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先有三钢(三明钢铁厂),后有三明。”福建三明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1957年,在全国各地10多万建设大军的驰援下,三明钢铁厂等80多家工厂陆续建成,同时从上海和省内各地迁入、兴建了大批配套企业。于是,一座工业新城在荒山野岭上崛起。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现,单一的产业结构给三明带来不少烦恼: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高污染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怎么办?三明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产业结构转型不动摇,推动技术升级迭代不停歇,这座因工业而生的城市,正因发展新兴产业而兴。
循环链条越拉越长
走进三钢集团大门,既能看到林立的高炉、纵横的管道,又能看到充满绿意的草木植被、错落的假山和清澈流动的小池塘。据介绍,2018年,三钢工业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建省大型工业企业首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
这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一度也因工业而困。钢铁、化肥、造纸、化纤等各类企业给城市造成了严重污染。“当时有很多市民抱怨‘一年吃进一块砖’。”三明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谢家芹说。
为了甩掉重污染的帽子,三明先后实施三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并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了污染严重的生产线,多家传统企业退城入园。三钢集团成为当时市区仅存的一家生产企业。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三钢集团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殷殷叮嘱“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三钢集团董事长黎立璋介绍,为了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三钢集团大力改进工艺、加大环保技改投入,仅“十三五”以来,就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2.33亿元,厂区降尘量由2012年的26.33吨/平方公里·月,下降到目前的8.68吨/平方公里·月。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做强做精主业、做大做优全产业链、推动精细化管理,这家市场、原燃料“两头在外”的钢铁厂,成功跻身全球钢铁50强。
工业废酸“变废为宝”,废渣中的有机成分被加工再利用……在三明市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循环经济让企业发展更有活力。
在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纯度12%的氢氟酸通过特制管道,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邻居”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对前者来说是工业废酸,对后者来说却是宝贝——以其为原料生产的氟钛酸钾、氟硼酸钾等高端无机氟产品,市场售价每吨2万至3万元。
这一链条还在伸长。由于金氟化工生产的高端无机氟产品是生产高端铝钛硼的原材料,安美奇(中国)铝业公司年产1万吨铝钛硼、4000吨合金金属建设项目,正在金氟化工附近建设主体厂房,以便形成产业配套。
“氟化工产业链环环相扣。”金氟化工董事长左立勇说,今年金氟化工新建起年产510吨五氟化碘及氟氮气生产装置,填补了全市五氟系列产品空白,它生产的五氟化碘又成为了链条源头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原料之一。
一个高效集中、绿色经济的特色氟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就这样在三元区出现了,成为三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生动缩影。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工业企业正在加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正在不断向高端攀升。
结构调整从“新”出发
12月6日,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开园,这座老工业城市装上了强劲的科技“芯”。这是福建三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写照。
“这几年来,我们持续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
在三明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里,石墨烯导热膜、石墨烯移动电源、石墨烯发热墙纸等“新玩意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石墨烯有‘新材料之王’之称,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导电导热性能最强、最坚硬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半导体、柔性电子、传感检测等领域有巨大应用价值。”永安市政协副主席、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林海说。
近年来,永安市立足本地石墨储量超9000万吨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碳材料产业,着重打造石墨和石墨烯等碳材料专业产业园。他们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研发创新搭建平台;并在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势企业入驻。
今年7月份,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落地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计划建设年产40万平方米石墨烯导热膜生产线。林海说,随着21家石墨和石墨烯相关企业入驻,一条从石墨提纯到石墨负极、等静压石墨与石墨烯应用,再到相关应用的产业链已经成形。
萤石矿是三明市的优势资源,也是发展氟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原料。很长一段时间内,三明萤石资源面临无法在地化利用的窘境,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不仅消耗了珍贵的资源,还造成大量的废气、废渣污染。
“光占有资源还不行,还得靠提升研发能力开拓新领域,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再由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明市工信局局长郑文理说。
2017年,三明成立福建省首家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发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下游精深产品。同时,将产业链上下游吸引至三明,形成集群效应。如今,三明氟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树”。
3000万吨萤石、1亿吨石墨、200万吨稀土……这些以往被忽视的财富,正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发展为三明新的优势产业。
探索生态产业双赢之路
三明森林覆盖率高达78.73%。如何将丰富的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产业化运作挖掘生态价值,探索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林兴禄说。
红豆杉是天然珍稀抗癌植物,从红豆杉树皮和树叶中提取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明溪县有原生红豆杉50多万株,被称为“中国红豆杉之乡”。在攻克了这一天然珍稀植物的人工育苗技术后,明溪建成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6.15万亩。丰富的红豆杉资源就此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过种植红豆杉,明溪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1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红豆杉生物利用、山地珍贵用材林培育、景观苗木及盆景开发等三大产业集群;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掌握了从红豆杉中直接提取5种以上可利用的紫杉烷类化合物核心技术,成长为全球同类产品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
围绕绿竹做文章,永安市实现了“以竹代木”,既减少了森林采伐,还走出一条“小竹子,大产业”的发展路子。
“我们把竹子碾成竹丝,用特殊的技术和胶水做成重组竹,每立方米密度高达1.3吨,能代替紫檀木,甚至代替钢筋,1立方米能卖到1万元,比红木还贵。”福建永安有竹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毅剑告诉记者。
永安有近200家像有竹竹业公司这样能把毛竹“榨出”更高附加值的企业。“永安竹也因此身价倍增,一吨竹子价格比外地要高出几十元。”永安市林业局局长郑凌峰告诉记者。
在建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已投入使用,如今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建宁,全县80%的农户从种稻子转向育种子;在泰宁县,“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集休闲养生、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吸引游客无数;在将乐县,环境优美、漂流红火的常口村,被山东济宁皮划艇运动队相中作为训练基地,“生态”成功变为“业态”……
以绿色为底,以创新点睛,三明正用自己的探索释放生态产业大潜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齐 平 李华林 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