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3年,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在白起和魏冉连续六年的践踏下变成了战国六怂,除了赵惠文王赵何可能还有点心气儿,其他的几位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儿估计就是在深宫里祈祷不要被秦昭襄王嬴稷那老小子盯上。然而,求神拜佛显然是没有用的。
正在秦国出公差的楚国使者黄歇无意中听说,自从韩釐(通僖)王韩咎走了以后,嬴稷在蹂躏他儿子韩桓惠王韩然和魏安釐王魏圉(音:雨)这事上完全找不到快感,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南方,正在让武安君白起召集韩、魏两个小弟,准备一起去调戏他的大舅子楚顷襄王熊横。
大概是出于本能或者是出门前开会讨论过,确认这个消息后的黄歇也没给组织汇报,直接就给跪了,当然,单纯的肉体下跪是没用的——他拉着楚国的灵魂一起跪着写了一封信,信里的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奴颜婢膝。
春申君黄歇剧照
已过不惑之年的黄歇似乎全然不明白,万乘之楚并没有跪着活下去的资格,近乎哀求的在信中写到:
臣听说物极必反,冬夏的交替就是如此;事物越接近极致越危险,堆叠棋子就是这样。如今秦国的疆域之大,已控制了整个天下的西、北两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万乘之国达到这样的规模。
秦国三世先王都不忘要与齐国接壤,以切断联合抗秦阵营的韩、魏中段。于是大王派盛桥在韩国用事,盛桥迫使韩国割地与秦,大王您不动刀兵,不施威势,而得百里之地,可谓能矣!
大王又举兵攻魏,封堵魏国的门户之地,攻取河内,夺得燕、酸枣、虚(以上三地皆在今河南延津附近)、桃(今河南长垣)等地,军队进入邢丘(今河南温县),魏兵虽云集而不敢相救,大王之功可谓多矣!
休甲息众两年后,大王再度出兵,又占领了蒲地和首垣(皆今河南长垣)以及衍地(今河南郑州),兵临仁地和平丘(皆今河南长垣),迫使黄地(今河南开封)和济阳(今河南兰考)据城自守,魏安釐王无奈屈服。
大王还占据濮磨之北(濮水和磨水以北地区),使秦国与齐国的土地从中间连成一线,切断楚国和赵国的联系,天下诸侯开了五次会、喝了六场酒却终究不敢出兵相救,大王的威势可谓天下无双。
秦国在两年时间里占领的魏国土地
如果大王能就此收敛攻取之心,保功守威,在已有的土地上广施仁义,以除后患,哪么大王之功业超越“三王五霸”也不在话下!但如果大王想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着摧毁魏国的兵威,以武力迫使天下诸侯之主臣服,恐怕后患无穷。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
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当年吴王夫差信任越王勾践而出兵伐齐,虽然在艾陵(今山东莱芜)战胜齐军,结果回来后却被勾践在三江之浦给剁了;智伯信任韩、魏而与其联军伐赵,水淹晋阳,眼看着赵襄子就要饿死城中,韩康子和魏桓子却突然叛变,将智伯杀死于凿台(今山西榆次)之下。
如今大王因楚国尚未灭亡而不痛快,却没有意识到楚国的灭亡只会使韩国和魏国更强大,微臣正是为大王您这种明显不可取的做法而感到担忧。
楚国是大秦的友好邻邦,您和我王那是正经的亲戚,其它国家才是大秦真正的仇敌。如今大王您相信韩、魏与大王亲善,就像夫差相信勾践一样,韩然和魏圉之所以言辞谦卑,不过是为了哄骗大秦,以免挨揍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大王您应该比谁都清楚,历代秦王对韩、魏二国从来没有两世的恩德却有数代的积怨。韩、魏两国之百姓,父子兄弟接连死于秦国的刀兵之下已近十代,可以说韩、魏不亡,秦国社稷堪忧。如今大王还要帮助他们进攻楚国,实在是大错特错。
况且,秦国攻楚,该从何处出兵?借道于世仇韩、魏吗?真这样的话,兵出之日起大王您就该担心他们能不能回来咯。如果不借道韩、魏,秦军就只能进攻随水(今湖北随州)以西,那里都是大江大河,山林深谷的不毛之地。届时,就算秦军打败了楚军,大王您亦不过空有毁楚之名而无得楚之实。
而且,秦军攻楚之时,韩、魏、齐、赵四国必起兵观望,一旦秦楚陷入胶着,魏国必将出兵攻打留地(今江苏沛县)、方与(今山东鱼台)、銍地(今安徽宿州)、湖陵(今山东沛县)、砀(今安徽砀山)、萧(今江苏萧县)、相(今安徽濉溪),尽占从前宋国的领土。而齐国则将出兵向南攻打楚国,攻占泗水一带,这些都是土壤肥沃,四通八达的平原。那时,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这样的结果,是大王您想要的吗?
