称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为邓锡侯)。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
部队到达宝鸡后,因晋北忻口与晋东娘子关受日军猛攻,战况紧急,西安行营奉转蒋介石命令,要二十二集团军立即由宝鸡乘火车直开潼关渡河,归第二战区战斗序列,驰援晋东。王铭章将军之一二二师为前卫部队,十月十四日到风陵渡,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十五日,王铭章在赵村车站号召三六四旅全体官兵要“受命不辱,临危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十九日,三六四旅到达太原后,接到负责指挥正太线作战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肱的命令,东行至岩全镇。二十四日又接到黄绍肱命令“即刻出发迎击西进之敌”。由于情况不明,二十五日拂晓,三六四旅在东回村与日军遭遇,三六四旅尚未部署完毕即遭日军炮火袭击,敌机轰炸扫射,各部伤亡很大,但该旅官兵士气高昂,以简陋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激战一日,伤亡近二千人,当日夜晚撤退。由于黄绍肱直接指挥师、旅、团,部队建制被分割,以至于被敌各个击破。当王铭章到达前线时,一二二师已处于混乱状态。经过两个星期的作战,四十一军伤亡近半,为利于今后作战,军长孙震整编部队,每旅两个团并为一个团,一二二师二个旅四个团缩编为二个团(旅番号继续保留),整编后,即开到平遥、张兰一带继续与敌作战。
一九三七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了沟通南北战场,遂沿津浦路南北对攻,企图攻取徐州,徐州会战开始。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津浦路南段的日军进攻势头被阻,两军形成隔淮河对峙的局面。津浦路北段因韩复榘在日军进攻面前不战而退,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弃守;形势万分危急。第二十二集团军奉令急赴鲁南,增援北线作战。
一九三八年一月上旬,第二十二集团军抵达临城(今薛城),以四十五军为第一线部队,四十一军为第二线部队,均部署于滕县以北。一二二师为集团军预备队,准备扼守滕县。三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并以小部队及飞机向四十五军阵地反复进行侦察,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十日,孙震为加强守备,
重新调整部署,将预备队一二二师师部调进滕县城内,任命王铭章为第四十一军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一二二、一二四师。王铭章令三六四旅张宣武团进驻滕县以北的北沙河,部署第二道防线;三六六旅王文振团进驻滕县东北的平邑城前,以掩护第四十五军阵地的右侧背,并防备临沂方向之日军第五师团的侧击。三月十四日,日军第十师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滕县外围四十五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经一日激战,界河一线的守军正面阵地屹然未动。十五日晨,日军继续猛攻界河四十五军阵地未能得逞。同日,另一股日军约三千人由济宁东南的石墙出动,向东防深井的一二四师三七零〇旅进攻,该旅伤亡惨重。王铭章为防止敌人由深井向滕县左后方迂回包围,急调在滕县担任城防的一二四师三七二旅驰援三七〇旅,经激烈战斗,终于稳定了防线。十五日午,王铭章为防敌人乘隙渗入滕县左侧,命令在北沙河的七二七团抽出一营兵力,到滕县西北的洪町、高庙布防。
十五日下午,日军以界河正面守军阵地仍未被突破,遂遣兵力万余,由龙山以东向滕县方向右翼迂回,下午五时许,其先头部队已分别进至膝县东北十余里的冯河、龙阳店一带。日军的企图是撇开正面阵地,直接攻击滕县县城,迫我正面阵地不战自弃。此时,滕县城关仅有一二二、一二四、一二七三个师部和三六四旅旅部,每个师部只有一个警卫连、一个通信连和一个卫生队,还有滕县县长周同率领的警察和保安队四、五百人,滕县形势十分危急。四十一军、四十五军的大部兵力均胶着于第一线,只有在平邑方向的一二二师三六六旅王文振团尚未与敌接触。王铭章急令该团火速回援,但该团远在百里之外,缓不济急,且难保途中不被敌阻拦。王铭章向集团军总部请求援兵,而二十二集团军总部掌握的唯—一支机动部队是四十一军直属特务营,孙震只留一个手枪连担任总部的警卫,令营长刘止戎率三个步兵连星夜乘火车开赴滕县。王铭章再命三六四旅张宣武团长从北沙河阵地抽出一个营,跑步回救。截止十五日夜,滕县城关的战斗部队,共为一个团部,三个营部,十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另有师、旅部的四个警卫连,还有临时来城领运弹药的一二四师一个步兵连。加上警察和保安队,合计三千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不满二千人。王铭章命从平邑赶到的三六六旅一个营扼守县城东关,三六旅一个营担负东西两面城防,军特务营担负南北两面城防。自率师部在西关指挥。当夜,部队急筑工事,搬运弹药。
对于敌强己弱的形势,王铭章心中十分清楚,但他抱定以死报国之心,他曾说过。“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破败的武器,担当了津浦线上保卫徐州的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力量已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
十六日黎明,日军继续向界河一带四十五军阵地猛攻;迂回至冯河、龙阳店一带之日军开始向守备滕县东关的警戒部队进攻。八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向滕县东关、城内和西关火车站射击。同时,敌飞机十余架飞临滕县轰炸、扫射。驻在西关的玉铭章在敌开始轰炸后,通过电话询问情况,随后跑步进城,与同僚、部属协商判断东郊之敌即将大举进攻,大战迫在眉睫,作战应变方案有两个,一是死守孤城;二是出城机动作战。会后,王铭章立即向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报告,孙震答复说:“委员长来电话要我们死守滕县,等待汤恩伯集团前来解围,汤部的先头部队昨日已到临城,其后续部队亦正陆续赶到。我当催促王廉仲军赶紧北上,你应确保滕县以待援军。你的指挥部应立即移到城内,以便亲自指挥守城,如兵力不够,可把城外所有的四十一军部队调回城内,固守待援!”王铭章下定了决心,昭告全城官兵, “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他还命令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和直属部队也由西关移进城内.
日军自八时开始,持续炮击了两个小时,十时许停止射击,沉寂了约三十分钟,突然集中炮火猛轰东关南半部寨墙的突出部炸开了十余米宽的一个缺口。敌集中数十挺机枪对准缺口扫射,以掩护步兵进攻。守军官兵毫不畏惧,沉着应战,隐蔽在缺口两侧,当敌兵约五、六十人刚下到寨壕将要向缺口冲锋时,向敌猛投手榴弹,将敌大部歼灭。就这样,担负缺口段守备的一连,接连打退敌军三次冲锋,而自己也伤亡近百,由预备队替换下来。当午二时,日军再向东关东北角猛攻;五时,又猛攻东关门,均被守城部队击退。日军遗尸累累,守军亦伤亡惨重。当晚,战斗停止。
滕县正面四十五军部队经三天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十六日午,正面阵地被敌突破。四十五军从滕县两侧撤退。当晚,四十一军一二四师和一二二师七二七团奉命陆续进入滕县。三六六旅中途遇故,绕道到达临城。王铭章根据兵力变化情况,重新调整部署。同时,命令各部抓紧补充弹药,构筑工事;在城墙下隐蔽的部队,每班扎一架云梯,随时准备登城反击。
援军汤恩伯部王仲廉军十五、十六日陆续到达临城,先头部队一个团刚下火车,孙震以滕县情况紧急,令其前往增援。该团在南沙河遭围攻滕县日军一部攻击,不支溃退,其它各部仅在南沙河警戒,其军部到达后,得知滕县正受强大敌军围攻,便借口机动作战,将部队迂回向滕县东北峰山以东地区开去。于是南沙河之敌向前推进,二十二集团军总部不能抵抗,遂后撤至运河南岸利国驿,从此与滕县守军失去联络,滕县完全陷入日军四面包围之中。
日军在滕县碰上硬钉子,出乎意料,遂于当夜,调集精锐部队,配属数十辆装甲战车和大量炮兵,十七日六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猛烈射击滕县城区,敌机二十余架疯狂投弹扫射,整个滕县城硝烟弥漫,房倒屋塌,顿成一片火海。两个多小时的轰炸之后,敌开始向东关进攻,以十余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从东寨墙的缺口冲锋。东关守军冒着敌人炮火,在近距离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伤亡惨重。另一部日军向被轰塌的东南角城墙进攻,守军一个连,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战车两辆,在敌密集火力射击下,该连伤亡殆尽。敌步兵四十余人冲上城角,守军另遣一个连向突入之敌反击,经激烈肉搏,全歼突入之敌,该连官兵仅剩十四人。此时,王铭章急电孙震:“敌以炮火猛轰我城内及东南角城墙,东关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无消息,则孤城危矣。”午二时,日军以重炮猛轰南城墙下街道,同时,敌机二十余架轰炸南关。随后,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进攻南城。守军英勇战斗,伤亡殆尽,敌军攻占南城墙。此时东面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东关,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东关。王铭章见援军无望,再给孙震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王铭章在敌军攻占南城墙和东关后,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此时,占领南城墙之敌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从西南城角向西城墙逼进,敌炮兵集中火力射击西门城楼。西门、火车站,守军失去城墙等工事掩护,暴露在敌火力之下,伤亡极大,仍坚持抵抗。下午五时,敌占领西城墙和西门,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敌巷战,西关守军死战待援,自己登上西北城墙,亲自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敌火力猛烈,城墙上毫无掩蔽,该排全部阵亡。此时,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壮烈殉国。同时殉难的还有参谋长赵渭滨及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等人。王铭章将军牺牲后,守城官兵仍继续与日军搏斗,除少数突围外,其余皆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滕县之战,王铭章将军指挥第四十一军,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为徐州一带中国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也使日军第十师团受到较大损失,为尔后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徐州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奋勇抗战给予高度评价,并追赠为陆军上将;王将军灵枢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纷纷隆重举行悼念、祭奠仪式。在武汉举行迎灵公祭仪式时中共中央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等前往参加。吴克坚致悼词说:“王师长等殉国烈士的鲜血,不仅洗涤了他们在川军二十年的罪愆,而且更加振奋了全国军民枪口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对得起四川的父老、对得起国家的。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还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2005年,王铭章将军的遗孀、年近百岁的叶亚华女士和儿子王道纲(黄埔军校25期)叶落归根,定居四川成都。
唐淮源(1886-1941),字拂川,汉族,江川县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滇军名将,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率部驻守山西省中条山,因陷敌重围,弹尽援绝,誓与中条山共存亡,壮烈以身殉国于山西省中条山县山之巅,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国民党四个上将之一。曾豪言:“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唐淮源于1886年出生于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未满周岁,父亲弃养(有亡故之说),唐母姚氏,外无叔伯之亲,内无斗米之蓄,佣于乡绅侯氏,苦节抚孤。
唐淮源稍长,伴侯氏子读,因聪明好学,事母至孝,深得塾师胡歧山怜爱,屡有资助。
1909年9月,唐淮源乡试得中,赴昆明省试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被编入丙班二队,与朱德和同乡金汉鼎等为同学,相交甚厚,义结金兰。唐淮源沉默寡言,做事切实,为人忠厚,学习刻苦,在同学中人缘极好,深得教官和学友的好评。其间,受李根源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1月1日,参加辛亥革命。时云南扩充新军,下级军官十分缺乏,便从讲武堂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100余人编为特别班。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等同被选入特别班,加紧训练,提前8个月于1911年11月毕业,派往军中,出任排长。1915年11月,袁世凯复辟称帝,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发讨袁护国,唐淮源随蔡锷将军率领的护国第一军于次年1月出师四川,与陈宦的北洋军作战,时担任副连长。战斗中,唐淮源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升任营长。1918年,升任步兵第五团团长,旋调四川宜宾县任县长,颇有名声。任上,在乐山留有铭文: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泻。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肾水自足,少思虑以养心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得滋味以养胃气,省语言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随时令以养元气。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继后,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参加靖国等役。
1922年初,滇军内讧,唐继尧回滇复辟。3月10日,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离滇。4月达重庆,投四川督军刘湘,6月,川军混战,唐、朱、金离渝赴沪,住上海孟渊旅社,不久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6月16日,晋见孙中山,后朱德赴欧学习,唐、金入粤参加北伐,始投于第三军,转战入江西。
1927年,唐淮源任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1928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决定整编全国军队,唐淮源调任12师副师长兼35旅旅长。1933年3月8日,升任十二师师长,督师赣皖甘宁。1936年10月,任第三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升任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治军极严,部队每到一地,明令不得惊扰百姓,滋事生非,违令严惩。9月19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朱德与唐淮源在山西省阳泉火车站见面。随后,唐淮源所部转战燕赵,挥师冀晋,参与冀西、晋东、晋南诸役,旧关杀敌,晋南肉搏,娘子关一带予敌重创。在华北战场上唐淮源率部抗日,沉着果毅,屡挫顽敌、威镇华夏。
1938年夏,唐淮源所率的第三军,奉命由东北战场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中条山为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调集了两个集团军7个整军,一个改编旅,一个游击队,约16万人防守中条山。唐淮源所部第三军,隶属第五集团军,为滇南健儿组成,守中条山中部闻喜、夏县以东区域。自同年十月始,协友军击败敌寇13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保卫了潼洛。每当前方情况险恶时,唐淮源总是亲自到前方去督战,挽回了许多危局。
1939年4月17日,唐母辞世。是年秋,战事稍缓,唐淮源请假回乡奔丧,父老得知,摆案跪迎,唐淮源下马入村,跪拜恩师胡岐山,并赠银70大洋。其间,奋笔言志,写下一诗: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还写下了一副对联: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志誓死报国,抱定与中条山共存亡之决心。
1941年3月,日军秘密从华北、华东、中原调兵,达25万以上,数倍于我,装备精良,扑向中条山,志在必取。
5月7日,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兵分四路发起猖狂进攻,企乘背水之危,歼我于黄河北岸。中条山飞机轰鸣,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我军将士同仇敌忾,予以迎头痛击。因无备,无应急措施,更无后续预备部队补救。是日,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战场形成犬牙交错之状,我军相互之间联系配合受阻不畅。
5月8日,防守垣曲的我四十三军,阵地被破,数度逆袭,未能扭转形势,于下午提前撤退,使得日军乘虚而入,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撤退。
5月9日,当我军其他部队已经突围撤退时,唐淮源仍在指挥第三军将士以死相拼,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敢指挥所部官兵,反复冲杀,声震苍天,气吞黄河!
