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天上飘荡着血花,地上游荡着孤魂。法西斯魔鬼在人间狞笑,六都古都如坠森森地狱。
短短6个星期,日军屠杀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平均一天就将近一万人丧命。
屠城之际,山河痛哭,日月同悲,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1997年,一本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它真实详细地披露了那段鲜血淋漓的国耻,一经问世就震惊全世界,而书的作者张纯如,却在2004年11月9日饮弹自尽。
01、心系故国,洋装不改赤子情怀
1937年,当日军的铁骑踏入江浙的土壤时,国军将领张铁君携同妻子匆匆渡过长江,经台湾一路辗转来到大洋彼岸。
1968年3月,他的外孙女张纯如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降生,名字源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取和谐美好之意。
“我的祖国,是什么模样?”童稚时期的张纯如向家人询问,张铁君用沉痛的口吻讲述侵华日军的罪恶,也向她讲述故国的秀丽山水与风土人情。
小小女孩觉得,自己虽一身洋装,心却离祖国很近。
张纯如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知名学者,从事物理和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家学渊源又天生聪慧的张纯如于1985年考入伊利诺伊大学,同时攻读了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
但她酷爱写作,中途改变主意转入新闻系,并于1989年顺利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她曾在毕业典礼上深情呼唤,希望自己的同窗,成为真善美的斗士,为真理而鸣,为文明而战。
后来她践行了自己的愿望,执笔为刀、披荆斩棘,用青春与热血拨开时代的团团迷雾,她笔下那些滚烫的文字,向世界发出震耳欲鸣的吼声。
1990年,大学毕业的张纯如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
1991年,她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并和英俊的大学同学、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步入婚姻的殿堂。
精致的婚纱包裹着张纯如娇美的身躯,她年轻貌美又才华横溢,笑得幸福而自信,她有良好的家世、骄人的学历、匹配的婚姻,还有绚丽梦想在纸尖上燃烧飞腾。
1995年,27岁的张纯如出版处女作《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她多方搜集资料,将两弹元勋、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经历娓娓道来,披露其在美国遭受迫害,最终返回中国投身科研事业的细节,有血有肉,细节真实且情感充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
如果,她不去触碰那道历史的伤口,她的生活将安稳富足,无数人艳羡的锦绣前程已在眼前徐徐展开。
但她胸腔中的赤子之心,却指引她走向中国,走向1937年的南京。
02、探寻真相,纤手撕开鬼魅衣袍
在一次与朋友闲谈中,朋友聊起南京的话题,唤醒了张纯如的记忆。
后来,她加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圈子,里外都是外籍华人,支持把南京暴行的真相记录下来并公诸于众,不仅还屈死的冤魂一个公道,最重要的是,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更不该被抹杀。
1994年12月,张纯如参加了一个纪念南京死难者的会议,她被展厅的图片震惊了。
这是张纯如第一次直面这个惨绝人寰的悲剧,一张张画面触目惊心,她的脑子嗡嗡作响,几乎陷入眩晕,死亡的气氛迫使她喘不过气来。
之后的一段时间,张纯如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如此铁证如山的暴行,西方世界却知之甚少?
他们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谴责德国纳粹的疯狂行径,但中国这段悲怆历史却被时光深深掩埋。
日本蓄意抹去南京大屠杀的痕迹,纂改教科书、销毁原始资料、怀疑、诋毁并否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我必须做点什么!”30万惨遭杀戮的同胞骨肉,萦绕在张纯如的心头。
1997年7月,她将幼小的孩子托付给家人,孤身回到了中国。
南京城已是繁荣盛世,但张纯如清楚,青砖下的鲜血还未消逝,屈死的冤魂还在暗夜悲鸣。
她去实地采访,去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查找资料和线索,将当时能找到的相关材料一一汇总,仔细甄别。
在寻找幸存者的途中,她找到曾设立安全区保护南京难民的德国人拉贝的后人,获得第一手资料《拉贝日记》,书中记载600多个真实事例。
她还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书信联系了日本的二战老兵。
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残酷血腥的真相刺痛了年轻的张纯如。
她寝食难安,头发大把脱落,却仍然强忍不适,用冷静的眼光去查阅去撰写。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真相也绝不应被掩盖。张纯如拼着孱弱的身子,废寝忘食地奋笔疾书,就是为了呼唤正义,让人们心底那抹温暖的光,照亮曾经的黑暗。
03、长歌当哭,芳魂早逝真相昭昭
1997年,张纯如的英文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问世,迅速畅销全美,并引起各国媒体的关注。
有关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研讨会也纷纷召开。之后数年,该书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当黑暗的衣袍被撕裂时,人们看见最残酷的真相,最残忍的暴行。
还记得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那个可怜的姑娘豆蒄吗?为了回去拿琴弦,被丧心病狂的日军伤害致死,而这样的事,在张纯如的书有真实记载,甚至更为可怖。
书中的内容和造成的反响引发日本右翼势力的强烈不满,他们诬蔑张纯如的书是编造的,给她打威胁电话,寄恶意来信,甚至在信里夹上子弹。
张纯如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总觉得窗外有人窥视自己,在房间里放了窃听器,她患上了抑郁症。
而且,撰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给她的精神压力太大了,事过几年,尽管她努力投入工作想拥抱新生活,但始终走不出南京惨案,眼前总浮现恐怖血腥的图片,地狱如在眼前。
她的情绪逐渐崩溃,走在路上,总感觉有人跟踪自己,让她心惊胆战。她也无法走出那段悲痛的历史。
2004年11月9日,36岁的张纯如开枪自杀了。
36岁,本是一个女人的盛年,既青春又成熟,芳华正好,多姿多彩。但张纯如却来不及品尝生活的甘美,亲手将一枚冰凉的子弹送进温暖的胸膛。
她太累了、太倦了,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多年,她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斯人已逝,长歌当哭。张纯如的一生,短暂却充满力量。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个英雄的斗士,她用生命告诉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作者:玲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