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原始森林深处。这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一支缅甸军队,为了躲雨,急忙就近闯进了一个藤蔓掩蔽的山洞里…
这一进去,他们惊呆了:里面全是累累的白骨,白骨旁,是生锈的机枪、破碎的衣料,还有散落一地的徽章…
有人推测:应该是吸了山洞里的瘴气,集体昏迷死亡…
根据军徽,他们发现,这支队伍,归属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远征军。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远征军是谁?
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的,在境外抗日的一支军队。
20世纪40年代,日本入侵缅甸,试图切断美、英等国援华国际通道:滇缅公路。
如果滇缅公路被占领,将直接威胁我国西南大后方。
滇缅公路,它是抗战时期运输军事物资的大动脉,从修筑到守卫,许多云南军民及爱国华侨在此付出了热血与生命
1939年,中国军民将从美国租借来的军用吉普车拆散,沿着滇缅公路搬运至中国境内再进行组装 图片来自:
中国政府两次组建远征军,挥戈入缅抗日。
在缅甸战场上,远征军将士们歼灭了4.9万余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约6.7万人。
时值清明,那些满腔热血的青年壮士,那些掩埋在岁月长河的,有血有泪的动人故事,不该被遗忘…
1943年6月22日,滇西战场对日大反攻中,身披伪装的中国士兵们向敌方阵地发起冲锋壹丨戴安澜
1942年3月29日,中缅边陲,同古城。
空气闷热,炮声不断。
在矮小的军营里,200师师长戴安澜面色凝重,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焦躁不安…
同古城,是守国的最后一道门槛,决定了日本人是否会攻占下滇缅公路。
毒气弹、燃烧弹、肉搏战…断粮断水…
每一天,都有军人,拉响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他们已经死守了近10天…
突然,戴安澜停了下来,回头和身边的文书说:通知下去,如果我死了,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
然后他顿了顿,说:让所有将士,都写好遗书。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夜色将临,戴安澜俯身在桌前,借着夕晖,奋笔疾书。
第一封遗书,写给了发妻王荷馨。
他决绝的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想了想,又补充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他心里清楚,自己已返乡无望。
戴安澜将军
一想到妻子在家翘首以盼,却只会等来丧夫的噩耗,戴安澜的笔尖就禁不住颤抖…
他只能忍痛劝道:爱护诸儿,侍奉老母…望勿以我为念。
戴安澜胸腔欲裂,他虽然是个军人,可也是个普通的父亲、丈夫…
他已无路可退,唯一能做的,是把遗书小心翼翼地叠进随身皮包里…
戴安澜将军与妻子和儿女们的合影
贰丨杜聿明的野人山
在缅北,有一块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
当地人叫它:胡康河谷,意思为:魔鬼居住的地方。
山峦重重,林海如莽,瘴气横生…据说还有野人出没,所以又称:野人山。
此地境内有四条大河和无数溪流纵横交错,森林遮天蔽日,地面泥泞湿热,瘴气弥漫,毒虫孳生,人烟稀少。
1942年5月,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率军撤退,迫于日军围追堵截,进了野人山。
这一去,4万青年官兵,死伤一半,惨痛至极…
据幸存者说:山里面,人吃的东西没多少,吃人的东西就多了…那个地方,连蚂蚁都能杀人!
