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白起,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
秦昭襄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战神白起的故事。
初出茅庐壮士死
每逢提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大家脑中自然就会浮现出那个夸夸其谈,不知天高地厚的赵括。
但咱们抛开既有的成见后就会发现:
尽管赵括这个年轻人眼高手低,但他毕竟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耳濡目染,再怎么也比普通人强。
错就错在,他武将生涯处子秀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白起。
更加蹊跷的是,无论赵括还是白起,都不是那场战争的首发将领。
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军主将是王龁,赵军主将是廉颇。
那时候,秦赵两军已经在上党一线持续交锋,由于赵军野外遭遇战打不过秦军,所以廉颇便选择坚守不出的策略。
这一来,秦军的猛烈攻势便跟撞了南墙一般受挫,连续几个月,战况都没取得有效进展。
不怕勇猛求战的将军,就怕龟缩不出的老兵,任凭秦军如何羞辱叫骂,廉颇始终岿然不动。
他心里非常清楚,与其自己背负骂名,也不能让麾下士卒无端牺牲。
老将军这番心思,秦国高层当然一清二楚,于是他们将计就计,派间谍深入赵国内部散播谣言,说廉颇怯战不出,有辱赵国威名,明显怀揣异心。
更加夸张的是,间谍们还说秦国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这话传到国君赵孝成王耳朵里,还真让他听进去了。
不久后,他就决定临时换帅,让出身名门,年轻气盛的赵括来顶替廉颇。
眼见反间计得手,秦国这边立即启用了战神白起,并且把换帅一事当成最高军事机密:
“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就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和久经沙场的老将在长平相遇,在不知对方统帅更替的情况下,赵括打得还是有板有眼。
只可惜,后生赵括一番虎虎生风的操作,都被前辈白起看得清清楚楚。
杀伐决断终不悔
当赵括大军深入腹地的时候,才发现敌人之前的败退实属诈降,他们已经被秦军重重围困。
最致命的是,他们的后勤补给通道已经被白起切断。
在古代战场,军粮断了,基本宣告部队进入慢性死亡阶段。
经过四十多天的抗争,赵军被迫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主帅身死,走投无路的赵军将士就选择投降。
当负责俘虏的事务官问白起如何处置时,他淡淡地说:“坑杀。”
伴随白起一声令下,四十余万的赵国降卒惨遭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人回国通风报信。
消息传出,不仅赵国朝野震动,人心涣散,其余五国也惶惶不可终日。
与此同时,对于白起个人道德品质的批判也此起彼伏。
其实,这并非白起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图谋。
长平之战时,他就没打算让这帮赵军活着回去,以至于说道:
“之前我们攻克上党地区,但是军民们非常抵触,还投降了赵国。
这帮反复无常的赵国军队要是留着,必成祸患。”
到后来赵括战死,赵军群龙无首,白起也当起了战国金像奖影帝。
连哄骗带利诱,最终让这帮敌人乖乖交出武器投降。
只是等待这帮降卒的并非白起的诺言,而是一个个令人绝望的大坑。
从此,白起的名字只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让秦国上下鼓舞振奋,二是令其余六国胆战心惊。
关于这段历史,后世的争议至今不绝。
支持者说当时秦军粮草不足,根本养不活四十万降卒,只得予以处决。
反对者们当然紧扣白起的行为不放,把他描绘成一个缺乏人性和道德的冷血动物。
按照平原君赵胜对白起的印象,他觉得白起“小头锐面”,是极端的刚强之人。
凡是白起认定的事情,绝对不会更改,任何劝诫都没有意义。
归根结底,在秦国位极人臣的白起不单是一个武将,更是其扩张主义的缩影。
白起的性格,就是强秦的性格。
白起从左庶长到武安君的故事,也即是秦国从一方豪强到天下霸主的历程。
虎狼雄师荡中土
回到咱们开头那个故事:
为什么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军队,依然在野外遭遇战打不过秦军呢?
