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宴作者团
又到世界博物馆日,文史宴博物馆第2期“同声相应”开始了,欢迎大家观赏。如果想了解更多石器时代向世界文明的演进,欢迎移驾关注文史宴的分舵“司马拆”,文末会附二维码。大家如果想让“文史宴博物馆”举办得更频繁,还请多多转发噢!
同声相应
世界信仰融合展
唐伯虎名画《送子观音图》
意大利名画《罗马人民保护者圣玛丽亚》
在西学东渐中互相影响
常有人感叹,为什么世界各地运行良好的大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是因为人类有善良的天性吗?其实这样想的朋友,多是认为世界各大宗教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所以才会对人类“不约而同”地向善感到惊讶。
然而,世界的所有宗教其实有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史前时代的原始宗教。各大文明进入城邦、帝国时代,发展出新型的历史宗教之后,原始宗教在文明边缘的后进民族之中仍然盛行,在近代常被称为萨满教。原始宗教、萨满教、巫教大体上是一回事,学界则一般称之为基本宗教。
人类最早的基本宗教,在一二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遗址中已初见端倪,在七万年前智人发生认知革命之后,更进一步发展。基本宗教的概念随着智人走出非洲而传布到世界各地,并结合居住地的环境而演变成多种宗教。
因为世界宗教拥有共同的源头,而宗教对人类的慰藉作用也集中在不多的方面,所以各大宗教会有大量的共同点,彼此接触之后,更是将其他宗教的内容拿来使用,哪怕看上去水火不容的宗教之间,也不乏互相借鉴的内容。
文史宴将这些有意思的内容总结起来,举办第二期展览“世界宗教融合展”,希望大家喜欢。文史宴会一直陪伴大家,为大家服务。
文史宴创刊人
桓大司马
第一单元
同源异流,一花两叶
虽然各大宗教从总体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但因为地理区块的阻隔,各文明区经过长时间发展,彼此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同一文明区的内部也会产生多种宗教,而这些宗教生发的源头往往会更加清晰,我们可以通过体察文明内部的宗教同源,来进一步感受文明之间的宗教同源。
展品:寂没之塔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伊朗亚兹德
创立于公元前11世纪或公元前6世纪的祆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摆脱萨满教的历史宗教,不过仍然保留了浓重的萨满成分。祆教秉持萨满教的观念,认为尸体含有邪能,不论水浸火化都会污染水火,所以最好是扔到旷野里让动物吃掉。动物作为辅助萨满巫师通天的神使,具有神圣的力量,能够净化邪能。这种观念随着波斯文化的对外输出,通过中亚粟特人从吐火罗斯坦(今中亚南部,古代也称巴克特里亚)影响藏区西部的象雄王国,从而进入藏地,与藏地较原初的萨满教观念融合,令天葬在藏区也扎根下来。
展品:宋版《周易》
年代:宋代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的儒教、道教分别是史前萨满教的义理化、巫术化的产物,二者之间有极深的渊源和极多的共同点,道教可以视为状态较原始的儒教,两汉宗教化的儒教经学也成为道教理论建设的根基之一,足为明证。
虽然汉代儒教、道教的宗教性都颇为浓厚,但儒教毕竟要理性化、政治化得多。但两汉经学随着东汉朝廷的一再胡为而破产之后,儒教的革新所倚仗的则是儒、道共用的典籍《周易》。三国王弼对《周易》的解说,天才地将周易的卜辞转化为完善的哲学系统,并接引原初时代的道家思想和自然无为之论进入儒学,催生了哲学水平远高于两汉经学的魏晋玄学。儒、道思想互相接引之严丝合缝,正体现了二者的渊源深厚。
展品:交脚弥勒像
年代:北魏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云冈石窟13窟
今人所见的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弥勒佛是五代僧人布袋和尚契此的模样,南宋以后才逐渐流行,此前的弥勒造像一般以交脚弥勒为主要特征。弥勒在佛教教义中身负释迦牟尼灭度之后作为新佛统率僧团的重任,并且会降临人世,将人世打造成地上佛国、弥勒净土,而这些都与西亚的弥赛亚思潮有关。
