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把《大秦赋》从头看到尾,总算知道评分为何断崖式下跌了。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第四部,《大秦帝国之东出》可谓是万众期待。
播出前,《大秦帝国之东出》改名为《大秦赋》,自12月1日上线,评分初开便高达8.9分。
获得这么高的评分,更多是得益于服化道、战争场景上的高度还原。但随着剧情逐渐展开,观众发现,一切都在朝着口碑崩塌的方向发展。
截至此文完成,评分已暴跌至6.3分,且还有进一步下跌可能!
张鲁一饰演13岁嬴政,引发争议
首先是张鲁一的年龄问题。今年已40岁的张鲁一,在剧中饰演13岁的嬴政。尽管能看出后期磨皮美白,但张鲁一出场后,依旧有着严重违和感。
关于此问题,《大秦赋》导演顾其铭曾回应,称嬴政是全剧的主题承载者,他13岁即位后,基本全剧主支线都要围绕其展开,戏份过重。
如秦王政与吕不韦之争,灭嫪毐、罢吕相、亲政夺权等大事件,这些都是少年时期的嬴政需要经历的。
秦始皇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皇帝,3岁留弃邯郸,9岁归秦,13岁即位,22岁亲政。期间经历宫斗、权斗、政斗而不倒,33岁走上历史绝巅,一统天下。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论心智、城府、阅历,都非普通人可以揣测。
更何况剧中小演员李卓钊仅16岁,实在是难以撑起这台戏!
如此种种,主创团队经过一番争吵,在嬴政13岁即位节点,只能让40岁的张鲁一提前上场。
琼瑶式台词频现,《大秦赋》秦味儿不在
事实上,《大秦赋》评分断崖式下跌,真的是因为张鲁一的问题吗?
并不见得!
张鲁一的年龄争议,只是流于表面,并不影响内在效果的呈现。
何为内在?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大秦赋》的使命在于还原始皇帝传奇一生,再现秦帝国征战杀伐、一统六国的壮丽史诗。
可是这正剧,偏偏演着演着就演歪了!
像观众反应的“台词过于大白话,韵味不在”,这些都属于该注意的问题。
甚至在部分片段,还出现了琼瑶式对话。
比如,秦王政与吕不韦的这段对话:
秦王政说:“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离开秦国,愿意跟你浪迹天下。”
看到此处时,我是瞬间出戏。知道的这是《大秦赋》,不知道的还以为琼瑶阿姨出新剧了呢。
这种毛病,不是简单调侃就能略过的,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关于台词,网上有爆料称,《大秦赋》原台词遭遇魔改,编剧李梦只是挂名。
图中(部分)标示片段为编剧李梦精心编写的台词,结果在正片中,皆被改作大白话。导致台词本意,失去其韵味。
《大秦赋》中,赵姬讲话几乎都是大白话,弄得本剧半文半白,不伦不类。
估计片方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升《大秦赋》商业影响力。
不过依效果来看,似乎适得其反。
《大秦赋》变宫斗剧,赵姬成主线人物
除却台词外,剧情上同样引发诸多吐槽。
如上文所说,《大秦赋》本是描绘秦帝国一统六国的壮丽史诗。然而在正片中,更多的剧情则围绕华阳太后、嬴政之母赵姬展开。
尤其是对于赵姬与嫪毐的情事,制作方可谓是煞费苦心。
从17集开始,赵姬与嫪毐勾搭在一起,至47集嫪毐叛乱失败被杀,整整用了31集,才把这一件事讲述完整,不可谓不拖沓!
