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播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下简称《喜剧大赛》)中,蒋龙、张弛表演的《最后一课》拿到了全场最高分,从现场观众到评委嘉宾都表示自己被这个作品打动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蒋龙、张弛坦言,没有想到过会拿到最高分。张弛回忆说,临上场之前作品还有很多改动,甚至有的词还没定下来,“而且当时我们队伍已经经历了连败,士气正是低落的时候,一下拿了那么高分,自己情绪一下没控制住就……(哭了)。”蒋龙对《最后一课》更是深有感触,“像我自己的很多同学,有的在做艺术老师,也有开食堂的,大家可能就离开了演员这个行业。”
蒋龙、张弛的《最后一课》描述了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密室逃脱相遇的尴尬故事。
《最后一课》:既然是《喜剧大赛》,结尾还是要走向欢乐
《最后一课》讲述了艺术学院表演课代表(蒋龙饰演)毕业后,找不到拍戏的机会,在密室逃脱做“丧尸”维持生活,工作期间被来玩的表演课老师(张弛饰演)认了出来。这个故事改编自蒋龙的真实经历,他之前曾在玩密室的时候遇到一个学表演的熟人在扮演“丧尸”。《最后一课》让评委也都很有感触,于和伟看完这个作品后说,同为表演系科班出身的他,从《最后一课》这个作品里找到了共鸣,因为每个演员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在作品改编演绎过程中,蒋龙说,《最后一课》加进了一些在学校里老师会说的“知识点”,像“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等,自己曾经在学校表演课上学习的内容。
蒋龙饰演曾经的艺术学院表演课代表,现在靠演丧尸谋生。
《最后一课》在创作中,对于蒋龙而言,最大的难点是,怎样去收尾,因为既然是《喜剧大赛》,还是要走向欢乐,“我们不想去做太煽情的事情,所以结尾我们组也有表演科班出身的演员加入进来,他们的角色状态我们也调整了很久,最后确定下来是刚上大学的学生,对表演充满了热忱。看到他们的表演我自己也会有触动,会想他们当时就是集体采风来的。其他演员也对我们这样表达共鸣,因为大家都是学这个的,都会遇到这样的阶段。”
在张弛看来,最大的难点就是塑造“老师”的角色,这个尺度非常不好掌握,既要有表演老师的特性,又要满足在密室教学生的合理性,还要让自己的学生尴尬(社死),同时还不能让观众感到厌恶。“这几个规定情景的要求,就使得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有4、5个版本的老师,说实话我在临上场之前都没完全想好该怎么去做最好的呈现,不过从最终结果和大家的反馈,我感觉还算满意的。”
一心艺术的老师多次让学生社死。
《这个杀手不大冷》:最开始动机“充满杂念”,十次展演没一次相同
蒋龙、张弛在《喜剧大赛》上的另一部作品《这个杀手不大冷》也得到了一致好评,蒋龙在其中扮演一个热爱音乐的“杀手”,张弛扮演一个即将“被杀”的民谣歌手。张弛表示,这个作品看似荒诞,其实也是在讲一个关于初心的故事,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迫于无奈当了杀手,若干年后,当碰到的人质弹起琴的时候,还是会不受控制地跟着唱起来。“周围好多朋友都说看到最后杀手唱歌跳舞的时候,都觉得贼心酸。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从事的已经不是最初选择的专业了,但是当有人不经意拨动了你内心的那根‘琴弦’,你可能也会不受控制地‘唱起来’。”
蒋龙、张弛表演《这个杀手不大冷》。
《这个杀手不大冷》的灵感来自于,蒋龙和张弛都想着看怎么能通过一个节目,把俩人擅长的才艺加进去。张弛表示,创作这个作品最开始的动机是“充满杂念的”,因为那时候有个编剧演员互选会,自己和蒋龙为了争取到心仪的编剧——六兽,想着在演戏之余,一定要让六兽看到俩人的才艺,就想到了一个杀手逼着人质唱歌,跳舞,唱戏之类的,果然争取到了六兽。后来六兽给两人找到了人质为了活命拖延时间,导演王建华找到了人质可以用吉他反制杀手这个点,才有了最终给大家呈现的《这个杀手不大冷》。
在演绎过程中,很多一开始的细节都没有真正呈现在作品里,蒋龙和张弛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不停调整,包括舞台的各种道具该怎么用,地上的灰都是可以利用的点,最后一天上台前都在调整。从最初的定稿到最终的呈现,中间差不多得有近10次展演,没有一次的版本是完全相同的。从剧情到人物到台词到选曲,一直在做调整。像“我俩太不公平”这首歌,最初选择的是“莫名我只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想要表现的是人质想活下去,向杀手谄媚,张弛说,随着剧情的调整,再唱这首歌就感觉不合适了,后来随着感觉即兴唱出了“我俩太不公平”,越唱越觉得这个歌词更能体现两个人物的关系,就换了这首歌。
