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杨骏是怎样巩固自己权力的。
杨骏首先让皇帝任命自己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统摄朝政,总领百官。
太傅号称是三公之一,只是一种待遇和荣誉,并没有什么实权。
大都督则是最高军事统帅,掌握军权。
假黄钺则是说他可以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统摄朝政,总领百官——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军队内他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由其两个外甥和张劭和段广分别担任中护军和散骑常侍。
中护军是洛阳禁军的统领,当年羊琇担任的时候,差点杀了杨珧,杨骏必须掌管在自己的手里。
散骑常侍官职不高,但是皇帝身边贴身的随从,位置非常重要。有他在,就可以防止其他人亲近皇帝。
当年司马懿还在曹芳手下做事的时候,他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就分别担任中护军和散骑常侍。
占据了这两个位置,就能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
只依靠这两个外甥还是不行的,杨骏又规定所有的圣旨要呈送给杨太后审阅之后才能发布。
这个布局看似巧妙,但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圣旨虽然需要审阅才能发布,但是如果不经审阅就发布,这效力丝毫不受影响,杨太后这一道内控流程是可以绕过去的。
第二杨骏的这些设计都是围绕着顶层(皇帝)展开的,对执行层的控制几乎没有。而且杨骏及其亲信一贯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基层当回事,比如在收买人心这件事上。
司马炎下葬后第五天,杨骏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封赏,借机招揽人心。
对所有官员擢升一级,参与皇帝丧事的,则擢升两级。年薪两千石统统晋级为关中侯。
左军将军傅祗对他说:“从来没有刚死皇帝就封官许愿的。”
后来的土豪石崇都看不下去了,提建议说,你这次加封的力度比晋朝初建和平定吴国时都要大,此例一开,大晋朝延续千代万年,那岂不是人人都是大官,咱们大晋就没有平民了。
两人的潜台词是死个皇帝封赏这么厉害,那大家岂不是天天盼着死皇帝了。
可惜他们只猜对了一半,皇帝不会死得那么频繁,权臣倒是可以。
石崇这样的角色,杨骏根本没有放在眼里,一脚把他踢到荆州做官做地方官了,石崇就是从这里走上发家致富道路的。
杨骏之所以没有把这两个人的建议当回事,是因为他这一步棋以史为鉴学来的,前朝的魏明帝曹睿就用过这招,曹睿二十二岁被爸爸曹丕立为太子,当年就即位做皇帝。就用封赏招揽人心。
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曹睿是进行了大面积封赏,但不是用来庆祝爸爸死掉,自己继承权位。而是在群臣打败了东吴的大面积进攻之后论功行赏。
再说人家是皇帝,杨骏是权臣——一个是老板,一个是打工人。
大家职级晋升都有感谢老板,不用感谢你人力资源部
更何况,那些得到封赏的大部分都是世家高门,这点小小的晋升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而需要机会的寒门弟子,却大多数被排挤在外,这些人却会把仇恨的账记在杨骏头上。
上层不买账,下层很寒心
收买人心的效果微乎其微。
杨骏却不这么想,他还以为群臣都对他感恩戴德呢,大摇大摆搬进了曹爽的故居。
曹爽是魏明帝曹睿的叔叔,是曹丕任命的辅政大臣,也是曹睿十分信任的重臣,杨骏俨然是以曹爽自居,他的结局和曹爽还真的完全一样。
曹睿死后,曹芳登基,曹爽还是辅政大臣,统揽兵权。
曹爽陪着少帝曹芳谒陵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夺了曹爽的兵权,随后杀了曹爽兄弟,并灭其三族。从此司马家族垄断曹魏的所有权力,先是代理最终连壳子也换了。