蚂蟥会钻到你的心肝肾脏里,吸干你的血…你停下来休息,它们就会一拥而上…你要是昏迷了,就会有蚂蚁爬上来啃肉吃,瞬间就变成白骨…
据说,杜聿明的副官生病了,在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就咬剩下一把骨头…
在近6个月时间里,远征军近5万人在从野人山撤退途中死亡或失踪。
野人山里,还有各式各样闻之色变的疾病:打摆子、登革热、猩红热、腹泻、回归热、破伤风…
往往一个人身上,就同时有好几种病。
20多岁的小伙子,死了一路,大家都是踩着白骨走出的野人山…
光收集回来的军徽,就一摞一摞的…
杜聿明在日记中如此写道:死亡垒垒,前后相继,尸骨遍野,惨绝人寰…
伤员太多了,担架又根本没法上山,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对着受伤的战友,扣下扳机…
蒋介石与杜聿明
叁丨少女老五的花轿
1944年,怒江东岸。
闭塞的五里凹,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中国精锐部队身披伪装正涉过小溪,前往怒江前线
随着反攻战的部署,这里一下子挤进来无数英武的年轻军人。
常常有年轻美丽的姑娘,有意无意地从军营前经过…
也有军人,趁着夜色,偷偷溜出去…
战争开始的前一天,87师260团2营6连的杨连长,悄悄叫走了副连长。
他面色庄重:兄弟,跟你说个事,哥谈恋爱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原来,杨连长和村子里,一个叫老五的15岁少女,看对眼了…
他眼睛闪着光:我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接触过任何女人,可我就知道是她了…昨天晚上我们对天发过誓,等仗打完,我就回来娶她。
然后,他又嘱托道:这事我只告诉你一人,如果我有不测,请你照顾老五…
远征军队伍中的女兵
后来,杨连长牺牲了。
据目击战友说:他一直站在最显眼的地方,死命抵抗着日本鬼子…后来,没躲开…
只有副连长知道:他那么拼,为的不止国家,还因为背后的小山村,有他的爱人…
我军士兵向昆仑关进攻
他怯懦了,不敢回五里凹,不敢把这个噩耗带给老五,只希望时间会让少女慢慢忘掉情人…
时间转眼过了50年,年近古稀的副连长,终于提起勇气,向山村写了信。
不久后,老五的回信到了,让副连长五内俱恸…
老五说:我一直在五里凹等他来娶我。
她以为,杨连长受伤了,缺胳膊少腿了…心里早就做好了照顾他一辈子的准备…
副连长名叫姚拓,1957年移居马来西亚,日后成为当地著名的华人作家,此故事由他记录
有人和她说,杨连长已经死了。可她总不肯信…
她不识字,也说不出啥道理来,但是她明白,杨连长不要命地打,是因为他爱着她。那她就还是要等…
老五足足等了大半辈子,等到仗都打完了,等到父母双亡、只剩她一人…还是永远等不来她的花轿…
《客途秋恨》剧照
肆丨李光钿的回乡路
上世纪90年代,云南乡下。
一个浑身尘土的老头,踉踉跄跄走在山路上。小路的尽头,是一座青草萋萋的小坟。
老头名叫李光钿,昔日远征军71军部队成员。
当年,17岁的李光钿,响应号召,加入了远征军。
1944年,惨烈的松山之战爆发,上了前线的李光钿,身负重伤…
因为养伤和其他一些特殊原因,这个年轻的远征军,滞留在了缅甸一带…
国军士兵于松山畔作战 松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稚气未脱的远征军战士
没想到,这一留,便是半个世纪。
在缅甸的几十年,是朝不保夕、辛苦至极的几十年。
地方政局动荡,一家人只能颠沛流离…
当地人排外,“外国人”必须缴纳高额居住税…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环境变化,李光钿一直拿不到相关户籍文件,无法回国。
但是,他却始终不肯加入缅甸籍。
李光钿一直不愿意加入缅甸籍,始终拿的是外侨证
李光钿总说:我们是客人,是在缅甸作客,我只想死在中国。
他总想着,可以回家。
只要遇上从中国过来的人,李光钿总会凑上去,打听家乡的事,不断问着什么时候,他这样的身份,可以回国…
日军防御工事前100米的机关枪阵地
1990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有机会回国。
可老家早已面目全非,思念已久的至亲,早就成了一抔黄土…
他只能跪在坟前,泪流满面,咚咚磕着头,不断说着:妈,儿子不孝,终于来看你了…
离家越来越近老人激动的用纸巾擦拭眼睛
老人带着自己在缅甸的家人在母亲坟前跪拜
以上故事,出自凤凰卫视纪录片:《中国远征军》(2005年播出,豆瓣评分9.5),以及章东磐所著口述史著作:《父亲的战场》(2009年出版,豆瓣评分8.9)
这两部作品最珍贵的部分,正是横跨中缅两地,走访了许多战争遗址,采访到不少亲历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多数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活着的人当中,最小的也年逾八旬。
在纪录片里,你可以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将士,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形容枯槁…
但是说起当年国难之际,吹角连营的场景,他们的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
有人说:我胆子小,但死也要冲了。
有人说:我做军人,为了中国,问心无愧。
有人说:我只想让下一代知道,父母这一辈,是爱祖国的。
还有人说:我就一个想法,国家给我一个奖状,留个纪念…
有网友评论道:看到飙泪!所有华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在他们身上,你能看见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中国远征军的战士们正在等待冲锋
当时的远征军,哪有什么像样的军备:武器比不上日军的精良,甚至许多士兵没有头盔、没有药物、没有作战地图、没有雨衣…
