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甄嬛传》禁不住又为剧情痴迷,反派华妃和她的哥哥年羹尧在作死的路上一骑绝尘,年羹尧的两次进宫面见皇上,嚣张跋扈,得意忘形,果然是哥哥心态:妹妹,我活够了,你呢?要么一起下去吧。
华妃年世兰和年羹尧兄妹一开始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妹妹是深得皇帝宠爱的贵妃,连皇后都不放在眼里,她心里只有皇上,也只单纯的喜欢皇上,而兄长年羹尧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封疆大臣,只要他们不出格,这辈子的荣华富贵是享之不尽,可惜,他们兄妹恃宠而骄得意忘形,以至于落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年羹尧两次进宫表现都十分猖獗,第一次因为华妃缺银子花,本来被年羹尧弹劾罢官的赵之垣找到华妃的路子,要送她五万雪花银孝敬,光想着讨好太后的华妃没有想过自己这样的行事是让兄长和皇帝打擂台。于是年羹尧进宫要求皇上收回成命,另派赵之垣当任其他官职。
皇帝依赖年羹尧为他稳住政权,这种官员派遣任命的大事都不得不听从年羹尧的意见,年羹尧只想着自己在西北战功显赫,皇帝又非常信任自己,这点小事他觉得完全可以一句话搞定。
年羹尧站在御书房的正门前方,苏培盛提醒他大臣不可以这样站着,可是他完全不了苏培盛,年羹尧看不上太监,对苏培盛没有好脸,苏培盛为着体统特意找来椅子给年羹尧坐下,三次移动椅子,年羹尧才放肆坐下。
这时候果郡王和皇上下完棋出来,看着年羹尧,还是他主动开口说话,年羹尧本应该站起来行礼,可是他却不慌不忙放下茶杯,借口自己在西北有足疾,现在不舒服不能起来为果郡王行礼。
这自然是非常不尊敬果郡王的态度,不管年羹尧在外官有多大,声势有多显耀,他都是大清一个当官的,说不好听的,那就是爱新觉罗的奴才,果郡王再不继,他的身份摆在那里,只可惜,因为没有实权,又被皇帝忌惮,年羹尧这样有实权的人,根本看不上他。
年羹尧进去参见皇帝,口口声声说自己误会了赵之恒,这是个忠君爱国的好官,可是皇帝也把话说清楚:朝令夕改,会有损他的形象,以后大家会看轻皇帝的话。年羹尧却根本不顾,他要的就是决定权,隐忍再三,皇帝还是同意,但这并不代表他心里没有想法。
苏培盛适当描述年羹尧轻慢果郡王一事,果郡王的颜面不重要,重要的是年羹尧这态度就是嚣张跋扈,完全不把皇权放在眼里,一个臣子可以左右皇帝的命令,还全然不顾皇帝的想法,这样的人能受皇帝待见吗?
如果说第一次年羹尧进宫尚且给皇帝面子,那么第二次他就嚣张放肆太多了。剧情发展到此也可以理解,为何年羹尧可以如此有恃无恐,但是他的得意忘形还是让自己一家付出了代价。
华妃复宠后心里七上八下的,始终不像从前那般自信嚣张,她慢慢认清楚原来皇帝可以不宠自己,原来他也可以狠心薄待自己。所以她心里更加期盼哥哥年羹尧能够给她撑腰。事实上年羹尧确实给力,在皇帝需要有人带兵打战的时候,只有年羹尧可以缓解他的压力,年羹尧得胜归来,即使是皇帝,也得恩赏许多。
年羹尧再次进宫,这次皇帝、华妃、年羹尧三人共同用膳,皇帝说那道羊肉非常好吃,年羹尧可以尝尝,按规矩皇帝赐菜,得太监夹到他碗里他才能张嘴吃,可是年羹尧不用太监,自己直接上手,这不算什么,再上一道鸭子,年羹尧开口就要苏培盛给他夹菜,皇帝点头,可是下一秒他就把鸭子腿扔掉,这是他对年羹尧的不满,可是他却没有表现出来。
年羹尧自认为李白一个写诗的都可以让太监服侍,他战功赫赫,难道还不能让苏培盛伺候一回。华妃这顿饭却吃的胆战心惊,她眼看着哥哥年羹尧在皇帝面前不讲规矩,放肆忘形,她担心皇帝生气,不断找补,可是年羹尧根本不在乎,而皇帝他心里的气就快溢出来了。
皇帝心里越气,面上越不显,反而附和说都是一家人,他本是客套话,年羹尧却接口就是一家人,自己作为大舅哥的身份坐在这里,即使皇帝有很多不满,但是还是开口让年羹尧送华妃回宫。
一路上华妃都是担忧和埋怨,但是年羹尧却认为妹妹是受欺负了,胆子也变小了,现在这样的局面,谁敢给他们兄妹气受,完全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就算殿前失仪,以自己的功绩,皇帝还能和自己计较不成。
不得不说年羹尧很疼华妃,他的态度未尝不是对皇帝表明要善待他妹妹,同时他又觉得自己非常重要,皇帝离不开自己,那么自己用用他的下人,伺候一番也不算过分。年羹尧的脑子都用在打战御敌上,却没有想过为人臣子,皇权至上,一切嚣张跋扈的行为,伤及皇帝权力,他就会不顾多年情分,直接想办法收拾你这个肱股之臣。
年羹尧的悲剧在于他太自大,自己辛苦打赢胜战,不想着保全自己一家,不让皇帝猜忌自己,反而得意忘形,在皇帝面前肆无忌惮,毫不给皇帝面子,这样的臣子,在皇帝需要你的时候还能容忍着你,一旦大局稳定,皇帝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