这事过去也就四十年,杨骏当然知道,他只是觉得自己身份和曹爽相同,绝不会犯曹爽那样的错误。
于是他让司马衷专门强调了一件事:司马家不许谒陵。
这还真不是杨骏制定的,这是司马懿当年生怕别人效仿自己发动政变做的规定,但司马炎自己亲手毁掉这个规矩,他两谒爸爸司马昭的陵寝,一谒伯父司马师的陵寝。爷爷司马懿不是不让嘛,那就不去拜会他的陵寝就是了。
其实时过境迁,这个规矩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杨骏就专门抬出这条规矩,就是为了防止宗室们借机聚会,会对自己不利。
杨骏大权独揽,排挤走司马亮本来就已经让众司马们气不愤了,这条规矩更是把这些人全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杨骏住在曹爽的宅子里,自以为纠正了曹爽的错误,却没想到曹爽的错误不是谒陵,而是愚蠢。
这一点上杨骏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蠢人有了权力,就自以为用权力可以掩盖自己的智商,这就是刚愎自用。
结果大家就乐得看见一个傻子在上面张牙舞爪地表演。
比如司马衷一登基,杨骏就要改元,年号太熙改为永熙。
因为新君即位正常都是要到次年才改元的——这是儒家经典《春秋》里的规定。
杨骏出身弘农杨氏,那可是大儒杨震之后,竟然连这点常识都不懂,世家弟子的水平可见一斑。
杨骏认识到这个错误已经晚了,命令史官修改记录,第二年(公元291年)再度改元为永平。
这么改来改去,大家都看透了他的愚蠢。
其实杨家并不都这么愚蠢,比如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和杨济就很有才华。
当年排挤走齐王司马攸,就是三人兄弟同心的功劳。
那会兄弟三人在一条船上,杨骏还能听两位弟弟的。
但现在杨骏上岸了,登高了。
这个时候两个弟弟天天给他提建议,他就有点烦了。
特别两个弟弟都劝他留住司马亮,让他和宗室平分权力。
特别是二弟杨珧,当年杨艳推荐杨芷为皇后,他竟然秘密上书朝廷反对,说:“一门两个皇后,将会给家族带来灾难。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司马炎不答应,杨珧要求将他的奏章收藏进太庙,将来若发生祸患,希望不要波及他这一支。
现在杨珧看哥哥如此嚣张,已经听不见任何意见了,干脆辞职回家,种地养花。
杨骏的三弟杨济更是文武双全,司马炎夸他朝堂上的人才是“恂恂济济”,“恂恂”指的是王恂、孔恂——两个文臣。“济济”是王济、杨济——两个武将。
杨济也劝杨骏把司马亮给留下来,一遍一遍说,杨骏不厌其烦,就把杨济调到东宫教导太子了。
杨骏连亲兄弟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了,更何况别人?
杨家其他亲戚也急着和他划清界限,例如有个蒯钦的,是杨骏姑姑的儿子,两人是表兄弟,也是发小,他多次公开顶撞杨骏,言语冒犯,杨珧和杨济都有点看不下去了,蒯钦说:“我就是故意疏远他,保将来自己一命。”
杨骏曾经想征召一个叫孙登的隐士,送他一床被子,孙登在家门口用刀被被子截断,疯子一样大喊:“斫斫剌剌。”随即躺下装死,以求逃过一劫。
连匈奴人都看出杨骏命不长久,杨骏推荐一个叫王彰的匈奴人做司马,王彰直接拒绝了,他的理由也是:“杨骏快死了,我可不想跟着他死。”
不过杨骏任命另一个匈奴人为建威将军,大都督,此人倒是接受了。
他本是匈奴人的左部都尉,此刻在洛阳做人质。匈奴人派来做人质的。
此人心机沉重,目光远大,他虽然是匈奴人,却自以为身上流淌着汉高祖的血液,所以他们家族以刘为姓,他的理想是恢复大汉朝的荣耀。
他的字是元海,单名一个渊字。
在洛阳街头,又开始传唱一首新的童谣,童谣内容是讲述一队远征的将士,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擒获敌酋斩首杀头。童谣的内容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是它的名字让人联想,这首童谣叫《折杨柳》。
那要折掉杨柳枝的手就是贾南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