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达人讲解脱贫攻坚 | 第九集:从“人找水”到“水自来”
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缺水曾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贫困的根源。如今,随着一个个水利工程的建成,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摆脱了“人找水”的枷锁,享受到了“水自来”的甘甜,也一步步摆脱了贫困的束缚。
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这里的人们夏天集雨,冬天收雪,想方设法把少得可怜的降水收集起来。因为缺水,这里“水比油贵”,嘴里含着一口水洗手、洗脸,并不是传说。
1995年,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母亲端着半碗水,含一口在嘴里,向站在跟前的孩子脸上喷去,孩子的脸就算洗完了。这位母亲,是家住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的史永梅。
当时,史永梅刚刚失去丈夫不久,家里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一个人拉扯着4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瘦弱的肩上,光吃水就把她难住了。
“那时候洗脸就是倒上一碗水,喷着水给孩子们洗一下。其实洗啥呢,水就喷到脸上也是淌的泥糊糊。孩子成天衣服也脏得不行,当时也顾不上这些,就是想着让孩子能吃饱,不要挨饿受冻就行了。”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难题,甘肃省大力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倡导建硬化水窖。史永梅带着孩子们,用政府送来的沙子和水泥,一口气在家里打了三个水泥水窖,从此用水状况有所好转。
“我做了三个水窖,我说我在院子里多做几个(集雨)水窖,水就不缺了。政府给了水泥和沙子,我别的不会做,出力气的话还可以。”
“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是多少甘肃人的梦想。1958年,引洮工程开工建设。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所限,工程于1961年被迫停工。2006年底,全新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建。
逢山打洞,遇沟架桥,建设者们攻克了涌水、涌沙、塌方、变形等地质难题,奋战数千个日夜。在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冽的洮河水源源不断流进旱塬山乡,滋润着那里干涸了千百年的土地。
“很幸福,真的很幸福,自来水送到家里,再不犯那些难了。以前没水的时候,车把水桶拉上,还要到别人家去要水,现在吃水容易得很。现在就享了大福了,我还没想到,我们这一辈人还能吃上自来水。”
愁水、找水的苦涩日子渐渐远去,人们的生活有了水的滋润,也更加“活泛”了。如今的定西,水来了、山绿了、人也富了。史永梅所在的定西市安定区在今年2月正式宣布脱贫。
如今,史永梅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家。现在,她每天在家带带孙子、做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喷涌而出。“真没想到我们这一辈人能用上自来水,真是享了福了!”老人质朴的话语异常动人。
农村饮水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从“人找水”到“水自来”,滴滴清泉凝结着民生为上的理念和初心。
近年来,覆盖在全国广袤农村的饮水工程,向亿万群众输送着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总策划:严文斌
总监制:叶俊东 任卫东
副总监制:丁玫 王永前 孙爱东
执行策划:王新亚 许小丹 潘阳
监制:孙爱东
总导演:史劲松
统筹: 侯岩同 王小丹
导演:张初
执行制片:熊庆华 袁帅
文稿:多蕾 张初
主讲人: 李建发
剪辑制作:张初 韦含笑 王福丽
栏目包装:毛杰 陈宏 陈闻驷
新媒体推广:盖艺腾 马小茏
项目运营:王小丹 张初
美术设计:焦云伟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联合制作
半月谈杂志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