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凌晨,
著名表演艺术家杜雨露,因肺癌在哈尔滨的家中去世,享年79岁。
得知这条消息,虽然人在街上,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口罩,深深长吁一气。
既是哀悼这位久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也感叹"青春再见"的惋惜之情,又伤感地落在了很多人心里。
不夸张地说,杜雨露和他那代老一辈演员所倾心打造的众多作品,比起俊男美女云集的爱豆剧集,或许商业价值不及后者的零头,
但论及影响力,二者其实不分伯仲。
回想一下:
在你人生的各个阶段,所经历的各种集体里,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职场,是不是肯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对国计民生、全球时政滔滔不绝的天才评论家。
等到了自媒体时代,你会发现线上的评论家们,要比线下的活跃得多。某些社会热点一出,他们彼此间的争论,吸睛度有时甚至能超越新闻本身。其中有的由此还形成了可以变现赚钱的生意,使人名利双收。
有谁可曾好奇,这背后有过怎样的原因?
因为在往日只有电视作为消遣的寒暑假,其实不止有偶像剧里的恋爱、壁咚、玛丽苏成为年少记忆;
对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言,历史剧里的忠奸、善恶、天下事,亦是少年时代曾经为之怦然心动的美好回忆。
两种不同画风的电视剧,都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也都形成了某种启蒙,影响着我们今后的喜好。
而刚刚过世的老戏骨杜雨露,也正是这代艺术家,和他们身后若干经典作品的一个隽永代表。
1
当年看电视换台,就好比今天玩手机刷短视频。
电视剧那么多,你为什么偏偏会被某一部所吸引,为它停留几分钟,入神地看上半个小时,看完了还想看下集,乃至追完全剧剩下那些部分?
原因可以有很多。
但演员独特的亲和魅力,往往是最能直入心灵的钥匙。
举手投足自带沉稳,言谈话语和蔼、敦厚、富有节奏,这些都是演员杜雨露在作品中最具辨识度的人格特征。
对两千零几年还是小学生,或者进入青春期不久的年轻观众来说,潜移默化间,他的作品带给人的温暖和自在,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
特别是那些父母在外打拼,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欣赏起这样的内容尤其容易产生共鸣。
联系国内的经济发展脉络,彼时这种家庭亦不在少数。
而这种看剧体验的集大成者,当数2001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收视冠军,红极一时的传世之作《大宅门》。
以老字号同仁堂为原型,该作讲述了北京城白姓医药世家,经历清末、民国、军阀混战、解放等时期的浮沉变化。剧情横跨近半个世纪,细腻地再现了近代史上悲欢离合的人间百态。
戏里角色以男为主,以女为辅。
然而不论性别男女,性格如何,敞亮、局气、爽朗、奸诈、城府、狭隘,这些人物面貌都被展现得非常鲜明。
就如同"放你妈的八字儿螺旋屁","全他妈混账王八蛋"、"我挤出你蛋黄子来喂苍蝇"这些台词,喜笑怒骂皆是生活。
杜雨露演的一家之主白萌堂,虽然戏份有限,但作为白氏日后兴衰起落的序曲,把清末社会的多重人伦,渲染得惟妙惟肖。
宅门里,他身为大户人家的顶梁柱,料理兄弟姐妹、叔侄伯父长幼各辈的亲疏关系,是岁岁年年无从推脱的日常。
宅门外,他身为白家店铺拿主意的主心骨,又不得不去逢迎上上下下时而想讹白家一笔,时而想把这路祖产吃干抹净的各路官宦势力。
可就是这么个角色,却能意外展现出家里不耍横当大爷,家外不奉承装孙子的非凡气度。要知道,普通人置身他的境遇,能做到其中一点,已属不易。
与晚辈后生相处,他有家长应有的威严,但也经常晓之以戏谑:
"二奶奶,你今后就是放把火把咱们家给烧了,我也认定你有宏图大志要施展,我也一定会说你烧得对!"