按理说赵国的单兵素质很强,重甲步兵更是一绝,再加上名将廉颇坐镇,不应该占据下风啊?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秦国的制度优势了。
商鞅那篇文章里,我们讲到,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就成为一个崇尚法理的国度。
底层士兵想要升迁,不需要走后门托关系,直接拿战场上的敌军人头数量说话。
谁斩首越多,谁就更能加官进爵,名扬天下。
这样的军事制度改革,完全是从心底激发了秦军将士的斗志。
赵国再怎么胡服骑射,韩国再怎么盛产铁矿和弓箭,都抵不过秦军士兵源自灵魂深处的战斗绝望。
其余六国士兵上战场,可能就是被迫应征入伍,或者敷衍了事。
秦国士兵上战场,就是拼搏自己的前程。
只要敌军血流成河,身首异处,就意味着自己有豪宅肥田,官爵妻妾。
试想一下:谁能抵御这样的虎狼之师呢?
作为活跃于秦昭襄王时期的武将,白起每一场震惊世人的大战,几乎都是以斩首大量敌军为结果。
公元前293年,秦军在伊阙对阵二十四万的韩魏联军。
白起运用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策略,将联军打得大败。
伊阙之战,秦军总计斩首二十四万,无论是个人功劳簿,还是秦国的战绩表,这个数字都显得那么鲜活而又可怕。
抛开这些数字客观而言,白起之所以被称为战神一般的人物,除开鬼神莫测的指挥艺术外,最大特点还是他超前的战略思维。
战国时期很多将领,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攻占多少城池,掠夺多少土地这个层面。
今年齐国打过去,明年燕国又打回来,就连两国边界的百姓都已经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生活。
但白起不一样,他要打的是系统的歼灭战,以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为宗旨,让你越打越衰弱,最终被迫俯首称臣。
这种超前的战略思维,直到近现代依然还被诸多军事家重视。
白起超越时代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白起这种“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维,跟秦国吞并天下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
对秦国而言,失而复得的领土,以及反复无常的军民都没有意义。
他要的就是彻底摧毁对手,扑灭他们的反抗意志,从而把疆域的边界延伸到更远更牢固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在秦崛起之前,东方六国总是相互攻伐,却依然保持相对均势,没有谁能够一家独大。
继往开来成古今
如果说秦孝公和商鞅等人完成了秦国迈向强盛的奠基,那么秦昭襄王和白起他们则让秦国成为了天下无双的王者。
长平之战后,白起坚决主张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
谁知道宰相范雎被敌国游说,对白起进行万般阻挠。
最后,赵国幸免于难,以割地求和的方式结束了战争。
对此,白起怀恨在心。
无论朝堂之上,还是私下会面,他都不给范雎一点面子。
哪怕后来范雎代表秦昭襄王向他发出命令,他也拒不执行。
从政治上讲,白起早年得益于宣太后和魏冉的器重,才有了运筹帷幄的舞台。
到长平之战前后,宣太后、魏冉以及四大贵族都已经退出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范雎为首的派系。
对范雎而言,白起无异于那颗最后也是最顽固的眼中钉。
白起的影响力和权势越大,他这个政治新贵就越发紧张。
伴随着白起和范雎的明争暗斗,连秦昭襄王也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
可白起依然跟年轻时期一样刚硬,不管对范雎还是对昭襄王,他都心直口快,毫无遮拦。
终于,昭襄王对他的忍耐也到了极限,干脆派使者送去一把宝剑,让他自行了断。
弥留之际,鬓发如霜的白起仰天长叹:
“老天爷,我究竟有何等罪孽,以至于落到这步田地呢?”
突然,他想起了长平之战中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神:
“我用诈术降服了几十万赵国降卒,然后尽数坑杀,这或许就是我该死的原因吧。”
剑锋划过,白起应声倒下,这也标志着他和昭襄王的历史任务暂告一段落。
先辈们让秦国升格为豪强,他们把秦国铸造成王者。
接下来,就是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
九州赤县,深深呼唤着那个开天辟地,雄才大略的英雄。
当始皇帝君临天下时,历史的苍穹中遍布着六国子民的低吟,天际传响,哀转久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某一日的咸阳大雨,或许便是武安君的眼泪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