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长富 汪封林 汪湧/整理
震公下七十世諱修舉分遷宣城邑至八十三世圖 凡二圖
湘按:震公六傳修舉遷宣城,五世文節公澤民,以禮部尚書居家究心譜牒,吾汪氏之譜誠有賴焉。其後罵賊死節,廟食百世。七世孫德明居五里崗,八世孫書源以宦任居湖廣棗陽。婺源環住郎,宣城祖墓處也。文節公嘗以大田為源、濆二公所藏之地,輸大工小工二洲以資奉祀,以浮沙為己本支祖宗所藏之地,輸田為霜露堂以奉祀。屬湖廣棗陽之支者,居之以為祀主。太宰公鋐、尚書公元錫,俱受宣城之托,而于霜露堂之業田為保全,至今無恙,宣婺敦本,厚族之至,意為不替云。
〖附注〗
七 十 世 修举,宣城始祖。
七十四世 继藻 遷宣城邑下汪村。
七十六世 德明,迁五理岡。
修舉公下七十七世諱德景至九十世圖 凡八圖
〖附注〗
七十九世 璇,配高氏,同塟鉄冶冲。
八十世 澤,字天恩,配周氏,同塟鉄冶冲。
八十世 瀚,紹德明公下瑛公。
八十一世 樞四,配凌氏,同塟鉄冶冲。
八十二世 荣相,配姚氏。
八十三世 佳明,配劉氏。
七十七世 克端,配龐氏,合塟父坟側。
七十八世 敏,配楊氏,塟鉄冶冲。
七十八世 敦,配姚氏、朱氏、施氏、通塟鉄冶冲。
七十九世 璽,字子美,配李氏,塟南門張家橋湖。
七十九世 珑,配徐氏。
〖附注〗
八十四世 銘憲,配周氏。
八十五世 治祁,配王氏、張氏。
八十六世 栢清,配朱氏。
八十六世 栢葉,配丁氏。
八十六世 栢興,治邵次子紹。
八十七世 应祥,配周氏。
八十七世 應仁,配錢氏。
八十七世 应林,配施氏。
八十七世 應普,配陳氏。
八十八世 培根,配董氏。
八十八世 培贤,配何氏。
八十二世 榮宗,字君紹,配王氏、徐氏。
八十四世 銘彞,配施氏。
八十四世 銘感,配王氏、湯氏,塟枝子坝堪。
八十五世 治邻,配徐氏。
八十六世 栢毓,配侖氏。
八十六世 栢興,紹治郡。
八十六世 栢達,配程氏。
八十六世 栢道,配徐氏。
八十六世 栢适,配張氏。
八十六世 栢周,配張氏。
八十七世 應北,配程氏。
八十八世 培天,配趙氏。
八十八世 培武,配朱氏。
八十九世 銓謂,配朱氏。
八十九世 銓如,配張氏。
八十九世 全進,紹培文。
八十九世 銓進,武次子紹。
八十三世 佳琇,配阮氏、張氏、馮氏,塟來龍山。
八十五世 治邦,配梅氏。
八十五世 治刑,配謝氏。
八十五世 治國,配錢氏。
八十五世 治京,配馮氏。
八十五世 治岐,配孫氏。
八十六世 栢後,配周氏。
八十六世 栢恩,配謝氏。
八十六世 栢萬,配周氏。
八十六世 栢芝,配張氏。
八十六世 栢鸞,配朱氏。
八十六世 栢恩,紹治國。
八十六世 栢連,配楊氏。
八十七世 应茂,字盛先,配馮氏。
八十七世 應福,配吳氏、陳氏。
八十七世 應全,紹栢蘭。
八十七世 應華,配陳氏。
八十七世 應全,栢萬次子紹。
八十七世 應興,配陳氏。
八十七世 應達,配張氏。
八十八世 培瑾,應全長子紹。
八十八世 培玉,應全子紹。
八十八世 培瑾,紹應福。
八十八世 培玉,紹應華。
八十八世 配榮,配周氏。
八十二世 榮讓,配王氏。
八十三世 佳璉,字文高,配姚氏。
八十三世 家謨,配葉氏。
八十三世 佳訓,塘坳,配周氏,塟宋村東。
八十四世 銘果,配湯氏。
八十四世 銘高,配范氏。
八十四世 銘福,配沈氏。
八十四世 銘箴,配柯氏,仝塟大沖園子內。
八十五世 治旺,配陸氏。
八十五世 治儀,配朱氏,同塟小沖山嘴。
八十六世 栢英,配王氏,塟園子內。
八十六世 栢芝,塟合父墓,配魏氏。
八十七世 應懷,字松林,配洪氏。
八十七世 應宗,字元如,配方氏。
八十八世 培成,應宗三子紹。
八十八世 培成,紹應懷。
八十八世 培祥,应骥次子紹。
八十二世 榮籠,字君命,諱南陽,塟铁冶冲。配李
氏、郭氏,塟窖勒墳塔。
八十四世 銘鼐,配周氏、沈氏。
八十五世 治省,配倪氏。
八十六世 栢振,字聖宗,配蕭氏,享年八十四。
八十六世 栢桂,字子攀,配張氏。
八十七世 應驥,配朱氏。
八十七世 應駒,配劉氏。
八十七世 应瑞,配樊氏。
八十七世 應爵,配周氏。
八十七世 應文,字漢章,配吳氏。
八十八世 培祥,紹應熙。
八十八世 培極,配劉氏。
八十八世 培海,配張氏。
八十八世 培相,字王聲,應文三子,紹。
八十八世 培椿,字殿陽,配趙氏。
八十八世 培樹,字萬英,配沈氏。
八十八世 培相,紹應龍。
八十八世 培機,字鳴和。
八十三世 佳証,配沈氏。