蒋龙说,在创作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展演时候担心观众笑声不大。“毕竟是在做喜剧作品,就很担心不够搞笑,我们几乎两天就要有一次展演进行作品‘测试’,试试观众反应是否与预期一致,观众反响其实代表着我们接下来排练内容顺不顺畅。”在张弛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和蒋龙的作品好多都是灵光一现的点子,所以日常就是找‘灵光’,不过有时没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俩找,这个时候就很痛苦。”
在这个作品里,两人展现了歌唱和舞蹈才艺。
——个人——
蒋龙:逗人笑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蒋龙出道比较早,小时候学习了拉丁舞和钢琴,9岁拍了《长大成人》,后面开始专心学习,2012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以后陆续拍了《暗黑者》《大话西游之爱你一万年》《全职高手》《扶摇》《乔安你好》《君九龄》《三生有幸遇上你》《特战荣耀》《风起洛阳》等影视作品。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他调侃自己是“腰部演员”。来参加《喜剧大赛》,蒋龙说,是因为东北人自带的特质,从小会觉得逗人笑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所以也是耳濡目染。“而且确实喜剧给我增加了很多自信,像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找我聊天,我觉得能用喜剧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也让我非常开心。”来了《喜剧大赛》以后,蒋龙感叹,强者太多了,大家都非常厉害,脑洞大开,“我觉得这次参加《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像我上了一年的大学一样,学习到了很多。”
张弛:大家都不太熟悉我是很正常的
而相对更加“陌生”的张弛6岁在沈阳开始学京剧老生,9岁考到北京戏校,15岁考到中国戏曲学院。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演话剧、音乐剧、舞台剧,没在荧屏上演过戏,“所以大家都不太熟悉我是很正常的。”张弛是朋友介绍给导演组来参加面试的,来了之后感觉节目的演员更是“奇珍异兽”,看起来就很有意思的样子,就更想来跟大家一起玩。
——对话——
新京报: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觉得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蒋龙:优势我觉得首先是东北血统吧。确实东北人好像血液里都流淌着喜剧。还有就是这些年陆续也拍摄了一些比较有喜感的角色,能够积累到一些经验。劣势的话确实强者非常多,我的身形也不是最占优势的。
张弛:我觉得我谈不上有什么优势,因为sketch(素描喜剧)这个形式就目前来说我们不是很熟悉,表演的形式也相对模糊,所以只能疯狂试探各种表演方式,我可能就是更喜欢尝试各种可能性。同时也是因为自己平时主要演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脑洞可能没有其他选手那么大,这个应该算是劣势。
新京报:“喜剧”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蒋龙:拯救。喜剧会给我带来一些治愈和力量,也确实因为喜剧会让我找到自己的定位。
张弛:欢笑带给大家同时成全自己。
新京报:有没有各自喜欢的喜剧演员?
蒋龙:周星驰。
张弛:周星驰,约翰尼·德普,吴达洙,金·凯瑞。
新京报:能不能互相评价一下对方?
蒋龙:张弛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我们俩特别默契,因为张弛可能比较没有顾虑,他想到什么就会说,但我的顾虑就比较多,所以我特别欣赏他的这一点。而且我们非常信任彼此,这也是我们搭得非常顺利的原因。
张弛:别人家的孩子。
《最后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
新京报:怎么看待“腰部演员”这个称呼?
张弛:作为“脚脖子”演员的我,“腰部演员”就是我下一个要达到的里程碑。
新京报:这么多年你有过想要放弃这一行的念头吗?靠什么一直支撑下来?
蒋龙:没有。其实我觉得我还挺幸运的,喜剧也是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且你会发现只要你准备好了,这个行业还是相对公平的,就像很多戏真的是试戏试到的,所以我会更加相信努力会有回报,也会继续在这一行走下去。
张弛:念头经常有(笑),不过从未付出过实际行动。要说靠什么支撑下来,我觉得就是我那不知从何而来的使命感。就像于和伟老师说的:坚持你的热爱。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为什么开始。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