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
口中野味,也可能是杀人毒药。
一切,从华南海鲜市场开始。
被怀疑的除了蝙蝠,还有——
穿山甲。
不久前,华南农业大学宣布:
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潜在的中间宿主。
不论结果最终如何。
一个疑问早早在派爷心中种下。
病毒是如何传染到人的呢?
答案,就在这部纪录片中——
《穿山甲:被捕杀最多的动物》
在不少人记忆中。
初识穿山甲,是通过《葫芦兄弟》。
故事里,穿山甲为了救爷爷和二娃,故意引开妖精,不幸被抓。
最后舍身赴死。
如其名字一般,它能穿山破石。
实际上,穿山甲确实厉害。
在地球上生活超过4000万年。
有八大种类。
四种在非洲,四种在亚洲。
作为世界上唯一真正有鳞的哺乳动物。
外表坚硬的它们是母爱代名词。
这个故事你一定不陌生:
有人抓穿山甲解馋,将其放在火盆上灼烧。
但穿山甲依然蜷缩着身子不为所动。
那伙人无奈将其放在火盆一边。
在奄奄一息之际,它慢慢伸直身体。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它摊平的肚皮里,有一只小穿山甲。
这不是虚构,是事实。
纪录片中,穿山甲母亲即使遭受到严重虐待。
在水泥地上被踢打,为了保护腹中孩子,也依然不愿意将身体舒展开。
穿山甲,神秘而敏感。
每当危险来临时,就会将身体蜷缩成一团。
用厚厚的鳞片将自己武装起来。
它们的爪子可以挖穿混凝土。
凭借嗅觉灵敏的鼻子去找食物。
用细小但长如身体的舌头进食。
穿山甲以蚁类为食。
一顿饭能吃掉三四百克蚂蚁。
一只穿山甲,能守卫300亩森林免遭白蚁破坏。
极大地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
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卫士。
当然,它们还足够呆萌可爱。
当它和人熟悉起来,确认没危险后。
会上蹿下跳,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还会自己打开冰箱找吃的。
也会安静的趴在人肩膀上睡觉。
后腿着地,快速行走。
像极了一个生气的小老弟。
然而。
就是这样一种温顺善良可爱,对生态有益无害的它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伤害。
如今,穿山甲已超越大象和黑熊。
成为世界上被贩卖最多的野生动物。
没有之一!
在非洲,买卖穿山甲成了当地贫困人们维持生计的一种办法。
受到惊吓的穿山甲会变成一个保护性圆球。
虽然可以防止其他食肉野生动物的伤害。
但却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偷猎者捕捉。
交易量更让人瞠目结舌。
每隔五分钟就有一只野生穿山甲被抓走。
每年10万+穿山甲被猎杀和交易。
由于非法交易,极度濒危。
只有10%被拦截,剩下的通过黑市流入地下市场。
2014年,8个种群中有6种被划为“濒危”。
马来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是“极危”。
而大熊猫是易危。
警钟已敲响——
在地球上生活了4000万年的它们。
可能要赶在大多数物种之前灭绝。
坚硬的鳞片是穿山甲的保护。
也成了它被猎杀的理由。
根据中国和东南亚传统医学的一些说法。
穿山甲鳞片能治疗风湿,感染气喘,甚至癌症。
在亚洲,数个世纪以来。
穿山甲鳞片被用作传统医药。
于是,为了取得穿山甲身上的鳞片。
捕杀者会拿热水烫、用棍棒敲打。
有的甚至用手直接撕扯下穿山甲鳞片。
可成年穿山甲的鳞片不会再生。
一旦脱落,难以复原。
过去20年,亚洲传统医药对穿山甲的需求使得其数量大幅下降。
超过四千只穿山甲被捕杀为了搜集接近三吨重的鳞片。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走私案背后。
是一只只被屠杀的穿山甲。
2016年12月,上海海关查获穿山甲鳞片走私案。
重达3吨,共6424头穿山甲被残害。
2017年11月,深圳海关破获全国最大宗穿山甲鳞片走私案。
缴获鳞片11.6吨,意味着24839头穿山甲被残害。
2018年9月,广州海关查获穿山甲鳞片7.26吨,约15546头穿山甲被残害。
穿山甲鳞片真的如此神奇?
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穿山甲鳞片就像人类的指甲,由角蛋白组成。
与其吃穿山甲鳞片,不如去啃指甲。
起码便宜还易得。
而所谓的产妇食用穿山甲鳞片制品用来催乳。
理由更近乎可笑——
因为穿山甲擅长穿山打洞,所以能通经下乳。
事实上,到今天也没有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支撑这一点。
另一方面,推崇物以稀为贵的人们。
以吃穿山甲为炫耀资本。
在亚洲,穿山甲售价500美元一公斤。
比象牙还贵。
穿山甲真的美味吗?
答案同样是:不。
有人这样评价——
闻之腥膻,食之寡淡
真实味道不敢恭维
最多能评价一个风味‘独特’
味道一般,却让有些人趋之若鹜。
说白了,还是面子作祟。
而那些穿山甲捕捉者为了将穿山甲卖个好价钱。
暴力喂养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管子通过穿山甲的嘴或者肛门伸入肚子。
或者灌入大米、玉米糊。
更有甚者,直接灌入水泥。
这样做,容易导致穿山甲器官衰竭。
即使得到救助,但救活的概率也是非常低。
于是,曾经生气的小老弟。
如今只能软绵绵地趴在地上等死。
即使数年前,国际已经开始严厉打击穿山甲买卖。
法律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前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不法分子依然猖狂。
在广东,每一间大的酒楼或农家乐。
都可以买到穿山甲。
就算被抓。
有些罪犯交的罚款和他的收益相比。
也只是九牛一毛。
因此,一位穿山甲保护人士无奈感慨:
法律是没有牙的老虎
刚刚过去的2月15日。
世界穿山甲日。
其宗旨在于:
让公众意识到穿山甲所处的困境。
同时采取措施停止世界范围内对穿山甲的捕杀。
比起一起又一起的穿山甲盗猎。
一边要加大法律打击力度。
同时,还有一点毋庸置疑。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要根本性保护穿山甲,就必须从源头断绝。
有句话,我们不陌生: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想要禁止穿山甲交易,先要人们把智商税补上。
从需求上掐断才最有用。
还有一句话,我们也很熟悉:
病从口入。
非典时期,同样的事情曾发生过一次。
果子狸是非典病毒的中间宿主。
可是,当SARS过去后。
没几年,果子狸再度出现在不怕死爱吃野味的餐桌上。
可人类似乎就是记吃不记打。
仿佛这事从来没发生过。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
吃野味,其实是一戳即破的泡沫。
拒绝野味。
既是对生态负责,也是对自己,对家人和他人负责。
说到底——
保护野生动物,
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