公元前14世纪伊朗就出现了弥赛亚(救世主)思想,公元前6~前4世纪,弥赛亚思想扩散到小亚西亚,出现密特拉教,并且在罗马军团中迅速流行,到公元1~2世纪,此思潮影响印度西北的贵霜王朝,而弥勒信仰也恰于此时兴起,从发音上来看,更能佐证弥勒与弥赛亚之关系。
建立在人世间的弥勒净土与建立在世外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净土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弥勒下生”为名的宗教起义在南北朝连绵不绝,统治者不得不打压弥勒佛而推崇阿弥陀佛,这在北魏云冈石窟和唐代龙门石窟弥勒佛、阿弥陀佛数量的消长中有明白的体现。发源于西亚的弥赛亚信仰通过弥勒影响中国,古代各文明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展品:吉祥天母唐卡
撰稿者:遍照金刚
吉祥天母的藏名叫班丹拉姆,梵名叫玛哈嘎哩,属于出世间的最高阶护法神,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要的女性护法神,其化身玛姬班丹拉姆是拉萨城的保护神。她的来源较为复杂,有说是湿婆神的女儿,与毗湿奴结婚,又是毗沙门天的妹妹,后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成道时,前来扰乱的她被收服为护持圣教的护法神。后来,她从锡兰远涉重洋到达藏地并流行开来。她是主生死、健康、善恶和富贵的神,分为寂静与愤怒两种,上图为愤怒像。
印度教尤其是其中的湿婆派与萨满教关系极为深厚,其重要神灵吉祥天女在萨满教盛行的藏地得到尊崇,是同源异流的宗教元素融合的典型。图中吉祥天母骑着黄色骡子,可以随意飞行于天上、地上与地下,因而被称为三界总持。她头顶五骷髅冠,棕黄色头发愤怒的竖立,上有半月(毗湿奴的镜子),表明法力无边,脐上有太阳(毗湿奴的另一镜子),象征智慧。右耳环为狮子(财神库贝罗的坐骑);左耳环是蛇。脖子上挂着两串人骨念珠,一串干,一串湿;左手拿着盛血的人头骨碗。她座下是一张人皮,人头倒挂在骡子左侧;龙神为她牵引缰绳(毒蛇)。这些都是萨满教元素。
第二单元
异源同流,三教合一
各大宗教形成后,彼此之间纷争不断,期间也有一些先哲想要消弭宗教争端,运用各种方法来让看上去非常不同的宗教彼此融合。融合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新建一个融合多种宗教的新宗教,也可以是以已有宗教为根基,吸收与自己迥异的宗教理论,推动宗教改革。
展品:《摩尼光佛》
年代:宋代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福建霞浦摩尼教文献
2018年学术界对福建霞浦摩尼教文献的关注一度引起轰动。摩尼教为基督教异端、深受诺斯替思想和祆教思想影响的摩尼所创,摩尼创教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把地中海世界已知的宗教融为一炉,从而消解宗教争端。《摩尼光佛》为霞浦摩尼教文献中的鸿篇巨制,展出的这一页可以直观地体现摩尼教糅合各教本质:夷数和佛为基督教之耶稣,释迦文佛为佛教之释迦牟尼,摩尼光佛为摩尼教之摩尼,苏路支佛为祆教之琐罗亚斯德,那罗延佛为印度教之毗湿奴。
展品:木造僧形八幡神坐像
年代:镰仓前期(公元12~13世纪)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日本奈良东大寺
日本在文明化的过程中虽然接收了大量中国、印度文化,但仍然坚持以自身的神道教为根底,调和中外文化,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神佛习合”,即将佛教的佛菩萨视为日本土著神灵的化现,八幡大菩萨就是典型的神佛习合的产物。
八幡大菩萨原为将应神天皇神格化后的八幡神,平安时代因神佛习合观念的影响,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八幡大菩萨,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士也将原为天皇祖神的八幡神视为源氏的氏神,源氏建立镰仓幕府后,八幡神因而又成为武神及武家的守护神,日本战国时代的猛将北条纲成即因在黄色军旗上书“八幡大菩萨”而被称为“地黄八幡”。“神佛习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兼顾外来先进文化与本国优良传统的融合手段。