5月10日,唐淮源收到撤退电令时,已经陷入重围,无路可退。唐淮源组织突围,在温峪大道与敌遭遇,展开激战于东北高地。
5月11日,第三军伤亡过半,四面受敌,粮尽援绝,后路已断。在这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
“现情势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之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分头突围。唐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县山且战且走,遇到日军大部队,左冲右杀,无法逾越,不得已转向西,处于不利地势,又被敌军阻于东交口附近。敌我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唐淮源亲自冲在前方,我军与敌殊死决战,杀声震天。
5月12日,唐淮源率众且战且走,后来他进到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身边仅有几个通信兵和报务员。唐淮源自云南讲武堂毕业投军三十年,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现在身陷绝境,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随饮弹殉职于,是年55岁。
一代抗日名将唐淮源,慷慨就义,壮烈殉国,九天为之动容,三军为之哭泣。
1941年,国民党江川县党部奉令于县城东门营建唐公祠,供奉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牌位及肖像。同时,县长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唐公祠,是利用原“先农祠”进行修葺改装而成的。大门用青砖砌成,呈一高两矮的牌坊式。两扇朱漆木质大门,门上钉一对圆形兽头吞口铜环。大门上端由邑人赵书瀚书写“唐公祠”三个大字,用水泥刊刻成匾。进入大门是一块小空地,用方砖砌成一条一米五宽,通向内堂的走道。走道两旁栽有青秀碧绿整齐平胸的白腊。向右转是一堵洁白的粉墙,粉墙的正中设有一月宫门,跨进月宫门是三合土捶成的天井。两厢各两间耳房,每一间都是花窗漆门。正堂三间金漆彩画,正间面壁是六扇雕刻着梅花的格子门,左右两间嵌着两道大花窗,窗下一米多高的踢脚板上,画有彩色的四季花卉。正间檐下两颗方形朱漆柱子,上面挂着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题赠的楹联,“抵御外侮壮志未酬先殉国;杀身成仁忠魂永镇中条山。”上方挂着块红底金字匾,是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题的“忠孝两全”。左间檐下挂有一块蓝底金字匾,是云贵监察使李根源题的“军人楷模”。右间前槽下一块黑底金字匾是第三军参谋长(后是云南省政府秘书长)朱景宣题的“滇军完人”。进入内堂,正间是高齐屋顶的雕花神龛,内供雕有三龙朝圣的木质牌位,正中刻着“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之灵位”。字和雕龙用赤金箔贴成,牌位前面供着国民政府指定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唐淮源将军半身戎装彩色瓷像,约一米高,安装在紫檀木架上。神龛外边摆一张长形兽腿雕花供桌,桌的两端呈书卷状,上摆祭祀用品。神龛上方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红底金字匾,上书:“浩然正气。”神龛两边的朱漆圆柱上,挂着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的一幅白底黑字楹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左间檩上挂着蒋中正题赠唐母的红底金字匾“岳欧懿范。”右间檩上挂着何应钦为唐母题赠的黑底金字匾“芳徽风迈。”题赠楹联的还有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立法院院长孙科,陆军总长陈诚及唐淮源将军江川籍的同袍赵书瀚、王延龄等。这些题字、匾额、楹联,大部被毁,尚存部分已由县里收藏。
唐公祠内堂右间墙角还竖立着一块墨青石碑,是我国著名经学家刘文典教授撰写的“唐淮源将军庙碑”,录有唐将军生平事迹。此碑现存,为居民住房堆放杂物遮藏。
唐公祠落成后,江川党、政、军、学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前来唐公祠悼念。唐公祠连日香烟缭绕,红烛高照,人们面对唐将军遗像叩拜、默哀。唐将军亲属,生前友好,无不触景思亲,痛哭失声,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手持香纸,焚于神龛下,有的双手捧着贡品,敬献于供桌上,嘴里念念有词,啧啧赞叹,默默祈祷。
悼念期间,江川县政府还办宴三天,款待前来悼念唐将军的党、政、军要员以及学校领导,各乡村士绅。还由省城请来了戏班演戏三天,以示对与阵地共存亡的名将—唐淮源将军的悼念和致敬。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曾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社论中说:
“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唐)将军等之死,实为国家之无上损失。将军为国之干城,抗战之支柱。国家损此干城,抗战失此支柱,将增加抗日之困难,平添战争之阻碍,吾人为国惜才,更难禁为之一哭!”唐淮源之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惨烈的一页。
2月2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并准定将唐淮源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英烈。
6月6日,云南省党部举行追悼会,龙云主祭并送花圈、致悼词。
6月16日,第三军在陕西城固县民众教育馆召开追悼会,陕西省主席主祭并致悼词。
1986年,唐淮源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1989年9月28日,江川县民政局派人赴山西夏县清道存寻将军遗骸,于10月17日火化后将骨灰护送到江川。
1990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在江川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唐将军墓,墓为锥形,水泥青石镶嵌,中间放骨灰盒。墓碑为大理石,上刻“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为后世瞻仰。
饶国华(1894年12月7日-1937年12月1日),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市东乡(今雁江区宝台镇)张家坝人,川军第145师师长。抗战中在广德、泗安和敌军作战,因属下临阵脱逃而丢失阵地,他深感指挥不灵,愤而自杀,陆军中将追晋二级上将。
饶国华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七日生于四川省资阳县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饶国华的太祖父饶文德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移民入川的大潮中,从福建省漳州府直隶龙岩州船巷大吉村(今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黄冈村)举家迁移入蜀,到饶国华已居耕五代。他的祖父饶宜甲、祖母朱氏、继祖母黄氏、父亲饶思鸿、母亲陈氏均为朴实勤劳的农民。饶国华家里保留着龙岩人的风俗习惯,虽然入乡随俗不得不讲当地四川话,但家内仍保留着龙岩话的称谓,称祖母为“mà”(音骂),母亲为“阿女弥m”,姐姐为“阿佳”,叔叔为“束束”。饶国华全家一直惦念着祖居地,饶国华从军之后忙于军务,自己无法抽空回龙岩,曾亲笔致函给龙岩船巷(黄冈)故地的父老,要家乡派人去四川,来往路费及住食一概由他支付。黄冈村人民至今还在传诵着饶国华将军七十年前的盛情邀请。
饶思鸿遵奉着龙岩人重教的传统,家里再穷也要设法让孩子读书,把国华送入私塾里就学。一九○七年他被母亲送到县城向前清举人伍钧求学。此后饶国华一生无论走到哪里,行军的背包总少不了砚台、笔墨和喜爱的书籍。他保持着勤俭吃苦的家风,以忠孝居家,蹈礼趋义,敬祖睦邻。他自幼当过放牛娃,16岁到成都,当过学徒。他看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屈膝求和,皇室贵族“朱门酒肉臭”,黎民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路有冻死骨”,因此他决心救国救民,投笔从戎,以富国强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饶国华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参加了新军。17岁刚入伍当过伙夫兵,以后受训于陆军二师“头目养成所”、“军官传习所”,均以名列榜首毕业,一九一七年升至连长,他原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尔后转隶于川军第二师刘湘部任连长。他勤奋好学,刻苦练兵,精心研究《孙子兵法》,在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期间,各次考试均名列榜首,深为师长刘湘所倚重。
饶国华为人正派朴实,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且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他作战骁勇,每战必身先士卒,颇得士兵的爱戴,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长。
一九三一年前后,饶国华率部驻防重庆地区。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四五师内部团结,将士归心,传为佳谈。他遵守不纳妾、不抽大烟的祖训,居则陋室,食则粗粝,行无仆人,不着大衣,不戴手套,与士卒同甘苦,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倡言“军与民要打成一片,国与家万不可分离”。1937年12月11日《新蜀报》刊文称:饶国华当团长驻兵铜梁,时值秋收,遭受淫雨,稻谷将烂在田里,便亲自下田率部帮助抢收,并力戒官兵不得索取工钱茶水。开头乡人甚为骇异,继而疑虑,最后看到士兵们竟然秋毫无犯,才回过神来大加赞扬。据他部属一位营长回忆:部队驻防铜梁、壁山时,每到农忙,饶国华必亲自下田帮助栽种、收割。
一九三七年,饶国华在重庆上清寺出席川康整军会议,惊悉卢沟桥事变发生。他和与会军官一致要求参战,纷纷上书请缨。他曾对好友鲁自诚、吴秋影等人说:“此次为国抗战,使我心中苦闷霍然冰释,御侮报国的愿望就要实现了。”9月,饶国华还乡,破例为母大办70寿筵,并遍扫祖墓。他对伍钧老先生说:“此行,为国抗战,不成功即成仁。学生如幸得马革裹尸还,学生之家属,尚望恩师照拂也。” 告诉蓝紫仙:“我这次为国而战,义无反顾。自古忠孝难两全,老母年高,望尽心奉养。”那时他们已有五个孩子,怀有身孕的蓝夫人忍泪止哭,点头答应。
九月二十一日,第二十一军奉令出川抗日,在邛崃县各界民众举行的隆重欢送大会上,饶国华将军豪壮地表示:“此次奉命出川抗战,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一九三七年十月,饶国华率部步行二千里,从川北转万县船运东下,十一月中旬到达前方。这时,上海已经失陷,苏常二州失守,日军兵分四路进攻南京,并在海空军掩护下,对我采取战略包围,直趋安徽芜湖,威胁南京侧背。蒋介石立即命令刘湘派第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部进驻安徽青阳一带,牵制、阻截从太湖流域西犯南京之敌。唐式遵鉴于防线左翼广德城之重要,关系首都南京之安危,委派能征善战的饶国华率部镇守。饶将军马上率部进驻广德,他亲自巡视前线,检查工事情况,鼓励官兵奋勇杀敌不负家乡父老重望。他深知责任重大,对他的侍从副官说:“我奉命出川,志在歼灭强寇,还我河山,解我同胞倒悬之苦,现在幸而优先被派到前线御敌,战机就要来临,怎能下叫我热血沸腾,怎能不叫弟兄们揎拳持袖,跃跃欲试。”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鼓舞下,全师官兵同仇敌汽,士气旺盛,深深懂得“守一城、捍天下”的道理,全体官兵坚决表示:“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许倭敌逞凶狂!”决心与进犯日寇血战到底,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
李家钰(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绰号李矮子。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为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1944年在担任第36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1984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李家钰出生在大兴乡一户殷实农民的家庭。父亲李如松,有水田两亩,带打蓝靛为业,娶妻妾两人。李家钰为母妾熊氏所生,他幼年在本场李香山、黄辉五处读私塾,十三岁考入蒲江高等小学堂。为改换门庭,他决心投笔从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并在该校第四期肄业。
红领巾们祭扫李家钰将军墓
1913年春,他和许多进步同学一起反对依附北洋军阀的四川都督胡景伊,被迫离开学校。同年夏天,他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在“二次革命”中,李家钰去南京参加了柏文蔚将校团讨袁,反对帝制;赴上海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中,作战奋勇崭露头角。
1914年,李家钰返回四川,插班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继续学习,他聪慧好学,勤勉刻苦,颇得老师的赞赏。1915年,李家钰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邓锡侯部服役,李家钰作战勇敢,赏罚分明,每战多身先士卒,颇得部下的爱戴。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李家钰随刘存厚部邓锡侯部参加护国军方面作战。以后,在与北洋军阀曹锟、张敬尧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功绩卓著,递次以战功擢升为营长,以后又升任川军第三师邓锡侯部第十二团团长、旅长。1924年,担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等职。
李家钰(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绰号李矮子。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为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1944年在担任第36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1984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李家钰出生在大兴乡一户殷实农民的家庭。父亲李如松,有水田两亩,带打蓝靛为业,娶妻妾两人。李家钰为母妾熊氏所生,他幼年在本场李香山、黄辉五处读私塾,十三岁考入蒲江高等小学堂。为改换门庭,他决心投笔从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并在该校第四期肄业。
红领巾们祭扫李家钰将军墓
1913年春,他和许多进步同学一起反对依附北洋军阀的四川都督胡景伊,被迫离开学校。同年夏天,他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在“二次革命”中,李家钰去南京参加了柏文蔚将校团讨袁,反对帝制;赴上海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中,作战奋勇崭露头角。
1914年,李家钰返回四川,插班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继续学习,他聪慧好学,勤勉刻苦,颇得老师的赞赏。1915年,李家钰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邓锡侯部服役,李家钰作战勇敢,赏罚分明,每战多身先士卒,颇得部下的爱戴。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李家钰随刘存厚部邓锡侯部参加护国军方面作战。以后,在与北洋军阀曹锟、张敬尧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功绩卓著,递次以战功擢升为营长,以后又升任川军第三师邓锡侯部第十二团团长、旅长。1924年,担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等职。
成都 李家钰兄弟旧居
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之战”,李家钰跟随邓锡侯参与刘湘等倒杨。他先后攻下荣昌、内江、仁寿等县,并进占成都烟酒总局和造币厂,制造不合格之半圆银币及当二百之铜铺币强行流通,从中搜括民财。同年,在四川军阀争夺防区中,李家钰很快发展到6个混成旅(18个步兵团),占有遂宁、安岳、乐至、潼南等县。李家钰在其防区内自委官吏,摊派捐税,估提盐价。制造枪弹,培训官佐,拥兵自重,称“遂宁王”。在邓锡侯属下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1927年,原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被刘文辉等人合谋扣留,被迫通电下野,邓锡侯为了笼络李家钰,便把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职务要来给他,李家钰时年三十五岁。他和罗泽洲成为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的同学关系为中心的“军官系”正副首领。和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的四川保定系、刘湘、杨森的四川速成系,还有刘存厚的武备系齐名。但在下川东之战和上川东之战中,这个弱小的集团遭到刘湘和刘文辉的联合打击,损兵折将,李家钰不得不向老长官邓锡侯求助,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下场。