嫪毐从42集意图弑君,至47集叛乱终止,又耗费5集时长去呈现,注水严重。
整部剧下来,赵姬是绝对主线。
无论是前期嬴异人、嬴政,还是中后期华阳太后、吕不韦、嫪毐,剧情主要人物,几乎都围绕赵姬一条线展开。
于是网友们调侃称《大秦赋》不如叫做《大情妇》。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嫪毐战神附体,险灭秦国引热议
在剧情中,秦王政早已知晓嫪毐有反叛之心,也知道嫪毐与其母育有两子,但他始终未有动作。
当时看到这里,我想秦始皇毕竟为千古一帝,之所以不动嫪毐。或许是采纳李斯意见,以静制动,另有安排。
然而剧中所构造的嫪毐叛乱,险些令秦国覆灭,这未免太儿戏了。
针对嫪毐叛乱,我们看看此剧秦王政的迷之操作。
第42集,秦王政闯入甘泉宫,亲眼目睹嫪毐与赵姬育有两子。
嫪毐自知命不久矣,即计划提前动手,将秦王政杀死在甘泉宫。后因秦王政察觉埋伏,计划未能成行。
从这可以看出,秦王政已经知晓嫪毐有反叛之心。但他回宫后,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时间制服嫪毐。
吕不韦劝说秦王诛杀嫪毐,秦王政不以为意。为防酿成大错,吕不韦派人把嫪毐绑至府中,准备亲自诛杀。
奈何在动手之际,秦王政赶到,嫪毐得以捡回一条命。
对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秦王政要放长线钓大鱼,对嫪毐团伙一网打尽。
总之,嫪毐叛乱已成定局,秦王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兵布控。
事实上,秦王政也做到了。我们看下嬴政在这期间,做了哪些操作。
秦王政提前预料嫪毐动向;知道公子虞前往赵魏韩,替嫪毐当说客,寻求外援;召集大将王翦、桓齮入宫议事;提前告知骊山大营主将蒙武,一切以秦王诏命为准,虎符调兵都不行;明知即将出现叛乱,亦选择前往雍城举行加冠礼,应该是为避开叛乱冲击;离开咸阳前,曾安排阳泉君驻守南门,一旦城内有变、立刻烽火预警。
看似一切都在秦王政控制之中,只等嫪毐叛乱,关门打狗。
然而事实上,秦王政差点玩脱,命悬一线。
叛乱发生后,嫪毐伪造太后诏命,第一时间派人接管武备库、各城防出入口。并兵分多路,进攻章台宫、相邦府、渭阳君府及阳泉君驻守的南门。
结果呢?
章台宫很快就被攻陷,秦王政儿子扶苏差点死在宫中;烽火刚点着没多久,叛军就已杀到,烽火险些被破坏;
骊山大营主将蒙武,明知军营有十二名太后安插的将领,却毫无准备,导致兵权被夺,五万兵力落入敌手;
秦王政所在的雍城,只有两三万兵力,面对呈围剿之势的叛军,形势严峻!
到底谁是主动,谁又是被动?怎么感觉,嫪毐的计划比秦王政更周到缜密呢!
其实,此次叛乱在历史中,并未对秦国造成根本性威胁,叛乱也在摧枯拉朽中被平定。
《荆轲刺秦王》中,也曾有嫪毐叛乱的片段。不过嫪毐刚率领门客杀到宫门前,即被埋伏的秦军四面围剿,嫪毐当场投降,参与叛乱的诸门客,皆被当场处死。
从别的影视剧可以看出,秦国处理嫪毐叛乱时,可以用横扫千军来形容。平定叛乱杀伐果断、实力碾压。
而在《大秦赋》中,嫪毐叛乱攻陷章台宫、进逼雍城、险些把嬴姓宗亲团灭。
就算影视剧需要艺术夸大,但这未免太美化嫪毐战斗力,侧面贬低秦王政能力。
尤其是在秦王政早已预料会发生叛乱,并进行了相关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导致秦王系势力陷入被动,无数人枉死。
仅为营救公子扶苏,就有数百人身死,其中就有幼时救过秦王政的冬儿。
谁能想到,冬儿曾经救了嬴政,却因嬴政之子而死。
话说,秦王政既然知道咸阳会出叛乱,为什么还把扶苏留在宫中?
当然,历史上的秦王政自然没有这么蠢,一切只是《大秦赋》的锅。
剧中就曾言明,此次嫪毐之乱,嬴姓宗亲战死者,高达上千人,普通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若不是相邦吕不韦、渭阳君、昌平君等人绝地反击,咸阳城将完全沦陷。
这样庞大的损耗量,足以说明《大秦赋》不是捧秦始皇,而是为黑而黑罢了。
我很相信,若不是因为历史必须要秦王政活着。以剧中嫪毐势力的勇猛,恐怕秦国早已覆灭。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大秦赋》评分,断崖式下跌,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张鲁一虽有责任,但绝非主要原因。此剧的崩盘,不在于某一人、某一集。
而是整剧主线跑偏,文不对题,与《大秦帝国》系列前三部,不可相提并论。
方向都错了,讲的故事再好又如何?
我觉得,如果把《大秦赋》改成《嫪毐传》,估计口碑还能挽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