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钟,为您讲述历史上的今天
264年2月21日,姜维因钟会之乱被杀,蜀汉残存的复国希望彻底破灭。和其他两个国家相比,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在内政治理上算得上是十分不错的。四川境内土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并且还有蜀道天险,就算是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志气,防守还不行么?所以蜀汉成为三国历史里面第一个灭亡的国家令很多人不能理解。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最先退出三国舞台的是蜀汉。
94版《三国演义》姜维之死
我们最先想到的原因是后主刘禅的昏庸。刘禅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甚至连原因都找好了,是因为当年长坂坡刘备摔孩子收买赵云而使得刘禅的大脑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仔细看看刘禅的作为就会发现他虽然称不上雄才大略,但也是极具政治智慧的君主。蜀汉一共持续四十三年,后主一个人就执政了四十年,没有一定手段的话是不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就算刘禅昏庸,难道曹魏和孙吴就都是明主?魏明帝曹叡死后魏国的大权就基本上就被司马氏掌控,孙吴政权从孙权晚年开始就不断地上演宫廷喋血事件,并不能说另两国就明显的好于蜀汉。
那就是任用奸佞,所谓黄皓弄权和陈祗乱政。这也有问题,任何帝王身边都有小人,陈祗和黄皓固然是小人,证据之一就是排挤姜维,使得姜维长期在外不能回归朝廷。姜维虽然在外,可却掌握着蜀汉的兵权,陈祗和黄皓祸乱朝纲却并没有干预姜维的前线指挥。反倒是姜维在防御魏军伐蜀的过程中,主动放弃了魏延防守汉中时在城外设置的据点,把平原地带大大方方地让给了魏军。后世不少人就认为对于蜀汉的灭亡姜维的军事部署是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当然姜维还是知兵的,放弃与不放弃各有利弊,我们也没必要为古人做判官。
魏国灭蜀一共发了三队兵马,一队是诸葛绪统兵。诸葛绪因为畏敌而不敢战被钟会收监,兵马也与钟会合兵一处。一队是钟会统兵。因为攻打剑阁受阻一度准备退兵。最后一队是邓艾统兵。三国演义里面对邓艾行军有着详细的描写,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迫使蜀汉投降。这一幕像极了四十多年前,刘备和刘璋的故事。
但历史的经过不会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邓艾军当时的处境。别看偷渡阴平成功只有短短的几个字,背后是邓艾的魏军走了七百多里无人之地。这代表着邓艾的军队后勤补给殆尽,而且是你进得来可退不回去,是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下击败了诸葛瞻。这时候钟会可是还在剑阁之外毫无办法,防守剑阁的正是姜维。也就是说邓艾已是孤军深入,不客气地说就是瓮中之鳖。如果后主能够坚守成都,无后勤补给、长期行军作战、孤军深入的邓艾本不足为虑。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后主投降了。所有很多人是不服气的,这其中就包括姜维手下的军队。《三国志》记载,蜀汉将士接到投降的命令后,不少人“拔刀斫石”来发泄不满。那是什么原因让后主刘禅选择投降的呢?
94版《三国演义》刘禅降魏
清朝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写下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虽本意是劝谏当时在四川血腥镇压起义的岑春煊。可用来分析蜀汉灭亡倒也有几分贴切。刘禅选择投降在当时来讲并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吴国人张悌等就断定蜀汉必亡,根据就是人民太苦了。前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后有姜维九伐中原,这并不是经济基础薄弱的蜀汉政权所能负担的。可作为以复兴汉室为目标的蜀汉又不能不北伐,不北伐就失去了政治存在的基础,所以说蜀汉穷兵黩武也并不为过。
武侯祠
选择投降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蜀汉政权与当地的士人集团没有保持良好的关系。投降的氛围早就在蜀汉的朝堂里面蔓延,散布这种投降言论的是四川当地的益州士人集团。万绳楠先生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里面将蜀汉和曹魏的统治总结为出身卑微的寒族对士族的统治。曹操别看是纨绔子弟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宦官太监的养子,他也就是太监的孙子。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也已经是远枝子孙,从小和母亲靠织席贩履过日子。他俩都是苦出身被士人所看不起,也就和士人集团有着天然的矛盾。在统治的过程中也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严酷的法家思想。
按下曹魏不表,单说蜀汉。蜀汉政权的统治就像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田余庆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对此有详细的分析。四川这个地方原本就有益州当地的士人集团,但是实力还没有强大到能阻碍外来势力进入的地步,所以有了刘焉、刘璋父子入川。益州集团的利益诉求很简单,就是保全益州,不受或少受中原战火的影响。支持刘焉、刘璋父子的除了一少部分有全国视野的益州当地人之外,主要是跟随他们入川的“东州集团”为代表外来人。他们同益州本地士人在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在刘焉死后刘璋继承势力的过程中还是由于利益的不一致而爆发了激烈军事冲突。幸亏“东州集团”的奋战,刘璋才得以脱险。此后“东州集团”与非益州集团的当地士族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东州集团”支持刘璋,后又倒向刘备。刘备作为再后来入蜀的势力,又为蜀地的政治格局加入了“荆州集团”。
不用更加深入的分析,只要用目标利益的一致性和亲疏远近就能知道蜀汉政权的用人次序,亲信荆州集团肯定是第一位的,刘璋在此地经营多年,为保政局稳定东州集团排在第二,以求安逸为目标的益州集团自然是排在第三。可蛋糕就那么大,利益分配自然无法达到均衡,益州集团当然会觉得自己被忽视。刘备、诸葛亮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不断进行的调和。特别是诸葛丞相,提拔了一大批益州本地人来缓和矛盾。诸葛亮治蜀一改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宽待士人的作风,采用“刑法峻急”的方式。但不论亲疏远近,刑赏一统于法,力求用心平而劝戒明,消除差别以安旧人心。
诸葛亮
可这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用人的次序差别,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世没有他的政治智慧和手段这套方式也就自然没有办法坚持了。而即便是诸葛亮也不得不面对因为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人与旧人的矛盾,先有来敏,后有李严,层出不穷。等到了蜀汉后期,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后继乏力,益州士人占据主导,投降的论调成为主导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他们就不怕曹魏来了之后,益州集团再降一等成为第四顺序?他们不怕,因为不可能。曹魏为了缓和与士人的矛盾和采用了“九品中正制”,放弃了曹操的唯才是举而选择保护士人集团的利益,从此官职被士人阶层垄断。九品中正制还有一项设计是由本地名流担任“中正官”推荐本籍人士。从既得利益的角度,这对益州士人阶层很有吸引力,当然觉得预期抵抗不如投降。而无论是被士人傀儡的曹魏还是妥协以本地豪强势力为根基的孙吴,在和本地士人关系上都没有蜀汉这般矛盾尖锐,地基不稳的蜀汉最先灭亡也就不意外了。慢说姜维,即便是诸葛再生也无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