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兄弟而不是自己儿子?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历史解释,记载在宋代官方编修的《太祖新录》《太宗实录》这两本书,以及根据《太宗实录》写成的《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也是官方编修的)里。
首先,北宋之前是五代,五代是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正所谓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赵匡胤的本事就体现在他看起来“没什么存在感”,但还就把事给办成了。
织田信长牛不牛?一个尾张小大名一路几乎做到岛内共主,结果不明不白地死在本能寺。
拿破仑牛不牛?拿着欧陆数一数二的强军一路吊打众生,结果生生跪在反法同盟联军面前。
有人说赵匡胤接的盘好,问题是之前少说七八个同行都是接的这个盘。这盘要真的好,轮得到这对长得像黑白王刚似的兄弟一统天下?国祚绵长?
中原大地上下五千年,造反的没有上万也有五千,成事的才多少?奠基百年王朝的也就那么几个,哪个能是善茬?真当江山是充话费送的?
赵匡胤在历史中描写的是一位很孝顺的儿子。当初杜太后提出兄终弟及是为了不立幼君,防止再一次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赵匡胤遵随母命先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做了开封府尹,一般来说开封府尹就是储君,但并未封王(后封晋王)。
随着赵匡胤的儿子逐渐长大,赵匡胤开始思考传位的问题,因为将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不算传位幼君,加上自己的私心使得和自己的孝心产生了矛盾。当赵匡胤的心中的天秤偏向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他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是赵光义在开封任职多年根基十分深厚。于是才有后来的西巡迁都洛阳的风波。加之众臣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赵光义察觉了这一动向之后,便开始采取行动。在赵匡胤西巡不久后赵匡胤便暴毙宫中了。诸多史料对斧声烛影都有记载,其中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应该是记录最为详细的。虽然相当史料的作者是十分严谨的但是,但是许多部分应该是推理后编写的。比如对于宦官王继恩和医官贾德玄午夜在晋王府门前的相遇,和二位在太宗即位后的高升.....
所以赵匡胤不是不想传子而是一开始遵从母命加之儿子年纪太小,所以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储。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自己弟弟发现然后做了。当然金匮预盟是太宗即位后五年由前相赵普提出来的(有许多政治意图掺杂),但是经得起推敲。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关注并下面评论区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