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这部影视剧,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五四运动为高潮,唤醒民智,以全国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为结尾,正好照应7月1日建党节。为此上演了一系列历史名人的一生。
历史名人走上当今的荧幕,个个都是大咖、大神,都是我们书本中出现的伟人。他们的经历,到了百年依旧被世人所铭记,这些人分别是: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毛泽东、周恩来。易白沙、邓中夏……
我看这部剧,最大感触的是这些大佬们的生死观,他们接受时代赋予的责任变成自己一生的责任。虽然死去,但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
先说说,带动北大教育改革的蔡元培蔡校长。
黎元洪为了创造好的名声,做点实事,以此应对段祺瑞的威胁,武的不行,就来点文的,而正好北大出来这么大的丑闻,趁机撤换段祺瑞的亲信胡仁源,而蔡校长的门生推荐了他,黎元洪就邀请蔡元培来北大任教,担任校长一职。下面的影视图片来自于剧中蔡元培来到北京见伯棠(也算是蔡校长的背后诸葛)的对话中的一张图
这段剧情中,就非常清晰体现了蔡校长的生死观。
蔡:我知道现在的北大呀,可以说烂透了,我可不想淌这趟浑水呀!
汪大燮(伯棠):孑民兄言不由衷吧!你人都到北京了,不正说明了你的态度吗?
蔡:知我者伯棠兄也。坦率地说,北上之前,我专门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孙先生与我一席之谈,是希望我扭转北大校风。创建能跻身世界一流学府,先生还希望我可以树中国现代教育之旗帜。希望我能为国家早点培养栋梁之才
汪:当今中国百废待兴,开风气之先的莫过于陈独秀所兴起的新文化最有吸引力,也莫过于陈独秀所高擎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普及科学与民主,根子在教育。你蔡元培要是能借北大这块风水宝地改革创新,重振我中华民族就有了希望和寄托。
蔡:伯棠兄所言,正是蔡元培我之心志。
为此蔡校长在北大丑闻之后,走马上任,他在开学时的演讲,针砭时弊,对北大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一一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一步是网罗天下优秀人才,真正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蔡校长的使命是大使命,这个使命的本身就会带动一批人跟着他,且他的人格魅力和处事风格也吸引一大批能人志士。
其次,陈独秀和李大钊
蔡校长最先招募的人是陈独秀,因为陈独秀,而一批批优秀人才进入北大,比如:李大钊、胡适,我们可以看看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生死观。
革命党人陈独秀流浪日本,遇见李大钊,两人一见“倾心”,虽然当中有误会,但是李大钊还是保护着陈独秀,让其脱离冲突。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在这个片子之前陈独秀一直定位自己是个革命党人,这事情也有他的立志,而这部片子讲述了,陈独秀流浪回国后的立志,他回到中国跟之前的好友们相聚,而说了他的志向:纵观历史,我们需要改造社会,做思想启蒙,唤醒国人的政治的觉悟和伦理上的觉悟,通过办杂志让全国思想为之改观;通过办杂志去辨析、选择、验证出一套当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改造中国青年,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从而探索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
在新青年创刊三四年以后,特别是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发现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对于落后就会挨打的中国来说却不成立。当初的立志只做思想启蒙,二十年不谈政治已经行不通,他和李大钊的立志也开始渐渐地在发生变化。
为了抗议北洋政府允许外交部在巴黎协会上签字——割裂山东的卖国求荣的政策,以北大为中心,发动全国大学生进行抗议,发动工农商进行抗议,为此这一天称为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情况下,终于给到北洋政府压力,拒绝签订卖山东的权益,这是一次人民的胜利,也彻底让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看到国人的力量和必须建立以人民为主的政权,彻底改革社会。
下面的图片是李大钊送陈独秀避开北京北洋政府的追杀时,他们在路上遇见难民下而进行的对话。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激起陈独秀当初的立志变化了,他更希望建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为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
为此他们面对那些难民进行宣誓,愿意为此奋斗终生。
最后说说胡适
他的生死观更多用在文学研究和教育学生中,他之所以回国是因为陈独秀的一句话:启蒙思想,做好新文化唤醒民智,20年不谈政治。
当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必须进入政治领域时,胡适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学研究和教育学生,不涉入政治,他们三个人走向了思想的决裂。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讲,胡适看似没有像革命党人那样,而坚持自己的研究之路,也不断给世人留下丰富的思想著作。这所谓,人各有志。
为此,也回答一位伙伴的疑问: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呢?
第一步:觉察出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他人对你的要求,哪些是社会对你的要求。
李大钊和陈独秀主动愿意承担大的社会责任为自己的需要,胡适很清楚自己的想要和国家和朋友的想要,而坚持自己的理想。
第二步:想要的东西,它出现在你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出现在你害怕和挫败的地方
第三步:获得它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你希望留下什么?当你财务自由了,不用考虑外界压力,你最想做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