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存
◎ 石颢
和盛镇庙底村的庙底古生物化石点,彰显着遥在 250 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当地就有生物活跃。而星罗棋布于其域内的小坡、张家嘴、湫包头南庄、鞍桥、 张家坪等仰韶、齐家和周、汉文化遗址,都在精准表明,早在 6000 年前其域就 是人类文明起航的一方宝地。
春秋战国时期,和盛镇这方土地上就回荡着人类叩古问今的跫跫足音。作 为陇上名镇之一的和盛镇,写满了厚实历史的沧桑。域内靓丽着足以令今人往 返留恋的“青龙山的铁碾盘;放马山上拴马桩;晚阳寺的血手印;举人湾里金 凤凰;圆疙瘩山是奇观;响潭河里王八游;烂泥沟的渭峪口;神花开在庙顶上, 大昌塬古道绕寨过”的胜景遗址遗存。
1. 庙底古生物化石点
位于庙底村庙洼村民小组的砂场(砂场已于 2015 年被当地政府关停),化 石(陇东人习称“龙骨”)发现于庙洼村民小组组西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梁梁 脚的砂质粘土层中。经专家鉴定,主要有大象的下颌骨、腿骨、勒骨和羚羊、马、 鹿等骨骼化石,均系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古生物化石。
2. 杨庄小坡古文化遗址
杨庄小坡古文化遗址,位于杨庄村小坡村民小组组西,距和盛镇街 1 公里许。 遗址东接索家,南至王家沟畔,西到店子,北至北胡同。南北长约 400 米,东 西宽约 300 米,文化层厚 2 至 4 米,住室、窑址和墓葬均有暴露,采集的标本 仰韶文化有彩陶钵、尖底瓶、夹砂红陶绳纹罐,齐家文化有红泥大耳罐、单耳罐, 周文化有灰陶罐、豆、盆、鬲,汉文化有灰陶罐、甑、罐等,是一处综合性省 级保护的大遗址。该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其 在宁县及董志塬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更与周族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张家咀古文化遗址
在和盛镇张家嘴东南塬畔,东西长约 250 米,南北宽约 100 米,属 仰韶、齐家、周文化遗址。遗址内残存窑穴、灰坑、住室。清理出的三 个灰坑,均呈圆形桶状,口径 2.1 米,壁存柴草焚烧痕迹。陶片有彩陶钵、 大口盆,泥质红陶钵、盆、罐、尖顶瓶,夹砂红陶纹绳鼓腹罐、盆、泥 质灰陶盆,夹砂陶罐和红泥兰纹陶罐、夹砂绳纹鬲以及灰泥陶壶、罐, 夹砂白灰陶绳纹罐。
4. 湫包头南庄古文化遗址
处和盛镇湫包头村南庄村民小组东南塬畔的沟坡上。灰坑较多,且相距很近。出土有陶片,为周代泥质灰陶盆和灰陶罐。
5. 南家南庄古文化遗址
在和盛镇南家村南家村民小组,出土文化层和灰坑分布均很零散, 有土坑墓。陶片为周代的泥质陶灰夹砂灰陶盆、灰陶罐。
6. 鞍桥古文化遗址
在和盛镇魏家川村鞍桥村民小组的一条梁的东段,遗址长约 300 米, 宽约 150 米,出土文化层厚 2 米以上,为仰韶文化遗址。有窑址、墓葬 和泥质深褐陶、细砂桔红陶、粗粒红陶及少许彩陶,可辨陶器式样较多。
7. 张家坪古文化遗址
处和盛镇魏家川村所属的马莲河西岸的一级阶地上,东西长约 500 米,南北宽约 400 米,出土文化层厚 1 米,距地表 1.5 米,出土有窑址、 住室、墓葬等。出土所见 8 处住室,残长 3 至 4 米,地面均涂有草拌泥, 上铺白灰层厚 4 厘米。窑址为筒状,高 1.3 米,直径 80 厘米,烧结面厚 10 厘米。陶器残片仰韶文化的有泥质红陶钵、尖底瓶、四式彩陶盆,三 式夹砂红陶罐;齐家文化的有夹砂红陶缸二式,细夹砂陶甑和夹砂褐鬲 1 件。
8. 魏家川古文化遗址