八十四世 銘座,配劉氏,塟虎山。
八十五世 治成,字尚尊,配陳氏。
八十五世 治衢,配胡氏。
八十五世 治玉,配紀氏。
八十五世 振鵬,配孟氏,塟金粟菴前山。
八十六世 栢燦,配湯氏。
八十六世 栢樟,配何氏,通塟來龍山。
八十七世 應武,紹栢楷。
八十七世 應全,配張氏
八十七世 應武,栢桂三子,紹。
八十七世 應玉,配方氏,塟老龍山。
八十八世 培宇,應元次子紹。
八十八世 培宇,紹應考。
八十八世 培學,配李氏。
八十八世 培侍,配張氏。
八十二世 榮襲,配邵氏、羅氏,塟虎山。
八十三世 佳瑞,配丁氏。
八十三世 佳瑀,配奚氏,同塟興祿沖。
八十四世 銘序,配劉氏。
八十四世 銘鏊,配湯氏,同塟興祿沖。
八十五世 振鶚,配陳氏。
八十五世 振鱗,配沈氏,塟通祖墓。
八十五世 真鯨,配杭氏,塟興祿沖。
八十六世 栢齡,配李氏,塟虎山。
八十七世 應琪,配程氏,塟來龍山。
八十七世 應配,配俞氏。
八十七世 應懋,栢琪次子紹。配張氏。
八十七世 應懋,紹栢珍。
八十八世 培大,配梅氏。
八十八世 培秀,配張氏。
八十八世 培聪,配何氏。
八十八世 培明,配張氏。
八十八世 培智,紹應芳。
八十五世 振鯨,配張氏,同塟墳窠。
八十六世 栢玕,配張氏。
八十七世 應芳,紹栢玕。
八十七世 應華,字榮先,配洪氏。
八十七世 應芳,栢琪三子紹。配謝氏。
八十八世 培裕,配師氏。
八十八世 培智,應松三子紹。配徐氏。
〖附注〗
八十二世 榮輝,配丁氏。
八十三世 佳聖,配丁氏。
八十六世 栢元,配馬氏。
八十八世 培盛,配朱氏。
八十九世 銓富,培仁次子紹。
八十九世 銓明,配徐氏。
八十一世 材三,配方氏。
八十四世 銘學,配楊氏、史氏。
八十五世 治澄,配張氏。
八十五世 治清,配丁氏、譚氏。
八十六世 栢高,配吳氏。
八十六世 栢通,配施氏。
八十六世 栢鼎,配王氏。
八十七世 應具,配周氏。
八十八世 培現,配王氏。
八十八世 培仁,紹應舉。
八十八世 培仁,應彩三子紹。配梅氏。
八十八世 培標,應順次子紹。
八十九世 銓珍,配沈氏。
八十九世 銓王,配何氏。
八十四世 銘德,配彭氏、顧氏。
八十四世 銘亨,配施氏。
八十四世 铭泰,配李氏。
八十五世 治民,配馮氏。
八十五世 治源,配楊氏。
八十五世 治潮,配閭氏、萬氏。
八十五世 治龍,配陳氏。
八十五世 治鳳,配管氏。
八十六世 栢鼐,培蘇氏。
八十六世 栢安,配周氏。
八十六世 栢長,配陳氏。
八十六世 栢棋,紹治鳳。
八十六世 栢棋,治龍次子紹。配朱氏。
八十七世 應順,配趙氏。
八十七世 應聖,栢長長子紹。配張氏。
八十七世 應東,配孫氏。
八十七世 應聖,紹栢安。
八十七世 應堂,配周氏。
八十七世 應州,紹栢棋。
八十七世 應州,栢長四子紹。配謝氏。
八十八世 培益,配馬氏。
八十八世 培標,紹應來。
八十八世 培學,配徐氏。
八十八世 培宗,紹應東。
八十八世 培喻,配孫氏。
八十八世 配眞,紹應州。
八十八世 培基,紹應和。
八十八世 培基,應堂四子紹。
八十八世 配眞,應堂三子紹。
八十八世 培喻,配孙氏。
〖附注〗
八十五世 治祿,配沈氏、麻氏。
八十六世 栢鈺,配鄭氏。
八十七世 炳義,配周氏。
八十七世 炳元,配唐氏。
八十八世 培輔,炳元次子紹。
八十八世 培德,配何氏。
八十八世 培輔,紹炳信。
八十三世 佳美,配童氏。
八十四世 銘繼,配馮氏。
八十五世 治泰,配王氏。
八十五世 治家,配劉氏。
八十六世 栢前,配劉氏。
八十六世 栢浩,配張氏。
八十七世 炳文,配梅氏。
八十八世 培學,配李氏、湯氏。
八十八世 培用,配X氏。
〖附注〗
七十四世 澤民,進士,歷仕禮部尚書,諡文節。
八十一世 廷舉,省祭。
七十七世 書源,迁棗陽
七十八世 養能,迁遊馬冈。
七十八世 彝,太學生。
八十世 应瑞,庠生,
八十世 應周,省祭。
〖附注〗
八十七世 秉考,元祿長子紹。
八十七世 秉考,紹元禎。
〖附注〗
八十四世 銓,邑庠生,配章氏,同塟嶧山。
八十四世 觀,順治乙未科進士,授相鄉縣知縣,懿行祥府志。配高氏夫人,再李氏。同兄弟俱塟嶧山。
八十六世 元寧,配王氏、戚氏。
八十七世 秉乾,配陸氏。
八十七世 秉德,配孫氏。
八十七世 秉又,配周氏。
八十九世 銓逢,芝唋次子,紹。
八十九世 銓逢,紹芝松。
八十二世 正文,配蘇氏。
八十三世 逢源,賜封知縣,淑配周氏。
八十四世 如龍,順治丙戌科舉人,授淄川縣知縣,令人何氏,同塟。