对待江湖上黑白两道,仅靠那句倔强的"我凭什么要退一步",毋须赘言,就着力突出了一个近代中产阶级老人,全心为保护家眷、光宗耀祖着想的挺拔形象。
有人说,这句话真可谓是《大宅门》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涵。
而朴素的语言,经常最能打动人。
就像看了水浒、三国之后,同学之间也互称兄弟大哥那样,这种影视作品中折射出的价值判断,无形中启发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
比如,有谁天生就喜欢看刑侦剧呢?
但《重案六组》李成儒饰演的中年警员"大曾",说来即是90后心目中警察叔叔形象的不二人选。
没有商业动作片里俊男美女和花哨武打,他使观众为之陶醉的,无非也是这种生活气息浓重的面貌。
2
当然,诸多历史正剧当中,最能影响国内男性气质的影视作品,就不得不提中国影视界帝王戏开山之作《雍正王朝》。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内涉及帝王将相的电影电视剧都还以揭露黑暗专制、表现兴衰更替为主。
如此山呼万岁的内容横空出世,着实令各路观众耳目一新。
围绕"君临天下"这四字,它全方位刻画统治者心态与手腕的辽阔叙事,成了日后各行各业管理者的示范教材。
雍正只有一个,但大大小小的“皇帝”却有很多:单位领导、地方干部、企业家、包工头甚至学生会主席。
如果说羊皮卷是犹太人的民族志,那这部雍正就是解读中国权力梦想的枕边书。
演员能在多大程度上把观众带入戏里的情境,也是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当家长里短不再能驾驭全篇,就要考虑演员把握史实桥段这种宏大背景的能力。
因此,论及杜雨露老师饰演的名臣张廷玉,就离不开这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本身特点。
作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历侍康雍乾的三朝元老,自然离不开满腹经纶。但在尔虞我诈中得以化身政坛不倒翁,或许才是他最受观众青睐的传统智慧。
皇帝贵为天子,可以自由表达喜怒哀乐,但这个做大臣的就得小心谨慎,不动声色。每当涉及君臣商议要事的戏份时,张庭玉台词并不格外丰富,但表现力十足。
仅仅通过眼神和表情的变化,他就完成了对某件事情发表看法的过程。这些并非是做给皇帝看的脸色,但通过镜头的来回切换呈现给观众,使人不禁对他在权谋场上处变不惊的本领暗暗叫绝。
伴君如伴虎,和雍正这种暴戾型人格的君王打交道尤其危险。周旋于心机重重的清初朝堂之上,并不比在美国东部黑道家族里混容易到哪去。
从这个角度看,杜雨露等一干前辈对演技的雕琢,也丝毫不逊于《爱尔兰人》里几大好莱坞影帝的“群英开会”。
3
然而真正得以深入人心,具有时代厚重感的作品,不仅要求演员功力扎实到位,对灵魂深处的鞭挞,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立意。
它就是首播于2002年的《天下粮仓》。
剧情脉络,围绕四位封疆大吏受命到各地惩办粮食贪污案件,徐徐展开。
而故事每深入一步,就会暴露出一片在乾隆朝所谓盛世之下,已经腐烂坏死的社会疮疤。
显然,这不是部讨巧的清宫戏,没有皇子格格、风流倜傥、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有的是一片片赤地千里的荒芜景象,
一场场斩首杀头的残酷处刑场景,
一张张天下苍生啼饥号寒的悲惨面孔,
骨瘦如柴的乡民,被投入到装满粪便屎尿的大缸里活活呛死,
小女孩哭喊尖叫,挣扎着被人贩子抱走,饿得发抖的家人贪婪地啃食着换来的干粮,
以及女主角的妹妹险些被屠宰上桌,并美其名曰为"米肉"的情节,破尺度地再现了史书上"人相食"的悲惨场景。