1930年11月,第二十八军罗泽洲师内部哗变,罗泽洲被扣,因罗狂妄自大,邓锡侯有去罗之心,即升陈鸿文为师长,到顺庆接管该师。1931年2月,罗泽洲逃到李家钰部,李、罗联合杨森,向顺庆进攻,企图以武力强迫陈鸿文交出该师,挑起了北道之战。结果,陈鸿文败退成都。3月,邓锡侯率兵进攻李、罗,刘文辉、田颂尧亦派兵助战。李家钰兵败,求刘湘援助,于是,刘湘出兵援李。5月间,在顺庆城周围,全川大小军阀队伍云集,形成互相对峙和牵制的局面,被迫罢战言和。北道之战,李家钰退据营山、蓬安两县,实际已依附刘湘,军官系从此衰落。邓锡侯失去所属两部队及其防地,势力大弱。
1932—1933年,因刘湘、刘文辉互相倾轧,矛盾激化而发生的“二刘之战”,李家钰率部下一万余人进攻刘文辉防区。在刘文辉的千里岷江防线被突破后,李家钰部乘势追进,将刘文辉部师长陈光藻、旅长石肇武俘获。石肇武系土匪出身,被刘文辉招安后收为干儿子,驻防成都时无恶不作,李家钰将石肇武处死,首级运到成都,在少城公园示众三天,大快人心。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0月,刘湘任命李家钰为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李家钰伙同罗泽洲部组成三万多人的兵力进攻川陕苏区。1934年1月,李家钰、罗泽洲部进抵仪陇,先后在城郊五里墩、鼎山一带,遭红九军二十七师重创,被歼八百余人。同年7月,李家钰协同杨森、潘文华部在飞机掩护下,轮番进攻通江县北红军阵地,被红军全歼其一个营,李家钰部渡梁永河溃逃。13日,红三十军在巴中以东的右垭口大破李家钰军,歼其四个团后收复巴中,把围剿的川军逐出了苏区。
1934年底,李家钰督饬所部两团及工兵两连人力,修成蒲江至新津全长四十五公里的简易公路,即现今蒲江至成都公路蒲新段原路基。同时,李家钰还委派邛、蒲公路局长钱文轩,鸠工修筑蒲、邛公路,完成蒲江北门至西崃板桥铺路基二十余公里。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集结12个主力团北上陕南,李家钰、罗泽洲趁机北上抢地盘,但不久红军再次南下,罗泽洲首当其冲,被歼灭5000余人,从此一厥不振,他害怕遭到红军的打击,随命令部队死守阵地,稳扎稳打。红四方面军放弃根据地,强渡嘉陵江以后到达茂县土门。李家钰奉令转移灌县堵截。所部在进至汶川、威州道上的板桥沟,被红九军突破防线,李家钰部营长耿伯萍跳泯江淹死,全营覆灭。旋红九军又在理番岭岗山奇袭并重创李家钰部第二混成旅第四团,团长龚彬战败只身脱逃。战后,李家钰受蒋介石严斥,李家钰为泄怒将龚彬枪决。10月,蒋中正缩编川军,任李为陆军整编104师师长兼四川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令其远戍西昌。11月13日,红军进逼名山、雅安,李家钰受命率四个旅兵力至百丈一线同红军接火,李家钰部又伤亡、被俘八百余人。1936年2月,红军胜利完成反堵截、追尾任务,挥师北上。川军各部追堵失败,李家钰只得率部就防西昌。事后川军再次整编,李家钰任四十七军军长,辖104师和178师。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国势垂危。同日,李家钰被晋升为陆军第47军军长,所部扩编为两个师(第104、178师)
李家钰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杀敌。并作诗一首::“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蒋介石同年8月令李家钰等部川军出川抗战。李家钰接电令于9月初率四十七军(原有第104师,后再扩编出第178师)从西昌出发,部队单衣草鞋,行程4000余公里,12月始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区之长治、长子、黎城、潞城一带。李家钰在抗日前线,深受全民团结救亡高潮和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鼓舞,对过去积极从事内战的罪愆有所悔悟,幡然致力于国共合作,杀敌致果。
1938年春,李家钰在国共合组的“第二战区东路军”总、副指挥朱德、彭德怀统一指挥下,率部在东阳关、长治一带同装备精良的日军入侵部队下原熊弥的108师团104旅团(一万多人兵力)激战两役。长治保卫战中,李家钰军104师312旅624团据城死守两昼夜,在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下,北门陷落,官兵奋勇对敌展开肉搏巷战,毙伤敌寇一千余人。此役李家钰部营长杨岳岷、连长杨显谟、夏抚涛、陈绍虞、黄高翼等壮烈殉国,副团长杜长松负重伤。东阳关之战,营长周策勋殉国(以上伤亡者除杨岳岷、夏抚涛两人外,皆蒲江县人)。李家钰部对日军初战虽挫敌凶焰,然官兵伤亡亦逾千人。后黎城县政府在东阳关建“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以抚慰忠魂。同年3至5月,李家钰奉命率四十七军,在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配合下,连续猛攻并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晋南平陆、芮城、安邑等县城及原八路军据点多处,战绩卓著。
1939年冬,李家钰积功升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统辖陈铁的十四军、高桂滋的十七军、四十七等三个军七个师兵力。1940年春,李家钰得悉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由武乡赴洛阳开会途经其驻地时,曾派兵一个连前往迎接并设宴款待。当晚,朱德就团结御侮,抗日及民主等问题,同李家钰促膝磋谈至深夜,当时,第一次反共高潮刚刚过去,朱德举杯问道:“其相兄,他日你若奉命与我军兵戎相见,你当如何”。李举杯道:“我当效晋文公退避三舍,再战”两人相视而笑。次晨,朱德一行跨越晋(城)博(爱)公路日军封锁线时,李家钰为安全计,增派一个加强连,掩护朱德顺利过境。
1940年4月,李家钰指挥47军及三支抗日游击队,在晋城以南天井关一线,予进犯日、伪军以重大杀伤,毙伤敌一千多人。所部104师曾一度克复陵川县城。
1940—1944年春,李家钰部担负河南陕县、渑池、灵宝、阌乡一带黄河防务。此期,李家钰曾多次派出部队配合八路军及抗日游击队,渡河北击晋南一带日军,毁堡毙敌,夺获武器装备多件。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来灵宝县李部驻地劳军,李家钰亲字书字幅:“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十四个字,以明为国报效之心志。时已丧失战争主动权的日军,为配合其东南亚战场作战,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战略,乃于1941年初在晋豫战场集糜集四个师团(包括一个坦克师团)、四个独立旅团、一个骑兵团共十四万人的重兵,对我发动“中原会战”。这一敌情,我方虽早侦知,但身为前敌主帅的第一站区长官蒋鼎文,迟至3月中旬,才在洛阳开了一个毫无意义要领和部署的事会议。李家钰将军在第一战区洛阳军事紧急会议上提出“先发制人”之策,建议使用空军轰炸北邙山头日军的桥头堡阵地,尔后以佯渡牵制日军,使敌处于被动,我军立于主动,但这一主张未被上级采纳。然而,更让他担心的是,洛阳会议“不但没有决定如何对付敌人,而且对部署也没有丝毫变更或加强,只谈了将各军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向后方转移”。
1944年4月18日拂晓,日军内山英太郎第十二军第三十七师团在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一带渡过黄河,向此处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队发起猛攻,被日军称为“河南会战”、中国称为“豫中会战”的春季战事打响。渡河后仅两天,即在4月20日占领郑州。李家钰显然对战事前景抱有忧虑,他向手下的军官们传达会议情况时说,“这次战事发动后,洛阳危险得很。我们兵力虽是强大,但在配备上没有重点。而且一切部署,都要经过决定后才敢行动。这样遥控部署,就失去了灵活性,将来也难免有胶柱之虞。”
日军首先击破了汤恩伯的的4个集团军,接着山西的日本第一军派出部队突破黄河,意图和12军形成对洛阳的包围网,蒋鼎文即率先弃守洛阳东躲西避。原集结在洛阳附近待命会战的李家钰、高树勋、孙蔚如等四个集团军外加三个军达二十万人的部队顿失指挥,只得纷向豫西撤退,日军乃乘势追击。
声势浩大的“豫中会战”,四十万国民革命军在十万日军面前一触即溃,民国政府的嫡系部队及杂牌军们紧急撤向豫西。1944年5月21日上午,陕县东姚院的山路上,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正在行军。此时的李家钰在混乱而仓皇的西撤中,心境可想而知。他1937年9月领军出川,从1939年冬天起奉令驻防河南孟津以西、新安以北、渑池以东黄河一线。四年驻豫,与日军战斗不断,他对河南西部沟壑纵横的丘陵地早已熟稔于胸,而于天府之国的膏腴肥美恐怕已有些生分。始于月前的河南战事,在这位集团军总司令的胸中应该是郁结难释的。
事实上,李家钰的愤懑是有来由的。早在1942年,十四军军长陈铁曾对李家钰说,像汤恩伯、胡宗南这样的蒋氏嫡系,要钱有钱,要武器有武器,而我们这样的部队,办法就很少。此后,李家钰经常把这段话讲给下属们听,认定自己是一支杂牌队伍,只好当戏中的配角。然而,配角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唱起大戏,因为主角蒋鼎文和汤恩伯已经西逃。失去了总指挥的各路大军也纷纷西撤。5月17日,李家钰、刘戡、张际鹏、胡伯翰先后抵达山中小集镇翟涯。在白天参加的一个临时会议上,将领们一致认为大队人马争先恐后抢路走不是办法,如遇日军袭击,将损失惨重,并推李家钰作总指挥。李家钰慨然说:“如果明天继续西进,窃愿殿后,以免挤在一起,彼此都不好办”。
5月,李家钰率部掩护友军后撤中,以104师吴长林团一团兵力在云梦山发起阻击战,重创进犯日军,卒为后撤部队赢得了时间。而吴团因仰攻山头,战斗惨烈,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李家钰部撤至新安以南,已四面受敌,李家钰便派178师532团团长彭仕复(蒲江人)率部打开铁门一带通路,掩护友邻部队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安全后撤。彭仕复在执行任务中,于河上沟与日军激战阵亡。
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队伍行进到了陕县张家河,这是一处谷底,天将晌午。自1944年5月18日早晨各路大军分道扬镳、皆向西行之后,李家钰的部队就担负起了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在此后的三天里,接获的情报显示,日军越追越近了。在到达张家河前,由于遭敌人炮击,李家钰变更了行军路线,改走赵家坡头-西坡-双庙到南寺院这条路。这一改变,使李家钰和三十六集团军总部走到死亡的边缘……
1944年5月21日,参谋长张仲雷发现行军路线不妥,便向李家钰说:“总司令,我们看看再走”。李家钰的回答出乎张的意料:“不必看,听命”。张发觉总司令的语调气冲冲的。说话间,后面响起了步枪声,不久,前面西南方向的山坡上也传来了密集的机枪声。张仲雷打算派两排士兵先占领坡顶,然后总部人员再上去,但李家钰说“不要不要”,旋即又说:“派一个班的步兵上去,如果遇到敌人,只准打步枪,不准打手枪,若打手枪敌人必知我为高级司令部”。就这样,来到了谷底张家河。
李家钰及集团军总部在张家河休息片刻,其间李家钰还找来了当地人询问路况,随后部队开始攀登前面的山坡,旗杆岭。前行的谍兵很快跑回来了,向李家钰报告:“山上都是日本人,头上都插着麦子,伪装得很好。请司令、参谋长坐滑竿快走”。李家钰闻报转身就往回走,张仲雷也往回走。然而,山头上的日军已经往下冲锋,散开在坡上总部特务连一部及总部的一些官兵抵挡不住,各自逃了。日军冲下,将李家钰和张仲雷分开。
突袭者是日军第一军六十九师团的一部,他们本是追击高树勋的部队的,未料在旗杆岭打了一个成功的伏击。后来,他们一度以为打死的那个高级将领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长,更没想到死者是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李家钰身着黄呢军服,脚蹬长统军靴,自然无法逃开日军的枪弹。同时受伤的一个士兵后来回忆说,他跟着李总司令跑,看到李家钰挨了敌人两枪及一个榴弹碎片。李家钰还挣扎着跑了几步,终于倒在了旗杆岭上,终年53岁[6] 。跟在总部后的四十七军一○四师闻讯赶到,悬赏募来五名敢死的士兵,冲到旗杆岭上,在一个死角里将李家钰的遗体抢回——李家钰的遗体旋即被运回四川。
在撤退中,为鼓舞士气,李家钰曾以诗赠予部下: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疆场是善终。未料,几日后,遂有了旗杆岭之殁。
李家钰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悲愤。他的忠骸运到成都后,四川省政府和国民政府驻川各级机构、各界人士、群众团体联合举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会。蒋介石委员长亲自发来了唁电,政府各要人、各党派、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联,表彰李家钰将军坚持抗战的丰功伟绩和为国献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赋诗一首,悼念为国牺牲的英烈:
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急报将星颓。
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
军令未闻诛马谡,思论空遣重曹丕。
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词堂锦水隈。
追悼大会后,李将军的忠骸被安葬在成都市南郊红牌楼广福桥的"李上将墓园"里。
1944年6月22日民国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并颁布对他的褒扬令。嗣后,李家钰的遗体国葬出殡式在成都举行,其遗体安葬于成都红牌楼。在北门还树立家钰骑马抗日造型铜像一座。
1984年4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追认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的李家钰将军为革命烈士,人民政府还拨专款重新修缮李将军的陵寝,以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教育子孙后代发扬他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4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李家钰夫人王明德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李家钰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成都 李家钰兄弟旧居
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之战”,李家钰跟随邓锡侯参与刘湘等倒杨。他先后攻下荣昌、内江、仁寿等县,并进占成都烟酒总局和造币厂,制造不合格之半圆银币及当二百之铜铺币强行流通,从中搜括民财。同年,在四川军阀争夺防区中,李家钰很快发展到6个混成旅(18个步兵团),占有遂宁、安岳、乐至、潼南等县。李家钰在其防区内自委官吏,摊派捐税,估提盐价。制造枪弹,培训官佐,拥兵自重,称“遂宁王”。在邓锡侯属下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1927年,原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被刘文辉等人合谋扣留,被迫通电下野,邓锡侯为了笼络李家钰,便把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职务要来给他,李家钰时年三十五岁。他和罗泽洲成为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的同学关系为中心的“军官系”正副首领。和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的四川保定系、刘湘、杨森的四川速成系,还有刘存厚的武备系齐名。但在下川东之战和上川东之战中,这个弱小的集团遭到刘湘和刘文辉的联合打击,损兵折将,李家钰不得不向老长官邓锡侯求助,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下场。
1930年11月,第二十八军罗泽洲师内部哗变,罗泽洲被扣,因罗狂妄自大,邓锡侯有去罗之心,即升陈鸿文为师长,到顺庆接管该师。1931年2月,罗泽洲逃到李家钰部,李、罗联合杨森,向顺庆进攻,企图以武力强迫陈鸿文交出该师,挑起了北道之战。结果,陈鸿文败退成都。3月,邓锡侯率兵进攻李、罗,刘文辉、田颂尧亦派兵助战。李家钰兵败,求刘湘援助,于是,刘湘出兵援李。5月间,在顺庆城周围,全川大小军阀队伍云集,形成互相对峙和牵制的局面,被迫罢战言和。北道之战,李家钰退据营山、蓬安两县,实际已依附刘湘,军官系从此衰落。邓锡侯失去所属两部队及其防地,势力大弱。
1932—1933年,因刘湘、刘文辉互相倾轧,矛盾激化而发生的“二刘之战”,李家钰率部下一万余人进攻刘文辉防区。在刘文辉的千里岷江防线被突破后,李家钰部乘势追进,将刘文辉部师长陈光藻、旅长石肇武俘获。石肇武系土匪出身,被刘文辉招安后收为干儿子,驻防成都时无恶不作,李家钰将石肇武处死,首级运到成都,在少城公园示众三天,大快人心。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0月,刘湘任命李家钰为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李家钰伙同罗泽洲部组成三万多人的兵力进攻川陕苏区。1934年1月,李家钰、罗泽洲部进抵仪陇,先后在城郊五里墩、鼎山一带,遭红九军二十七师重创,被歼八百余人。同年7月,李家钰协同杨森、潘文华部在飞机掩护下,轮番进攻通江县北红军阵地,被红军全歼其一个营,李家钰部渡梁永河溃逃。13日,红三十军在巴中以东的右垭口大破李家钰军,歼其四个团后收复巴中,把围剿的川军逐出了苏区。
