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
“我和他合影次数极少,想来这也是最后一次了。”
贺子珍坐在轮椅上,粗糙干裂的手抚摸着相片,话音未落,泪水就氤氲在眼眶中,终是未滴落。
纵观这一生,贺子珍与毛泽东没有几次合影。
之前都是幸福满满,再一次却是天人永隔,两个相爱的人,至死都没有见上一次面。
缘起情定
1909年,江西永新,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降生了一名女婴。
甫一出生,这家大人看着仰躺在摇床上紧闭双眼,露出无齿笑容的小宝宝,心都化了。
于是给小孩起了个小名“桂圆”。
贺子珍
此“桂圆”非彼“桂圆”,而是拆开来念,“桂”是桂花香;“圆”为天上月团圆。期盼自己的女儿能一生顺遂、美满团圆。
她还有一个大名,为贺子珍。
贺子珍生长于战乱环境,受战乱之苦与有志之士的宣讲影响,一直很尊崇那些革命前辈,希望自己也能给人民谋福祉。
稍一长大,她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不仅贺子珍,她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也相伴左右,积极为劳苦人民而奔波。为此兄妹三人有了一个外号,人称“永新三贺”。
“永新三贺”名不负所望,带领民众做了一场又一场的抗争,兄妹几人更是在一场场大小战争中打下赫赫威名。
毛泽东
说起来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相识,也离不开革命战斗。
1927年,刚满18岁的贺子珍随队伍上井冈山。
到了根据地,她只见前方站着几名男子,脖子上都系了有一条红色识别带,其中一个更是吸引了她的眼球。
只看到那男子穿着一身破旧中山服,高个子,身形却很消瘦,脸上掩不住的沧桑和疲惫,是长久作战和劳心劳神造成的。
但最吸引贺子珍的是这名男同志的眼睛,温和有力量,坚定而不屈。
这名男同志正是毛泽东,他看到了人群中的少女,还愣了稍许。
这行军作战,至少在那时基本看到的只有男性,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是哪家的家属跟了上来?
贺子珍、毛泽东
贺子珍义兄袁文才带着她走上前去,介绍说:“这是永新的干部,名叫贺子珍。”
毛泽东有些意想不到,没想到一个小姑娘,却是当地革命军的领头人物之一。
他欢喜地笑着,和贺子珍握手:“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共同战斗!”这初见的话,一直深深印刻在贺子珍的脑海中,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她只想牢牢抓住那双手,只愿携手一直走下去。
当时贺子珍观察到毛泽东走路有些跛,看到她的目光,毛泽东解释道长途行军,不甚磨伤。因条件不足,治疗不到位,伤口就化脓了。
这个热心肠的姑娘,当天就拿着伤药找到了毛泽东,帮他擦洗换药。
贺子珍、毛泽东
贺子珍的行为让毛泽东心中熨帖,似一股暖流涌过。
“这是个好姑娘。”他心中如此作想。
之后,因革命需要,两人的交往多了起来。
1928年,贺子珍陪毛泽东去永新塘边村,他们要发动一场土地革命。
但是因地域限制,方言所困,毛泽东和当地居民交流困难,是贺子珍陪伴左右,帮他一句句翻译。
在革命期间,毛泽东和朱德不甚被敌人围困住,是贺子珍拿起双枪,积极掩护他们。
战场上,是这名女英雄双手持枪,一枪收割一名敌人,从而将敌人引开,使毛泽东平安归来。
经由此事,加上以前贺子珍的帮助,毛泽东不可避免地对这位女同志有了好感,他甚至有了和她相伴一生的念头。
贺子珍(左一)
但当时的毛泽东有妻有子,不可能抛弃发妻,做出“追逐爱情”的事情,于是按捺下心动,只维持战友关系。
他的妻子杨开慧没和毛泽东在一起,而是在长沙参加农民运动,这对夫妻仅能通过一家店铺维系微弱的联络。
正逢紧急状态,共产党被多方通缉杀害,联络信件更是难以接收到。
为了避免据点暴露、连累家人,毛泽东不得不忍痛废弃那一联络渠道。
再一次得知杨开慧的消息,是他派往湖南寻妻子的士兵回来。