有时会直接进行情景模拟,让观众通过第三人称视角,感受官吏的蛮横和贫民的无奈。
比如在用斛收皇粮这段剧情里,地方官通过在这种梯形计量容器上做手脚,
让农民倾家荡产才刚好达到的交税标准,一下子差了一大截,
接着以面部表情特写镜头,着力刻画交税农民由疑惑到崩溃的绝望心情。
加上农民身边小孩被吓得啜泣的表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官民水火矛盾,便跃然于屏幕之上。
涉及到具体腐败技术的环节,譬如这段官商勾结掺兑好米的剧情,则通过剧中衙役与帐房先生两个小人物的台词,直接陈述了出来,让观众的感受更加直观。
为说明各地普遍存在的"双层仓"现象,该剧主角之一竟然让大内侍卫们在朝堂上用木板现场搭起了一个模型。
虽然这种情况在史实中几乎不太可能出现,但它大胆的手法,配上影响剧情走向的惊天内幕,显得毫不过份。
账面上数十万斤的粮食储备,现实或许只存在这个数字的百分之几。
冥冥之中,这似乎暗示着
被粉饰得金碧辉煌的太平景象,不过是个摇摇欲坠的空壳子。
但除了这些被服化道再现得淋漓尽致的现象,读懂杜雨露饰演的朝廷命官米汝成,才能彻底明白它对人性的追问,能有多复杂。
这个角色在剧中,既是反贪调查组的得力干将,同时也是深藏不露的惊世巨贪。
为苍生鸣疾苦,或许是每个读书人心中的理想,可到了身不由己的官场,用权势谋私利,又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日常。
且他心安理得的另外用意,还在于把性命名节搭上,为同在查案的儿子米河换来个锦绣前程。
究竟是以破获贪腐大案,救赎自己已经堕落的灵魂;还是用中饱私囊,弥补为官刚正不阿带来的困窘?老米这波稳如铁的操作,二刷才方觉细思恐极。
结合中国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置身于皇权和百姓间的尴尬处境,你甚至可以把米汝成当作一位清代行为艺术大师。
身为孔孟理学的囚徒,即便树大根深如曾国藩,也不敢造反颠覆这个吃人的体制,那就不如顺嘴也咬它一口,等自己被吞噬那天到来,也算没枉生半世。
权钱之外,都是零。
这便是我们社会自古以来的残酷物语。
正如另外一部放眼饥荒灾难的佳作《一九四二》里说的那样,脱了这身官衣,他们父子也是难民。
4
以时间轴论,老先生们的作品播映时,也是《古惑仔》《流星花园》风靡的年代。
但它们之间,却并不存在两江总督大战铜锣湾扛把子似的收视较量。
因为不论"两肋插刀"还是"两袖清风",都是热血的做人道理。
有人愿意在男女主人公接吻的一瞬满心欢喜,也有人肯为谏言死节的大义潸然泪下;
喜欢纯情浪漫的女同桌最近做起了美妆博主,为腐败拍案而起的男班长以后读了国际关系。
遵循着自己的初心,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雍正王朝》里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说的是古代帝王江山一统的春秋大梦,但这种意识烙印在不同的人心里,就会派生出对封建、集权、民主、甚至民粹等不同政治意识的理解;
三观发育的年纪,见识过《天下粮仓》里那一幕幕啼饥号寒,饿殍遍野的惨状,很多人长大之后,便不再轻易接受那些"风景这边独好"或"江山如此多娇"式的正能量;
而正值咿呀学语的童年,看过《大宅门》最后一集尾声,白景琦为死去的长辈立誓的那段慷慨陈词, 男生会找到自己今后的榜样,女生则会记住怎样才算真正的男人。
在没有分级制度的影视环境里,这些有具体历史背景的时代正剧,实际上目标受众都是成年人。
但老前辈们在光影之间留下的一幕幕史家绝唱,个中情感,却是不分年龄的精神财富。
"宇宙那么大,我们还会遇见",是杜雨露临终前留给后世的遗言。
每一代老戏骨都是小演员变的,他们永远不死,只是如花开花落般凋零。
而那些角色,将永不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