1934年底,李家钰督饬所部两团及工兵两连人力,修成蒲江至新津全长四十五公里的简易公路,即现今蒲江至成都公路蒲新段原路基。同时,李家钰还委派邛、蒲公路局长钱文轩,鸠工修筑蒲、邛公路,完成蒲江北门至西崃板桥铺路基二十余公里。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集结12个主力团北上陕南,李家钰、罗泽洲趁机北上抢地盘,但不久红军再次南下,罗泽洲首当其冲,被歼灭5000余人,从此一厥不振,他害怕遭到红军的打击,随命令部队死守阵地,稳扎稳打。红四方面军放弃根据地,强渡嘉陵江以后到达茂县土门。李家钰奉令转移灌县堵截。所部在进至汶川、威州道上的板桥沟,被红九军突破防线,李家钰部营长耿伯萍跳泯江淹死,全营覆灭。旋红九军又在理番岭岗山奇袭并重创李家钰部第二混成旅第四团,团长龚彬战败只身脱逃。战后,李家钰受蒋介石严斥,李家钰为泄怒将龚彬枪决。10月,蒋中正缩编川军,任李为陆军整编104师师长兼四川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令其远戍西昌。11月13日,红军进逼名山、雅安,李家钰受命率四个旅兵力至百丈一线同红军接火,李家钰部又伤亡、被俘八百余人。1936年2月,红军胜利完成反堵截、追尾任务,挥师北上。川军各部追堵失败,李家钰只得率部就防西昌。事后川军再次整编,李家钰任四十七军军长,辖104师和178师。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国势垂危。同日,李家钰被晋升为陆军第47军军长,所部扩编为两个师(第104、178师)
李家钰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杀敌。并作诗一首::“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蒋介石同年8月令李家钰等部川军出川抗战。李家钰接电令于9月初率四十七军(原有第104师,后再扩编出第178师)从西昌出发,部队单衣草鞋,行程4000余公里,12月始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区之长治、长子、黎城、潞城一带。李家钰在抗日前线,深受全民团结救亡高潮和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鼓舞,对过去积极从事内战的罪愆有所悔悟,幡然致力于国共合作,杀敌致果。
1938年春,李家钰在国共合组的“第二战区东路军”总、副指挥朱德、彭德怀统一指挥下,率部在东阳关、长治一带同装备精良的日军入侵部队下原熊弥的108师团104旅团(一万多人兵力)激战两役。长治保卫战中,李家钰军104师312旅624团据城死守两昼夜,在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下,北门陷落,官兵奋勇对敌展开肉搏巷战,毙伤敌寇一千余人。此役李家钰部营长杨岳岷、连长杨显谟、夏抚涛、陈绍虞、黄高翼等壮烈殉国,副团长杜长松负重伤。东阳关之战,营长周策勋殉国(以上伤亡者除杨岳岷、夏抚涛两人外,皆蒲江县人)。李家钰部对日军初战虽挫敌凶焰,然官兵伤亡亦逾千人。后黎城县政府在东阳关建“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以抚慰忠魂。同年3至5月,李家钰奉命率四十七军,在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配合下,连续猛攻并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晋南平陆、芮城、安邑等县城及原八路军据点多处,战绩卓著。
1939年冬,李家钰积功升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统辖陈铁的十四军、高桂滋的十七军、四十七等三个军七个师兵力。1940年春,李家钰得悉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由武乡赴洛阳开会途经其驻地时,曾派兵一个连前往迎接并设宴款待。当晚,朱德就团结御侮,抗日及民主等问题,同李家钰促膝磋谈至深夜,当时,第一次反共高潮刚刚过去,朱德举杯问道:“其相兄,他日你若奉命与我军兵戎相见,你当如何”。李举杯道:“我当效晋文公退避三舍,再战”两人相视而笑。次晨,朱德一行跨越晋(城)博(爱)公路日军封锁线时,李家钰为安全计,增派一个加强连,掩护朱德顺利过境。
1940年4月,李家钰指挥47军及三支抗日游击队,在晋城以南天井关一线,予进犯日、伪军以重大杀伤,毙伤敌一千多人。所部104师曾一度克复陵川县城。
1940—1944年春,李家钰部担负河南陕县、渑池、灵宝、阌乡一带黄河防务。此期,李家钰曾多次派出部队配合八路军及抗日游击队,渡河北击晋南一带日军,毁堡毙敌,夺获武器装备多件。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来灵宝县李部驻地劳军,李家钰亲字书字幅:“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十四个字,以明为国报效之心志。时已丧失战争主动权的日军,为配合其东南亚战场作战,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战略,乃于1941年初在晋豫战场集糜集四个师团(包括一个坦克师团)、四个独立旅团、一个骑兵团共十四万人的重兵,对我发动“中原会战”。这一敌情,我方虽早侦知,但身为前敌主帅的第一站区长官蒋鼎文,迟至3月中旬,才在洛阳开了一个毫无意义要领和部署的事会议。李家钰将军在第一战区洛阳军事紧急会议上提出“先发制人”之策,建议使用空军轰炸北邙山头日军的桥头堡阵地,尔后以佯渡牵制日军,使敌处于被动,我军立于主动,但这一主张未被上级采纳。然而,更让他担心的是,洛阳会议“不但没有决定如何对付敌人,而且对部署也没有丝毫变更或加强,只谈了将各军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向后方转移”。
1944年4月18日拂晓,日军内山英太郎第十二军第三十七师团在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一带渡过黄河,向此处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队发起猛攻,被日军称为“河南会战”、中国称为“豫中会战”的春季战事打响。渡河后仅两天,即在4月20日占领郑州。李家钰显然对战事前景抱有忧虑,他向手下的军官们传达会议情况时说,“这次战事发动后,洛阳危险得很。我们兵力虽是强大,但在配备上没有重点。而且一切部署,都要经过决定后才敢行动。这样遥控部署,就失去了灵活性,将来也难免有胶柱之虞。”
日军首先击破了汤恩伯的的4个集团军,接着山西的日本第一军派出部队突破黄河,意图和12军形成对洛阳的包围网,蒋鼎文即率先弃守洛阳东躲西避。原集结在洛阳附近待命会战的李家钰、高树勋、孙蔚如等四个集团军外加三个军达二十万人的部队顿失指挥,只得纷向豫西撤退,日军乃乘势追击。
声势浩大的“豫中会战”,四十万国民革命军在十万日军面前一触即溃,民国政府的嫡系部队及杂牌军们紧急撤向豫西。1944年5月21日上午,陕县东姚院的山路上,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正在行军。此时的李家钰在混乱而仓皇的西撤中,心境可想而知。他1937年9月领军出川,从1939年冬天起奉令驻防河南孟津以西、新安以北、渑池以东黄河一线。四年驻豫,与日军战斗不断,他对河南西部沟壑纵横的丘陵地早已熟稔于胸,而于天府之国的膏腴肥美恐怕已有些生分。始于月前的河南战事,在这位集团军总司令的胸中应该是郁结难释的。
事实上,李家钰的愤懑是有来由的。早在1942年,十四军军长陈铁曾对李家钰说,像汤恩伯、胡宗南这样的蒋氏嫡系,要钱有钱,要武器有武器,而我们这样的部队,办法就很少。此后,李家钰经常把这段话讲给下属们听,认定自己是一支杂牌队伍,只好当戏中的配角。然而,配角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唱起大戏,因为主角蒋鼎文和汤恩伯已经西逃。失去了总指挥的各路大军也纷纷西撤。5月17日,李家钰、刘戡、张际鹏、胡伯翰先后抵达山中小集镇翟涯。在白天参加的一个临时会议上,将领们一致认为大队人马争先恐后抢路走不是办法,如遇日军袭击,将损失惨重,并推李家钰作总指挥。李家钰慨然说:“如果明天继续西进,窃愿殿后,以免挤在一起,彼此都不好办”。
5月,李家钰率部掩护友军后撤中,以104师吴长林团一团兵力在云梦山发起阻击战,重创进犯日军,卒为后撤部队赢得了时间。而吴团因仰攻山头,战斗惨烈,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李家钰部撤至新安以南,已四面受敌,李家钰便派178师532团团长彭仕复(蒲江人)率部打开铁门一带通路,掩护友邻部队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安全后撤。彭仕复在执行任务中,于河上沟与日军激战阵亡。
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队伍行进到了陕县张家河,这是一处谷底,天将晌午。自1944年5月18日早晨各路大军分道扬镳、皆向西行之后,李家钰的部队就担负起了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在此后的三天里,接获的情报显示,日军越追越近了。在到达张家河前,由于遭敌人炮击,李家钰变更了行军路线,改走赵家坡头-西坡-双庙到南寺院这条路。这一改变,使李家钰和三十六集团军总部走到死亡的边缘……
1944年5月21日,参谋长张仲雷发现行军路线不妥,便向李家钰说:“总司令,我们看看再走”。李家钰的回答出乎张的意料:“不必看,听命”。张发觉总司令的语调气冲冲的。说话间,后面响起了步枪声,不久,前面西南方向的山坡上也传来了密集的机枪声。张仲雷打算派两排士兵先占领坡顶,然后总部人员再上去,但李家钰说“不要不要”,旋即又说:“派一个班的步兵上去,如果遇到敌人,只准打步枪,不准打手枪,若打手枪敌人必知我为高级司令部”。就这样,来到了谷底张家河。
李家钰及集团军总部在张家河休息片刻,其间李家钰还找来了当地人询问路况,随后部队开始攀登前面的山坡,旗杆岭。前行的谍兵很快跑回来了,向李家钰报告:“山上都是日本人,头上都插着麦子,伪装得很好。请司令、参谋长坐滑竿快走”。李家钰闻报转身就往回走,张仲雷也往回走。然而,山头上的日军已经往下冲锋,散开在坡上总部特务连一部及总部的一些官兵抵挡不住,各自逃了。日军冲下,将李家钰和张仲雷分开。
突袭者是日军第一军六十九师团的一部,他们本是追击高树勋的部队的,未料在旗杆岭打了一个成功的伏击。后来,他们一度以为打死的那个高级将领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长,更没想到死者是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李家钰身着黄呢军服,脚蹬长统军靴,自然无法逃开日军的枪弹。同时受伤的一个士兵后来回忆说,他跟着李总司令跑,看到李家钰挨了敌人两枪及一个榴弹碎片。李家钰还挣扎着跑了几步,终于倒在了旗杆岭上,终年53岁[6] 。跟在总部后的四十七军一○四师闻讯赶到,悬赏募来五名敢死的士兵,冲到旗杆岭上,在一个死角里将李家钰的遗体抢回——李家钰的遗体旋即被运回四川。
在撤退中,为鼓舞士气,李家钰曾以诗赠予部下: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疆场是善终。未料,几日后,遂有了旗杆岭之殁。
李家钰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悲愤。他的忠骸运到成都后,四川省政府和国民政府驻川各级机构、各界人士、群众团体联合举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会。蒋介石委员长亲自发来了唁电,政府各要人、各党派、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联,表彰李家钰将军坚持抗战的丰功伟绩和为国献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赋诗一首,悼念为国牺牲的英烈:
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急报将星颓。
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
军令未闻诛马谡,思论空遣重曹丕。
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词堂锦水隈。
追悼大会后,李将军的忠骸被安葬在成都市南郊红牌楼广福桥的"李上将墓园"里。
1944年6月22日民国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并颁布对他的褒扬令。嗣后,李家钰的遗体国葬出殡式在成都举行,其遗体安葬于成都红牌楼。在北门还树立家钰骑马抗日造型铜像一座。
1984年4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追认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的李家钰将军为革命烈士,人民政府还拨专款重新修缮李将军的陵寝,以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教育子孙后代发扬他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4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李家钰夫人王明德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李家钰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189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县横街乡马院村(今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马院村),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苦,作新小学校长准免费入学。20岁从军南京入伍生队,后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任浙军2师连长,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大小40余战皆捷,升79师中将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痛击松井石根指挥的日本华中方面军,立有战功,1938年夏晋升为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移驻江西永修,12月专任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在南昌会战中激战日军,中弹牺牲,终年49岁。1940年7月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陈安宝烈士为陆军上将。
陈安宝自幼聪明好学,敢作敢为。得以免费在当地作新小学读书。他学习成绩优秀,尊师敬长,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拥戴。由于家庭生活窘迫,陈安宝中途辍学。清末时期,朝政腐败,国事衰微,陈安宝立志寻求民族革命,富国强兵之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陈安宝在革命浪潮影响下,决心从军救国。1911年底,安宝20岁,他从家乡赶到南京,考入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属下的入伍生队,不久,又转到湖北陆军预备学堂学习。后转保定军校,成为该校第三期学员。在校期间,他刻苦认真,孜孜不倦,以优异成绩赢得好评。1916年毕业,在浙江陆军第二师任排、连长。1926年,二师响应北伐,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先后在该军一师、六师任营长,参加了北伐西征各大战役,身经战斗40多次。1930年升任三十三团团长。 1931年升任十七旅旅长。
陈安宝烈士陵园中的雕像
1933年调任七十九师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部队先后驻扎在黔南和陕西一带。
1936年,他率第七十九师驻在贵阳南部的独山镇。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多次请缨上阵杀敌。陈安宝将军奉令率全师到河南省辉县一带集结,加入程潜将军领导的第一战区的战斗序列,10月,陈安宝奉命向南开拔到松沪一带;坚持该防线数月,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阻击牵制敌人的任务。
1938年2月,陈安宝奉命率部队从诸暨渡富春江向余杭的敌人攻击;1938年12月,陈安宝专任军长。
1939年3月17日,南昌会战打响,陈安宝在南浔一线阻击101师团。27日南昌失守,陈率79、26、预6师及江西保安12团,守卫鄱阳湖东西两岸和抚河东岸。
4月22日,南昌反击战开始,79师划归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渡抚河,克谢埠市,攻至南昌附近冈下、关村、莲塘,与各主攻部队向纵深发展,克复机场、车站,突入南昌城防工事。27日,日机狂轰滥炸,并施放毒气;日军增援部队突破阻击。双方主力在莲塘血战,反复争夺,79师伤亡惨重,段朗如胆怯畏缩,贻误战机,被军前正法。5月5日,陈安宝赴莲塘指挥3个师主攻南昌。6日晨,日机狂炸指挥部。日军主力在优势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攻,经激烈反复争夺,阵地逐渐缩小。下午,26师师长刘雨卿受重伤,预备队拼光。4时许,陈安宝仅带数人冒炮火往前沿督战,途经姚庄中弹牺牲,战场仅拾一腿,终年49岁。南昌会战第二战役失败。 灵柩返乡,沿途群众自发设祭。
1940年8月,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为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陈安宝、郑作民、钟毅绪将军举行公祭,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自题写了挽词,还以延安各界名义给他们的家属发了慰问电。
