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题是随便瞎起的,其实这篇文字并不是什么漫画的观后感,只能算是查阅资料后的一点笔记。
这几天在回答知乎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漫画角色的问题,就想到了坂本真一的漫画《孤高之人》,里面的主角——加藤文太郎。
漫画里的这哥们被描写成一个神人,自从痴迷登山之后就五迷三道,不近女色、不求吃喝、更不沉迷于广大人民群众所钟爱的贷款买车买房。
每天打工赚钱买登山装备,然后炎炎烈日下背着一个大背包,里面装好几十升的矿泉水,练习负重训练。
有一次,学生时代的一个女同学来找他借钱,顺便肉偿,结果被文太郎拒绝了。
漫画里面的这些情节,当然是漫画编剧杜撰出来的,没有七情六欲的人,我还真没见到过,倒是自己痴迷魔兽(某网游)的时候,很像文太郎的这种状态,每天玩20个小时,凌晨3点多4点睡觉,睡觉前上一个闹钟,7点左右起床接着玩。
如果那时候看了《孤高之人》,我绝对是被文太郎附体了。
但是,文太郎痴迷登山被人叫作登山之神,之类的,我痴迷游戏,却被我爸妈用眼睛的白眼球部分看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我爸妈对我最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就是这段时间。
亲人尚且如此,何况路人乎,所以我说我能感受到文太郎的那种感受,产生共鸣,并不是瞎说。
2、
我给“漫画评论”分为三种,我认为国内漫画很多、漫评人却很少的原因是因为喜欢看漫画又看过很多漫画而且还写漫画评论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的变成了漫画出版人,搞引进和出海去了,忙于工作,有的干脆只是看,有想法也只是放在心里,而绝对不写出来。
一种漫评是,“好看”、“一般”,“不好看”,“挺好的”,“不错”,然后讲出一段自己认为极好的剧情和某些细节,严厉一些的甚至会直接骂街,带出漫画作者的亲人一家。
漫画网站vol上青年漫画类型评价第一的是南胜久的《杀手寓言》,基本上评论都是这一类。
说实话,这种漫评会增加漫画的评分和排名,也会增加人们去购买这漫画来品鉴的欲望,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喜欢的人,买来一看,可能会觉得也不过如此。
国内漫画网站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刷很多漫评来提高漫画的星级,令人大跌眼镜。
第二种漫评,我想想啊,因为病了吃了药刚才又睡了一觉,思路有些混乱,第二种漫评是云山雾绕的那种,能把漫画牵扯到人生哲学、伦理主义,而且讲起来好像论文一样,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这种漫评最唬人也有一定门槛。
能写出这种漫评的人,大多都是写手出身,深谙个中套路,一事通百事通,不光是漫评,就是车评、影评、家电评测、各种种草文章也手到擒来,一句话,老天爷赏饭吃。
第三种漫评,可能花费的时间会多一些,查阅很多资料,漫画家的经历和出身,漫画是谁编的剧本?改编的话改编自哪本小说?小说作者创作小说的台前幕后,出版社负责这漫画的漫画编辑有没有加入自己的意志和蹭当时的社会热点?再甚者,如果是篮球漫画,自己有没有去试试打篮球一段时间去了解这项运动?诸如此类。
这类漫评写起来费劲,读者看起来也未必讨好,因为里面有太多漫评家自己的想法和揣测,像改编、抄袭、开天窗、代笔这类的黑历史,作者本人是绝不会提及,如果非要一个“官方解释”是决不能够,但是这类漫评,对漫评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多写几篇这样的漫评,对这漫画的流派、作者的创作意图、出版社的经营理念和漫画套路、以及原作者真正想通过作品表达的东西,都会了解一二。
写起来费劲,却乐在其中,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3、
举个例子,我们不妨用这第三种评论的方法和视角来看看,坂本真一的《孤高之人》这漫画。
首先,这漫画是改编的,原剧本并不是坂本真一本人创作,改编自新田次郎的同名小说《孤高之人》,新田次郎是上一个世纪的人物,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名气象观测员,他其实是不想写小说的,写小说是为了活下去,能吃饭。