士兵带来消息,杨开慧家中被烧,只剩断壁残垣,找遍残迹,也只翻出一把小锁。
杨开慧本人更是遍寻不到,他们对外打听,只听到她被军阀抓住残忍杀害的消息。
杨开慧
得知这事,毛泽东悲恸难忍,多年夫妻,为了革命聚少离多,却也情谊不浅。
霎一听此噩耗,心中止不住的自责和低落。是贺子珍陪伴在毛泽东的身边,默默宽慰他。
战争时代,不幸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再亲密的伙伴逝去,自己也不能倒下。唯有拿起枪支,继续向前冲,才是对亡者最大的慰藉。
毛泽东继续投身于忙碌的革命事业中,在共同战斗、共同陪伴的日子里,那些曾经被压抑住的爱意又冒了出来。
又一次遇险,贺子珍习以为常地照顾毛泽东时候,他没忍住,向这个自己思慕的姑娘倾诉爱意:“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喜欢你。”
贺子珍、毛泽东
心动的人向自己表白了,贺子珍很是欣喜,她提出要和毛泽东结婚。
“我那里习俗是要用轿子抬着新娘到家中。我现在没有家,怕委屈你。”毛泽东陡生犹豫。
但贺子珍完全不在意这个,战乱时期,朝不保夕,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就是幸福之事,那些繁文缛节实属不必要。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她如此回应。
听到贺子珍的回话,毛泽东难掩笑意,虽然没有吹吹打打、没有高堂、没有轿子更没有喜服,但他心中也不再迟疑。
贺子珍带上野花野草编织的花帽,跨上马匹,毛泽东在下面牵着走。
毛泽东、贺子珍
他们走过树林,越过山岗,路过小桥,踏上绿茵……
小河蜿蜒流畅,伴着他们的身影。
身后隐隐能听到山歌“红军阿哥慢慢走,革命胜利你回头,老妹跟你长相守,老妹跟你到白头。”
爱人分离
贺子珍和毛泽东结婚不到一年,就被检查出怀了孩子。次年孩子降生,是个女孩。
那时毛泽东有了三个孩子,却都是男孩,这第一个女孩让毛泽东欢喜不已,他们给孩子起了名字“毛金花”。
毛泽东更是会抽出时间陪小孩玩耍,但安稳不久,再一次战争就要打响。
毛泽东、贺子珍
龙岩革命开始,毛泽东受命前往,贺子珍也随身左右。毛金花被托付给当地一家民众,请求照料。
谁知等到龙岩革命结束,贺子珍回到家,她焦急地去找孩子。她心中忐忑,也不知这么久不见了,孩子是否会生疏,还认不认得自己。
却被告知,小孩得了一场病没有救治过来,死了。
殷勤盼望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没了,对贺子珍的打击不小。
但苦难从不会因人所思而有任何改变,噩运就好像赖上了贺子珍。或许也可以说,战争让她总在失去。
贺子珍
1932年,贺子珍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毛岸红。
恰逢中央红军突围行动开始,贺子珍把孩子交给毛泽覃和贺怡,再经由他们转交至农村抚养。
这第二个孩子的下落也随着毛泽覃的牺牲而了无音迹,遍寻不到。
接着,第三个孩子因早产没有活下去。
等到贺子珍生下第四个孩子,因在长征途中,她也只是匆匆看了孩子一眼,就将她托付给云贵老乡,连名字都没有起。
这是一个有大爱的女子,她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不出一丝一毫差错,可以彻底、完全地将自己奉献出去,她宁愿牺牲自己。
贺子珍
毛泽东知道贺子珍再一次送子,他也只是按捺下心酸,勉力道:“你做得对。”
一方面在赞赏贺子珍,肯定她的付出不是白费,一方面何尝不是在催眠自己,减少自己内心的遗憾。
但是,即使再一遍遍告诉自己,明白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最适宜的,频繁的生育还有多次骨肉分离,还是让贺子珍心力衰竭,难掩憔悴。
她的内心已经崩成了一根弦,她不敢停也不能停下来。
那些静坐的夜晚,她仿佛能看到分离的孩子,在控诉她:“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丢下?”