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12日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189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县横街乡马院村(今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马院村),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苦,作新小学校长准免费入学。20岁从军南京入伍生队,后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任浙军2师连长,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大小40余战皆捷,升79师中将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痛击松井石根指挥的日本华中方面军,立有战功,1938年夏晋升为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移驻江西永修,12月专任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在南昌会战中激战日军,中弹牺牲,终年49岁。1940年7月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陈安宝烈士为陆军上将。
陈安宝自幼聪明好学,敢作敢为。得以免费在当地作新小学读书。他学习成绩优秀,尊师敬长,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拥戴。由于家庭生活窘迫,陈安宝中途辍学。清末时期,朝政腐败,国事衰微,陈安宝立志寻求民族革命,富国强兵之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陈安宝在革命浪潮影响下,决心从军救国。1911年底,安宝20岁,他从家乡赶到南京,考入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属下的入伍生队,不久,又转到湖北陆军预备学堂学习。后转保定军校,成为该校第三期学员。在校期间,他刻苦认真,孜孜不倦,以优异成绩赢得好评。1916年毕业,在浙江陆军第二师任排、连长。1926年,二师响应北伐,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先后在该军一师、六师任营长,参加了北伐西征各大战役,身经战斗40多次。1930年升任三十三团团长。 1931年升任十七旅旅长。
陈安宝烈士陵园中的雕像
1933年调任七十九师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部队先后驻扎在黔南和陕西一带。
1936年,他率第七十九师驻在贵阳南部的独山镇。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多次请缨上阵杀敌。陈安宝将军奉令率全师到河南省辉县一带集结,加入程潜将军领导的第一战区的战斗序列,10月,陈安宝奉命向南开拔到松沪一带;坚持该防线数月,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阻击牵制敌人的任务。
1938年2月,陈安宝奉命率部队从诸暨渡富春江向余杭的敌人攻击;1938年12月,陈安宝专任军长。
1939年3月17日,南昌会战打响,陈安宝在南浔一线阻击101师团。27日南昌失守,陈率79、26、预6师及江西保安12团,守卫鄱阳湖东西两岸和抚河东岸。
4月22日,南昌反击战开始,79师划归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渡抚河,克谢埠市,攻至南昌附近冈下、关村、莲塘,与各主攻部队向纵深发展,克复机场、车站,突入南昌城防工事。27日,日机狂轰滥炸,并施放毒气;日军增援部队突破阻击。双方主力在莲塘血战,反复争夺,79师伤亡惨重,段朗如胆怯畏缩,贻误战机,被军前正法。5月5日,陈安宝赴莲塘指挥3个师主攻南昌。6日晨,日机狂炸指挥部。日军主力在优势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攻,经激烈反复争夺,阵地逐渐缩小。下午,26师师长刘雨卿受重伤,预备队拼光。4时许,陈安宝仅带数人冒炮火往前沿督战,途经姚庄中弹牺牲,战场仅拾一腿,终年49岁。南昌会战第二战役失败。 灵柩返乡,沿途群众自发设祭。
1940年8月,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为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陈安宝、郑作民、钟毅绪将军举行公祭,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自题写了挽词,还以延安各界名义给他们的家属发了慰问电。
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12日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郑廷珍(1883—1937),国民党独立第五旅旅长,追赠陆军中将,河南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1917年投军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和独立第五旅旅长等职,以其刚毅、勇敢、正直、廉洁和记忆力过人,深受冯玉祥器重。卢沟桥事变后,他亲赴南京请缨御寇,1937年10月,在山西忻口战役争夺南怀化高地的战斗中中殉国
郑廷珍祖辈素以行医为生,是当地著名的中医世家,盖有本村第一栋楼房。到了郑廷珍父亲一代,医道失传,开始以务农为本,当时正值清末民初,郑廷珍家庭日益拮据,生活困难,甚至缺粮断炊。郑廷珍决心入伍当兵,谋求生路。1917年,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在河南一带招兵,郑廷珍报名参了军,补入第十六混成旅李鸣钟的第三团。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以其刚毅、勇敢、正直、廉洁和记忆力过人,深受冯玉祥器重。他参加过冯玉祥部历次军事行动,如1921年6月入陕驱逐陈树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首都革命,驱逐清第出宫,1926年西安解围和1927年的东征,积功为团长,1928年被提升为第13旅旅长。 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后,郑廷珍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改番号为独立第5旅,归属第二十五路军总指挥梁冠英节制,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郑廷珍厌恶内战,曾与红军默契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自己管辖的防地进入苏区。后郑廷珍因为梁冠英扣发部队军饷与其发生冲突,事情闹到南京政府,结果,第五旅脱离第二十五路军序列,直属军事委员会管辖,受卫立煌将军指挥。
卫立煌、傅作义忻口战役指挥所
郑廷珍善于带兵,军纪严格,赏罚分明,从不偏私。他继承西北军“爱兵如子,爱民如父”的传统,常常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同士兵一起摔跤比武,对官兵家庭的困难,他向来是有求必应,甚至解私囊相助。遇上灾年,他总是在驻地开办粥厂,用“百姓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民众的武力”的道理教育士兵。他要求士兵要爱民、助民,绝对不准欺压老百姓,每次部队移防开拔,他都亲自巡视驻地,检查纪律,一定要等老百姓说了“不缺少什么东西”等话,才命令部队出发。郑廷珍的行为深得其所部官兵的拥护。
卢沟桥事变后,他亲赴南京请缨御寇,命令所属3个团到合肥集结,路过河南,向老母表达不打败日军决不生还的决心。1937年10月11日,日军主力逼进忻口一线,凭借飞机、大炮等优势火力开始向我阵地发起猛攻。郑廷珍率部坚守中央阵地(南怀化(今河南村)高地),我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寸步不让,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信念与敌人血战到底。15日,南怀化高地再次陷于敌手,日军乘机扩大突破口,想一举突破我防线,整个战局出现危机,前线总指挥卫立煌将军火速调集兵力,集中五个旅的部队,于十六日发动反攻,收复南怀化高地。郑廷珍亲自来到担任反攻任务的部队动员,鼓励士兵奋勇当先,杀敌立功。16日凌晨,反攻开始。郑廷珍坚持要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警卫人员一再劝阻未果,郑廷珍率领警卫人员一同到前线指挥部队收复高地,到达前沿后,我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几个山头。这时他跃出战壕观察敌情,指挥部队继续前进,突然遭到日军机枪的猛烈射击,郑廷珍将军当场英勇牺牲,壮烈殉国。此役一同阵亡的还有郝梦龄将军和刘家淇将军,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追赠为“陆军中将”。1983年6月,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郑廷珍(1883—1937),国民党独立第五旅旅长,追赠陆军中将,河南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1917年投军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和独立第五旅旅长等职,以其刚毅、勇敢、正直、廉洁和记忆力过人,深受冯玉祥器重。卢沟桥事变后,他亲赴南京请缨御寇,1937年10月,在山西忻口战役争夺南怀化高地的战斗中中殉国
郑廷珍祖辈素以行医为生,是当地著名的中医世家,盖有本村第一栋楼房。到了郑廷珍父亲一代,医道失传,开始以务农为本,当时正值清末民初,郑廷珍家庭日益拮据,生活困难,甚至缺粮断炊。郑廷珍决心入伍当兵,谋求生路。1917年,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在河南一带招兵,郑廷珍报名参了军,补入第十六混成旅李鸣钟的第三团。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以其刚毅、勇敢、正直、廉洁和记忆力过人,深受冯玉祥器重。他参加过冯玉祥部历次军事行动,如1921年6月入陕驱逐陈树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首都革命,驱逐清第出宫,1926年西安解围和1927年的东征,积功为团长,1928年被提升为第13旅旅长。 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后,郑廷珍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改番号为独立第5旅,归属第二十五路军总指挥梁冠英节制,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郑廷珍厌恶内战,曾与红军默契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自己管辖的防地进入苏区。后郑廷珍因为梁冠英扣发部队军饷与其发生冲突,事情闹到南京政府,结果,第五旅脱离第二十五路军序列,直属军事委员会管辖,受卫立煌将军指挥。
卫立煌、傅作义忻口战役指挥所
郑廷珍善于带兵,军纪严格,赏罚分明,从不偏私。他继承西北军“爱兵如子,爱民如父”的传统,常常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同士兵一起摔跤比武,对官兵家庭的困难,他向来是有求必应,甚至解私囊相助。遇上灾年,他总是在驻地开办粥厂,用“百姓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民众的武力”的道理教育士兵。他要求士兵要爱民、助民,绝对不准欺压老百姓,每次部队移防开拔,他都亲自巡视驻地,检查纪律,一定要等老百姓说了“不缺少什么东西”等话,才命令部队出发。郑廷珍的行为深得其所部官兵的拥护。
卢沟桥事变后,他亲赴南京请缨御寇,命令所属3个团到合肥集结,路过河南,向老母表达不打败日军决不生还的决心。1937年10月11日,日军主力逼进忻口一线,凭借飞机、大炮等优势火力开始向我阵地发起猛攻。郑廷珍率部坚守中央阵地(南怀化(今河南村)高地),我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寸步不让,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信念与敌人血战到底。15日,南怀化高地再次陷于敌手,日军乘机扩大突破口,想一举突破我防线,整个战局出现危机,前线总指挥卫立煌将军火速调集兵力,集中五个旅的部队,于十六日发动反攻,收复南怀化高地。郑廷珍亲自来到担任反攻任务的部队动员,鼓励士兵奋勇当先,杀敌立功。16日凌晨,反攻开始。郑廷珍坚持要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警卫人员一再劝阻未果,郑廷珍率领警卫人员一同到前线指挥部队收复高地,到达前沿后,我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几个山头。这时他跃出战壕观察敌情,指挥部队继续前进,突然遭到日军机枪的猛烈射击,郑廷珍将军当场英勇牺牲,壮烈殉国。此役一同阵亡的还有郝梦龄将军和刘家淇将军,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追赠为“陆军中将”。1983年6月,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刘家麒将军1894年出生,湖北武昌人,幼年丧父,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成人。他自幼聪颖好学,11岁时进入武昌昙华林一所私塾读书,深得塾师的喜爱。以后,他又考入位于粮道街的勺庭中学读书。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武昌领一时革命风气之先,文学社和共进会等组织编印的革命期刊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刘家麒阅读之后,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卖国,具有了初步的革命思想。他 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抗日战争中时任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1937年十月一十六日在山西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刘家麒将军原配夫人严希曜,继娶其丫鬟周继珍为夫人。将军的独生女刘世端,系周夫人所生,现在故去。其外孙女名钱拥军,现居武昌得胜桥将军故居。2004年2月14日,周夫人去世,享年89岁。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7岁的刘家麒不顾祖父和伯父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学生军,投笔从戎,加入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中。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刘家麒考入湖北陆军小学,1914年升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由于他学业优良,深得校方的赏识。1916年,他被保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进入伍生队,半年后入伍期满,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就读。当时郝梦龄亦在该期步兵科就读,两人在以后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始终同荣辱、共进退,直至最后一起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1919年,刘家麒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到西北边防军第1师任职,进入教导团重炮科学习,毕业后被分到教导团任排长。此后,时在边防军第1师任旅参谋长的魏益三调任第三混成旅参谋长,郝梦龄时在该旅任职,刘家麒亦转至该旅任职,驻防库伦(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不久,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混三旅遥处库伦,孤立无援,遭蒙俄匪帮袭击,部队溃散,魏益三、刘家麒等人前往东北,投奔了张作霖的奉军。此后几年中,刘家麒因功由排长逐步升至团附。
1925年,奉军将领郭松龄率部响应冯玉祥的国民军,自称东北国民军总司令,发起反奉战争,时魏益三所部亦归郭松龄指挥,奉命留守山海关。郭松龄兵败被杀以后,魏益三率部入关,投奔冯玉祥,被编为国民四军,驻防保定。当时国民四军有一个炮兵团,拥有一批重炮,被魏益三视为珍宝。刘家麒因为技术精尖,训练有方,深得魏益三的信任,被任命为炮兵第一团团长,直接掌握魏益三的这批看家本钱。
国民四军驻守保定未久,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阎锡山等人率直、奉、鲁、晋联军进攻国民军,冯玉祥被迫下野。魏益三迫于形势,宣布脱离国民军,改所部为正义军,后又接受吴佩孚讨贼第四路副司令的任命,参加进攻国民军的南口之战,后调驻河南。
1926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占领武汉。刘家麒这时正任国民军第四军炮兵第一团团长,他在魏益三将军下,在豫南驻地响应北伐,加入了北伐军的战斗序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炮兵司令兼第一团团长。刘家麒带兵有方,作风朴实,深受下级官兵的爱戴。他好学不倦,手不释卷。在钻研新式火炮的性能,炮兵的战略战术方面狠下功夫,因而,颇受上峰的赏识。
1931年,刘家麒升为第五十四师少将参谋长,成为师长郝梦龄的重要助手。此后,第五十四在江西参加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在良村战斗中遭受红军沉重打击,副师长魏我威(魏益三之子)毙命,所属第162旅被击溃,旅长李大同去职,郝梦龄调刘家麒任该旅旅长,重整部队。
