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哦~
2014年,《使徒行者》横空出世,以超高收视率打破了香港与内地的收视壁垒——在香港,它拿下了TVB的年度收视冠军;
在内地,它以高达24亿的总播放量创下了本土港剧的历史播放记录。
正因如此,所以它又被港剧迷称为“港剧最后的狂欢”。
之后几年,创作者又埋头深耕,推出了两部衍生电影和一部前传剧集。
这些影视作品的相继问世,不但令《使徒》IP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还让《使徒》IP成为近十年来最成功的港产IP。
和《无间道》一样,《使徒行者》也是一部围绕“卧底”所展开的剧集。
《无间道》的片名,主要源于佛教,意指卧底身处无间之道,在光明与黑暗、背叛与信任之间不断游离。而《使徒行者》的剧名,则源于基督教,将卧底比作背负了特殊使命的基督门徒。
近日,该IP又发光发热,推出了第三部剧集——
《使徒行者3》
虽然《使徒3》名义上是第三部,但就故事线索来看,它串联的却是第一部的剧情:从三年后卓Sir出狱讲起。
在此之前,卓Sir因替爆seed枪杀钱瑞安而背锅入狱。
所以,倘若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那剧版《使徒行者》的正确观看顺序应该是先看2,再看1,最后看3。
港剧在“出续集,造IP”方面,一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续作炮制的是否得法,都能凭借情怀牌收割不错的收视率。
不过,最近几年,大部分港剧续作却陷入了狗尾续貂的窘境,包括《宫心计》《溏心风暴》《法证先锋》在内的诸多IP,都因推出续作而走向了扑街。
事实上,早在2017年《使徒2》问世时,《使徒》IP就曾受到过不少质疑。
该剧由腾讯和TVB一起推出,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合拍剧,从导演到演员都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大换血,流露出了水土不服等各种弊病,没能延续前作创下的辉煌。
为了挽回第二部带来的颓势,此次拍摄第三部,TVB特意召回“爆seed”林峯,以台庆剧之姿,集结了《使徒》系列的最强卡司:苗侨伟、许绍雄、马国明、黄智雯、袁伟豪、江美仪……
由于佘诗曼因档期问题无法加盟,所以《使徒3》刚开场没多久,便用一抹回忆杀交代了爆seed和钉姐的感情线——
爆seed到狱中探视一个名叫“画家”的杀手,对方给了他一幅钉姐的画像,为钉姐去世埋下了伏笔。
和《使徒行者2》一样,《使徒行者3》最令人诟病的,依然是“港味缺失”问题。
“港味缺失”几乎是近年来所有合拍剧共同面临的同一难题。
撇开剧情不说,光是《使徒3》的后期调色,就足以让人诟病不已。
为了迎合内地审美,合拍剧在调色上大多整体偏白、磨皮过度、缺少颗粒感,与TVB的本土自制剧区别较大。
《使徒1》和《使徒3》的调色对比
在台词方面,《使徒3》还有意识地融入了很多内地元素:有微信、二维码这样的日常应用,也有“圈粉”这样的网络用词。
简言之,就是港式的语言习惯,在剧中通通被内地文化所同化,乍一听来不觉得有什么,但仔细回味又会有说不出的别扭。
此外,郑恺、曾舜晞等内地演员的加盟,也是该剧被吐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港剧里加入内地演员,会让港剧看起来不伦不类,削弱了港剧的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内地演员从口音到表演风格,都与香港演员存在较大差距,很容易就会造成格格不入的既视感。
虽然《使徒3》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线和人物关系,但就情节本身来看,它与第一部基本上已不存在任何纠葛。
和前两部一样,这一部的故事主线,依旧围绕“谁是卧底”和“谁是黑警”的常规套路所展开。
只不过,与《使徒2》相比,这一部没有单纯地将案件放在毒品买卖、洗钱交易上,而是延伸出了新的案件——贩卖器官。
一起模特失踪案,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为了查明此案,爆seed让线人朱倩伪装成嫩模混入模特公司。
调查过程中,朱倩发现,这家模特公司明面上以包装明星为名招徕年轻美女,实际上却暗中买卖,将她们送去卖淫。
除卖淫之外,他们还会将这些年轻女孩视作供体,在黑市进行器官贩卖。
然而,不等爆seed查明一切,他的线人就惨死敌手,被对方剖腹挖心。
于是,为了搜集证据,爆seed重拾卧底身份,通过卧底医疗集团,来查明一切。
卧底过程中,他碰上了背景神秘的克莱因(马国明 饰),并与对方联手,一起扳倒医疗集团。
虽然前六集,主要围绕“贩卖器官”这个单元故事所展开,但其中还掺杂了很多支线故事,比如顺藤摸瓜找到黑警、卓Sir为救老婆踩过界、爆seed结识卧底阿兜(蔡思贝 饰)等等。
剧情的复杂程度和精彩程度,整体来看,还算在线。
该剧最大的败笔,主要集中在人物塑造方面。
前两部的主要角色,大都悉数回归,这些角色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拉长了该剧的故事线。编剧在编排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无法运用剧情,让他们彼此串联。
很多重要角色,都被编剧匆匆带过,沦为了博眼球的工具人。比如,在《使徒2》出场的徐天堂和郑淑梅,在这一部中就显得十分鸡肋,并没有起到推动剧情的关键作用。仿佛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帮CP粉圆梦。
《使徒1》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因为剧中的人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矛盾性和宿命感。但《使徒3》中刻画的人物,却更趋向于扁平化、脸谱化。
很多酱油角色,尚且来不及给观众留下印象,就已匆匆退场,拉低了剧集的可看性。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名叫朱倩的线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酱油角色。
此外,由于人物众多,《使徒3》的故事情节也将变得更为复杂——案件进一步升级、战线进一步延伸。
要想将这些妥当驾驭,其难度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黑警、卧底互相交织的“猫鼠游戏”看起来非常吸引人,可一旦角色、线索铺排过多,便很容易造成逻辑混乱、剧情失衡。
比如,欢喜哥的死而复生,其本身就非常缺乏说服力。尽管他的出现可以让观众眼前一亮,但他倒卖假护照的剧情支线,却并不具有存在价值。仿佛就是虚晃一枪,为了怀旧而怀旧。
总体来说,《使徒3》就是比1不足,比2有余。
即便有内地投资解囊相助,但像《使徒1》那样港味十足的经典警匪剧,依旧是再难复制。
制作升级、阵容升级、场面升级,说白了其实都是白搭。
因为没了“港味”的它,早已失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