为了给自己找些事做,也为了追逐毛泽东,不至于和他一谈到文学就无话可说。
贺子珍故居
贺子珍不听毛泽东劝告,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就报名去了抗大学习。
在抗大的日子,因学校“三操两课”,为军事化集体生活,贺子珍很少回家。
等到她病症加重,因贫血摔倒在厕所中,才不得不休学回家。
这时,她和毛泽东的感情开始出现间隙,但他们情意依旧,也在尽量为对方付出,让对方能心无旁骛地继续革命事业。
这一天,贺子珍匆忙赶回家中,期待地拿出包裹,拆开来望着毛泽东:“我用我的伙食尾子给你买了熏鸡。”
毛泽东看着贺子珍双手捧着的熏鸡,心中感动,随后推辞:“这鸡太瘦了,你自己留着吧。”
贺子珍与李敏
一旁的女同志听不下去了:“好歹是子珍的一片心意,你怎么就看着这鸡瘦不瘦,一点也不领情啊?”
毛泽东笑笑:“我只是想起了曹操鸡肋传经典故,可不能拿这瘦鸡去指挥兑九峪战斗。”
话毕,他就匆忙离开奔赴战场了。留下贺子珍和她手中的熏鸡,黯然神伤。
这事可把另一位看到始末的战友急坏了,毛泽东关心则乱,明明是一番好心,说出来偏让别人怀疑。
他赶紧向贺子珍解释,毛泽东完全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熏鸡瘦”就拒绝了她。
不过是心疼贺子珍,特意把熏鸡留下,想要她补补身体罢了。
贺子珍
听到这话,贺子珍才恍然明白毛泽东的一番心意,她抱着熏鸡,开心地笑了。
随着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当时他们所在的延安已成为中国的革命中心。
一批批爱国志士和青年男女冲破千万重封锁,奔赴延安。
其中不乏青春靓丽、接受高等教育的小姐,也不缺国外来的“开放的女人”。
毛泽东喜欢和知识分子打交道,也喜欢和这些海外归来之人聊天,一方面收获新知识,一方面能从聊天中抽丝剥茧,获取各地动态。
其中有一个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受邀前来延安,进行为期7个月的采访工作。
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打扮新潮,烫卷发、抹口红,交谊舞也跳得极棒。
她和当地的革命女战士区别很大,一个一板一眼,“灰头土脸”,一个光鲜亮丽,从不吝啬展示自身魅力。
她就如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延安众人的关注,其中就有毛泽东。
史沫特莱写条子邀请毛泽东前往住所聊天,因好奇于中西方差异,同时想通过史沫特莱对外宣传延安诸事,毛泽东欣然赴会。
他带上花生来到史沫特莱家中,他们在一起探讨中西方文化、印度文学,还有一些国际事宜,闲暇会在一起跳交谊舞。
李敏、贺子珍等同志合照
眼看着丈夫去年轻女子家中跳舞,而且还是史沫特莱,贺子珍心中郁结。
她知道史沫特莱这人,因过于开放,风评不太好。
对于第一次见面的朱德就直接上去亲了两下。虽说是西方所谓的贴面吻礼,贺子珍还是难以接受。
因为这事,贺子珍和毛泽东没有少争论,吵了几次后,贺子珍心灰意冷。
她16岁参加革命,17岁领导革命,18岁走马挎枪行天下,虽说有自己的小女儿心思,但也有自己的骄傲。
又一次吵闹后,她丢下才6个月大的小女儿李敏,奔赴他乡,准备前往苏联治病学习。
毛泽东与李敏、孔令华
毛泽东看到爱人离去,心中惶恐,他给贺子珍发去多份电报,请求她回来,有事情他们慢慢说开,不要意气用事。