1934年,刘家麒被上级选调入陆军大学深造。1937年7月7日,正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刘家麒将军满怀报国壮志,请缨上阵,保卫国土。校方为其爱国热情所感动,准其提前毕业,上前线杀敌。1937年8月,刘家麒从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同年9月被任命为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随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一起,率部开赴前线。
身为少将师长的刘家麒时常率部练兵打仗,很少回家,而此次出征,正好路过武汉,将军的家就在武昌得胜桥148号。而然军情警急,刘将军过家门而不入,只是在途经自家门前时,在门口看了一眼女儿后,就转身上了路。
1937年秋,猖狂的日军在占领平、津后,沿平绥路进占天镇、阳高一线,沿平汉路南下占领石家庄并继续西进娘子关,妄图一举拿下山西,歼灭我在山西的抗日部队,解除对其侧背的威胁,以便全面控制整个华北,为大举南下侵占中原,进逼武汉扫除阻碍。
山西军阀首领阎锡山,腐败无能,且长期与日本特务组织暗中往来,对抗日未做充分准备,战端一开,晋军屡败。晋军李服膺部奉命防守晋北重镇天镇,奉命坚守三天撤退,结果造成日军长驱直入,连占大同、雁门关重镇,事后阎锡山为推御责任,只将李服膺枪毙了事,并连连急电国民政府,要求援军。
鉴于山西的重要性,国民政府决意派卫立煌将军率第十四集团军入晋增援,而郝梦龄第九军及其所属之第五十四师,此时就在十四集团军序列中。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第十八集团军,也开入山西支援作战。一时,各路大军云集山西,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我军决心与日军决一雌雄。
我军事当局根据战局的情况,决定在山西忻口一线布防,利用地形,阻击日军,与其决战,保卫太原北翼安全。中国各路抗日军队近三十万人,在总指挥卫立煌(代表中央军)、副总指挥傅作义(代表晋军)的指挥下,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兵团,进入忻口。刘家麒将军所率的第五十四师是装备较好,久经战阵的主力部队,奉令担任中央兵团南怀化东北高地中央地区主阵地的布防任务,并担任占领云中河北岸下王庄前进阵地的任务。
刘将军率领其属下的第一六一旅和第一六二旅进入阵地后,马上紧张地构筑工事,储备弹药,并与友军密切磋商,划分战斗区域,统一规定各部队接合部的保障措施。刘家麒还陪同郝梦龄将军亲临前线视察阵地,指导士兵构筑工事,晓以官兵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鼓励士兵奋勇杀敌,忠心报国。全体官兵士气高昂,决心以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誓与阵地共存亡。
1937年10月,日军精锐板垣师团攻原平,原平守军第一九六旅在姜玉贞旅长率领下,浴血奋战,坚守原平十日,最后全部壮烈殉国。消息传来,忻口守军义愤填膺,决心以原平守军为榜样,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疯狂的日军在战领原平后,即在飞机、大炮、坦克的火力掩护下,向我忻口阵地发起了猛攻。南怀化高地是中央地区的主阵地,在敌人的攻势面前必首当其中,刘家麒将军率领第五十四师就坚守在这里,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血战。密集的日军步兵冲锋集团,在其稠密的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向我阵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浪式的冲锋,刘将军率领部队沉着应战,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时,他指挥部队躲入掩蔽部,待炮火一停,又马上冲上阵地,用步兵武器狠狠地打击日军。敌人志在必得,我军宁死不退,双方多次地展开了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真是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战况之惨烈,抗战中之罕见。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阵地前布满了敌人的尸体。刘家麒将军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常常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作战,他镇定如常,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不获胜利,绝不生还的坚定决心深深地感染了战斗中的抗日官兵,鼓舞着他们与敌人拼搏,为保卫祖国而光荣献身,因而,我军虽伤亡甚重,仍士气不衰,斗志不减。
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突破,双方步、炮主力在忻口西北和南怀化东北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刘将军亲自指挥部队反复冲锋,多次拉锯,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经易手,我军每日伤亡多达千人。我军将士虽奋勇杀敌,无奈装备差距过大,虽负出重大伤亡,仍无力恢复原阵地。前敌指挥部深知南怀化高地系主阵地之锁钥,为恢复阵地,调集大批援军,准备于16日晨发动总攻,一举夺回南怀化高地。
10月16日凌晨,我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枪炮声如雷,喊杀震天。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郝梦龄将军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前进,连克数个山头。其时刘家麒师长也正指挥左翼五旅前进,后又随郝军长到前线督战。到5时,天已微明,郝梦龄恐怕天明后我新阵地受敌炮火威胁,不能巩固,不如乘胜直追,迅即歼灭残敌。于是穷追猛打,深入敌阵,敌军无力抵抗,只得以机枪、手榴弹掩护后退。是时,郝、刘二将军身先士卒,已临火线之前,距敌不过200余米。在通过一段隘路时,遭敌机枪与掷弹筒袭击,身中数弹,待特务连士兵将二将军救护出阵地时,均已壮烈牺牲。郝军长、刘师长殉国后,忻口守军在两将军精神的感召下,不畏牺牲,英勇奋战,我忻口阵地固守21天屹立不动。直到东线娘子关失守,日军迫进太原,北线死守已无必要,我军才于11月2日主动撤出忻口阵地。
建川博物馆里刘家麒将军的塑像
1937年10月24日,郝梦龄、刘家麒两将军的灵柩运抵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时的情景
1937年夏,正在陆军大学学习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多次向校方申请上阵杀敌。同年9月,从陆大毕业,被任命为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立即率部奔赴山西忻口前线,奉令担任中央兵团南怀化东北高地中央地区主阵地的布防任务和占领云中河北岸下王庄前进阵地的任务。10月中旬,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开始向忻口进攻,南怀化主阵地首当其冲。面对密集的日军步兵冲锋集团和猛烈的炮火,沉着应战,大胆指挥,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不久,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为夺回主阵地,亲率所部发起攻击,连克数个山头,重创敌军。在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1937年10月24日,对于亲历过这一天的老武汉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刘家麒、郝梦龄将军的灵柩运抵大智门火车站(今汉口车站路老火车站),4000余名军政要人及武汉市民,前往迎接英灵。
11月15日,武汉各界人士数千人为抗日英雄郝梦龄、刘家麒将军举行追悼大会,全市下半旗向英灵致哀,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主祭,并献了花圈,宣读祭文。来自武汉各界祭送的挽联600余副,花圈70余个,摆满整个大厅。12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为国牺牲的刘家麒将军,并将刘家麒将军追赠为陆军中将。此后,刘将军被安葬在武昌卓刀泉伏虎山。
建川博物馆里刘家麒将军的塑像
1937年10月24日,郝梦龄、刘家麒两将军的灵柩运抵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时的情景
1937年夏,正在陆军大学学习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多次向校方申请上阵杀敌。同年9月,从陆大毕业,被任命为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立即率部奔赴山西忻口前线,奉令担任中央兵团南怀化东北高地中央地区主阵地的布防任务和占领云中河北岸下王庄前进阵地的任务。10月中旬,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开始向忻口进攻,南怀化主阵地首当其冲。面对密集的日军步兵冲锋集团和猛烈的炮火,沉着应战,大胆指挥,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不久,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为夺回主阵地,亲率所部发起攻击,连克数个山头,重创敌军。在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1937年10月24日,对于亲历过这一天的老武汉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刘家麒、郝梦龄将军的灵柩运抵大智门火车站(今汉口车站路老火车站),4000余名军政要人及武汉市民,前往迎接英灵。
11月15日,武汉各界人士数千人为抗日英雄郝梦龄、刘家麒将军举行追悼大会,全市下半旗向英灵致哀,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主祭,并献了花圈,宣读祭文。来自武汉各界祭送的挽联600余副,花圈70余个,摆满整个大厅。12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为国牺牲的刘家麒将军,并将刘家麒将军追赠为陆军中将。此后,刘将军被安葬在武昌卓刀泉伏虎山。
姜玉贞(1894-1937)字连壁,菏泽县(今菏泽开发区)辛集村人、出身贫苦,自小养成了勤奋勇敢的习性。1913年,为摆脱贫困处境应招入伍。参加了北伐,曾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和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1934年,晋升为晋绥军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六旅旅长,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1913年,陕西督军陆建章招兵,姜玉贞应征入伍,编入商震团。1916年秋,跟随商震投奔了山西督军阎锡山。1917年毕业于山西陆军第一旅干部学校。历任排长、连长和营长。北伐战争后,姜玉贞入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任山西陆军第三十二师第三团上校团长。1935年授陆军少将。抗战开始后,又晋升为晋绥军六十六师一九六旅旅长,驻防山西阳泉,同时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1937年9月, 姜旅开赴抗日前线,受命坚守原平7天。10月1日,日军由代县南下包围原平,在城外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姜玉贞白天亲临第一线指挥,夜晚巡视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有时亲率小股部队进行夜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在双方兵力武器装备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姜部城外部队遭到重大伤亡,后撤入城内固守。10月8日,日本侵略军调集飞机、大炮反复向原平城内轰炸,守军伤亡惨重。日本侵略军用重兵突破南门,攻入城内。姜玉贞率部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肉搏厮杀。10日夜,任务完成,姜玉贞率特务排突围至城外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4岁。
南岳衡山忠烈祠之[享堂神殿]中的姜玉贞将军神位石碑
姜玉贞殉国后,全国各主要报刊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许多大中城市的各界爱国人士,举行公祭活动,痛悼忠魂。 南岳衡山忠烈祠之[享堂神殿]中的姜玉贞将军神位石碑
姜玉贞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世前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艰难地把他抚养成人。自幼生活的艰辛,培养了姜玉贞倔强的性格。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认为要摆脱困境就只能去当兵。1913年,陕西方面来招兵,他报名作了一个“备补兵”。以后这支部队几经周折,最后投靠了山西督军阎锡山。
姜玉贞在部队中军事训练刻苦认真,又勇于吃苦,赢得了长官的赏识,先后送他到山西陆军第一旅干部学校、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毕业后在晋军中服役。他在作战训练中才干高超、吃苦耐劳、爱护士兵,深得士兵的爱戴和长官的重用,被逐级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姜玉贞随晋军参加了几次大战,每战必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曾在一次战斗中因胸部中弹,割去一叶肺。由于他英勇善战,在晋军中获得了“猛将”的称号,并被晋升为第六十六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六旅旅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姜玉贞撇下寡母幼子,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当时,第一九六旅驻守在山西阳泉。他昼夜兼程,赶到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率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迅速修好了防御工事。
到了九月上旬,形势突变,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危急,姜玉贞奉令立即出发北上。赶至大同附近时,大同已失陷,部队只好往南撤退,徒步跋涉20多天。 1937年9月30日,刚到崞县,又接到死守原平的命令,部队又开往原平。在行军过程中,他严明军纪,不许扰民,曾下令把一名私拿百姓鞋子的士兵枪毙。同时他与士兵同餐共宿,甚至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而自己与士兵一起步行,官兵对姜玉贞钦佩不已,部队士气高昂。
此时,日军出动 7万余人,坦克150余辆,火炮250门,从山西北部直扑太原。在太原以北有一个唯一能挡住日军的战略要地忻口,忻口可以说是太原的“北大门”。此地一失,太原也就无险可守了。但当时忻口一带中国军队兵力不足,太原十分危急,第二战区决定调派八万军队驻守忻口,进行会战。可是这些军队大部分都在河北省、山西省其它地区,要赶到忻口一带,还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而日军距离忻口只有80多公里,作为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敌军只须用一、两天就能赶在我军之前抢先占据忻口。日军咄咄逼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派一支部队驻扎在距离忻口以北15公里的原平镇,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把敌人拖在那里,为我军在忻口布防争取时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此,必须让一支得力的部队去执行这项任务。在晋军中,姜玉贞以“猛将”著称,第一九六旅又是甲种劲旅。所以上级把重任交与姜玉贞,命令他“虽剩一兵一卒,也得在原平死守七天(从10月1日起)。
1937年9月30日,率部抵达抗日前线,奉命“死守原平7日”。1 0月1日,日军重兵包围原平。姜玉贞率部在城外英勇抗击。他白天指挥部队与敌厮杀,夜晚巡视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并亲率小股部队在夜间偷袭敌人。在敌我兵力和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所部遭重大伤亡,被迫撤入原平城内坚守。与敌血战7日后,又接到再坚守3日的命令。此时兵力已严重不足,但姜玉贞坚决执行命令,决心率部死守。10月8日,日军调集飞机、大炮向原平城内猛烈轰击,守军伤亡惨重。日军攻入城内,姜玉贞率残部与敌展开激烈巷战,肉搏厮杀。10日夜,守城任务完成。待幸存官兵冲杀撤出重围后,姜玉贞方率特务排突围,至城外时不幸中弹牺牲。惨无人道的敌人竟又在他身上连刺数刀,并将他的头颅取走。
1938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赞扬姜玉贞等人“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予以明令褒扬:“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战,苦战经时,坚守围攻,竟以身殉,眷怀忠烈,轸悼实深,应以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饬军政部从优议恤,以彰忠烈。”
1979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姜玉贞将军为革命烈士。
