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剧的最后,女主角芮小丹及其抓捕小组,在秦谷县顺利处理完吴成祥的案件后,准备摆两桌酒席,请秦谷的同志吃顿饭以表谢意。然而中间出了一个“借车送人去医院”的小插曲,出于各种原因,最后是芮小丹一人开车去的,在返程回县城的土路上,芮小丹一人一车,偶遇通缉犯黄福海及其同伙一行4人。也就是这个小插曲的开始,演绎了芮小丹人生阶段的最后一个片段,剧中第一女主角就此陨落。
肖亚文觉得芮小丹短暂的一生就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天际,划出一道凄艳绚丽的光芒,转瞬间就消失了。
她所能够留住的,只有心中的那道凄艳的光芒。
丁元英在得知芮小丹的死讯后,欲哭无泪,拿起摆在写字台上的相框,抚摸着照片里芮小丹的脸庞和头发,心里喃喃自语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这是一段非常让人泪目的镜头。
之后丁元英像往常一样打开音响,播放芮小丹最爱的那首《天国的女儿》,慢条斯理地泡起功夫茶。他以为他是明白人,他以为他可以从容、达观,但是当他静静地泡好一杯茶,静静地喝到嘴里的时候,这杯茶却被喉咙里的一团东西堵住了,也就是在他试图咽下这杯茶的一瞬间,一股生理无法控制的东西突然从胸腔喷出,他本能地闭上嘴,快步走到卫生间的洗手池,吐出的是一口鲜红的血。
是的,丁元英的伤心,无法用痛哭来表达,他只是选择一个人沉默,选择静静地独自承受,吐血是伤心到极致的表现。也就在这一刻,他的理性、他的坚强......崩溃了!
在没有遇到芮小丹之前,丁元英内心是孤独的,他不执着于出人头地,本想选择偏居一隅,有口饭吃就行,然后静静地渡过后半生。没想到芮小丹意外地出现,打乱了他的原有生活的节奏,为了接受芮小丹,他不惜重新构建生活模式。用韩楚风的话来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后来他不仅接受了芮小丹,开始了情侣的生活,而且还和芮小丹一起规划了两个人的未来:芮小丹去法兰克福大学上学,丁元英在柏林近郊买套清静的房子,专心热爱音乐,然后芮小丹开始写作,写小说,写剧本,揭示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生命运,最后再开一家文化公司,用电视剧和影视艺术的形式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观。
只是命运似乎很喜欢作弄人,丁元英孤独而平静的心好不容易泛起的涟漪,转眼间又变成一滩死水。给满怀憧憬和希望的心,反手就是一个猝不及防的刺穿,任凭他的理性,他的坚强.....崩溃到无所适从。
丁元英并没有哭,但我流泪了......
我想起了臧克家先生纪念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也想起了有的人坚信“好死不如赖活”,有的人坚持“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有的人坚守信念,面对酷刑闭口不言,有的人为了苟活,不经意间便背家叛国。
有的人贪生怕死,有的人视死如归......
生与死,是众生不可跨越的鸿沟。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又是怎样一种境界?
--不可思议!
是的,“不昧因果,不可思议”,是我能从本书中找出的最接近的答案。
丁元英和芮小丹的耶路撒冷之行,告诉我们有很多东西现在不必明白,但本来、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议,也无需思议。
可以说芮小丹的死,是人设,是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我选择,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命运。原著中在耶路撒冷之行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芮小丹在街头的一家摊铺停下,买了两块名叫“贝克拉夫”的点心,在给丁元英分一块的时候忽然问道:“如果现在真有一颗炸弹在这儿爆炸,那会怎样?”
丁元英说:“可能就死了。”
芮小丹说:“说的就是死了,死了那会怎么样?”
丁元英说:“那就不存在怎么样了。”
芮小丹说:“不,仍然存在,那时爱就永恒了。”
丁元英问:“那你是应该祈祷有炸弹还是该祈祷没有炸弹?”
芮小丹一笑说:“存在和永恒我都能接受,有没有又有什么分别?”
丁元英一笑说:“这见解了不得,直指心性,快得道了。”
再回到《天道》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出自《金刚经》
如果说芮小丹在面对王明阳时,是现学现卖,那么在之后的耶路撒冷之行,便是真的悟到《金刚经》“无相,无我,利他”的菩萨之相。佛经上讲“无我利他”的境界,便是最大的善。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来看芮小丹的过程选择和最后的自我了结,就很容易理解了。
即:芮小丹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1、从耶路撒冷之行可以看出,芮小丹早已看淡生死,用她自己的话说叫作:“存在和永恒我都能接受,有没有又有什么分别?” --【无相】
2、面对歹徒,芮小丹没有选择避险,用丁元英曾告诉她的话说:“只要你一分钟是警察,你这一分钟就必须要履行警察的天职,你就没有避险的权利。” 肖亚文在最后也问过丁元英:“为什么?”,丁元英回答说:“因为,她是警察。” 那一刻她只是警察,没有芮小丹。--【无我】
3、作者原文是怎么评价的:“芮小丹的自杀给每个领导和同事的心理都带来了一个情感上的矛盾,每个人都明白芮小丹的做法避免了一切后续事情的发生,没有事迹、没有病房、没有慰问,她的死使她不会成为任何人的负担,甚至不会让别人为此支付一滴赞美的笔墨。” --【利他】
肖亚文问道:“小丹为什么自杀?”