但倔强的贺子珍不听劝阻,她毅然决然地踏上奔赴苏联之旅。自此,爱人分离,难再见。
难聚首
贺子珍是怀着身孕到的莫斯科,在异国不久就生下一个男孩,起名为廖瓦。
远离国内的贺子珍开始思索以往事宜,她明白自己确实过于冲动了。
这个倔强的女人,竟是才明白钢过易折的道理,但要她道歉返回,她又觉得灰溜溜的太没有面子。
毛泽东
她写信回国告诉毛泽东,明白自己行事过于冲动,但也有计划,将要在莫斯科待几年,进步学习。等到学成再回去。
岂料,1938年9月份,毛泽东托人带来的一封信中说明,正式终止两人的夫妻关系。
祸不单行,刚6个月的小廖瓦,又不幸感染上肺炎,还未来得及送去医院,这个孩子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毛泽东的断绝关系书信加上幼子的离去,对贺子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李敏和李讷
她是否后悔当初决定尚不能妄下结论,只知留在莫斯科的贺子珍凄凉孤苦,她辛劳地照料着被送来的几个孩子,日夜不辍。
在1942年,为了救治感染肺炎的小女儿李敏,贺子珍被院方嫉恨,陷害入了精神病院。
这个可怜人在精神病院待了多年,一直到了1947年,才被王稼祥解救出来,母女返乡。
回到祖国的贺子珍依旧没能见上毛泽东的面,或许说,她已不知要以何面目去见这个往昔爱人。
她定居在上海,和毛泽东的唯一联系只有女儿李敏在维系着。
李敏与贺子珍合影
敏在毛泽东身边教养着,但每逢假期,她都会带上父亲精心挑选的礼物去看望母亲,然后再为父亲带回母亲准备的礼物。
看到对方为自己悉心挑选的礼物,他们心中温暖,但受形势影响,依旧相恋不得相见。
直到1959年,两个分离20多年的爱人才通过庐山会议见上一次面。
这次见面,遗憾颇多,贺子珍更是止不住的流泪,可惜还未说上几句话,毛泽东有事就匆匆离去。
隔天,贺子珍被要求速速离去,之前和毛泽东说的“继续聊天”竟是无法进行。
毛泽东1959年参加李敏孔令华婚礼照
临行前她望着会议室所在,频频回头,然而除了警卫员竟是什么也看不到,她叹了一口气,留下一个白帕子,帕子上绣着“永远诀别”。
一直到临终前,这方手帕都被毛泽东珍藏在铁皮箱中,不舍丢弃。
这次见面,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毛主席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他看到李敏站在面前,他张张口却发不出声音。
于是勉力撑起左手,用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圈,给女儿看。
贺子珍在毛泽东纪念堂照相
伤心的李敏没有看懂父亲的意思。直到事后,她将这个疑问告诉朋友,朋友思索后给出答案。
“他是在思念你的母亲,圆圈不正代表你母亲的小名桂圆,而且象征团圆的中秋节也正是你母亲的生日。这是放不下她啊。”
是啊,十年陪伴,那是最艰难的时期,她陪在他身边走过,只是爱人终别离、难聚首。
道不尽半生思念,数不尽的许多愁。
三年后,贺子珍终于被批准来到北京,女儿带着已半偏瘫的她进入了毛泽东纪念堂。
堂中,贺子珍强忍情绪,她坐在轮椅上拍了一张和毛主席雕塑的相片。
贺子珍
临行,她回头看往纪念堂大门,她依旧没有哭泣,只是静静地望着他的雕塑,眼神清明,转过身去,泪水已模糊双眼。
这确实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