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集——火烧连营
刘备声势浩大,兵至猇亭,江南之人,尽皆胆寒。吴王孙权特擒范疆、张达二人,并同张飞首级遣使送回,上表求和。刘备杀范疆、张达以祭张飞,但仍把孙权视为切齿仇人,定下先灭吴后灭魏的错误决定,驱逐吴使。
孙权病卧榻上,阚泽力荐陆逊为擎天之柱,孙权允之,筑坛拜将,尊陆为大都督,统管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陆逊拜印接剑,率众兵水陆并进开赴猇亭。吴将韩当、周泰视陆逊为孺子,颇有不服。
蜀主刘备欺陆逊年少,将大军七十五万,连营七百里,陆逊则坚守不出,以待其变,与蜀军对峙与彝陵。蜀军自春至夏,屯扎在平原之上,赤日如火,取水艰难,苦不堪言。刘备传谕各营,移至山林茂密之地,近溪傍涧,待夏过秋到,再并力进兵。马良劝阻不成,便请命将移营图本问于诸葛丞相。
陆逊闻刘备移营之事,大喜。吴将丁奉、徐盛请命出击,陆逊哂笑不允,只说“三日内便知分晓”,众将气恼而退。
三日之内,蜀军往吴营骂阵,吴将等气恼异常,纷纷请求出战,陆逊不允;吴王接陆逊奏表后,愁云顿开;魏王闻刘备连营七百里,大笑玄德不懂兵法,必败于陆逊之手;诸葛亮见马良所呈移营图本叫苦不迭,哀叹“汉朝气数休矣”!命马良速返并嘱言:如有失,当投白帝城暂避。
三日后,陆逊升帐,调兵遣将,准备火烧蜀军连营。当冲天大火升腾之时,刘备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七百里连营、七十五万将士转眼间被置于一片火海之中。
吴将朱然率军追杀刘备。关兴、张苞纵马突围,均被乱箭射回。正当刘备性命危急之际,赵云冲进重围,救出刘备。
陆逊乘胜率大队人马向西追击,行至鱼腹浦之时,只见前面有一石阵,隐隐透着杀气,陆逊带众将进阵探查。不多时,阵内狂风大起,陆逊等迷失了路径,忽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从阵中走出,忙请他领众人出阵,方知此“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之时所布,可比十万精兵。陆逊闻此,惊叹孔明用兵之神,遂退兵不追。
演义里为了突出刘备的感情用事,对历史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进行了文学修饰,实际上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表现非常好,充分展示了一位优秀主帅的诸多素质。
公元221年七月下旬,刘备大军最终经蜀地进入三峡,先后攻占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则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面对陆逊军的“一触即溃”,刘备却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
1. 在秭归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集结兵力。
2. 等待派出的谍报人员及斥候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
3. 充分利用时间去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刘备就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命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直指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北岸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也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军命令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最终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
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则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来运输粮草,蜀军被迫在两侧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态势,这里的七百里自然是夸张的说法。
由于江岸之上高峻陡峭,地形起伏,江流又湍急汹涌,暗礁密布,最终导致了对刘备最不利的几点:
1. 船上的人难以停靠登岸。
2. 岸上的人也难以下行到江边上船。
3. 部队驻扎在此处有遭遇火攻的隐患。
换言之,江中水路与岸上陆路之间的密切呼应和联系,在此处以上的江段非常容易建立和形成,而一旦到了这里,就完全无法做到。因此,陆逊在这里,就把刘备水军和步军相互策应和支持的强大阵势,彻底打破和截断,从而逼迫刘备在两岸之上极为不利的地域,来与自己决战。
本集名场面:
一、火烧连营七百余里
二、大汉气数尽矣
三、陆逊接任大都督
感谢诸位的点赞和关注,谢谢你们,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来了就不要走了哦,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加优异的作品。
本集封面人物——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