丁元英回答:“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
是的,是她认为的,并不是别人认为的,她不需要他人的理解。
我们再来到书中,芮小丹模仿韩楚风的一段场景,芮小丹买了一瓶白酒,请丁元英喝酒,还写了一张纸条给丁元英,说是有很多话要跟丁元英讨论,海阔天空聊到哪算哪。芮小丹写的纸条中有一句话:“你送给我的不是神话,是觉悟。”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芮小丹的思想和心理,在受到过巨大冲击后,已开始悄然改变,并热爱沉溺于思考。这便是觉悟的开始!
丁元英喝过酒,说:“先回答你字条上第一个问题,你不是可以做,也不是我或者你父亲希望你做,而是你适合这样做。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芮小丹问:“你安住了吗?”
丁元英笑笑说:“没有,我痞性太重,牧师都说我没救了。”
安住,依旧是佛教用语,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最终会让人心安的某一点。
住:就是“止”的意思,引申的意思就是“坚守”。
芮小丹在最后选择了自杀,可以说就是选择了她认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无相,无我,利他”的菩萨之相,最大的善,便是芮小丹心中的安住。
芮小丹看着车队开过来,许多警察、武警还没等车停稳就冲下来,她看见了曾华、黄文贤、王队长......脑海里却浮现出那年春节前丁元英扛着一箱方便面的情景,心里黯然自语: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她吃力地撑起一点身子,把枪伸进胸部顶住心脏扣动了扳机,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她自杀了。
面对生命危险,她坚守着作为警察的天职;面对死亡,她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永恒。
用肖亚文的话来说就是:“她所能够留住的,只有心中的那道凄艳的光芒。”
王阳明《传习录》:“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是的,致其良知,以求自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慊便是心安,如来就是安住)
和剧中芮小丹对王明阳所说的一样:平静,心安就好。
面对芮小丹的选择-自杀,我们第一反应是不理解,不可思议,没明白为什么?
而芮小丹本人恰恰也是不可思议,没有思议,很自然地遵从了内心那份看淡生死的洒脱,才选择了追求生命价值的安住。
【至此,本期解读结束】
借着今天的解读,顺带填一个之前解读留下的大坑:
我在往期文章《电视剧天道解读2:冷面诸葛王明阳为什么需要一个可以忏悔的理由》讲解王明阳的时候有过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这么说的。
作者这样起名是否有其深刻的暗示意义?我想肯定是有的,而且绝对不会是偶尔。
我想到现在你应该明白其中的含义:
芮小丹一句:“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让王明阳最后选择了人性的最高追求的"真善美"。
不仅仅是为了突出讲经论道,作者选择“王明阳”这个如此接近“王阳明”的名字。
芮小丹选择了“无相,无我,利他”的安住,又再次回到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如此因果!
很多人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王明阳所占的篇幅会那么长?除了王明阳和芮小丹结局:自觉和觉他(以后再详细讲解这两个文中的高频词,再埋一个坑),还有:
我在往期文章《王明阳临死前谁都不见,为何点名要见芮小丹?电视剧天道解读3》讲到:
电视剧天道(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在本著作中,刚好写了两个人,一个是主角丁元英,一个就是王明阳。
两个人都是看破世俗文化高智商人才,做事冷静,心理素质稳定。只是作者安排了他们两个看似不同,但似乎又完全的命运结局。
王明阳最后心动了,牵动嘴角微笑了,说明他的内心释然,同时恰好印证了一句潜台词:他找到了同类人。
我也在往期文章《天道:丁元英从一个眼神里读懂的红颜,如何解读芮小丹的眼神?》讲到:
如果在这场猫鼠游戏中,芮小丹不是猫,丁元英也不是老鼠。那言下之意:丁元英是猫,芮小丹是老鼠吗?很显然丁元英不可能是猫,哪怕丁元英是猫,也不会无聊到去把他人当老鼠戏弄的存在。
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猫鼠游戏中,谁也不是猫,谁也不是老鼠,而是同类人。
如此因果,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词:同类人。
何为同类人?我这里先不给解释,你只需记住一句话:
与其说你身边是什么人,会影响你成为什么人,不如说你是什么人,决定了你身边会是什么人。
(后面我还会专门的文章来解读“同类人”的真正含义,不过估计要到本书解读的最后了,目前还差很多中间的解读铺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