姜玉贞(1894-1937)字连壁,菏泽县(今菏泽开发区)辛集村人、出身贫苦,自小养成了勤奋勇敢的习性。1913年,为摆脱贫困处境应招入伍。参加了北伐,曾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和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1934年,晋升为晋绥军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六旅旅长,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1913年,陕西督军陆建章招兵,姜玉贞应征入伍,编入商震团。1916年秋,跟随商震投奔了山西督军阎锡山。1917年毕业于山西陆军第一旅干部学校。历任排长、连长和营长。北伐战争后,姜玉贞入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任山西陆军第三十二师第三团上校团长。1935年授陆军少将。抗战开始后,又晋升为晋绥军六十六师一九六旅旅长,驻防山西阳泉,同时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1937年9月, 姜旅开赴抗日前线,受命坚守原平7天。10月1日,日军由代县南下包围原平,在城外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姜玉贞白天亲临第一线指挥,夜晚巡视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有时亲率小股部队进行夜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在双方兵力武器装备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姜部城外部队遭到重大伤亡,后撤入城内固守。10月8日,日本侵略军调集飞机、大炮反复向原平城内轰炸,守军伤亡惨重。日本侵略军用重兵突破南门,攻入城内。姜玉贞率部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肉搏厮杀。10日夜,任务完成,姜玉贞率特务排突围至城外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4岁。
南岳衡山忠烈祠之[享堂神殿]中的姜玉贞将军神位石碑
姜玉贞殉国后,全国各主要报刊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许多大中城市的各界爱国人士,举行公祭活动,痛悼忠魂。 南岳衡山忠烈祠之[享堂神殿]中的姜玉贞将军神位石碑
姜玉贞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世前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艰难地把他抚养成人。自幼生活的艰辛,培养了姜玉贞倔强的性格。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认为要摆脱困境就只能去当兵。1913年,陕西方面来招兵,他报名作了一个“备补兵”。以后这支部队几经周折,最后投靠了山西督军阎锡山。
姜玉贞在部队中军事训练刻苦认真,又勇于吃苦,赢得了长官的赏识,先后送他到山西陆军第一旅干部学校、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毕业后在晋军中服役。他在作战训练中才干高超、吃苦耐劳、爱护士兵,深得士兵的爱戴和长官的重用,被逐级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姜玉贞随晋军参加了几次大战,每战必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曾在一次战斗中因胸部中弹,割去一叶肺。由于他英勇善战,在晋军中获得了“猛将”的称号,并被晋升为第六十六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六旅旅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姜玉贞撇下寡母幼子,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当时,第一九六旅驻守在山西阳泉。他昼夜兼程,赶到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率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迅速修好了防御工事。
到了九月上旬,形势突变,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危急,姜玉贞奉令立即出发北上。赶至大同附近时,大同已失陷,部队只好往南撤退,徒步跋涉20多天。 1937年9月30日,刚到崞县,又接到死守原平的命令,部队又开往原平。在行军过程中,他严明军纪,不许扰民,曾下令把一名私拿百姓鞋子的士兵枪毙。同时他与士兵同餐共宿,甚至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而自己与士兵一起步行,官兵对姜玉贞钦佩不已,部队士气高昂。
此时,日军出动 7万余人,坦克150余辆,火炮250门,从山西北部直扑太原。在太原以北有一个唯一能挡住日军的战略要地忻口,忻口可以说是太原的“北大门”。此地一失,太原也就无险可守了。但当时忻口一带中国军队兵力不足,太原十分危急,第二战区决定调派八万军队驻守忻口,进行会战。可是这些军队大部分都在河北省、山西省其它地区,要赶到忻口一带,还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而日军距离忻口只有80多公里,作为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敌军只须用一、两天就能赶在我军之前抢先占据忻口。日军咄咄逼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派一支部队驻扎在距离忻口以北15公里的原平镇,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把敌人拖在那里,为我军在忻口布防争取时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此,必须让一支得力的部队去执行这项任务。在晋军中,姜玉贞以“猛将”著称,第一九六旅又是甲种劲旅。所以上级把重任交与姜玉贞,命令他“虽剩一兵一卒,也得在原平死守七天(从10月1日起)。
1937年9月30日,率部抵达抗日前线,奉命“死守原平7日”。1 0月1日,日军重兵包围原平。姜玉贞率部在城外英勇抗击。他白天指挥部队与敌厮杀,夜晚巡视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并亲率小股部队在夜间偷袭敌人。在敌我兵力和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所部遭重大伤亡,被迫撤入原平城内坚守。与敌血战7日后,又接到再坚守3日的命令。此时兵力已严重不足,但姜玉贞坚决执行命令,决心率部死守。10月8日,日军调集飞机、大炮向原平城内猛烈轰击,守军伤亡惨重。日军攻入城内,姜玉贞率残部与敌展开激烈巷战,肉搏厮杀。10日夜,守城任务完成。待幸存官兵冲杀撤出重围后,姜玉贞方率特务排突围,至城外时不幸中弹牺牲。惨无人道的敌人竟又在他身上连刺数刀,并将他的头颅取走。
1938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赞扬姜玉贞等人“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予以明令褒扬:“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战,苦战经时,坚守围攻,竟以身殉,眷怀忠烈,轸悼实深,应以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饬军政部从优议恤,以彰忠烈。”
1979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姜玉贞将军为革命烈士。
朱赤烈士(1903—1937),号新民,江西省修水县人。勤奋好学,感于国家衰败,遂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1925年,听闻国民政府建立准备北伐,乃只身前往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兵科学习。军校毕业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颇有建树。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与敌作战,1937年8月,任陆军第88师少将旅长的朱赤,参加淞沪会战,阻敌进攻。1937年12月于保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战斗中,与全体官兵壮烈牺牲,以身殉职。时年34岁。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准备北伐,打倒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政府。朱赤听闻此消息,激动万分,乃只身离家,历尽辛苦来到广州,考入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在军校学习受训期间,他刻苦训练,学习努力。加之以他沉默寡言的个性,行为端正,办事沉稳老练,颇有儒家风度,很受校方赏识。
军校毕业后,次年,朱赤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投身革命洪流,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见习军官。随部队进攻湖南平江,转战江西九江南昌等地。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颇有建树,升任排、连长等职。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驻防淞沪一带的第19路军备起抵抗。为支援第19路军的抗战,朱赤所在的88师于2月中旬奉命赴沪增援。2月15日,朱赤随部抵达上海南翔车站。次日,进入江湾、庙行及蕴藻滨一带阵地。20日,日军大举进攻庙行、江湾一带,飞机在空中狂轰滥炸,日海军则以舰炮向阵地射击。朱赤和他的战友们同日军展开血战。苦战两昼夜,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攻击。庙行一役,是上海抗战中打得非常漂亮的一仗,也是日军在上海的第一次大惨败。南京统帅部在贺电中说:“自二十二日庙行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我国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此后,朱赤等在江湾一带继续抗击日军。直到三月初,上海休战协定签订,才奉令撤退。不久,朱赤因功升任营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朱赤时任第88师262旅团长,听闻消息,发誓要以生命报效国家,加紧训练部队,同时经常对将士们进行爱国教育,以激发官兵们的爱国热情。并且屡次请战效命。1937年8月上旬,日军在上海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第88师是当时中国陆军的精锐主力,88师奉命开赴上海,准备应战。这时,朱赤升任262旅少将旅长。8月12日,朱赤率部向上海开进,于次日到达真如待命。到达防守区后,朱赤发现有的士兵上街看热闹,有轻敌思想,立即召开团营军官会议,命令全体官兵:一、坚守战斗岗位,不许上街;二、熟悉了解地形,掌握日军动态;三、推迟两小时吃晚饭,抢修加固防守工事。此时,日军加紧向上海集结兵力,战事一触即发。朱赤奉命率262旅迅速向闸北推进,占领北火车站,八字桥、江湾一线。
八字桥是两次淞沪战役的引火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3日,会战正式展开,朱赤率部在八字桥等地首战日军。15日,向日海军司令部.发起猛攻,在264旅的协同下,终于占领日海军司令部。
8月下句,日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上海,凭借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人数众多的优势,很快占领了罗店,吴淞等地。262旅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退至苏州河岸和江湾之间,以闸北为抽心阵地,构筑街市防御体系。日军多次进攻闸北阵地,均遭失败。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双方几十万大军聚集在狭小的地区拼死争斗,反复争夺。朱赤将军和广大抗战将士们,冒着敌人猛烈地进攻,多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信心,同时也赢得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支持。成功粉碎了日军妄图“二十四小时内占领上海”的狂妄野心。到了11月初,我军伤亡过大,为抗战大局计,我军撤出上海一线,淞沪会战失利。
11月初,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进攻上海中国守军侧背、形成包围之势,朱赤奉命率部撤退,向吴福线和锡澄线既设防御阵地转进。但由于既设阵地上没有留守部队,也没有向导人员,军队进入时无法疏散,乱作一团。262旅立足末稳,日军追踪而来,迅速突破既设阵地。朱赤率部退往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敌军步步进逼南京,形势危急。南京为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地理位置重要,更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容有失。日军亦知南京的重要意义,势必拿下南京,逼迫国民政府屈服。军事当局决定在南京与敌血战到底,以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令八十八师担任腹廓阵地的防御,朱赤旅守卫雨花台。朱赤将军亲自视察阵地,教育士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誓死与首都南京共存亡。 12月初开始,日军主力十余万人开始疯狂进攻南京的外围我守军阵地,日军分兵三路进迫南京,取包围之势。第六师团为西路,经宣城进攻芜湖,企图截断南京守军的退路。敌军由于在先前战斗中进攻虽多次得手,但由于抗战军民的英勇抵抗,敌每次进攻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迅速拿下南京,日军集中火力,猛烈进攻,我守军各部经淞沪会战后未经修整便立即投入南京保卫战,战斗力减弱。外围阵地经过激战后,多沦于敌手,情况危急。
9日,西路日军突破首山。1937年12月11日,日军主力攻至中华门雨花台一线,与朱赤将军的第262旅发生激烈战斗。朱赤以两个团扼守离雨花台4公里的平堰,以一个团固守雨花台,旅指挥部设在雨花台山上。日军用飞机、大炮向雨花台阵地猛烈轰炸,工事大部被毁,朱赤率部顽强抗击,不让日军前进一步,保住了阵地。激战中,面对敌密集疯狂的集团冲锋,朱赤将军亲临指挥阵地,指挥我军作战。以步兵火力与敌相持,敌军死伤惨重。在多次阵地危急时,朱赤将军亲率敢死队,杀入敌群,将士们勇气倍增,跟随旅长冲入敌群,不怕牺牲,以血肉与敌相搏。
日军的进攻愈来愈厉害,262旅友邻部队的阵地纷纷动摇。朱赤此时深明大义,为救国救民,抱一死决心。他用手枪指挥士兵,只许前进,不能后退,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由于所部新兵居多,缺乏充足的时间休整,连续作战,部队损失严重,最后只剩下一个特务连的兵力。日军仍如潮水般地扑来,朱赤意识到突围已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决一死战。他命令士兵把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用绳子把导火索串连起来,摆在阵地前,等到日军进攻至阵地前沿时,几百枚手榴弹全部爆炸。日军血肉横飞,遗尸遍地。
12日晨,多次进攻失败的敌军恼羞成怒,集中了百余架轰炸机和数十门重炮猛攻雨花台阵地,再以优势步兵进行集团冲锋。朱赤将军率领部队拼死抵抗,宁死不屈。日军再次发动组织进攻,由于朱赤将军所部弹尽力竭,我军阵地全毁。朱赤将军与全体官兵壮烈殉国,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朱赤将军牺牲时,年仅33岁。
朱赤将军与所部全体官兵为保卫国土,壮烈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朱赤将军后被追认为抗战烈士,以纪念他为抗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易安华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次年毕业,任军校宪兵教练所见习少尉队长,后调任中央宪兵团排长,参加北伐。1927年升任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次年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升任少校营长。次年,教导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七师,任该师第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中校团副。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冬,升任该团上校团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任该师二五九旅旅长。11月,奉命撤离上海。后于镇江任戒严司令。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9日,日军猛攻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10日午后,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入城日军。易安华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30余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7年12月7日,倭寇对南京发起全面攻击。10日光华门阵地遭到猛烈轰击。一股匪军突破阵地占领光华城门。易安华率部拼力反击,头部、右臂中弹,仍带伤督战,终于全歼这股倭寇,收复阵地。通济门的战事是在10日下午爆发的。城墙在炮火中倾颓,259旅的将士们与倭寇殊死搏斗,终因缺口太大,阵地失守。259旅喘息未定,71军军长王敬久的电话就打到了前线指挥所。命令259旅和261旅迅速恢复原阵地。易安华旅长手持军令,没有半点犹豫就叫通了261旅旅长陈颐鼎少将,相约黄昏反击。尽管他清楚,他的部队已在几个月前的淞沪会战中大伤元气。黄昏来临,暮色中的滚滚硝烟使得天空愈加昏暗。攻击的信号升空,易安华旅长亲率一个加强团向东北方向的敌阵穿插。陈颐鼎旅长率261旅两个加强营由北向南猛攻。倭寇前锋被夹在城墙和259、261旅出击部队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倭寇前锋与后援之间。混战之中,只听得到枪声和喊杀声。战至深夜,突入之敌被全部消灭。 12日,光华门右翼雨花台阵地守军溃败,左翼中山门阵地被倭寇突破,易安华旅三面受敌,寇三面蜂拥而至,易安华腰部中弹仆地,壮烈殉国。易安华牺牲后,宜春人民以灯草束身作衣冠冢,安厝烈士英灵于宜春城西北化成岩下。