八十四世 炯,太學生,配李氏、沈氏。
【附 注】
八十三世 玉潔,配方氏。
八十四世 士亮,配蘇氏。
八十四世 士珂,配孫氏。
八十五世 永誉,配周氏。
八十六世 元書,配劉氏。
八十七世 秉禮,配周氏俞氏。
八十八世 芝鳳字雲采配張氏。
八十八世 芝龍,配梅氏傅氏。
八十三世 玉彩,配陳氏。
八十四世 士琪,配劉氏。
〖附注〗八十一世 念鞠,庠生。
澤民公下七十七世諱書源分遷湖廣棗陽邑至八十三世圖 凡一圖
七十代
脩舉,字才卿,慥第三子也。父卒于宣城東門,遂即寓舍為家,是為宣城始迁之祖。公性好義輕財,人有貸者,任其自償。雖逋負亦不之較也,里以善稱,年八十餘。娶吳氏,繼李氏,生三子,應、弗、宰臣。李氏墓在土山。初,公卒,家人未卜塟所。市有販鮮魚者,至栗木崗,忽遇老翁引至崗頭,指示之曰:東門汪四老官,死未塟此處,可扞爾往告之。時天暑,其人慮魚馁,不應。翁曰:許爾無損,其人諾。至公家以告。仰視壁間繪像,則與崗間老翁無異。驚言曰:即此公也。家人信,隨以往。得阡所,其人始如寐中,復窹,覔其魚,猶在。時人以公陰隲之報云。
七十一代
宰臣,字性之,脩舉之子。累赠至朝奉郎。娶陳氏,贈安人。生二子,夣雷,夣雲。墓在鳳林生冲合塟。
七十二代
夣雷,字德聲,行萬五,號宛溪。登淳祐辛丑徐榜進士,仕至朝散大夫,京湖制置司參議。娶劉氏,封安人,生二子,鼎亨、鼎新,年七十二卒,合塟長安嶧山。元贈翰林直學士亞中大夫,輕車都尉,追封新安郡侯。
七十三代
鼎亨,字源叔,行大三,登景定方山京榜進士,官從政郎,初任桐城薄,次監池州大軍酒庫。墓在嶧山,娶盛氏,墓在硤石,三子,曰梧曰桐曰梓。
鼎新,字厚叔,行大四,體貌魁偉,襟度坦夷,視貨財甚輕,不尚邊幅,不出惡言,溫然有長者之風,以父蔭補將仕郎。命甫下而卒。娶崑山耆儒王宗旦之女,生子澤民。公享年五十四,夫人年八十九,合塟硤石鳳林鄉生沖,墓碑華表尚存。
元贈嘉議大夫工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新安郡侯汪公墓表
歙汪氏由越國公而下,本大支繁,顯庸者眾。五季時,兵馬使諱道安,鎮婺源環珠。府君諱源,侍父宦游,自黃墩來遷,為江左著姓。比十世至光祿少卿侍講,諱震,字清臣,光祿生大夫,諱宗顏,字望之,中大夫生少傅,諱轂,字次元,少傅生通奉大夫,諱槃,字彥安,通奉季弟翰林龍溪公,諱藻,字彥章,長子運使朝請公,諱愷,字伯強,屢仕宣城通奉,歿,塟涇縣雙澗。叔子合肥公,諱慥,字叔顧,亦嘗仕宣城,泊合肥,秩滿上京,家貧不能存,卒于宛水東之寓舍,子孫因家焉。公諱鼎新,字叔厚,合肥公于公為高祖。宣教公,諱脩舉,字才卿,則曾祖也。贈朝奉郎,諱宰臣,字性之,則祖也。朝散大夫,知靖州,諱夣雷,字德聲,則考也。公資謹厚,美髭髯,體貌魁偉,榮止端重,視貨財甚輕,人或逋負不少較,喜飲酒,與客談笑如春陽之溫,不尚邊幅,有謀,中傷之者,聞之曰:天未必然也,然亦不能害,平生襟度坦夷無忌,忮心口不言人過,不出惡言詈人,或狎侮聖言,則靣折之,見一善,嗟嘆以為不及,鄉里稱善人。妣劉安人,鍾愛如己命,安人卒,公號慟幾灭性。初習舉子業,侍朝散公,居金陵七年,擬試屢中,蔭將仕郎,命甫下而時則異矣。朝散公繼又不祿。値徭役徵求無虛日,以故生計薄宴如也。澤民幼不更事,公獨力支柱,方文運未昌,俗以儒相詬病,公則諄諄訓勉以學,每稱大父之言,謂澤民可教,勿令廢,要繼吾家詩書,澤民或惰,必責之曰,汝忘爾祖言耶?元貞丙申五月二十三日,公以疾卒。生于淳祐癸卯六月十日,享年五十四。明年,大德改元,九月壬午,塟宣城鳳林鄉生沖朝奉公墓前山。嗚呼,先生即歿,痛徹五內,無以自存。幸先夫人鞠育诲教,相依為命。夫人傅淑瑩。姓王氏,宣城崑山儒家。父植齋先生。諱宗旦。里稱長者。母陶氏,正肅吳公之甥,伯兄儒琳,早慧,能文,貢補大學,弱冠卒。次兄儒珪,儒珎,俱脩行明經,屢領亞薦,夫人則先生季女也。故其質慈婉靜,能輔相君子,處婣黨以和待妾,媵以恕澹乎,無一毫忌惡情迨。澤民齒漸壯,恒不欲違遠膝下,而家業益微,旨甘裘葛,稱其有無,夫人處治泰然,未嘗見于色辭。延祐戊午歲,澤民忝科,目二州平江,始克祿養,乘舟淛江甚安,泰定甲子任推官南安。朝廷推恩先公,追封承務郎,同知鉛山州事,夫人視其品封太恭人。尋奉省命,赈濟饥疫屬縣。夫人勉之曰:此實陰德,汝宜盡心。未几,復檄。詣南海讞朝陽府判。錢珎殺推官梁楫獄,郡中咸為危懼。夫人則又曰:吾飲食起處如常,汝勿憂,第平反得實情足矣。時年九秩,童顏鶴髮,瞳子炯然,猶自紉箴,補綴不倦,衣有踰三十年不易者,或新製,則一再試而藏之。