楚人留下的艰苦奋斗精神
站在大王的角度考虑,大王最好的选择莫过于与楚国修好。秦楚合而为一,韩国除了俯首称臣外别无选择,大王控制住崤山天险,再加上九曲黄河的地利,韩国必成秦国的关内之侯。
然后大王再以十万大军屯驻韩国新郑,魏圉必然因之胆寒,许地(今河南许昌)和鄢陵(今河南鄢陵)婴城自守,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和召陵(今河南漯河东)则将和大梁失去联系。如此,魏国也将成大秦关内之侯。
到那时,关内的韩、魏两个万乘之国只能向东边求取齐国的土地,齐国西部便垂手可得。大秦的疆域将从西海直达东海,挟制天下,燕国和赵国再也不能与齐国和楚国相互援助。然后大王再威逼燕国和赵国,恐吓齐国和楚国,这四个国家不等到被痛击就会屈服。
嬴稷看完这封跪着的信,老脸上又露出了年轻时常出现的邪魅狂狷又略带鄙夷的笑容,他觉得黄歇细致的分析还是有些道理的,既然大舅子都给跪了,那么看在媳妇的面子上饶他一回也不是不可以。于是他下令白起停止行动,打发了韩、魏两个小弟,派黄歇归国,向大舅子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而熊横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任命黄歇为左徒,派他和太子熊完一起前往秦国,名义上是让孩子去看看他素未谋面的姑妈和姑父,实际上当然是去做缔结盟约的质子——战国时期的太子不好当啊!
黄歇在匆忙中做出的决定,让笔者意识到,目光深远,坚韧执着又浪漫乐观的三闾大夫屈原之所以会孤独的走向冰冷的江水,除了400年楚都的沦陷,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他已看清了楚国上下已再无一个可以像他一样,愿意为楚国的未来,拼上一切的人。
黄歇这一封条理清晰,论述具体的信,确实起到了祸水东引的效果,给楚国换来三十余年的和平,如果是出自鲁国、卫国这样的小国或者是韩国、魏国这样已经衰落的大国使者之手,皆可称得上是神来之笔,救国有功。
黄歇上书前秦楚势力对比图
但作为曾经问鼎中原,国土面积此时依然与秦国不相上下的八百年泱泱大楚之使者,黄歇此信,可谓奴颜婢膝,丧权辱国,甚至说是卖主求荣亦不为过。之所以这么说,笔者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万乘之楚国,可以站着死,无权跪着生
在你死我活的战国乱世,像鲁国或卫国这样既不曾称霸亦不曾称雄的诸侯小国或许还有机会在大国的博弈中通过做墙头草跪着活下去,并且没有人有权利嘲笑他们的卑微,因为这可以说是他们活得更久一点的唯一途径。
而他们之所以有资格这样活着,其根本原因正在于他们的弱小,弱小就不会对强国造成实质的威胁,没有威胁才有被忽视和包容的资格。
这就像我们可以轻易的接纳一只摇尾乞怜,无任何束缚的小奶狗,却永远无法安心的与一头被铁链锁住并表示驯服的黑熊共处一室。
楚国对秦国来说,就像一头随时可能要他性命的黑熊,除了让它倒在血泊之中,没有其它任何办法可以让他安心。万乘之楚国,可以站着死,无权跪着生。
这也正是秦国为何首先拿楚国开刀,在打服了韩、魏两国之后,马上又将矛头对准楚国的根本原因——根基深厚的楚国,始终让秦国心怀恐惧。
对志在天下的秦国来说,诸侯各国最终都是他吞并的目标,但到底该先拿谁开刀,却始终是一个难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战略。
黄歇的道理讲的是否精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仓皇中的奴颜婢膝向赢稷传达了一个确定无疑的信息,南边的黑熊楚国已被吓破了胆,一时半会儿不会再主动对秦国张牙舞爪,韩国和魏国也早已被揍的失去了反抗能力,他们都可以暂时搁置一旁。
秦国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来自北方的野狼——赵国,具体的情形在后面的故事里很快便会讲到,有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
春申君黄歇公碑铭
第二个理由:如果黄歇的示弱是为了争取发展时间,还情有可原,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他居楚国令尹高位二十五年,虽然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始终都在回避秦国这个楚国终究要面对的对手。
就在他“出身以徇其主”,帮和他一起在秦国为质十年的太子熊完归国即楚王位,自己也因此走上权力顶峰的两年后,秦国和赵国因本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在长平展开了对决,双方军力相当,都拼到了生死边缘。
此时,如果春申君能有前辈屈原的精神,不忘国耻,坚决出击,将有很大的机会收复楚国400年古都,甚至重创秦国,报仇雪恨,一改战国走向,避免楚国最终的覆灭,也为未可知。可惜他似乎全然忘了秦国曾带给楚国的屈辱,和其它诸侯一样,选择了作壁上观。
后来,秦军依靠略胜一筹的后勤补给和杀神白起的军事天才,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并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完成了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秦国统一天下和楚国的灭亡,从此便只是时间问题。
此事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如下: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
这也是黄歇作为令尹,对秦国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当然,作为楚国头号亲秦派,他一共也就进行了两次对秦战争,另一次则是: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一场联军作战的失败,我们当然不能将责任都推在黄歇身上,但熊完因此而疏远他,却很能说明问题——楚国王室对秦、楚之势不两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亲秦,更多的是黄歇的个人选择。
在这种选择的驱使下,黄歇还做了一件让人非常不齿的事,《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如下: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
