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话说,白灵、鹿兆鹏、黑娃都从白鹿原上走了。白灵被白嘉轩送到西安城读了女校,鹿兆鹏也仍然到城里继续他的讲学革命,而黑娃呢,则从下原来到渭北一个村子做起了麦客。
电视剧二十一、二十二两集,一方面主要讲述白灵在女子学校又是半夜翻墙爬楼给同宿舍同学带回外面的羊肉泡馍,又是借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奇差,而炒了承包食堂的学校亲戚的鱿鱼,可谓出尽了风头。虽然如此,但她的学习成绩可是在学校里还是冒尖尖的。这使得白嘉轩对自己的这个两头冒尖、两榜都上的女子,很是满意,甚至是有些得意。
另一方面,就在白灵在城里出尽风头的同时,黑娃却在四处寻找活计的路上差点饿死。就在他寻活的半路上,偶然遇见上次一块做麦客的一位大叔,眼见他晕倒在地,黑娃急忙赶到跟前,给他嘴里吃馍馍,但不想这位大叔只说让黑娃把他抱到麦地里,并最终安然地死在了那片麦地……虽然说这两集中,无论是白灵还是黑娃以及郭举人的小女人,这三个人的戏份都是极为充足饱满的,然而,那位最终死在麦地的大叔,始终让人难以忘却。而这位大叔或许正是昔日麦客的真实写照。所以,今天我们就先聊聊这麦客的话题。
麦客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麦客,简单地说,就是指夏季麦收季节专门帮他人收割麦子而获得报酬的短期劳动者。麦客曾遍及陕、甘、宁,其中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每年夏收季节麦客的最大集散地。
如今早已不见了昔日麦客的踪影,但它的历史可是并不短,据说曾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宝鸡县志》就曾引述旧志记载:“麦秋刈获,必须麦客,其人俱秦陇之民,自西祖东,良芳不一。”《清诗纪事》所受诗作还讲到,大多数麦客来自甘肃,他们成群结队,背着包袱,拿着镰刀,从大荔到西安,再到凤翔、汉中,最后再取道回家。
麦客中的把式
把式,是对从事某种事情技术高超的人的敬称。麦客把式,即是对那些收割麦子技术娴熟高超的下苦人的敬称。割麦一般分把镰和走镰。所谓把镰,就是人蹲下来一把一割,麦茬低,地里收拾得干净。而走镰,就是人弯腰先揽割一镰麦,撂倒用膝盖和腿往前摊推,左脚翘起把割的麦子拢到一起,右手不停地挥舞镰刀,四五步即割下一溜子,然后用麦秆拧绳捆绑成捆,竖立在地头。
这把式的活计,说起来容易,但要真能练到那个水平,可是不把汉水往麦地里挥洒几年是万万成不了的。
麦客的交通工具与揽活路线
一般来说,麦客外出赶场的交通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火车,一种是自行车。坐火车赶场的,常常是先由西向东,再从东往西,直至割回家乡。骑自行车外出赶场的,比坐火车的更便于停靠,他们一路南下,哪有场子就在哪停,活计完了就说走就走。
每年麦客进关中的揽活路线,大致是固定的。东路的,从陕南出秦岭,到潼关,再北上渭南各地,最后又顺原路割回。西路是,从甘肃出发,走西兰铁路,经宝鸡进入关中,后又从渭南、临潼、咸阳、宝鸡一路边割边回。南路的,从甘肃的康县等地沿宝成铁路北上宝鸡,再东进。北路的,从宁夏南部沿银平公路到甘肃平凉,再最终过宝鸡进关中,一路割到东府,再挥镰北上最后到家乡。
麦客的收入
麦客们虽然在夏收赶龙口的时节,起得早睡得晚,每日食宿尽依主家招待,但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收割每亩为五毛至一块;到八九十年代,上涨到二三十甚至五六十。虽然收入不高,但麦客们还是一如往年地抢着时间赶场,因为还有一家老小等着他挣钱养活,或许他的孩子正等着父亲尽早捎回来的学费。
传统麦客的消失
麦客们正如黄土高原上的候鸟一样,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来北往着,这是一个沉重的时代缩影。如今传统的麦客,早已伴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现在每逢夏收季节的关中平原,成百上千的新麦客——机械收割机,早已将昔日的老麦客替代。而你若想还对这一典型的农业文明的时代印记有所了解,那就只有借助于摄影或者文学、影视作品了。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对麦客是否还有更多的了解,不妨也说给大家来听一听。
明天,书房记小编继续给大家谝大剧《白鹿原》!
书房记原创(转载必究)/转载联系书房记公号ID:shufangji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