人治匱乏,疾疢視猶己憂,平生不重味,而曰吾食如是足矣。或勸為錦幄奉親者,已與直聞而力止之曰:爾祖仕數十年,未嘗有此,清素相傳,奚庸過侈。凡澤民之免于不孝,實以遇易事之親耳。大歷己巳,調信州路推官。復奉板輿南邁行,次常山,偶食鳩,微哽,更三醫,竟不起,叩地號天,痛莫能訴,實十二月十日也。生于淳祐辛丑十月二十二日,享年八十九,旅殯廣信北郛寓舍,適當兵飢,越三載,當至順壬申正月丁酉,合塟先公之墓,嗚呼痛哉!生女五人,咸歸士族。長適張君儒,早卒。次適張帥愚,次適何祐孫,皆澤民娣也,次適梅德明,次適高文輝,亦早逝,皆女弟也。孫男用敬、用和,女貞媛,適劉士禮。曾孫男德宣、德垕、德崇、德正、德進,女德婉,適吳愈,元孫男禧源、長源,女信恩、迎音,澤民惟先。公歿,于今五十有二年。自先妣合塟亦已十有六年。曩幸欽承錫命,而表阡未立,非敢效前人之有待于大顕榮也。顧隨牒小官,才涼德尠,兢兢祗事以奉先訓,常哀祿不逮于先公,以遂忠養之心,猶冀陛秩加封,少伸罔德之報耳。然上世以來,甘于寡約,傳以垂裕為務,而我考妣又積善若此,或者天之報慶,將有于是也。廼至正改元,澤民叨守兖城,先公贈奉議大夫,寕國路總管,府治中驍騎尉,追封宣城縣子。先妣追封宣城縣君。又四年,澤民忝二成均,先公贈朝列大夫秘書,少輕車都尉,追封新安郡伯。先妣追封新安郡君。又明年,澤民直集賢院,尋以禮部尚書致仕,先公贈嘉議大夫工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新安郡侯。先妣追封太原郡夫人。日月于邁,懼致湮沒,謹刻諸石。
元至正七年春二月甲戌
男 澤民 表并書
七十四代
澤民字叔志行省六平生事蹟具見元史忠臣錄
禮部尚書汪澤民勅命
奉天承運皇帝勅曰:自古建立天下,必資賢良為之啟沃,以振朝廷之紀綱,以定社稷之大計,致隆平之盛世,延悠悠永久之基。嗣以敷化育八方,斯有以也。今照得大臣汪澤民,調和中外,燮理陰陽,而有才能,擢爾為禮部尚書,以輔朕之不逮。汝宜承之,益勵益勉,恪恭厥職,恪勤厥心,汝往欽哉,毋替朕命。
元泰定二年八月十五日
元主祭故尚書叔志公文
至正十有六年乙未十一月丙子,朔越十有一日巳卯,皇帝致祭于致仕嘉議大夫禮部尚書汪澤民,而曰:我國家奉天承運,曩有四海,外邦來歸,豈偶然而致也?惟我世祖堯德湯功,仁聖英裕,政治妥安,與民同享承平之治,奕世于兹。今朕忝承天位,用人不效,罔遵治化之由,深失承宣之道,貪婪肆暴,民懼困苦,不能安業,遂致為患,盜犯中國,雖宣城失守,而元老汪澤民,納祿歸田,無城頓封疆之守,思衛斯民于危亡之際,不以仕止為間,遂及于難,其忠國愛民、清風偉節,逮古無讓。事上于朝,寵褒有加,贈資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新安郡公。太常定諡曰:文節公,兹以香幣巵酒,嬴驥特羊,朕親南向遡風一奠,維 霛衷不昧,格兹報忱,名書清汗,嗚呼哀哉。尚饗。
元故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贈資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新安郡公
諡文節汪先生神道碑铭
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濂 撰
濂奉勅總修元史。凡忠義循吏之事,天下郡縣悉上送官,而宛陵汪先生獨闕。既而先生族子克寬來與纂修,始以其門人汪文炳所摭事狀相示,濂即命史官刪削立傳。克寬以為,史乃一代成書,其法當畧,其文乃私家所譔,其紀宜祥。復致其孫德垕之言,請濂揭銘于隧上。嗚呼,先生之德之盛,海內孰不知?而所讞錢珎之獄,泰定實錄中嘗書之,其可不備載以昭示方來乎?先生,諱澤民,叔志其字,汪氏其先新安歙縣人,自唐以來為官族。五季之初,兵馬使都虞侯道安,始自歙遷婺源,次子濆遷鱅溪,長子源遷環珠里。又歷八世,至生宋天禧巳未進士秘書丞、贈光祿少卿震,生慶歷癸未進士都官員外郎、贈中大夫宗顏,都官生皇祐壬辰進士、左奉議郎知漢陽縣、贈少傅轂,又自婺源遷德興之龍溪。少傅生贈通奉大夫槃,崇寧癸未進士、正議大夫、端明殿學士藻。藻以文學政事為時名臣。通奉生紹聖丁丑進士、朝散大夫、江西轉運使愷,知合肥縣、贈中散大夫慥,又自德興遷宣州之宣城,子孫遂為宣城人。中散紹興庚辰進士、通判隆興府鴻舉,鴻舉之弟脩舉,則先生高祖也。尊祖諱宰臣,贈朝奉郎,祖諱夣雷,淳祐辛丑進士,累官知靖州,元贈翰林直學士、亞中大夫輕車都尉,封新安郡侯。