展品:景教铜十字
年代:元代
撰稿者:SCgenghis
出处: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中国被称为“景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主张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分开,因此被正统基督教派(主张耶稣兼具神性与人性)判为异端,在欧洲和西亚失势后,到波斯和东方寻求发展,宗教本地化的策略使其在东方获得了成功,蒙古草原上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乃至黄金家族都有不少景教徒。元代景教十字架符号的使用很普遍,大到房屋和殿堂,小到个人衣服和首饰,都绘制十字架。这些铜牌最具特色的是外形:基督教的十字,萨满教的鸟形,源于北斗星、北极星位置变化的卍字符则为希腊赫拉女神、北欧主神奥丁、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使用,生动的反映了基督教的东方化。
展品:中庭十字架
年代:1531年
撰稿者:Shiki
出处:墨西哥伊达尔戈州方济各会教堂
这座十字架位于墨西哥东部伊达尔戈州,塔希马罗阿的方济各会教堂的前方,是16世纪的雕刻品,距今已近500年,见证了这个地区从征服到独立,从繁盛到战乱的过往。
十字架的正面顶部,隐约可见具有教会特色的“INRI”的字样,往下位于十字架交叉的正中处,镶嵌着一个黑曜石做成的圆盘,圆盘的上、左、右三侧分别雕刻了三个小型的鸢尾十字图案,象征方济各会等托钵修会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传统。再往下在十字架竖梁的中部,出现一道横向刻凿呈“日”字形的条纹象征耶稣的伤口,下方几道笔直的纵向条纹则象征耶稣伤口流出的鲜血,两侧分别以玉米枝条进行点缀。再往下在十字架下部和底座处,出现五个掌形组成的图案,喻以耶稣在手掌脚掌肋骨留下的五处圣痕,而顶上修饰的头颅和骨头这些元素,无疑又让人联想到美洲神话中的献祭。
整个十字架既包含基督教传统的INRI字样、圣痕和鲜血,也通过极具本地特色的Tequitqui艺术,辅以骷髅、黑曜石圆盘等具有献祭意味的元素,将两种宗教用来体现牺牲的手法将耶稣基督受难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
该十字架又被称为中庭十字架(Atrium cross),只不过是广泛存在于中美洲的各种Atrium cross里面最经典的一个。其他各地的十字架,或者在其中央交叉处突出耶稣头面部特征和表情,而忽略身体;或者以玉米图案装饰十字架、以羽毛图案装饰十字架底座;更有甚者在十字架以蛇状缠绕,令人想起美洲神话里的羽蛇神。这些十字架大多是殖民初期的产物。
玉米、羽毛、黑曜石在中美洲都有着独特的象征:玉米既象征着玉米神(Centeote),也能用以体现其他神话元素,如玉米枝状的十字架体现着世界树;黑曜石在美洲神话里象征着武士神泰兹喀提波卡,而圆盘则具有以活人进行献祭的意味;最受人尊敬的羽蛇神因为反对人祭、传授知识,同时也有着类似白种人的形象,使来自远方的基督徒们想起教会历史上的圣贤。因此在早期传教的过程中,传教士并不一味排斥美洲宗教的元素,而是将美洲神祗以基督教圣徒的形式进行改造,并主动学习印第安语言,重新编排当地人的歌谣。
展品:巴哈依教灵曦堂
年代:近代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美国伊利诺伊州威尔梅特市
巴哈依教是19世纪伊斯兰世界革新思潮的产物,什叶派穆斯林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孛(Bab-ud-Din,信仰之门),想要进行彻底的宗教改革,却被当局处死,巴孛在死前预言已经为后继者建立普世宗教铺平了道路。其弟子侯赛因·阿里因出身波斯显贵家族而免于一死,在流放中改名巴哈欧拉(Bahaullah,主的荣耀),创立巴哈依教,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巴哈依教试图融合所有宗教教义,其宗教建筑成为灵曦堂,均有9个面,以最大的单数9来象征人类宗教的多元一体,灵曦堂在七大洲均有至少一所,建筑风格略有不同,其中美国威尔梅特灵曦堂、印度莲花寺的建筑艺术尤其突出。威尔梅特灵曦堂的设计出处体现出宗教调和,其拱柱上的雕花包含基督教的十字架、犹太教的六芒星、伊斯兰教的星月,佛教的卍,祆教的火焰扥多种宗教的纹饰。巴哈依教的诞生,证明了伊斯兰世界也有不排他的可能性。
