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大秦赋》目前已更新至六十多集,在最新的剧情中,秦国文信侯、昔日相邦吕不韦在洛阳封地自尽身亡。李斯得知后,在回咸阳的马车上,为其落泪。
秦王嬴政获此消息后,异常悲愤交加,并一意孤行发兵攻赵,发誓要消灭赵国,却万万没想到,此次攻赵秦军损失过半,损失上将军一名。这是秦王嬴政自亲政以来的,吃过的最大的一次败仗。
吕不韦身为秦王的仲父,对当时的大秦来说,他有着莫大的功劳,而在收到秦王令其前往蜀地居住的诏令后,他选择了自杀。
不得不说,《大秦赋》中把吕不韦生命的最后时刻,拍的太美了,老年和青年时代的吕不韦同时出场。段奕宏此时的表演丝丝入扣,把一种隐忍而悲痛的豪情和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吕不韦一生的抉择:商人与封侯拜相;做得什么买卖;入秦与统一大业;与嬴异人秦王嬴政之间的深厚情感尽显眼前。
剧情煽情了一把,弹幕里观众也都跟着落泪了一把。就此,《大秦赋》中的吕不韦彻底下线了。
那么,他的死真的就一定要怪秦王吗?
1、吕不韦:死于逼迫,亦死于历史进程
吕不韦原本是赵国人,自帮助嬴异人归秦起,已在秦国二十多年,期间赦天下,抚功臣,灭东周,引进人才,兴修水利,并主持编纂《吕氏春秋》,为秦国充实兵库以供东出灭六国之需。在《大秦赋》中,看到是一个对秦王对秦国忠心耿耿的吕不韦,也是一个有着治国之才的能人。
在秦王还未能亲政时,手握大权,即便有人怂恿他独立称王,但他也从未真的动过此念,而是依旧选择辅佐秦王,只想把一个经营较好的秦国交予秦王。
但人无完人,谁能没过呢。他的最大过错,便是嫪毐这个人送到了太后身边。此事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地雷。嫪毐叛乱被平息之后,他便被罢免了相邦一职,离开都城咸阳,迁回封地洛阳居住。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记挂着秦国,想着秦王一统天下的大业。
在《大秦赋》中,吕不韦认为自己的死“可止天下惶惶人心,可断六国不轨之念,为大秦扫清眼前障碍”。这一说法跟着剧情来看,是完全说得通的。
在我看来,本可安享晚年的吕不韦是被活活逼死的。是谁逼的?一边是东边的诸侯国,一边是自己治理过的大秦,夹在中间的他实在难以呼吸。他选择以死明志,倒也落得个清净,成就了一代名相的名声,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也流传至今。
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关于吕不韦的死,我认为是重于泰山的。另外,看《大秦赋》与其说吕不韦是死于自杀和逼迫,我更觉得吕不韦是死于历史的进程,这真的也不能怪秦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半点不由人,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但有些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吕不韦就属于这一类。他的死,也是他的“历史使命”之一。
2、究竟是谁把吕不韦推向自杀的边缘?
战国末期的大争之世,人才是一个很关键的生力军,有人成事有人败事,有人步步为营积蓄力量,有人则一步步走向灭亡。赵国的丞相郭开是典型的凭一己之力断送赵国的小人;韩国公子韩非子有着不亚于李斯的才干,但生不逢时;而吕不韦李斯王翦等人,则是顺应时势,共助秦王一统天下。
而在《大秦赋》的剧情中,把吕不韦推向自杀边缘的正是韩非子。以至于在弹幕里,不少人说终于知道为何大秦要第一个消灭韩国了。
在《大秦赋》中,韩非子想要合纵关东六国攻秦,不料被同窗好友李斯所破,便又心生一计让赵国的春申君去洛阳请吕不韦出山做赵国丞相。
他明知吕不韦不回答应,却让赵国春申君死命去请。一次不成,二次便发动赵韩魏燕一起出动,四国各手持一相印,守在吕不韦家门口。韩非子想以此逼迫秦王惩治吕不韦。
远在咸阳的秦王得知在洛阳封地的吕不韦,家门口各诸侯国宾客使者络绎不绝,自然是会起疑心的,担心吕不韦万一会收了哪一国的相印来与他作对。于是就下令让其前往蜀地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去生活。
今天的成都有天府之国之称,是很多人的向往之地,但在当时,远隔重山的蜀地远离中原地区,迁往蜀地相当于是流放。一大把年纪的吕不韦受不了这番“羞辱”,但他又绝不会背叛秦国,终究走上了自杀之路。
在秦王果真下令惩治吕不韦后,他便以秦王“杀弟囚困生母逼死仲父忠臣”为由,号召其他诸侯国,一起以此攻伐秦国。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韩非子也将要为此举付出代价。纵然此计,令秦王痛失为秦国建立过功业的仲父,但也彻底惹恼了秦王。韩非子将会被质秦,并死于秦国。
《大秦赋》还有十几集就要结束了,好快。希望下面的剧情一定会更精彩,也一定会更残酷。
【本文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