父諱鼎新,用父廕補將仕郎,元贈嘉議大夫、工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新安郡侯。工部之兄鼎亨,景定壬戌進士官池州大軍酒庫。然自少卿至先生,奕世科名蟬聯不絕。先生自幼融通經史,亦銳然思繼承之會、科目之法,行即領延祐甲寅江浙鄉薦,上南宮不利,有司用恩例署寕國路儒學正,暨再舉,遂擢戊午進士第,授岳州路同知、平江州事,階承事郎。時先生之母,譙國郡夫人王氏,春秋已高,先生以平江道遠不可迎養,上書丞相府,乞降一二階,就銓隣州,不報,竟奉太夫人之官。州有徤民曰張,以利餌長吏,持其陰私,使不敢問,遂視閭井民若蟣虱,頤指氣使,輒奔走不暇,稍迕其意即繫送于官,人懼呼為張雷公。先生曰:弗治,我民將無主!即發其姦,屏諸蠻夷,不使與良民齒。李氏有兄弟者三,素豐于貲,季弟未有子,而沒其婦,傷季之夭也,誓終身不再適。孟仲利其財,敷設撼之,婦堅不動乃嗾亡。賴男子誣以姦私,婦不禁搒掠,自引伏。先生見其色有冤,間行廉察之,得其情白而出焉。轉承務郎南安路總管府推官,戍將朶兒赤,跋扈自用,搤有司之掔俾,不得詘信,其婣家王某,為郡府史籍,其威尤鴟張無忌。擅箠大庾縣令,訴諸府同官,懼戍將之威,相視以目,無人發一辭。先生毅然捕王下獄,會監察御史行郡,戍將結以厚賂,御史召見先生于庭,詰其獄狀,聲色俱厲。先生徐曰:王氏姦賂,人所知也,御史慾屈法耶?御史慚,夜半乘馬去,王卒伏罪。居無何,戍將以臟敗。部使者知其故,檄先生推讞杖罪之。廣州歲侵,民大饑,疫癘洊臻,死亡相枕籍,其毒氣所燻蒸,鮮有能生者。江西行中書,属先生行賑荒之政,先生絕無所畏,懾命大姓發廩以捕虺嬴,其病癘方熾者,召醫注善藥,親走其廬給之,活者數萬。先生暨從者亦無他虞。將還,送者讙曰:“我父母也,奈何去之。”馬拥不能前。潮州府判官錢珎,挑推官梁楫妻劉氏,不從,诬楫昌糴官中米,殺之獄中。事連海北廉訪副使劉安仁,逮擊者二百人,中書移問者凡六,各懷顧忌,事終不白。先生讞之獄,立具,時珎已飲藥死,詔戮其屍,安仁坐受珎賄除名。時朝廷遣奉使宣撫江西,聞先生名,命巡南安、章贛二郡,事得專決,聲績尤著,擢承直郎、信州路總管府推官。丁內艱不赴。服除迁平江路總管府推官,階承德郎。初,浮屠甲與遊僧乙有隙,久不相周旋,眾約其輸平,乙因邀甲飲酒,至醉遂寢其室。甲弟子沈安,素苦甲鞭笞,且期速紹其業,幸甲宿于讐,夜持刀往殺之。明日訴諸縣,乙虐于考訊,輒誣服獄上。先生閱其刀,有鐵工氏名,召工驗焉,曰:“此沈安刀也”逮安一訊即承,脫乙械械之。嘉定地瀕海,朱管二姓為姦利于海中,致貲鉅萬。及以他事敗,上下受其賂,莫敢捕獄,久不決。先生與總管道童公適至,徑縛以來,竟籍其家,及徵其賬,歷備列省憲郡邑受賂之數,惟先生及總管名下,疏曰“不受”。陛奉議大夫知濟寧路之兖州,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磁陽,負郭之縣也。孔子廟學久不建,先生以為風教所繫,買地作之殿堂,門廡及齋序之属,無不具飭,襲封兖聖公職止三品。先生以宣尼之胄,不可以弗崇,上疏請增其秩。廷議諱之,奏陛品為第二,錫以銀章。居一年,政化大行,絃誦之聲,周達乎西東,園扉之間,可設爵羅,嘉禾生于縣郊,瑞麥孕于洸水,君子謂有漢循吏之風焉。廉訪使行部將压境,還,曰:“汪兖州在,吾可無往矣。”至正癸未,詔脩遼金宋三史,拜先生朝列大夫,國子司業,俾分脩兵志及宋理宗本紀史,成,有上尊束帛之賜,已而除集賢直學士、大中大夫。未數月,亟上納祿之請,以嘉義大夫、禮部尚書致其事。先生既歸,僦屋以居。門生弟子援洛中諸賢故事,為築室宛水之畔,先生日督諸孫讀書以自娛,不知其貧。歲壬辰,蘄黃红巾彭黨祖構乱,其餘孽自徽寇宣州。江東部使者道童,問策于先生,先生語以收人心、振士氣、築城浚濠、儲糧簡卒,凡數十事。寇再至,击退之。乙未夏六月,長鎗叛帥瑣南班、程述等挾兵渡江,欲犯宣城,城中兵不滿數百,或勸先生去之,民曰:“先生忠孝人也,天必相之,當相與守城,若果去之,吾属亦隨之。”工部使者不花沙周、伯琦二公,復申民言以為請。先生曰:“昔江萬里寓鄱陽,大軍逼城,眾皆走散,猶坐守以為民望。況宣民離合,視吾去留,吾何忍棄父母之邦乎!”時軍費不給,加以嚴刑,弗之集,先生從容一言,獲鈔一萬,錠米三千斛,民心翕然,欲為固守計,屢戰輒屢勝。八月丁丑,江浙行省參政吉尼哥兒遣兵來援,城內恃援至,戍守頗懈。是月三鼓,長鎗軍攀堞而上,城遂陷。戊寅,偽萬戶丁堅,使前鋒葛義執先生逼降,不屈,遂遇害,將死,罵猶不絕口。