他们穿着玉米叶打出来的破草鞋,裹着单薄的军衣,冒着大雨与炮火,一路厮杀…
冻死饿死的,就不计其数…
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左侧为全副美式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右
沿途山路极为险恶,遇到雨季时候,更是泥泞打滑…
光是第一个月,就有260多匹驮运弹药的骡马坠谷死亡。体力不支、不慎滑倒的士兵数不胜数…
最可怕的,还是热带的毒虫。
但是亲历者却说:能让虫子咬,是个幸福的事。证明你还活着…
日军在要道上,用竹尖桩设置障碍。因很多远征军士兵穿的是草鞋,冲锋时无法避开日军密集的竹尖桩,造成惨重
因为当时入缅作战,极为惨烈。
每一个战场,都是绞肉机、修罗场,死亡永不停休…
火海、毒气战、枪战、大炮、白刃战…喋血拼刺、短兵相接…半步之差,便血肉飞溅,到处都挂着断肢残骸…
战争期间,曾出现过这样悲壮的一幕:约1500名重伤员,为给部队争取撤退时间,自愿在日军逼近时,用汽油自焚殉国…
等待冲锋的远征军战士
松山日军守备队最后全部被歼灭
甚至,因为兵力不足,云南当地还出现了平均年龄不过10岁的娃娃兵…
他们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起比了自己还高的枪…
密支那攻坚战中的少年兵,仅有12岁,叫李雷兵,云南人,属14师42团
当地人说:本来北坡没有蛆虫,没有蚂蟥…是因为当时死的人太多,这些东西全过来了。
亲历者说:尸体里爬出的蛆,会排得像一条条白色的河流,缓缓蠕动…
据说,松山一地,只要是炮坑,里面就能滚出骷髅头…
当年的鲜血,已经渗透了山石…雨季的时候,都是流不尽的暗红色雨水…晚上都是绿莹莹的鬼火…
救援中的伤兵
这是一段泣血的历史。
当扒开每一个军人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是如此血肉丰满…
他们身上的喜怒哀乐,与常人无异,更因为那段烽火岁月,显得卓越不凡…
比如,戴安澜被流弹击中,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
只剩一口气之际,坚持着让卫士扶他起来,望向东北处几十里外的祖国,与世长辞…
比如,当时的怒江太过险恶,连日本人都无法顺利渡江。
可当反攻战开始,为了争取时机,连长张兆楷立下生死状,背着电话线,连夜强渡天险…
他说:生死关头,我只能跳进去报效国家,我完成不了,再来下一个。
占领怒江西岸滩头后,牵引木筏立即运送部队
比如,远征军里,不乏当时无需服役的大学生。
投笔从戎的青年学子,有棉纱大王张松樵的儿子,有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儿子…
至今西南联大的遗址里,还树着一个纪念碑,写着当年中断学业,飞赴印度参军的800学子姓名…
遗憾的是,这支可歌可泣的军队,曾一度流落在我们认知之外…其中亲历者,一度失声,故事更是鲜为人知。
2005年,凤凰卫视曾上街随机采访,几乎所有人都显得疑惑、迷茫…
直到近些年,才有人试着去挖掘他们的故事。
中国军队新22师的一队步兵跟随坦克群冲锋
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的身后事。
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曾对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做过调查:几乎全被破坏了,只剩一座纪念碑,绝大部分遗骸都“丢”了。
那些入伍时候还有名有姓的青年人,却在异国他乡,成了孤魂野鬼…
2015年,民间组织挖出347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还在等待着把他们送回家…
现场发掘出的帽徽
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在祭奠中国远征军遗骸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腾冲为他们留了一座静谧的墓园…
腾冲国殇墓园
当我们重新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凝望这支惊天地、泣鬼神的年轻军队,我们会读懂什么叫:血气。
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走向异域的战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战争。
因为有他们,才最终守住了滇缅公路,半壁沦陷的贫弱之国,才得以保留住了薪火。
在日寇肆虐之际,他们前仆后继,气吞万里,以鲜血和身躯,试图挽狂澜于既倒…
爆发出的坚韧、凶狠、顽强…让侵略者也为之心颤…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些英魂,让我们明白:中华儿女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在民族大义面前,在生死关头,可以做出什么选择。
远征军第5军官兵在昆仑关作战中缴获的日军旗帜
评价我们中国的军人,离不开“忠义”二字。
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血性,是“为民族战死沙场,男儿之分也”的顽强忠勇。
仁义,源自几千年民族道德的最高标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我生国死,我死国生”的悲壮激越…
远征军战士攀越炸塌的城墙
腾冲巷战
70年过去了,他们的故事虽已远去,他们的精神却愈发涤荡人心。滇西的山脉间,回响着关于他们的挽歌,缥缈凄凉,却荡气回肠…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时分。
在这个怀念先人的日子里,但愿你我都能牢记这段泣血的历史,告慰英雄的亡灵。
国军第二十集团军在腾冲抗日阵亡将士名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