在和盛镇魏家川村所属马莲河的西岸台地上,下距河床 40 米,东 西长约 600 米,南北宽约 500 米,出土文化层厚 70 厘米,距地表 70 厘 米,遗迹出土有窑址 1 处,高 2.5 米,横切面每边长 1.2 米,下有火堂,上有圆筒状烟筒,烧结层厚 20 厘米,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鼎 2 件,腹部扁平,敛口,兽首状盖子,三足 马蹄形,甚短;陶罐数十件,大小不一,均为小口、短颈、鼓腹、颈饰弦纹或水波纹。泥质夹砂陶甑颇多。 夹砂红陶罐 1 件。筒瓦长 33 厘米,厚 1.5 厘米,圆径 15 厘米,外有深压的密集平行绳纹。另有铁釜 1 件, 敛口,圆底,颈两侧有半圆形小耳,属汉代古文化遗址。
9. 邱家寨城遗址
邱家寨城,系曾驻有官兵守卫的以邱姓人为主居住的土筑寨城。今已无文字记载可稽,据当地一些 老年村民回忆,该寨城遗址处今和盛镇和盛村,即今凤田二级公路和盛街段的东侧。土筑寨城城墙南北 长约 500 米,东西宽约 350 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开南北二门,门上筑有寨城门楼子,寨城墙上有城垛。 大昌塬古道绕堡城墙西墙外,自南往北越寨城而走。寨堡里有呈十字交叉的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街道 边上开有京广杂货铺、布匹铺、当铺、烟酒店、粮店、药铺、炒菜馆、面馆、车马店、客店等;有卖和 盛塬(宁县人习惯将县城以西的董志塬县域段称和盛塬或西塬)小吃食的数十家。寨城东有利民工厂, 寨城北有“福音堂”、广盛寺、关帝庙等。民国年间,宁县政府于寨城里置镇公所、邮寄代办所和电话 总机,设农会、商会等民间组织机构。西峰镇厘金总局在寨城里设邱家寨厘金分局。寨城毁于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群众运动中,今仅存遗址。据说,寨城被毁时,曾有耀州窑青釉刻花、印花瓷碟、碗碎片, 宋代铜钱等物出土,也有石块砖瓦、石门墩等建筑构件出土。
10. 大昌塬古道上的邱家寨子
滚滚历史长河里,今董志塬在春秋战国时代曾称大昌原。肇建于周时的大昌原古道,曾是丝绸之路 东路上北通塞外,南抵关中古道,路径大致沿今凤甜二级公路而走。今凤甜二级公路、新庄镇米家沟村、 新华村、丁仁村、东北门村的南北向胡同,太昌镇肖家村的南北向胡同、焦村镇东南西北向的八里胡同遗存, 即其遗址。其以主路在大昌塬上,而得道名。其是一条著名的秦陇古道,战略要道,也是一条物流商道, 文化传播通道。
据《发现宁县·义渠国都》(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宁县志》(李升堂主编,甘 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史料记载,大昌原古道乃邠国(国都在今宁县城庙咀坪)在原雍州古道路基上所修。 一道自东南起于今宁县中村镇政平村泾河段之滨,一道从西南起于今宁县长庆桥贾家村。两道均折北而 上今董志塬,于今太昌镇街南合为一道,北走至今太昌镇联合村北五里店入今和盛镇,到今和盛镇前名 的邱家寨子,绕寨城西,经今焦村镇长官村(1914 年前为邱家寨子辖村),距今焦村镇西沟村二组复分 二道,一道入西北东向的八里胡同,至今焦村路口,东折,大致沿今长宁正二级公路方向抵今宁县城, 接延川古道,通秦直道;接泥阳古道,经南义井、合水板桥镇往马岭。另道北上经今肖金、西峰、庆城 县城、甜水堡、惠安堡而达塞外。其中大昌塬古道邱家寨子段总长约 10 公里,今凤甜二级公路经过的杨 庄胡同段即其遗踪。