司徒非(1893-1937),名荣曾,号非,字严克。广东开平人。1917年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肄业。1932年1月,任十九路军上校团长参加1.28淞沪抗战;后任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1937年9月赴淞沪前线;同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12日壮烈殉国。因骸骨无存,抗战胜利后曾于广州白云山山麓建有衣冠冢,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
司徒非1893年10月15日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幼年上私塾后又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1914年毕业后又升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1917年2月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与叶挺、邓演达、顾祝同、黄镇球、黄琪翔、余汉谋、韩德勤、上官云相、赵博生等著名将军同期同学。在军校期间,他学习勤奋,精通战略战术,且为人正直,性格刚强,深受同学们的拥戴和军校领导的喜爱。
1917年冬未毕业离校任广东省士敏土厂总务科一等科员。1920年任粤督军处上尉科员、财政厅委员、军政府内政部土地局一等科员。他投身军旅,以刻苦耐劳,勤奋工作,作战勇敢而著称。1921年任粤陆军第三师上尉副营长。旋调升孙中山大本营少校参军。1922年任孙中山大本营粮食管理处运输科上校科长。旋升任粤汉铁路少将警备司令。后调李济深(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三期生)部任中校邦兵:不久再调东路讨贼司令部少校副官。1923年任高雷讨贼军第一路三支队上校支队长。1924年任两广盐务缉私处上校统领兼广州市公安局督察长。旋调桂军第九旅少将旅长。1925年调任大本营直属第一师第一旅少将旅长。1926年调广州市公安局总务科科长兼保安队上校总队长;1927年任广东军事厅团务科上校科长兼绥靖课课长。旋调南路收编少将主任。1928年任江门市市政厅厅长兼民政局局长。1929年任第五军少将参谋长。1931年任第四集团军第十五军教导团少将团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特务团上校团长。
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战后,奉命赴广东参加组建第十九路军补充旅。同年夏天,司徒非随补充旅调赴福州,归驻闽绥靖公署直辖,仍属第十九路军。1933年春,日军占领热河(承德),猛攻长城各口,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等军奋起抗战。司徒非随补充旅改编的第一纵队,经广东乘火车北上。但是,部队前锋刚抵湖南耒阳,何应钦已向日本求和,司徒非等援热部队只得半途而返。1933年6月,第十九路军援热第一纵队扩编为十九路军补充师,谭启秀任师长,司徒非任该师第二旅旅长。7月,红军第三军团主力从江西向福建东进,第十九路军节节败退,司徒非奉命率部急由福州驰赴水口、延平之间闽江南岸与红军对峙。8月下旬,一度与红军交战,被红军击败。第十九路军为寻求出路,决定与红军和谈,共商反蒋抗日大计。司徒非亲自派兵保护双方来往谈判代表,促成了第十九路军与红军和平协定的签订。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蒋光鼐(保定军校一期骑科肄业生)、蔡廷锴、吴仲禧(保定军校三期步科生)、黄琪翔(保定军校六期炮科生)、季方(保定军校一期步科肄业生)等领导指挥了“福建事变”。叶挺(保定军校六期工科生)也受邀由澳门到福州参加了军事策划。第十九路军举起了反蒋抗日的旗帜,补充师再次扩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五军,下辖第五、第六两个师。司徒非任第六师中将师长,统辖三个团,兵力约五、六千人,驻守延平。闽变发生后,蒋介石恼羞成怒,立即组织十余万军队对十九路军进行围攻。
1934年初,蒋介石令刘和鼎(保定军校三期步科生)三十九军、宋希濂三十六师进攻延平,司徒非率部与之激战。四天之后,九华山阵地被三十六师攻克,延平无险可守,第六师伤亡过半,在刘和鼎的劝诱下,司徒非转投蒋介石。司徒非投蒋后,被安置在六十六军一六0师任职。六十六军原是一支广东部队,军长叶肇(保定军校六期步科生)兼任一六0师师长,司徒非后担任该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7月,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八月,继犯上海,淞沪会战开始。六十六军于9月中旬奉命开赴淞沪前线。由于日军大量增援,中国军队由攻势转人守势。六十六军到达淞沪后,编入第十九集团军,一六0师作为左翼部队进入罗店东南刘家行一带阵地。
9月22日,日军集中主力向罗店方面发动猛攻,一六0师在刘家行与日军展开激战。司徒非带领士兵奋勇抗击日军的进攻,坚守阵地。23日拂晓,日军先以重炮猛轰,继以战车掩护步兵冲锋。司徒非亲上火线,率士兵同日军肉搏,至二十四日晚,阵地几失几得。10月初,一六0师撤出新陆宅一带。不久,中国守军决定分三路对蕴藻浜南岸日军发起反攻,一六0师被编在第二路。司徒非和师长叶肇商定抽调全师精干,编组突击队。
21日晚8时,反攻开始。一六0师突击队由三家桥附近出发,进至老陆宅东北,继攻彭宅,激战至次日凌晨2时,无力继续进展。其他部队的进攻亦多无功,反功遂告失败。
10月26日,全线形势变化,司徒非等奉命率一六0师后撤。11月12日,经苏沪公路西侧退往苏、福国防线阵地,离开了上海战场。日军侵占淞沪后,继续向南京进犯。
11月中下旬,突破苏福国防线和锡澄国防线,兵锋直指南京。一六0师于11月底退到南京外郊,奉命驻守汤山、青龙山一带阵地。12月6日,日军开始进攻汤山,司徒非等督部激战。由于一六0师在连续大战之后未得休整,缺员严重,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渐感不支。7日,汤山一带阵地失守。8日,退守紫金山东北地区。日军衔尾而攻。9日起,司徒非等在紫金山连续与日军激战三天,部队伤亡惨重。
12月12日,是南京近代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天。这天午后,日军攻破了中国守城部队的阵地,大量涌入南京城。南京卫戍司令部事前没有撤退的计划和准备,到此危急时刻手足无措,草草下达了一个突围命令,可是各部队并不执行命令,纷纷涌往下关。在这当中,只有六十六军的一六0师长和一五九师,决心按命令从紫金山北麓向南正面突围。天黑之后,一六0师开始行动。司徒非望着在战火中燃烧的南京城,听着震耳的枪炮声,莫大的痛苦与耻辱,使他的心情极为悲怆。他随部离开阵地,机智地寻找日军兵力的薄弱地带往南开进,且战且走。部队不断与日军遭遇,司徒非带头冲杀,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司徒非牺牲后,一六0师经马厂机场东侧、淳化镇、句容、溧阳,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安全到达皖南宁国,完成了突围任务。
因司徒非烈士骸骨无存,抗战胜利后曾于广州白云山山麓建有衣冠冢。并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台湾忠烈祠设有灵位,供国人致祭供奉。1957年4月8日,由台湾“国防部”部长俞大维亲自核准,向司徒非将军在台湾的亲属颁发了烈士抚恤令。
郝梦龄(1898—1937),河北藁城人,先后入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任卫立煌部中央兵团中将前线总指挥,忻口会战时,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线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战时期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二位军长(第一位是卢沟桥阵亡殉国的佟麟阁),国民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上将。
郝梦龄,1898年2月18日生于河北省藁城县庄合村,家庭世代务农。他家境十分贫寒,只读了三年私塾就被父亲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后因不堪忍受老板虐待,投奔奉军当兵。先后在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从1921年起,郝梦龄先后任营长、团长。1926年归属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四军第二十六旅旅长。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他作战英勇,升任第四军第二师师长。打下郑州后部队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兼任郑州警备司令。后升任第九军副军长、军长等职。
郝梦龄治军严明,从不任人唯亲,自己受了赏赐都要分给部下。他的部队在乡间宿营,决不轻易打扰百姓,雨天常以草秸宿营。并强调:喝了水,还满缸,扫好地,再出门。他曾在一治兵语录上摘录军歌一首,印发全军背诵及歌唱。歌词是:“三军个个听仔细,行军需要爱百姓,挑水莫挑有鱼塘,莫向人家打门板……”1930年12月,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郝梦龄曾率部与工农红军作战,以失败告终。1931年,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后,郝梦龄将军看到连年内战使人民遭殃,血流千里,深为同室操戈而悔恨。到1934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郝梦龄请求解甲归田,未获批准。1935年被调往贵阳、独山、遵义等地,率第九军负责修筑川黔、川滇公路。川黔公路通车后,第九军又担负起保卫和养护公路之责。1937年5月,郝梦龄再度请求解甲归田。仍未批准,被调往四川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郝梦龄正在去四川陆大的途中。得知消息,立即自重庆返回部队;请求北上抗日。他在报告中写到: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们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他再三上书请缨,要求当局允许他率部出征。终获批准由贵阳率部北上。
郝梦龄在北上抗日出发之前,已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部队途经武汉,他与家人告别,对儿女们说:“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去杀敌人。如果国家亡了,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了。”他还写好了一封信,封好后交给大女儿慧英,嘱咐她三天以后再拆开看。15岁的郝慧英不理解父亲的心情,硬要立即拆开来看,郝梦龄不允,父女二人在争抢中把信撕成碎片,丢进了痰盂里,郝梦龄便随队伍出发了。将军走后,慧英把信从痰盂中捞出,拼凑起来一看,原来是将军留下的遗嘱,还可以辨认出来的内容是:“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留于慧英、慧兰、荫槐、前楠、荫森五儿,父留于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五日。”
郝梦龄将军率所部第四军到达石家庄后,归属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卫立煌指挥。这时山西雁门关已经失守,晋北忻口成了山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郝梦龄于是率部队于10月初先期到达了忻口前线。在卫立煌的统一部署、指挥下,任中央兵团长指挥第九军和晋绥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等部,坚守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线的主阵地。郝将军夜以继日地奔波在最前沿,视察阵地,部署兵力,指导抢修工事,鼓励官兵奋勇作战。他对官兵们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他反复强调:人人都应抱定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决心与敌拼杀。官兵备受鼓舞,誓死杀敌。在忻口会战正式开始的前一天,他给妻子剧纫秋写下了最后的遗嘱:余自武汉出发之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即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别无所念……倘吾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吾老母及教育子女,对于兄弟姐妹等亦要照拂。故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书与纫秋贤内助,拙夫龄字。双十节于忻口。这些慷慨悲壮的话语,表明了郝梦龄为国捐躯、抗战到底的决心。
10月11日,著名的忻口保卫战打响了,指挥进攻忻口的日军指挥官是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他集中日军全部精锐,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装备,组成“立体战争”的密集火力网,疯狂向我忻口阵地猛攻。当时,首当其冲的是布防于中央地区的第九军。郝梦龄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时,他指挥部队躲入掩蔽部,待炮火一停,马上出击,用步兵武器狠狠打击日军。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战况至为惨烈。
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敌我双方步炮兵主力在忻口西北、南怀化东北204高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阵地易手13次。第九军在夺回被敌人占领的高地时,有的团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三二二团在经过反复冲杀后只有百余人了。郝梦龄在阵地上对他们说:“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出发之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打不败日军决不生还。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他又大声问了一句:你们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所有官兵齐声回答:“誓死坚守阵地!”次日晨5时,郝将军命令所部开始向南怀化、新陈庄出击。三二二团在前,晋军在后,限三小时攻下,后因为伤亡过重,两翼未动,还是停留在原阵地上。他在《阵中日记》中写道:“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今日督战,李(仙洲)师长负伤,戴(慕真)团长负伤,官员受伤过多。往日见伤兵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郝梦龄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10月15日夜,总司令卫立煌增派七个旅交郝梦龄军长指挥,由正面袭击,左右两侧同时出击策应,以期夹击敌人。16日凌晨,我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枪炮声如雷,喊杀声震天,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郝梦龄和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将军亲自到前线督战,连克敌人几个山头,到了早晨5点,天已微明。郝梦龄恐怕天明后我军阵地受敌炮火威胁,不能巩固,不如乘胜追击,迅速歼灭残敌,于是挥兵奋进,敌军混乱,以机枪、手榴弹掩护后退。这时,郝、刘二将军已快到散兵线之前,距离敌人只有200米。在通过一段隘路时,郝梦龄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倒下后仍力呼所部杀敌报国,而后壮烈牺牲。同他在一起的刘家麒也为国捐躯。
1937年10月24日,郝梦龄的灵柩由山西运到武汉。武汉各界举行公祭,之后以国葬仪式安葬于武昌卓刀泉。为纪念郝梦龄的功勋,汉口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1938年3月12日,在延安召开的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郝梦龄抗日殉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