二战后的日本很穷,每个人都想尽办法活着,活着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吃饱饭,新田次郎在战后开始尝试写作、投稿杂志,用以养家糊口。
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大自然的人,把自己的兴趣作为了职业,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很枯燥,他就在无聊时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现在的话,叫精分,也不排除他本人有戏精的天赋。
最后他的最高荣誉是获得了吉川英治文学奖,吉川英治就是写了《宫本武藏》的那个作者,有一部漫画是根据《宫本武藏》改编的,说起来大家一定如雷贯耳,就是《灌篮高数》作者井上雄彦的《浪客行》。
吉川英治奖一般都会颁发给对日本传统文化有突出贡献的人,颁给新田次郎,是因为他参与了《武田信玄》的撰写,当然这是后话了。
新田次郎对大自然感兴趣,工作无聊,所有和大自然相关的书,都成为他打发时间的工具,其中就包括一本《单独行》的日记。
这本日记的作者是日本“攀登之神”加藤文太郎,他死于1936年一次登山事故,年仅30岁。
1969年,新田次郎在文太郎《単独行》的日记基础上,创作了小说《孤高之人》,投稿给登山杂志《山与溪谷》,这本杂志是专门给登山爱好者看的,创刊于1930年,杂志名“山与溪谷”取自田部重治的同名名著《山与溪谷》。
新田次郎也算是同道中人,而且他的作品取材又来自于“攀登之神”加藤文太郎的日记,因为祖师爷赏饭吃,新田次郎的《孤高之人》构思巧妙,不仅打动了喜欢登山的大自然爱好者,而且还感动了很多不爱爬山的人。
这本小说的核心,是“孤独”。
新田次郎笔由心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很多时候的生活中感受的“孤独”状态,都写入了书中,比如上学时性格内向被孤立的孤独,没有女人缘的寂寞,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孤独,以及喜欢上爬山这个爱好后,却没有人可以诉说、只能向大山倾诉的孤独。
喜欢爬山的人也有很多,有的是为了炫耀,有的是为了攀比竞技,而文太郎则只是喜欢爬山,他选择了“独攀”,小说中的文太郎排斥竞技成分比较浓厚的岩壁攀登,而喜欢“纵走”攀登,就是沿着山峰走到另一个山峰。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所专注的东西不被周围人理解、无法倾诉的时候,比如开头我举得那个游戏宅的例子一样。
孤独的文太郎被封为“攀登之神”,也侧面象征自己的某方面被认可,而无论专注的这件事情于社会是否有意义。
漫画版的改编其实并不是很还原原著,也并不纯粹,在青年漫画类型的授意下,加入了男女情爱、婚姻生子生活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内斗,毕竟漫画只是商品,还是要青年漫画的观众来买单,题材虽然取自《単独行》,但寓意却已不同。
漫画的结尾,文太郎成为气象观察员这一点,不知是坂本真一的刻意安排还是漫画编辑的授意,这一点确实是《孤高之人》小说中的情节,只不过这时的文太郎已经不是加藤文太郎,而是新田次郎本人。
执着的文太郎已死,只有讲述故事的人还在做着看似毫无意义又枯燥乏味的生活,令人回味无穷。
4、
《孤高之人》的小漫评已经写完,但是我还不想搁笔,因为有一个和新田次郎《孤高之人》很像的故事。
上世纪8、90年代,国内活跃着很多武术杂志,有一位作者根据老一辈武林中人的口述自传,写了一本纪实文学,投稿给《武林》杂志。
这个讲述自己经历的老前辈是民国时期的形意门高手李仲轩,写这本书的人叫徐皓峰。
后来这本书出版发行,书名叫《逝去的武林》。
和以往大家所看的武侠小说不同,这本书里并没有太多的打斗,更多的是人和事,比如天津国术馆馆长薛颠和师兄弟的恩怨纠葛,最后令人唏嘘的结局;李仲轩的长辈在义和团运动中斩杀洋鬼子的事迹;战争中武林中人的所见所闻;中产家庭的李仲轩一波三折的拜师和学武经历;以及武林最终没落、再也不被人提及、被有些现代人耻笑的一钱不值的武功招式。
初读此书时如醍醐灌顶,于是想方设法买来实体书珍藏至今,放在床头柜和我的藏宝箱放在一起。
漫画的核心并不是画,而是故事本身,一个好的故事,即使画风潦草,也足以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