大昌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无疑它促进了它串联的古邱家寨子,今和盛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和文明进步。通过它的交通,不仅使古邱家寨子人获得了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食盐和其他当地不出产 的物品,弥补了古邱家寨子所缺,满足了古邱家寨子人所需,而且让古时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北地邱家寨子打开了门户,将当地的各种土特产介推介运输到域外,形成了一种 持久地互补互利经济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使汉民族和藏回等少数民族形 成了在经济上相依相成,互相离不开的格局。它带动了古邱家寨子的社 会经济发展。沿着它、伴随着它的商品贸易,不仅大量内地的工农业产 品被传入古邱家寨子,丰富了古邱家寨子地区的物资生活,而且内地的 先进工艺、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进入古邱家寨子地区,推动了古邱家 寨子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古邱家寨子于明清民国出现的集客栈、商铺、 药铺、商品中介机构为一身的特殊经济机构——邱家寨子街道与即使。 古邱家寨子作为它途经一个重要镇点,在清时就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 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古邱家寨子商人多,商人中能事商人多,由此远近 闻名。提速了域内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商贸的兴起,使域外众多商人、 工匠、学人、传教士进入了域内,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 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如在 古邱家寨子寨城之北、公曹村,有金碧辉煌的佛文化传播的广盛寺和晚 阳寺,也有关帝庙、菩萨庙、邱家祠堂、王家祠堂等汉文化传播建筑, 有的村还有道观。各地来的商人还在城里建立起商会等组织,将秦腔等 戏剧引进域内。
11. 广盛寺
和盛镇的广盛寺,有新旧之别。新广盛寺建于 2009 年秋,处古邱 家寨子寨城北,今和盛镇园区小学校园墙西,前隔水泥村道临田野,后 倚林立高楼。拢寺树木,松青柏翠,柳绿槐碧。占地不足 1 亩的寺,乃 今人依旧寺规制缩建,坐北面南,属座陇东典型中式传统庭院古建。寺 内旧寺遗存的碑刻、楹联,则向信众游客叙说着寺的不凡身世。
旧广盛寺位于邱家寨子北的青龙山之巅,肇建于明洪武年间,古关 帝庙之旁。所谓“广盛”,即“广大于天,名盛于世”的意蕴,世即称“广 盛寺”。广盛寺与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造型传统。当地坊间口碑代传, 关帝庙建筑规模气势,在董志塬上曾首屈一指,驰名域外。庙顶上蓬生 一种神秘植物,采回家用彩色细线拴住根部倒挂于空中,则开鲜花,而 且用什么颜色的线拴,开什么颜色的花,便被时人称为神花。寺与庙因 而经年信众往来,香火绕梁,信者所求,多有应验,而颇富盛名,曾有 四川、青海、宁夏等地信徒千里迢迢以抵烧香礼佛拜神,祈求富贵功名。 据说,寺殿里有八仙过海、观音救难等壁画。寺之所处青龙山,山青水秀, 风景独特。春天,满山杂生茂林盛草间和山崖上的荆棘,悄然开花,花 小色雪,貌不惊人,平淡无奇。若干天后,小白花悄悄隐去,变成了幼年果实,一粒一粒黄豆般大小的青青果实香飘长夏。长夏里它们不声不 响,一步步充实长大,直至精神抖擞,挺胸昂首,似青春少年。秋天莅临, 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不经意间,青青果实慢慢染上些许红色,这红色不 是越来越鲜艳肤泛,而是越来越深沉,而此景烘托的广盛寺和关帝庙越 发的俊美。
