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集王爷在黄河出事之后,皇上的反应是”秘不发丧 ”,而到了第七十四集逼熹贵妃给允礼下毒之后,同样也采取了”秘不发丧”的老招数。这两处不同寻常的共同反应非常启人疑窦 。这段黄河遇险是谁谋害果郡王;不少伏笔拍了出来。苏培盛何以确定十七爷一定回不来?他用的字眼颇有玩味之处,到底是给谁“生生断了”后?
摩格可汗人在准噶尔 ,没那个能耐跑到黄河边上、天子眼下对付允礼,且按照剧里说法,皇帝怀疑熹贵妃跟王爷可能有暧昧时,第七十三集派血滴子领夏刈私下去询问,答案是“摩格始终舌认果郡王与如有任何私情”,皇帝说那是“摩格袒护赢贵妃之情,联难道着不出来”。所以答案很清楚了,摩格王子当初被甄嬛与允礼救了,不可能恩将仇报,也对王爷没有那样深的忌惮之情。
皇上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不会沉于男女私情”,自从纯元皇后死后,帝王已经对任何女人都没了感情,除了肉体需求之
外,后宫妃嫔全都是他手里的生产或斗争工具,如此而已
甄嬛与果郡王在森林里闲逛,救了被蛇咬了手的摩格王子,王爷跟摩格还有了一段齟龉,摩格对果郡王是十分不屑的。
摩格不认为允礼可以带兵,也不算是自己的对手。既然如此,他哪有必要特地派人去黄河边上对王爷的船动手脚呢?
王爷在剧中有两度露出凌厉的目光,那眼神带有杀气:一是第五十一集刚刚与甄娘成了情人,突然散步半途蹦蹦出摩格这个看上甄嬛的准噶尔伤员,为了心爱的女子,王爷自然有赌命的勇气;另外一回,第七十四集的私下场合,皇帝召见果亲王一起饮酒,旁边无人陪侍,君王质问问他是否跟熹贵妃有私情,王爷装醉低下头来,眼神却暗暗蹬着皇上,头一回流露出强烈的懵恨。这段情节很明显,十七爷老早就知道当初对自己动手谋杀的主谋是谁。自己的皇兄派人暗杀,还无时无刻不想着要对付自家兄弟。自己的额娘为了太后而自请出宫修道,不都是为了那张龙椅?
剧中皇帝对老十七的描述,则和张廷玉的赞赏完全相反,认为老十七要抢他的龙椅,果郡王花了更长的时间在西北边关,就算开为亲王,反而更受到皇上的猜总。
在清朝可争皇位的皇子通常只有满军康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
笔者在第六章提及,此 剧将允礼改为正白旗,那么王爷也有了争夺皇位的基础
未登基前的雍王爷本就是镶黄旗的旗主,他所用的瓜尔佳,鄂敏、入宫的拥人还有后来给甄嬛“抬旗”而赐的钮枯禄氏,也全都是镶黄旗的。(因为要抬旗得旗主上奏办理,此外同一个旗的多半是姻亲,皇帝身兼旗主,让同为黄旗的瓜尔佳氏入官是亲上加亲,给汉军旗的甄嬛抬旗为满军旗的镶黄旗,也表示亲近和高身份之意。)皇帝曾说“凡事就怕用心学”,或许果亲王在雁鸣关练兵理政学得太好,这样聪明通透之人,本来就身份尊责、才华洋溢、善于于骑射,到了军中又颇受军民爱戴,那不是更犯了“功功高震主“的忌?
皇上命人暗杀果郡王,这一点从小履子“慌张张”的对话中可见端。若是自已真心”善待“的弟弟,身边的太监必然欢喜来报,怎么会有这样不知所措的表情?从天子的神色、贪图逸乐、随侍宦官如苏培盛、小厘子的诡异反应,已经可以得到证实。
这一点,甄后来必然明白。那么反推到她后来决定回宫、舒太妃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说法、崔槿汐为此让甄嬛接触叶澜依的种种作为,都是为了要对暗害果郡王的皇帝报仇。剧中谜底揭晓,皇帝就算到死都在说谎,且心愧疚不安、自己骗自己已。太后临死说他“骨肉相残”同样也证明此事。
倘若皇帝不对自己亲弟弟下毒手,甄嬛不会成为熹妃,王爷也就不会为了自已心爱的女人而失去控制,在“和亲准鳴尔”事件上被皇帝逮住弱点
皇上早就要除掉十七爷,而允礼根本就没有半分皇位之心。由此来,果郡王之死与众多悲剧,皇帝是始作俑者,谁能冤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