瑣南班雅敬先生名,為具寇衾,塟于某山之原,得壽八十又三。事上于朝,贈資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新安郡公。下太常定諡曰:文節公。先生娶戴氏,累封譙國夫人,先八年卒。子男二人,用敬以子貴,、封敦武校尉、常州路宜興州判官;用和國子生,辟充侍議司舍人,不赴。兄弟痛憤不食,相繼卒。女一人,適劉士禮。孫五人,德宣,以門資補官敦武校尉善盈庫副使,德垕,國子生曲阜宣聖林廟司樂,德崇,癸巳鄉貢進士湖州路,德清,縣學教諭,德正、德進。孫女一人,適吳愈。曾孫男五人,禧源、傳源、鳳源、書源、清源。先生軀幹脩聳,高準疎髯,風裁峻如也。其為學,本諸六經,真知實踐,無一不本于道義。其奉親也,丁工部公之憂,則三年獨處于外,弗御酒肉,每遇諱日,悲慟不自勝,至老不變。事母夫人,則板輿方舟,迎侍之官,熙熙承顏,惟恐少違其意。婺源三大墓為強家所侵,辨理于有司,經四十年,必復之乃已。其事君也,一饭不敢忘懷,保小民甚如赤子,革弊除姦,有知殆無不為。然于律己,則玉潔冰清,毫髮之私又無自而入。故其至也,民戀愛之;其去也,民慕思之,至有為立生祠者。尝重構美章亭,于兖賊至不忍焚之,且曰:“此汪公遺澤也。”嗚呼,不知先生何以能致于斯哉!由其立心之正,不為勢利所誘;擇術之精,不為不義所屈。忠孝大節,所以暴白于天下,揆古無讓,于今無愧,可謂不負于科目者矣。先生為文,不事絺章繪句,而義理自足,詩亦清婉,有魏晉風。尤以善書名家,箪削片牘人,咸藏為榮。所著書有《巢深燕山》《宛陵三藁》傳之于學者。當賔興之歲,江南三行省屢聘先生司其文衡,士論尤服其精允,至今人道之不忘也。夫自壬辰之亂,四方瓦解,其能執節不回者,往往于學士大夫見之,如余闕之死、于舒李黼之死、于江泰不花之死、于台尤號傑然者也。有如先生無城墩封疆之守,或保身于山澤,君子亦未必深議之,先生不以仕止為間,孜孜汲汲思衛斯民于危亡之際,遂及于難,非事君無二心者能之乎!使人人皆先生,若國家其有敗亡之禍乎?悲夫系之以銘,曰:
仁皇建科,璽書四布,濟濟多士,雲集川赴。猗歟汪公,荐舉于鄉,對揚大庭,乃第奉常,筮仕遐邦。不遑將母,上書廟堂,願從近授,孝聲載昭,如水東馳。公聞曰:噫,吾分之宜,鋤強擊貪,鷹隼橫鶩,去之弗亟,我民之蠧,疊為望官,為獄立平,起彼朽骨,化而為生,魯有名邦,待公為政,瑞麥嘉禾,發為祥應。策書載登,金匮启封,衮斧之寄,有詔倚公。尋教成均,六館咸悅,復直集賢,進班序列。公曰止哉,吾懸我車,秩宗之加,以華其信,拄笏看山,宛水之涘,遘時艱吞,四郊多壘。氓之蚩蚩,非公疇依,公苟我留,執戟以隨,一鼓作氣,爭相奮躍,則寇如麻,血污秋鍔。孰援我兵,夜柝不鳴。彼乘吾懈,遂無堅城,毒霧四塞,殺戮以逞。執公使降,白刃磨頸,嚼齒大罵,我實王官,咄哉賊奴,敢正之干。公虽遇害,之死弗屈,孤忠凜然,皎如日出!事聞中朝,當宁嘆嗟,節惠易名,恩寵有加。所貴君子,行為民望,薄俗瀾奔,障之東向。非孝無親,非忠無君,凡百在位,視公為人。
七 哀 辭
见新安文献志兹録其哀文節公者
族人 壡
古之人詠七哀者,蓋感而發。其可哀有是七者之目,至杜子美八哀詩,則一篇為一人作。是則七哀者,其哀在已,而八哀者,其哀在人也。仲魯竊哀平日交遊,取益為詩,若友者,其守節服義,無所屈撓,凡七人焉。其間如汪尚書澤民、余左丞闕、鄭代制玉、陳狀元祖仁,皆名著史傳。其未見載錄者,程禮部文玉、進士詵朱、縣尹倬三人爾。感而哀悼前後歲月不同,兹錄為一卷,以便觀覽,序紀其實,辭達乎情,情義所存,風教所繫也哉。
至正十六年乙未八月丁丑,長鎗叛將瑣南班陷宣城,前嘉議大夫禮部尚書汪公死之。或謂公高老閒居,為日已久,可以無死。嗚呼,是岂知公者哉!忠誠之存,糜間今昔,不死则辱,在在皆是。況宣之城守,得益數歲無虞者。臬司守將,惟公是咨。迨城陷而公執義就死,是耶?非耶?頃見老成數輩,與公同升于朝,名望夙著,一旦臨患難,隱忍幸生,俯伏周旋,勲名委地,莫顧人恥笑,則公之死。是耶?非耶?仲魯與公,同出唐兵馬使都虞侯。公嘗歸婺源,率宗族祭掃武口大田先塋,過鄉里不以仲魯貧,屢而外焉,兹已二十有餘歲。公之行誼,卓卓载史册。惟公之死,關乎世教,不可以無言也。遂為之辭以哀之。其辞曰:
天幽幽以杳默兮,日暗淡而無輝。海氣騰而蛟唇無兮,河橫潰而淜馳。悲夫人之有生兮,委草木而同隳。孰篤信而秉義兮,偉英傑之猷為。惟松栢之孤直兮,蹂羣芳匪異姿。霜雪慘而交墜兮,色貞毅而靡虧。嗟哉夫子兮,夫豈異兹。閑居日已久兮,忠藎猶一日也。民皆吾君赤子兮,城閒亦吾君之廬室也。忧君之忧日靡忘兮,天穆穆猶咫尺。邦民惟吾視瞻兮,吾舍是而安適。城之存吾與存兮,城既隳吾將焉匿。死義以酬吾君兮,殺身以成仁。中庭危坐兮,曷有其身。罵賊聲不絕兮,惟志之伸。嗚呼,揭日月以為明兮,昭天地之常經。彼偷生以全身兮,类禽犢之冥冥。蒙羞被恥不顾虑兮,反議先生以不必死!世岂昧夫公論兮,錫文節之嘉諡。敬亭兮清秋,雙溪水兮夾鏡流。惟先生之高風,邈山川之悠悠。些吾文以敬弔兮,日西墜而雲愁。
汪文節公墳祠記
賜進士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原 王 恕 撰
生不違道,死能全節,此人之所難,世至所重。是人也,雖死猶生,令名無窮焉。貪生畏死,不顧名節,此小人之所為,君子之所耻。是人也,未聞終不死,不善之名無窮焉。食焉而不避難者,固可尚,已歸休而不避難者,豈不尤可尚乎?此文節公所以獲贈諡于當時,埀名聲于後世,至今使人聞其風而敬之、慕之、喜為之、治墳而建祠也。公姓汪氏,諱澤民,字叔志,宣城人,登元延祐戊午進士,第官至集賢直學士。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公既歸,築室苑水之滨,讀書自娱。當黃余党寇宣州之日,公為江東部使者,畫守城御寇之策十餘事。寇再至击退。已而長鎗叛帥瑣南班程述等,挾兵渡江,欲犯宣城。或勸公,曰:“昔江萬里寓鄱陽,大軍迫城,眾皆走散,獨坐守以為民望,況宣民離合,視吾去留,吾何忍去父母之邦乎?”厥後城陷,為萬戶丁堅使前鋒葛義執公逼降,不屈,遂遇害。將死,罵猶不絕口。瑣南班等,雅敬公名,為具衣冠以塟。事上于朝,贈資善大夫、江淛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新安郡公。下太常定諡曰:“文節”。墓在寕國郡城東南嶧山之麓。歷年滋久,鞠為葳草,土人平治之,藝麥其上。成化丙申,厥孫養能訟于官,同知寧國府事 覈實之,為封其域。未幾,誠遷湖廣參議通判天台陳紀,得公神道碑銘于宋太史景濂先生文集中,于是謀諸知府涂歡,欲為治墳建祠,勒銘于石,慰答忠魂,以為天下萬世臣子勸。遂具颠末以請,余嘉其義而許之。紀乃經之營之,琢石陶甓,甃塋域,壘墳墓,勒宋太史所為碑銘于石,豎之神道,造石門橋各一于其前。復于郡城南三許,公故居之左偏,買地數弓,建祠一所,為正堂、前庭、左右厅各三間,又前為門樓一間。功九仞而虧一簣,巡按監察御史江右孫弁聞之,介公帑白金五十兩,以成之首事。于癸卯之春訖工。于是年之冬,馳書請予為記。夫人臣之居其位,食其祿,任其事,一遭大變,臨大節或心無所主,以苟一時之生,而忘厥大義者,往往有之,求其見道分明,視死如歸者幾何哉?公當謝事歸田之日,無職守責任,聞寇至而不去,以為民望,復為部使者書策以禦寇,及其被執,逼降至死不屈,此其所以為難能也!宜其膺顯贈獲美諡,流芳百世,使人敬之慕之,至于如此!使公當寇至之日,奉身以竄;被執之时,屈節以降,不過數年,亦歸于盡,人將吐骂之不暇,又何赠諡敬慕之有哉?纪为此舉固可谓知所重,弁复助成其事,亦可謂與人為善者矣。噫,有是心則為是事,觀此則知弁與紀之心,殆非尋常人可企及。其所以為國家、為天下旌忠節、勵風俗者,孰謂不在于斯乎!因其請姑摭此以與之俾科諸石,以示夫來者。若夫公之文章事業,與夫家世履歷之祥,則宋太史所為碑銘者,兹不赘。
明成化甲辰夏五月之吉,寧國府知府葉亨、通判陳紀、推官李塤同立石。
汪文節公封墓碑銘
予受命同知寧國府之三年,乃成化丙申也。是歲春,有宣城縣在城民汪養能者,以厥祖汪澤民塋域語于郡堂。予知其忠臣裔也,乃進而按郡志详询之。知公在元延祐間,領江浙薦署寧國路儒學正,擢進士第,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轉承務郎,南安路總管府推官。廣州歲飢,民殍賴脤,活者數萬,改平江路總管府推官,後知滋陽縣。闢地作新孔子廟,尚書請增衍聖公秩階二品,賜銀章。至正三年,詔脩遼金宋三史,拜朝列大夫、國子司業。史成,除集賢直學士太史大夫。上納祿之,請許之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既歸,居郡城之東,日夕課誨子孫,或登臨慨古咏今自樂。所著春秋纂疏,脫藁行于世。至正乙未,蘄賊犯宣城。守臣商度不能支,徒多殺生霛耳,乃佩印率眾空城而出,伏兵敬亭山之南,邀賊歸路,蓋從公之計也。賊既入城,偽帥瑣南班、萬戶丁堅、前鋒葛義,重公名,要入欲拜公軍師,授偽職。