遗憾的是青龙山,被民国初年震惊中外的海原大地震变成了现时新 广盛寺所在的地貌,自然建于佛教东进年间的广盛寺,也就仅有楹联遗 存流世了。来到现时像 20 世纪 70 年代塬上一些庄户人家尖顶院门般院 门的新广盛寺门前,门楣上的“广盛寺”,门两侧立柱上的旧广盛寺遗 留的“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号佛号渡出苦海迷路人”楹联,仍 在于丽阳里熠熠生辉。进得院门,背北面南又形同民房工字房建筑的 5 间正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殿门外廓两侧各立一座石碑,左石碑之上, 雕刻《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 大悲咒 )》,右石碑之上,雕刻《修 广盛寺记》。殿门上的“广盛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 下自在随缘念佛”楹联字体刚劲溢力,给信众和游客无限遐思。殿内面 南释迦牟尼等佛像,高大魁伟,栩栩如生,都一副将“迷路人”点醒的 神态。殿东殿西壁画,惟妙惟肖,色彩缤纷,将众佛众仙喜怒哀乐情状 淋漓尽致彰显。正殿前的院东西两侧,观音、药王和关帝,独享青砖灰 瓦单间居室,室内香火淡香。
12. 晚阳寺
晚阳寺处今和盛镇公曹村第四村民小组组北咀梢上,位于晚阳堡遗 址遗存之北,占地 1 亩许。今仅遗一赌东西向土堡墙的晚阳残堡前,草 盛木茂,麦苗嫩,油菜青,酸枣红艳艳,核桃树、槐树的叶儿,正在晚 秋的微风里飘落。残堡里,幼柏成林,枝苍叶翠,变黄变红变燥之草罩道。 3 间青砖灰瓦宫殿式建筑的晚阳寺大殿悄静肃穆。宫殿前背上独余碑槽 的无奈石龟,似在缓缓爬前,此即晚阳寺的遗存。满目幼柏,系现时村 民所植。现时晚阳寺大殿,乃村民谋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开 发乡村旅游所建。
晚阳堡,系于此生息繁衍过的周郝王后裔的土筑堡城;晚阳堡既与 东面隔沟的两条塬咀梢头上的两座今仅存遗址的土堡遥相呼应,又将西 面沟坡上土窑洞内北边拐窑里的血手印敬重,还把隔谷溪相对北梁上曾 神秘的佛手印俯瞰。缓缓爬前的石龟,仿佛在把晚阳堡和晚阳寺的前生 后世向来人娓娓道来。
晚阳堡和堡北的晚阳寺,是秦陇从前光阴里一座著名土堡与古寺。
堡和寺,血手印和佛手印,及今耄耋村人年轻时记忆的里堡里那棵枝干 遒劲,主身得六人环抱,阴翳蔽日的千年古柏,还有其余堡墙连同堡墙 墙躲,遗堡墙墙躲,堡城门,堡城门前路口旁涝池,均毁于“文革浩劫” 岁月。
依村人口碑代传,晚阳堡城因座北面南,晴日里太阳从清晨往傍晚 朗照而得名,而晚阳寺以晚阳堡而获名。据《公曹王氏族规家训》记载, 晚阳寺处村域凤凰山(山形已被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日子夜突发的 大地震所毁)晚阳堡城内,城阙森严,殿堂耸伟,古柏成荫。寺内曾有 寺碑一座,碑上雕刻前清学人(名字无稽可考)诗一首。诗云:“山名 凤凰秀气锺,洞即周后降真龙。清晰河流观二水,玲珑并列数三峰。城 临寺前春色早,池盈路口树荫浓。都堂遗灵千年在,日落晚阳听暮鈡。”
