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作为人生的终极命题之一,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也会被作为重头戏来呈现。怎样去表现死亡才足够震撼?其实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就像文人写诗歌时常常讲究以乐景衬哀情一样,影视剧中用极具生命力的美好幻象来刻画死亡,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大明风华:让朱棣作为一名战士飘然远去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创作者没有正面去拍朱棣去世时的情景,而是用一组艺术化的意象将他的死亡刻画得既有温度又格外悲壮。
朱棣在战场上捡到了一枚青铜带扣,随后画面转到京城的太子,太子朱高炽手执这枚带扣,朱棣回到了他的身边。平日很少给太子好脸色的朱棣这次终于对太子说了些恳切的话,并把他拉下床。一向多病且腿脚不好的太子似乎一下子完全恢复了健康,朱棣牵着他的手要带他去继位。太子要去换衣裳,不慎打破一个花瓶。再抬眼时,朱棣已不见了。这场父子互相入梦的戏暗示了朱棣已经弥留,也剖白了他们的父子关系。虽然太子畏惧朱棣,朱棣也时常冷落他,但终归是父子,彼此间仍有骨血之情。
再然后,太子由手中的带扣望向远处,好像看到了朱棣骑着马向夕阳奔去,茫茫的草原上只他一人一骑,河水里映着余晖,天空中出现大明的版图,这是朱棣一生戎马的梦想,他作为一名战士远去了。至此,《大明风华》中朱棣的一生宣告结束。
朱棣是个文治武功都有不小成就的帝王,虽然他的生平中也做过不少有争议的比较残忍的事,但都不能磨灭他作为帝王的功绩。在《大明风华》的前期剧情中,对于朱棣这一人物进行了不少人性化的诠释,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惧,很多片段中都塑造了他迟暮之年孤独老人的形象。但在他真正来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刻,画风却忽然变得豪迈。没有老人去世的哀伤,只有将士远去的诗意和浪漫。那不是哀恸,而是种慨叹。
一般影视剧中在交代一个人物的死亡时,常用一组蒙太奇画面来回顾这个人的一生,这样做也往往能够简单有效地赚取观众的眼泪。其实这样的手法很适合帝王,在弥留之际去回顾帝王的一生想必效果也不会差。但《大明风华》没有去走捷径,而是去寻找最能代表朱棣的意象。朱棣在战场上出生、在班师途中死去,是一名胸怀天下的战士。让他穿着战衣、骑着战马在雄伟蓝图下远去,是对他的一生最简洁凝练的概括。这样刻画帝王的死亡,足够雄浑,也足够震撼。
白鹿原:田小娥带着美好的渴望含恨而终
记忆中,上一次看到影视作品中把死亡拍得这么震撼的还是电视剧《白鹿原》里田小娥的死。虽然与《大明风华》中朱棣的死不同,《白鹿原》里出现了田小娥之死的正面镜头,但在她弥留之际时的幻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饥馑之年,依附的男人都已不在身边,绝望的田小娥躺在破窑的炕上奄奄一息。此时画面里出现了以田小娥本人为第一视角的一组幻象,幻象里出现了三件事,一场婚礼,进一次祠堂,一桌丰盛的饭菜。这三件事正是即将走完不堪一生的田小娥最后的三个愿望。
在田小娥的一生中,从没有过一场像样的婚礼。嫁给郭举人是做小,跟了黑娃是出逃,与鹿子霖在一起是为救黑娃的权宜之计且见不得光,和白孝文在一起更是两个穷途末路的人抱团取暖。她渴望有一场被人祝福的名正言顺的婚礼,就像幻象中的一样,那个男人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众人都在恭喜和祝福。
祠堂,也是田小娥一场被困住的梦,因为她来历不正,无论黑娃如何恳求,白嘉轩都不允许田小娥进祠堂。田小娥唯一一次在众人注视之下进入祠堂,是被拉去受刑的。祠堂成为她一生中的执念。在幻境中,她终于在一个白昼中亲手推开了传出读书声的祠堂的大门。
而幻象中最后出现的则是一桌丰盛的饭菜,这是最表层的最生理的渴望,也是唯一有可能达成的愿望,可惜她等不到了。
电视剧版《白鹿原》中田小娥临死前的这组幻象,将她一生的悲剧和一生的渴望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哀伤。这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和至死仍未磨灭的内心的渴望让观众对这个富有争议性的女性产生了最后的怜惜。这也远比让她临死前去回忆生命中残存的美好片段来得震撼人心,而且事实上她的生命中也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美好记忆了。
要想在影视创作中宏观地去完成一个关于死亡的重大命题实属不易。将对人物的理解简化为一个意象、一段想象反而更容易打动人。这一点《白鹿原》和《大明风华》都做到了。期待后续的影视作品中关于死亡能出现更多更丰富的表达方式,用更能带给观众震撼和思考的视听语言来诠释这个人生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