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方石静,洞口花自开。鹤背人不见,满地空绿苔。”这首五言绝句相传为谢灵运所作,名为《题委羽山》。
关于委羽山的风光,《南村辍耕录》所记甚详:“吾乡台之黄岩有委羽山,山旁广而中深,青树翠蔓,荫翳蓊郁,幽泉琮琤,若鸣佩环于修竹间,千变万态,不可状其略。”客居松江的陶宗仪当是怀着乡思写下这段文字的。
《嘉定赤城志》载:“委羽山,在县南五里,俗号俱依山。东北有洞,世传仙人刘奉林于此控鹤轻举,尝坠翮焉,故以为名。”唐顾况《委羽山》诗曰:“昔人乘鹤玉京游,翮遗仙洞何悠悠。我来寻觅空彝犹,烟霞万壑明清秋。何当骑麟翳凤登瀛洲,倏忽能消万古愁。”诗中所咏,即为仙人刘奉林故事。
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真诰》皆云:“委羽山,天下第二洞,号大有空明之天。”北宋《云笈七签》记载七十二福地,黄岩有其二,其中第四福地东仙源“属地仙刘奉林治之”,明万历《委羽山志》记“东仙源在洞前百余步”。洞天福地合于一处,世所鲜有。《嘉定赤城志》称:“按道书,洞天福地于是邦为盛。……而台山之诡异巉绝,独称雄于世间。”
“山头方石静”中的“方石”,乃委羽山之珍品。清乾隆《黄岩县志》所记则带仙气:“相传刘奉林丹炉余灰也,煮之可疗疾。”《委羽山志》载委羽十二景,开篇便是“丹炉方石”:“我闻方石奇,拨云过崖壑。始信丹有灵,洗代及山确。”
“岩前方石有多好,灶里丹砂且是灵。”此句出自王十朋咏委羽山诗。王十朋家住雁荡,邻近委羽,著名南戏《荆钗记》“糟糠妻不下堂”,拒绝宰相女儿求婚的便是这位南宋状元。委羽方石大者似骰子,小者比粟粒,五彩斑斓,经现代技术检测,含砷、硫、钙等元素,当是上佳的炼丹原料。
“探仙踪于委羽,羡方石于山中。”千年以来,凡文人墨客游委羽者,必觅拾方石以归,咏诗作赋以纪。“四素老人”黄濬《忆游委羽》云:“道人引我山之脊,拨草披烟觅方石。石形为矩不为规,如豆如麻色深碧。”《辍耕录》详记得石之法:“有欲得方石者,裹粮撮许,往洞口撒之,随意拾地上土,则有石在土中。”欲得神石,还要先投放饵料。
“几日山不到,到山心自清。棱棱有方石,拾得通仙灵。”此诗作者为南宋探花王居安,黄岩方岩人,《宋史》誉其“宅心公明,待物不贰”。晚清“海上画派”先驱赵之谦执教黄岩翼文书院时,亦曾题句:“且拾方石归,是玦亦天赐。”地质科学研究表明,这些方石产于侏罗纪的火山岩夹层中。十余年前,当地还有人在委羽山上拾得若干,现已绝迹。
委羽方石历来为文人间馈赠佳品。黄宗羲《寓黄岩》称:“朱栾山客饷,方物野僧遗。”据考,诗中“方物”即为方石。随园老人袁枚特为方石赋诗:“道人献丹石,状若骰子然。铁色精且坚,足抵青琅玕。想见井公博,鏦铮鸣金盘。我将携此具,招问玉女看。”风流才子的底色可见一斑。
而在儒家眼中,“神丹可含,百碎皆方”的委羽方石蕴含着更深的意味。“委羽寻名胜,岩岩石自方。端庄合矩度,严厉如珪璋。一点未盈椈,四围自有芒。从规非所愿,秉质独坚光。”“一身长抱此圭角,百碎宁能改正方。”“不劳绳削与磨砻,面面凌峻乳窦中。任尔泥涂长劲正,肯随流俗学圆通。”历代这些方石诗不但记述了此物之美,也常借石以喻德。南宋名臣楼钥作《黄岩令郑仁叔索委羽洞诗》云:“更将山石比坚操,百碎犹能彻骨方。”清代学者戚学标曾集韩文作《委羽山方石铭序》,结句曰:“乃伐山石,浑然天成,收之如贤,曰贞曜先生。”典出韩愈为孟郊所作《贞曜先生墓志铭》。
《委羽山续志》记“三方石”条:“宋徐升,字子英,中行五孙世,以制行端方,号称方石。元叶嗣孙,字本初,尝赋方石诗,潞公张翥见之,呼为叶方石。明谢文肃公铎,亦号方石云。”史载谢铎曾将家乡方石制成棋子,赠送茶陵李东阳。李作《谢谢方石惠石棋子》酬答,赞此物“裹藏尚带烟云气”,并“亦知此石如此心”,以方石“磊磊之气”相激励。谢铎曾与同乡学者黄孔昭为方孝孺编《逊志斋集》三十卷。
两百余年后,宁海方正学祠下又出一少年才俊,鲁迅将其与孝孺并称“台州式硬气”,此君以笔名“柔石”闻世。
小小一枚方石,是为仙人丹砂,又经文人清赏,更见士人风骨,真可谓神矣!(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