诗内的“山名凤凰秀气锺”,即指寺西托举塬面的一条南北向, 又形类欲飞凤凰的长梁,名谓凤凰山。山上一年三季,桃杏梨石榴刺槐 文冠果花,柴胡远志秦艽花,迎春蔷薇牵牛山菊花,你甫开罢我登台的 妍放璀璨,冬季则松柏苍翠。如是“锺”秀气,让居民和来客,收获养 眼悦心美景,又收获健康快乐。“洞即周降真龙后”的“洞”,属晚阳堡城西脚下沟坡上的一口面西座东的土窑洞。掩映于生机蓬勃林草间的土窑洞,今已坍塌的面目全非, 但透过土窑洞洞口积土,洞底南北两个深不明底的小土窑洞犹在。“周降真龙后”,记述的是,商小乙 二十六年,在义渠戎等戎兵的追杀中,豳国(国都在今宁县城庙咀坪)国王古公亶父率姬姓族周氏二千乘, 从今宁县城经公曹村逃往周原(今陕西岐山县)途中,周慎靓王之妻,逃至今“洞”之在沟坡时,腹痛 难挨,不得不躲于隐藏在林草间的“洞”里。躲进“洞”里北边小土窑洞里周慎靓王之妻,诞下了“真龙” 周郝王姬延(公元前 314 年继位,公元前 256 年被秦所灭,在位 59 年)。周慎靓王之妻分娩中,孤身无 助的她,自己只能给自己接生,分娩的痛苦挣扎中,她将一只血手按在小土窑洞北窑壁上,便留得一个 红手印(今已被沧桑岁月抹去踪迹)。后来,随着周族的强大,血手印被周族后裔朝拜。随后周族后裔 又在土窑洞巅上的今地建晚阳堡居住,于堡北建造晚阳寺祭祀先祖周郝王姬延。
“清晰河流观二水”,晚阳堡里居民站于城墙上,苍茫西边沟梁谷底里自北流南的马莲河,堡城脚 北沟梁谷底里从西淌东奔马莲河的小河流水都清晰均见。“玲珑并列数三峰”,说的是与晚阳堡城同处 东西一线,又在公曹村域,彼此互视的三条南低北高,至北成峁,峁巅筑堡,堡里居民的自然风光旖旎, 田园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塬咀梢头。
“城临寺前春色早”,即晚阳堡城在晚阳寺前,厚实的土堡墙和阔大宏伟的晚阳寺宫殿建筑,让寺 前免罹了凶猛杀生西北风的蹂躏,寺前和的草木就成了村里第一拨向村人报春的使者。“池盈路口树荫 浓”,言的是晚阳堡城南城壕外,通往塬面坳心间胡同古道的路口西侧有口大涝池,涝池畔上柳树成荫, 荫浓而使热天里的池水终日不见阳光。
“都堂遗灵千年在”,说的是公曹村曾在唐朝出过一个都堂之职的高官,高官死后埋葬于村里。今 其冢虽在村域,因年久而不可精准觅处。“日落晚阳听暮鈡”,即清时的晚阳寺,不仅有正殿偏殿,还 配建有钟楼与鼓楼。每当无限好的夕阳,依依不舍地离开晚阳堡城和晚归堡人及牛羊时,晚阳寺里钟楼上的钟声“叮当”相送。
13. 举人湾
和盛镇西刘村的一个自然村子的村名,因村子 里曾出过一个举人而得名举人湾。从塬畔俯瞰,几条 大岭连接起来形如一只凤凰。春天百花盛开,五颜六 色,犹如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开屏展翅;秋天五谷瓜 果成熟,金黄中明艳着嫣红,暖暖秋阳里,美丽的凤 凰金灿灿的犹如真金铸造。村民居住“凤凰”两翅间, 桃红柳绿,山青水秀,人间仙境一般。前清的一位读 书人,发现这里钟灵毓秀,天地灵气交相辉映,犹如 世外桃源,便举家迁居此地。大概是这位读书人受了 凤凰灵气熏陶吧,数年苦读而高中举人。
14. 子母潭
处和盛镇西刘村凤凰山下,和盛镇与西峰区显 胜乡交界之地,蒲河之东。遥望大小二潭,形同子母, 即名子母潭。子母潭是个响潭,母潭在上,子潭在下。 瀑布从河道流打在石板上,溅起的水珠宛如珍珠,晶 莹剔透,四处散落,流下的水在子潭只做短暂停留后, 以更加雄壮的姿态,凭借十多米的落差,化作瀑布一 头扎入子潭。响潭景色,因水而美,春夏秋冬,景各 不同,颇为迷人。
15. 放马山和唐敬德拴马桩
放马山处和盛镇九园村西,是条东西向和盛塬 余的长梁。该长梁与荔堡塬头的敬德城遗址遥相对望。 相传,敬德城乃唐朝大将敬德牧马之山。唐初,突厥 军屡犯唐境,唐开国名将尉迟敬德奉旨在蒲河之西的 荔堡塬头筑敬德城,镇守长安京畿,防范突厥军南下 进犯关中。蒲河川之东的放马山,坡缓坪宽,牧草类 多肥美,唐军则于此豢养军马,操练骑兵,故有放马 山之名。从前,放马山上遗有专供敬德拴马的铁质拴 马桩。据当地耄耋村人追忆,20 世纪 50 年代的大炼 钢铁运动中,铁马桩曾多次被抛进炼钢炉,但其因材质奇特而没被熔化,后不知其所终。
来源:宁县文史【 陇原名镇 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