第三单元
针锋相对,难解难分
宗教间的共处并不总是和谐的,或者说大部分时候是不和谐的,即使两种宗教之间大量的借鉴对方,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仍然可以争斗得你死我活,而且,还会在彼此借鉴之处抬高自己,打击对方。
展品:《太上虚宝老子化胡经》残卷
年代:唐代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敦煌写本
西晋时,天师道祭酒王浮与佛教沙门帛远争二教之长,作《老子化胡经》,称老子西出函关,变化为佛,教化胡人,以贬低佛教。彼时佛教在中土立足未稳,因《老子化胡经》有利于通过中原人熟悉的元素传播佛教佛教,大部分僧人一度对其采取不承认、不反对的态度。等到佛教立足已定,遂开始对史籍旁征博引,痛批“老子化胡”之说,最终在元代促使忽必烈将各地的《老子化胡经》销毁。好在敦煌藏经洞尚有遗存,不过此本也已被法国学者伯希和带走。
展品:阿修罗王木造像
年代:1266年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
阿修罗本是波斯-印度雅利安人共有的神明,原本在波斯、印度两处都地位尊崇,在波斯甚至与祆教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都颇有关联。但是,随着波斯、印度的文化分歧愈发增大,以及语义的演变,阿修罗在印度婆罗门的系统里成为恶神,日后又被佛教吸收为魔王。展品是京都三十三间堂的二十八部众之一、经过东方化演变的阿修罗像,雕塑年代相当于中国宋朝,艺术水平极高。
展品:瓜达卢佩圣母
年代:16世纪
撰稿者:Shiki
出处:墨西哥瓜达卢佩圣母堂
瓜达卢佩圣母无疑是天主教和美洲萨满教最具代表性的融合典范。瓜达卢佩圣母最初显现于西班牙瓜达卢佩河,其绘画和雕像被前往新大陆的西班牙征服者带在身边,以启示录的寓意鼓励自己征服美洲。
但是当这些天主教文化进入美洲之后,就被当地人以另一种形式进行诠释:西班牙语里的瓜达卢佩(Guadalupe),读音上非常接近当地纳瓦特语里的Coatlaxopeuh(“击碎蛇的女人”)。与基督教文化对蛇的敌意不同,美洲宗教里面跟蛇有关系的神祗却是比较温和的,像蛇裙神和女蛇神,往往等同于丰产女神托南琴,圣母脚踏的新月,颜色酷似黑色的蛇皮,又让人想起踏蛇远去,承诺有一天将印第安人从人祭中拯救出来的羽蛇神。披肩上的星星则让人想起阿兹特克的星之女神西特兰尼库,有着黑色长发、浅棕色皮肤,穿着墨西哥特色的棕榈叶、龙舌兰花纹长袍的瓜达卢佩圣母,对印第安人来说,比那些白人形象的圣母亲切得多,他们纷纷选择了转变信仰。
到1895年,罗马教宗良十三世亲自为画像加冕,正式承认瓜达卢佩圣母为新大陆的主保。对天主教徒来说,这自然是成功铲除人祭,改造印第安人的象征,对那些将传统信仰隐藏在基督教外衣下的萨满信徒来说,既代表着原来处于美洲宗教下位的女性神取代上位的男性神。无论是新大陆土生的克里奥尔人、混血的梅斯蒂索人,还是保持旧信仰的印第安人,都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信念隐藏在对圣母的礼虔中,在今天,瓜达卢佩圣母依然承载着当地民众治愈、健康、生育的祈求,一如过去托南琴的意义。
展品:铜鎏金大威德金刚造像
年代:18世纪
提供者:遍照金刚
大威德金刚又称威罗瓦金刚、怖畏金刚、阎罗德迦、降阎魔尊等,被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一本尊。最初,威罗瓦金刚与阎罗德迦并不是同一尊。威罗瓦金刚是印度教的威罗瓦神的佛教化尊神,意译为怖畏金刚;而阎罗德迦的意思是阎魔降服者,是佛教专门对付死神阎魔的神。根据降服阎魔的传说,他显示为文殊相貌,脚下踩踏鸟兽及印度教诸神,因此他是文殊的化身。阎魔德迦则常站立或坐在牛背上,另有阎魔敌明王,属于阎魔德迦系统的护法,但由于格鲁派极为尊崇,大部分都列入本尊系列。
此幅唐卡的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大自在天、大梵天、帝释天、象鼻神等印度教诸神,表明了佛教密宗有降服印度教的愿望,也反映了佛教密乘在建立自己的诸神系统时,对印度教诸神进行了贬低,而对自己进行了美化。