作为楚国国相,当自己的门客提醒楚国有潜在的危险,春申君的反应不是加强戒备,准备战斗,而是一溜烟的跑到了离危险最远的地方,虽然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干的不错,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用“申城”和“黄浦江”等名号来纪念这位开申之祖。但对于当时的楚国,这绝对称得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唯一还算有点良心的是,他自己跑路的同时,撺掇着熊完也躲远了些。
楚都的迁徙和黄歇自请的封地
春申君这畏秦如虎,避敌于千里之外的做派,也就是十八岁就被送到秦国当人质,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他,整天都被他用亲秦政策洗脑的熊完可以勉强接受,要是换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老朱家,黄歇别说什么“四大公子”,能不被大卸八块都算他祖上积德。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的强大而对其采取亲善政策的大国可不止一个,最东边的齐国就几乎从来没有跟秦国翻过脸。这话当然不错,但楚国和齐国在秦国的问题上有三点显著的不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齐国和秦国之间可没有毁灭400年古都的不世之仇;
其次:齐国和秦国不接壤,直接冲突本来就少,抗秦远不如和秦国领土大面积接壤的楚国迫切。
再次:当秦国奏响统一天下的序曲时,齐国刚刚靠田单的天纵之才复国,无力争雄天下,此后不久,齐国权力又被一心只想护家护子的君王后把持。我们很难去要求那个时代的女人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和创痛后,还依然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可能还会有人说,就算黄歇想打,也不一定打得过。
黄歇打不打得过笔者确实不敢说,但楚国在当时绝对有跟秦国一战的潜在实力。这一点有三件事为证。
第一件:白起攻破郢都两年后的公元前276年,熊横曾组织十万大军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江南城池十五座,这也是过去六年中,山东六国对秦作战的唯一一次胜利。
第二件:公元前225年,秦国在已经灭了韩国、赵国和魏国,基本上灭了燕国的情况下,以李信帅二十万大军伐楚,却被楚国以一己之力打败,楚将项燕因此役一战成名,秦国则遭受了统一路上最大的挫折。
第三件:公元前207年,在秦国统一天下十四年后,项燕之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率领数万楚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诸侯各国义军随之蜂拥而上,最终全歼当年秦军灭楚主帅王翦之孙王离所率领的秦军精锐二十余万,并在八个月后迫使秦国末代名将章邯以二十万大军投降。
由此可见,楚国所拥有的资源和人才足够与秦国相抗衡,完全没有畏秦如虎的必要,作为一国之相,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都未能扭转颓势,实在称不上贤能。
而称不上贤能的春申君之所以能和信陵君一起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则跟笔者要说的最后一个理由有莫大的关系。
第三个理由:春申君在抗秦图存这事儿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但在攫取个人财富和声名,巩固自身权势方面的努力却颇有成效。
这一点,同样有《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的三件事为证:
第一件: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後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如果说黄歇在初为楚相时推掉淮北十二县封地,自请封於江东就是为了躲避秦国,多少有冤枉他的可能。但与三位王族公子并称于世,辅国持权。则是毫无疑问的权臣做派。
战国四公子
第二件: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赢稷他舅魏冉都带人打到家门口了,赵何他弟赵胜还在想着跟黄歇比簪子、配饰。最可悲的是,还没比赢。你让我说什么好呢?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刨去信陵君魏无忌,跟如今的“京城四少”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第三件:
於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後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後,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於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多年以后,吕不韦将这一手“替主子播种”玩的人尽皆知,也让此后皇室对后宫的管理越来越谨慎,但有多少人知道,黄歇、李园和李园他妹才是这套玩法的版权所有者。
黄歇此举,不但导致自己被李园刺杀,身首异处,还让他一生中最不容质疑的功劳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年他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欺骗心狠手黑的嬴稷以帮助熊完归国继位,到底是为了自己的主子还是为了他自己呢?
春申君之死简图
综上所述,黄歇凭一封奴颜婢膝的信,给楚国带来了忍辱偷生的三十余年和平,但对于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创下八百年基业的楚人来说,这实在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儿。称之为耻辱或灾难亦不为过。其最大的意义不过是成就了他个人的功名与财富。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
《中国历史地图集》
渔樵故纸致力于以有趣的语言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史实正而不闷,观点奇而不歪。愿大家一笑之后有所得!
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