公紿曰:“翌日當定議。”乃歸飭家事,令子孫竭家遁山麓,欲存宗祀也。自分必死,乃遺詩曰: “江城欲破竟何為,獨有孤臣強自持。罵賊肯教雙膝屈,忠君不顧一身危。胸中星斗歸霄漢,筆底龍蛇入硯池。會見名標青史上,令人千載仰容儀。”次日,具朝服入城,賊不知其君子死不免寇,且成其為元臣也,皆喜其為順已。及至,逼降不屈,公正色罵曰:“賊不出城,伏兵俱發,官軍援至,汝等無孑遺矣。”左右欲加刃,瑣南班憐其老而釋之。已而心怖,恐伏兵邀截,亟出城。疑為澤民所賣,乃遣還,追至郡城東濟川橋之傍戕害之。公比死罵不絕口。兵不血刃,城竟獲全。事聞,追贈資善大夫、江淛等處行中書省左丞護軍、新安郡公,諡:“文節”。续封新安侯。方賊退時,守者為其棺斂,召公子孫禮塟于郡東南嶧山官道西南崗之麓。能之先祖,以公貴封官,塟硤石。分派既遠,從便令汪彝主祀文節公墓,無苟且荒怠。久失祭掃,為邑人裘姓者平治,今樹麥其上。予重悯憐,其忠臣之墓,而被其夷毀,即召致詰之,稱冤不肯伏。下之邑耆老詢驗,頗欠明。予為兩釋之,曰:“待有躬視之。”適有巡按御史,移文核實廣德州知州周瑛政績,還過所屬甯國縣。知县李珉,以嘗授學供席侍飲于公舘,値天零雨甚,珉請曰:“明日葺官舟送之”予語珉曰“:此行非獨視予境內之治否,實亦為驗汪忠臣墓,為人平毀者眞與偽耳。”因酧酒于地,恭視之曰:“山川之霛,境土之祗,嶧山西南界,非汪忠臣墓耶,雨當不止,予將乘舟而往;果汪忠臣墓耶,雨□□也,予將由陸而行。”語畢再酧酒,飲罷,李既退去,予亦就寢。達明雨止,李送至渡傍,見天色微露曰:“昨聆聽箴言,今果晴霽,信汪忠臣之墓矣。”予既渡,前行六十餘里,至其處,互訟者至。予為降肩輿,搭梯凳,□□□□□榛莽間,還行幾二里,驗其穴地。頗下樹麥者請掘地,得磚乃服。予如其意,俾假鍫挖之,方一尺又一磚,長不盈尺,闊不盈咫,乃墓磚也。又祝曰:“眞汪忠臣墓磚,即起陰風!”祝毕,且陰風旋轉草麥間。予命麥者曰:“爾無復言,山骨全黃,墓穴全黑也,一驗也;掘地方尺,即得墓砖,二驗也;陰風旋轉,移刻乃去,三驗也。吾知爾所□矣,恐復墓地而餘地不保也,予但令彼團封為域,便伊子孫祭掃耳,餘地不汝動也,爾無復言。”其人遂服。予乃還府,能如予言封植之。同寅通判陳公德廉,每為予言曰:“汪公之墓既封,公無一言紀之,孤其霛出乎?”予應之而未有作。太守鄭公必成,予同年也。事凡有關世教,輒與而作新,表章先哲,尤不可缓。兹當拜命,與參XXX為中,憶其事而書之。俾送者膂還刻石墓側,庶俾後人知忠義之與□□之所同□□□幽,而神祗亦護持之,終古弗能泯云。复系之以銘曰:
宣產哲人,為元忠臣。操履端□,□□□□。□□□裔,脈活凶屯。階登九級,壽高八旬。恩榮故里,雅實恂恂。訓婦孫姪,化及鄉鄰。登高而□,言唾成□。含和养心,風月無垠。遭元運末,草竊纷纭。逆賊犯境,拜授師賔。罵賊存城,殺身成仁。無損名節,有全寇紳。禮葬既遠,孫支告貧。峩峩馬鬣,毀于鄉民。彼此訴訟,誰別偽眞。我不惮勞,公能顯神。既復封樹,乃續獻陳。光于世教,激勵彝倫。乾坤與大,日月增新。銘詩勒石,終古不湮。
成化十四年冬十一月初□
元禮部尚書汪文節公澤民墓記
族孙 元锡
文節公先世出我婺源,遊宦家于宣城。公未貴時屬籍婺源,告復官坑錫林各處祖墓,颠沛不辞。既擢進士,訟始得決。晚年以禮部尚書休政,復囬婺源。□□□人祭扫。唐兵馬使公以下,祖墓刻石為記,脩家谱,作保墓榜文,其拳拳于邱隴之心,诚有一日不能□□。厥後罵賊而死,廟食宣城。古人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公之謂矣。公之墓,在寕國府西三十里官道之旁。元末兵興,凡□□邱墓,率多掘伐。故公之墓與夫翁仲之類,悉覆之以土。歲久土深,子孫中衰,又或徙外郡,土人耕于墓上,禾黍芃芃竟無知者。成化間,巡撫三原王公恕,考郡誌求公之墓不得,令人禱于公,禱者夢公指雉飛所在。明日有雉自草莽中飛出,遂掘其處,始得公兆域整然。王公異之,立碑撰文。王公後為禮部尚書,為我朝名臣。正所謂惟贤知贤也。元錫幼觀家乘,見公手蹟數紙,每叨景仰。正德戊寅秋,以都給事中使湖南道,出宣城,得拜公祠,又便道致奠其墓。公之子孫,三處四旁者,是日畢集,鼓吹之聲,振于林巒,馨香之氣,散于九土。呜呼!公去今二百年,使公當時徒志富貴,而大節無取,不過輕塵弱草等耳。國祠之祀,世守之墓,能有如今日者哉?孝子竊有感焉,敬書其事,以朂吾志,庶幾他日或能為肖子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