第四单元
奇峰突兀,出人意外
有一些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会融合其他宗教的元素,产生一些新教派或者新神明,而这些新事物看上去与这些宗教的基本要素相关性不大,比较出人意表。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值得加以审视。
展品:摩尼画像
撰稿者:桓大司马
因为金庸的影响,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摩尼教(明教)是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的改良版和加强版。其实摩尼教虽然与祆教教义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摩尼最初却是一个基督徒,只不过信奉的是非正统的诺斯替教义。
基督教诞生之初,希腊、两河、波斯、犹太等多种文化交织的中东,产生了将希腊哲学、两河巫术、波斯宗教等元素与基督教结合起来的诺斯替教派。这些教派往往自称基督教,但不为正统的基督教会所承认。教义相对固定的基督教与包罗万有的诺斯替教派的斗争了多年,摩尼的创教可以视为诺斯替主义的自觉,而摩尼教徒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成为圣奥古斯丁则或可视为基督教的胜出。
摩尼教与基督教的关系远比其与祆教的关系深厚,了解了诺斯替教派之后,才能勾勒出地中海东岸准确的宗教谱系。
展品:大麻
年代:1090年~1256年
撰稿者:桓大司马
伊斯兰教的教法颇受希腊哲学影响,论述严密,不过其中也有比较独特的派系。与逊尼派相比,什叶派总体上与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古代宗教关联甚大,其中伊斯玛仪派吸收了诸多萨满教的元素,而伊斯玛仪派里的小支系阿萨辛暗杀教派,更是将萨满教用来制造幻觉通神的麻醉剂大用特用。
他们让年轻的教徒服用大麻制作的麻醉剂来致幻,令其处于美女和美食环绕的场所,谎称是天堂,然后以献身于暗杀事业作为再入天堂的条件,阿萨辛刺客因此悍不畏死,一度令欧洲和西亚的政要闻风丧胆。“阿萨辛”之名即大麻之意,此派属伊斯兰教与萨满教融合而成的奇特教派。
展品:关公铜像
年代:明代
撰稿者:桓大司马
出处:河南新乡博物馆
关羽从一个武将成为儒释道三教共有的神明,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是因为儒教对忠义的鼓励,其实不然。关羽的神格化,最先是因为南朝天台宗智顗大师在当阳玉泉山建寺时,自称梦中得关羽以神力运木材相助,唐代禅宗北宗神秀在玉泉山建寺,袭智顗之说,并将关羽收为护法伽蓝。整个唐代,关羽与佛教战神毗沙门天形象逐渐融合,成为战神,引起道教注意,宋代张天师自称遣关羽斩蚩尤,解除蚩尤对解州盐池的破坏,才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到南宋以后才得到理学家重视,在儒教中获得一席之地。“忠义”与“佛教”,这看似难以相融的元素在关羽身上得到了奇特的融合。
展品:玛利亚观音像
年代:1714年
撰稿者:Shiki
出处:日本川口市
从战国后期丰臣秀吉颁布伴天连追放令起,日本统治者逐步加大对吉利支丹(日本基督徒)的迫害。江户幕府开始长达200年(1615-1867)的禁教时代,许多基督徒被处死,被放逐,剩下来那些被迫改信佛教。在这些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坚信者,将自己的信仰隐藏在佛教崇拜中,被称为“隐切支丹”。
玛利亚观音(Maria Kannon)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长崎一带的隐切支丹将制成的观音,当做圣母玛利亚来进行礼拜,祈求。在禁教时代,他们有时将十字架以很隐蔽的方式镶嵌在雕塑上,以敬拜佛像的形式延续着原来的信仰。
直到很多年以后,在1872年伊万里县事件中,迫害基督徒的行为遭到美国使馆的抗议,明治政府开始全面解除对基督教的禁令,这种文化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将观音像作为玛利亚的替代品,无疑是一种很新颖的避祸方式。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